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例】“小”努力带来“大”收获:话说Lynch综合征

全景.Lynch综合征


此文章来源于www.cmt.com.cn

  病史

        患者女性,55岁,6年前因“子宫内膜癌”接受手术治疗。本次患者常规复查时接受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检查,结果提示肝曲结肠肿物。患者无消化道症状,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

        查体

        一般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未见明显贫血貌,腹平软,肝脾未及,腹水征阴性。肛查:入肛7cm直肠黏膜光滑,未及肿物,出指指套未及血染。

        家族史

        患者姐姐53岁时患肺癌,患者大女儿31岁时患子宫内膜癌,侄子(姐姐的儿子)43岁时患结肠癌。

        辅助检查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PET-CT结果回报:肝曲结肠见代谢增高肿物影,大小约6cm×5cm,肠周见肿大淋巴结影,代谢增高,考虑转移。余各器官未见转移征象。结肠镜检查结果回报:入肛至肝曲结肠处可见一环周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覆白苔;余肠道黏膜光滑,未见肿物、溃疡或息肉。癌胚抗原(CEA)为39.8ng/ml。病理结果回报:中分化腺癌。

        初步诊断

        结肠肝曲癌(cTxNxM0)

        子宫内膜癌术后Lynch综合征

        诊疗过程

        患者于2012年9月6日全麻下接受“右半结肠根治术(CME)”,术程顺利。术中见:肝曲结肠肿物,6cm×4cm,于结肠前壁侵及浆膜,活动好,系膜淋巴结肿大,0.3cm~2.0cm,部分质硬,未及远处转移征象。术中共清扫淋巴结51枚。

        术后病理

        术后病理结果回报:中分化腺癌,部分为黏液腺癌,肿瘤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克罗恩病样淋巴细胞反应,黏液或印戒细胞癌,髓样组织分化,肿瘤侵犯至浆膜层,上下切缘阴性,淋巴结未见转移,未见淋巴管及神经浸润。

        术后病理

        病理分期:pT3N0M0,ⅡA期。

        MMR相关蛋白检测:MLH1(-),MSH2(+),MSH6(+),PMS2(-)。dMMR。MSI基因状态检测:MSI-H。

        BRAF基因状态检测:野生型。

        最后诊断

      结肠肝曲癌(pT3N0M0,ⅡA期,DukesB)

      子宫内膜癌术后

       Lynch综合征?

        讨论1 临床上如何筛选和诊断Lynch综合征患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

        临床上筛选林奇(Lynch)综合征疑似者可通过微卫星不稳定(MSI)、BRAF基因突变、错配修复(MMR)蛋白免疫组化(IHC)、MMR基因突变检测等手段进行,具体可借鉴右图。本患者从家族史角度符合较宽泛的阿姆斯特丹(Am sterdam)标准Ⅱ。但结合MMR IHC结果、MSI检测结果和BRAF检测结果,须高度怀疑Lynch综合征,但确诊尚须进一步检测外周血MLH1基因和PMS2基因的种系突变。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

        美国约20%结直肠癌有家族性聚集性。其遗传易感性包括一些综合征,如Lynch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Lynch综合征占所有结直肠癌的2%~4%,是MMR基因发生胚系突变的结果。患者接受MMR基因测序前通常会接受两轮筛选:首先基于家族史,其次是对肿瘤组织行初始检测。根据家族史筛查主要依照Amsterdam标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为了确定哪些高危者应该接受MMR蛋白IHC检测提出贝塞斯达(Bethesda)标准。本患者符合阿姆斯特丹Ⅱ标准,但尚未接受手术,还未完善MSI/MMR检测。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张燕、邓艳红:

        由于Lynch综合征也好发于子宫内膜、卵巢、乳腺、胃、肝胆、小肠、肾盂及输尿管癌,随诊时应注意。最新研究提示了一种简化标准:对满足以下任一条者(<50岁结直肠癌;有结直肠癌或子宫内膜癌病史,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或子宫内膜癌病史),行常规IHC检测及MSI检测初筛,再行BRAF V600E突变及胚系基因突变检测确诊。应提高对大肠癌患者家族调查重要性的认识,对确诊Lynch综合征者,须建立家族资料登记档案,定期调查、随访,对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具重要意义。

        北京协和医院赵林:

        Lynch综合征诊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①MSI高表达不能单独作为Lynch综合征诊断标准,因为其特异性较低,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也有15%的高表达。②Amsterdam标准主要问题是敏感性差(仅50%),约一半符合该标准家族不符合目前Lynch综合征定义。对于Bethesda标准,一项基于总体非选择性结直肠癌人群的分析发现,89%突变者符合Bethesda标准,但该标准特异性低,80%以上符合该标准者不会出现Lynch综合征的遗传学表现。③对于符合临床标准但无MMR突变者,有人提出“家族性结直肠癌X”的概念,以区别Lynch综合征。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李文亮、珠珠:

        Lynch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年龄早,多在50岁前(平均45岁),好发于右半结肠,患者预后较散发性结直肠癌佳。虽可通过临床标准和实验室检测来发现Lynch综合征,但要从众多大肠癌中进行筛查犹如大海捞针。在德国仅不到一半家族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基因突变携带者被确诊。如何采用高效、经济、易行的筛选策略提高HNPCC收治率,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不仅要考虑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还须综合考虑经济、伦理学及患者心理负担等方面的问题。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明:

