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春期教育专辑之六——学会用沟通化解代沟


1、代沟是一堵无形的墙

当前,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最棘手的恐怕就是代沟的问题。所谓代沟,即两代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一些问题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会影响两代人之间正常的感情沟通。年龄不同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人事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世代隔阂,我们通俗的说法就是“代沟”。

人们常常说,代沟是时间的痕迹,变革的脚步。这么说来,出现代沟也是自然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代沟毕竟是困扰交流与沟通的难点,而且容易增加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在孩子尚处于青春期的时候,代沟问题显得尤为严重,孩子的自我意思识加强了,父母却还没有做好准备,已有矛盾就显得异常尖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通常表现为传统和现代、保守和激进、现实和理想、控制和自由等。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不管是穿衣打扮,业余爱好,交友隐私等方面都受到来自父母各方面的限制,他们就感觉与父母谈心很费劲,没有一点谈得来的话题,就这样,孩子就会逃避父母,有时会因矛盾而发生争吵,把压抑在心中的怒火发泄出来,互不尊重,甚至会产生仇恨,久而久之,不但“冷战”持续,还会在亲子之间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那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代沟为什么那么突出,比例又为什么有如此之高呢?有心理学家指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管束,父母的榜样作用已开始削弱,但某些方面仍然需要依赖父母,因此,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常出现疏远和冲突,于是,代沟就越来越深了。

毋庸置疑,代沟的危害对家庭来说是十分大的,但亲子之间出现代沟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作为父母,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如何去化解彼此之间的代沟,应如何推倒这堵无无形的墙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2、有代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沟通

“代沟”是孩子与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如何消除它,得靠互相的沟

通与理解。那么,在家庭中,究竟怎样才能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很好地沟通呢?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尝试,或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是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和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态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非常敏感的,这就很容易产生矛盾。

二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孩子

父母在与孩子说话时,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原本是出于“爱和善意”,却因为忍不住一时的激动,爱和善意就常常被这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所以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

三是重新和孩子亲密接触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都会经常和孩子有一些亲密的举动,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这种行为就变得越来越少。我曾经读过一篇题目为《你拥抱过吗,耳语过吗》的文章,文章说:在拥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种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绪可由此缓解或平息。人在情绪平静、心理稳定时是最理智的。耳语要比正常音量的表达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动人。因为仅就耳语的姿态而言,就已经表明两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了。

四是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

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这就是倾听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评论,孩子在说的过程中自

己就醒悟了。

可见,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是不要认为沟通惟有用嘴去说就行,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

总之,有代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沟通。在沟通中不仅可以和孩子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还可以表述自己的计划与展望,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生动的人生教育,反过来也是对父母自身的鼓励。更有助于代沟的化解,隔阂的消除。

 

3、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

平等,不仅存在于大人之间,大人与孩子之间也需要平等。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即使是刚刚学步的孩子,也都有这种渴求。要做到平等地对待孩子,父母首先就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与孩子谈话的姿态,而要蹲下身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和颜悦色,避免用命令、训导式的口气,应该是父母与孩子讲话的最佳方式之一。有些父母对朝夕相处的孩子,虽倾心关爱,但与其谈话的内容仍离不开“训导”这根轴心。

其实,这种训导对孩子是不公的。孩子需要适时指点,但需要的并非只有居高临下的训导。父母、老师在孩子面前是长者形象,孩子要尊敬师长,但现实中尊重孩子的父母与师长却不太多。这种单向的尊重,无形中使孩子永远处在附属地位。

在生活中,要想与孩子处在平等的地位,就应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那就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不能满足或不应满足时,千万不要粗鲁而简单地拒绝:不行!不准你去!或者父母提出的要求,儿女不同意时,我们也不应简单地采用命令方式:这事已经决定了!

大人和孩子之间需要平等,特别是交流时要平等。只有平等,才能让孩子的个性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充分得到展现。在平等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是独立的、有主见和意志坚强的。他们的思想是自由的,有独创精神的。

生活中,由于我们许多的父母成天忙碌于工作岗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缺少沟通与交流,矛盾也就出现了。从而,导致了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内心的苦恼,父母也无从了解。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直接管束应该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平等、开诚布公的交流。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够跟父母讨论他对某一事物的手法,那么他就会在他这个躁动不安的年纪里,找到一种被他人认可的自信。相反,如果缺乏有效的交流,那么他们就很容易陷入思想的困境中。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只做居高临下的训导,而应该将自己和孩子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应当尊重孩子,与他们交流而不是训导。如果家长以平等的。像与朋友谈话的口气,来与孩子交谈,而不是对他们训话,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接受父母对他的教育。

首先,我认为,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不要有“老子为大”、“我的话就是圣旨”等一些错误的思想,而是要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把你当作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将心中的烦恼告诉你,将心中快乐告诉你。

其次,父母与子女间的这种的密切关系是需要长期,有意识培养的。当孩子们开始方问:“爸爸你为什么不高兴呀?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的时候,做家长的就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该与孩子认真谈一谈。那么谈多少,怎么谈?

如果我们一语搪塞说:“没有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你的吧。”我们就等于将一颗关怀他人的心挡在门外,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如何不关我们的事,正是父母不让孩子有爱心和责任心,日后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抱怨我们的孩子不关心父母。

 

4、代沟的化解,需要双方的理解

当孩子逐渐长大,知识面、接触面增大,他开始学会自己观察、思考,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时觉得有些事情没有必要跟父母说,这样父母就会缺乏对孩子的了解,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理解自己,于是对孩子的怨言也就多了起来。作为孩子呢,他同样也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的想法置之不理。

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如果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谅彼此的心境就不难解决了。家长的理解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是使家庭教育步入和谐的一个重要前提。许多家长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其实他们又何尝理解孩子!他们是按自己的想法为孩子提前准备的,孩子想什么家长根本不管。正是这种互相的不理解才造成了代沟的加深和沟通的难度。

做子女的视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动辄跟父母顶嘴发脾气,有的封闭自己疏离家庭,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爱无从入手,看着自己亲手抚育、一点一点长大起来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无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实彼此心里都渴望被对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却不知怎样去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长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双亲。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如前面这个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至少不会做出“臭骂前来邀请女儿的同学”这样过于伤害女儿自尊心的行为来!

父母应该知道: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再不是那个儿童期的孩子了。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

另一方面,作为子女要多体谅父母的苦心。当不能接受父母的要求时,要多和父母沟通,告诉父母你想要的是什么,如何才能让你开心快乐。也要理解父母和学校的适当约束是十分必要的,不能从心理上排斥。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有时候有的孩子又不能有所节制,就需要父母和学校给予适当的约束,只是需要讲究策略,让孩子们从心理上接受。

创造一个生命并不难,但养育一个生命却非常的艰难。父母的伟大,就在于竭尽全力把你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所以,无论是是父母还是子女,都要把沟通上的理解和尊重努力做到更好,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父母对孩子尊重信任,孩子多体谅父母的苦心,多想想父母的付出是因为爱,是为自己好,这样就应该容易接受父母的爱了。在互相理解的心态下再进行沟通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5、不做唠叨家长

爱唠叨的父母的确不少。当然,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听父母唠唠叨叨,有的爱说爸爸妈妈得了“滴咕病”,有的更与父母顶撞,闹得大家心里不愉快。但是,我们是否认真想过,父母为什么爱唠叨呢?而我们又该怎样对待爱唠叨的父母?

父母关心子女的功课虽然是正常而应该的,但如果经常在他身旁督促,或唠叨不休,给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干扰孩子的读书情绪,令他觉得像是罪犯般被人监视着一举一动。

事实上,不少父母为了减轻孩子沉重的功课压力,都很愿意协助孩子做功课。通常最常见的是坐在孩子的身旁看着他写字,一会儿提醒他字要写得端正、一会儿又说那个字写错了;或者孩子专心计数时,一会儿端茶,一会儿又说“太累”了,这种做法,只会惹孩子反感,使他们坐立不安,无法专心读书。

从孩子方面来说,假若挨骂变得像家常便饭般的轻松平常,久而久之,他对任何的责骂与感到无动于衷,起不了作用,同时他也会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甚至连说话都表达不清楚。而父母的责骂与劝告以后也变得没有效。没有耐心的母亲,常常会嫌孩子做事慢吞吞,又做不好,由于看不顺眼,便不停地唠叨。唠唠叨叨地骂孩子,会使孩子不愿意接近父母,父母也会觉得这孩子不可爱。对于精神散漫,无法专注于书本的孩子,再多的唠叨和督促都不能奏效,反而会令情况恶化。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要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返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反感。唠叨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要求,见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让孩子无所适从,还会有损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作为父母,唠叨让人厌烦,易招致怒气,那么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究竟应该怎样去纠正呢?

一是要学会尊重孩子,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心理状态会不同程度地有所暴露。父母这时就要善于把平时对孩子的了解与他在谈话中的外部表现联系起来,细心观察孩子的神情、言语、注意力和习惯动作的变化等,从而正确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状态。

二是要学会交流。

当孩子怠惰、不专心读书,父母说教无效时,不妨停止语言的劝诫,改为行动,施以适当的处分,让他反省自己的过失。父母看到孩子有悔意就不要再过多加以指责。有过亲身教训后,孩子会改进的,父母还是少唠叨为妙。因为唠叨不是教育孩子,多半是家长为自己的辛劳找平衡。有些母亲对丈夫也是唠叨个没完没了,其结果自己在家里辛辛苦苦,一天忙到晚,却在丈夫、孩子面前毫无威信,孩子稍大一些,就会看不起经常唠叨的母亲,这是做母亲的失败,也是许多母亲的悲哀。其实,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对孩子的毛病、缺点,找适当的时机,认真而亲切地指出哪些地方做得不合适,应当怎样做才好。

 

6、允许孩子和父母争辩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子女回嘴、反驳、顶撞等。面对这种争辩,做父母的该怎么处置呢?明智的做法是给子女争辩的权利,认真地听取争辩。这样做,主要的好处有两个:其一,从孩子的争辩中,做父母的可以了解其发生某种错误行为的背景、条件以及心理动机等,针对性地进行有成效的教育;其二,让孩子争辩,也就为做父母的树了面镜子,父母通过听取子女的争辩检验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说的是否在理,发现不妥之处可以及时调整。孔子就此说过:“父亲有敢于争辩的儿子,行为就不会无礼。”

孩子争辩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得意的时候。这时候也是孩子最来劲儿、最高兴、最认真的时候,对他们的大脑发育是有好处的。并且这样还可以营造家庭的民主空气,增加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研究发现,这样的孩子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和其它方面的能力,对将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因此父母应该树立一种观念,要允许孩子争辩,这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情。父母认为如果允许孩子争辩,孩子就会不听话,不尊重自己,与自己为难,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父母与孩子争辩,对两代人都有好处,因此父母要善于研究学习,让争辩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当然,让孩子争辩是应该遵守规则的,也就是说,不允许他们胡搅蛮缠,随心所欲,而是在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孩子违反了争辩的规则,父母自然应该回以制止。值得提醒的是,父母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合乎孩子的情况,合乎一般的道理,否则,这种争辩就是不平等的。

给孩子争辩的权利,这对许多做父母的来说并非轻易能做到的,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是只能我说你听,哪容子女争辩。所以,给子女争辩的权利,需要做父母的克服自以为是,唯我是从,只准说是,不准说不的单向说教的思维定势,换上尊重孩子,鼓励争辩,勇于自以为非,善于双向交流的思维方式;改变轻则呵斥,重则棍棒的粗暴行为,养成重科学,讲民主,以理服人的良好规范。

因此,家长应为孩子的争辩创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在争辩的过程中,家长应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莫以为孩子与父母争辩是对父辈的不敬。

 

7、正确对待青春期追赶时髦的心理

孩子需要大人的指导,也需要自己决定一些事。比如,父母常常为孩子的穿着和发型烦心,但专家们说,只要不出格,最好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时候该穿什么衣服,什么样的衣服和发行更适合自己。

当然,父母在孩子的穿着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担心也是十分正常的。

青春期孩子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比较“爱美”了,爱打扮自己了。青春期之前,父母怎么打扮他们都可以。但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在关心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把一些兴趣和时间用在如何打扮自己以及别人是怎样打扮上面。在穿衣、发型等装饰上,表现得比较“时髦”,尤其在外表上,特别引人注意;喜欢得到别人赞扬以及不甘心落于人后的愿望,是根深蒂固的。尤其对于女孩子来讲,把兴趣用在外表形式打扮上,是有其特殊的心理功效的,那就是:吸引异性的注意;引起同伴女子的羡慕。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她们就感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对此,家长应认识到:

一是青春期的孩子在追求美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偏执倾向。他们爱美爱打扮是很自然的,无可厚非。但由于少男少女们对美的本质认识还较肤浅,在追求美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偏执倾向:盲目节食减肥保持苗条体形,穿着打扮上过分追求成人美,追随时尚、刻意修饰、矫揉造作,也就失去了少年纯真、健美和青春气息。

二是针对孩子的爱美心理及对美的认识上的偏差,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要使孩子明白美是寄寓在和谐、统一、协调、相宜之中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孩子的引路人—家庭教育格言100条
高一学生心理特点及家庭教育方式
关于加强学生人际关系教育的思考
女儿读小学,妈妈如何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陪着孩子一起长大
家长怎样与孩子进行沟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