        Lynch综合征患者就诊时往往仅表现为单一腺癌或腺瘤,难与散发结直肠癌鉴别,诊断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筛选高度可疑者时应注意据Bethesda标准筛选的Lynch综合征仍有一定比例漏诊,标准仍须进一步改进。②基因检测中须注意某些散发结直肠癌患者的IHC也可表现为MLH1阴性。患者多表现为老年、孤立性、低分化、淋巴细胞浸润等特点。对于高度可疑Lynch综合征的MLH1阴性者可行MM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分析和BRAF检测,与MSI-H的散发型结直肠癌进行鉴别。

        ■链接

        Amsterdam标准Ⅰ(1991年)①家系中至少有3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大肠癌患者,其中1例须是另外2例的直系亲属;②大肠癌必须累及连续的两代人;③至少有1例大肠癌患者发病早于50岁;④除外FAP。

        Amsterdam标准Ⅱ(1999年)①家系中至少有3例经病理证实的HNPCC相关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输尿管和肾盂癌),其中1例须是另外2例的直系亲属;②须累及连续两代人;③至少1例患者发病早于50岁;④除外FAP。

        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2003年)家系中至少2例为明确诊断的大肠癌患者,其中2例为父母与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关系,且符合以下1条:①至少1例为多发性大肠癌(包括腺瘤);②至少1例大肠癌发病早于50岁;③家系中至少1人患HNPCC相关肠外恶性肿瘤(包括胃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输尿管或肾盂癌、卵巢癌、肝胆系统癌)。

        Bethesda标准(2004年)①50岁前诊断结直肠癌;②发现同时性、异时性结直肠癌及HNPCC相关肿瘤,无论发病年龄;③<60岁结直肠癌患者中检测到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肿瘤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克罗恩病样淋巴细胞反应,黏液或印戒细胞癌,髓样组织分化;④在≥1例一级亲属诊断HNPCC相关肿瘤家族中发现结直肠癌;⑤在≥2例一级、二级亲属诊断HNPCC相关肿瘤家族中发现结直肠癌。

        ■点评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

        2010年前,HNPCC几乎与Lynch综合征是相同诊断,2010年起已正式停用HNPCC这个名词,统一使用Lynch综合征。但两时期Lynch综合征的定义和对象都不同。2010年前多通过各种临床遗传标准来诊断,如AmsterdamⅠ、Ⅱ及日本标准、2003年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等。在这些符合各临床遗传标准的Lynch综合征家系中,仅50%~70%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到相关MMR基因种系突变。目前符合各临床遗传标准但无MMR种系突变结直肠癌被命名为家族性结直肠癌X。肿瘤组织中MMR蛋白的不表达(或MSI-H)除由MMR基因突变引起外还可由BRAF突变或相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引起。目前国际定义的Lynch综合征是指既有临床家族史表型、又有MMR种系突变者。种系突变是指生殖细胞突变,是可遗传突变。因生殖细胞取样困难可用血液淋巴细胞或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行种系突变检测。

        本病例虽符合Amster damⅡ标准又有MLH1蛋白缺失,BRAF野生,但还未行MLH1启动子甲基化和种系突变的检测,所以还不完全符合目前Lynch综合征的诊断。 目前临床上如何进行筛选?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把岁作为最低“门槛”,因为各临床标准对家族史要求程度不同,而有50岁的病例是非常统一的要求。只要严格执行就可顺家族史线索找到其他病例。对于岁者,可先对肿瘤组织标本行4个错配修复基因的IHC和(或)MSI检测。对有MMR蛋白缺失或MSI-H者,BRAF突变和MLH1启动子甲基化是排除Lynch综合征的重要依据。最终通过外周血或口腔黏膜DNA中MMR种系突变检测来进一步确认Lynch综合征。而对家族性结直肠癌X目前尚无种系突变检测的诊断标准。

        讨论2 MSI-H样肿瘤的病理特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木炎:

        Lynch综合征无单一特异病理学特征,但某些特殊形态特点对诊断甚有用。10%~15%存在高水平MSI散发性结直肠癌也可出现类似特点,但多发生于无大肠癌家族史老年患者。根据部位和显微镜标准将Lynch综合征直肠癌可分为3组。

        位于近端的黏液腺癌肿瘤界限一般较清楚,呈高至中度分化。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在无黏液区域,肿瘤细胞内淋巴细胞浸润可很明显。存在MSH2胚系突变者中更易看到黏液。

        位于近端的低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表现为恶性上皮细胞排列成小串状、不规则梁状或聚集成片状排列,无明显腺体结构形成。肿瘤边界清楚,缺乏纤维增生间质。一些肿瘤散布着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可存在克罗恩病样淋巴细胞反应。尽管多存在明显腺样分化的亚克隆,但此亚型曾被描述为髓样癌或未分化癌,在MSH2突变病例中非常普遍。

        Lynch综合征内的腺瘤形态学表现为呈绒毛状和高级别上皮内肿瘤。IHC可证实MMR蛋白表达缺乏,这可能有助于识别潜在胚系突变。但部分MLH1病例仍可能保留有抗原性,甚至遗传改变会导致产生无功能性蛋白。事实上,所有散发性MSI-H癌会经甲基化会遗失MLH1,BRAF突变基本上也局限于散发性MSI-H肿瘤中,而不出现在Lynch综合征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

        从病理角度,MSI-H样肿瘤无独特组织学特征,但与散发性大肠癌相比仍有其特点:①低分化腺癌为常见病理类型。约23%~39%的Lynch综合征大肠癌属低分化腺癌,而散发性大肠癌组仅9%~15%;②30%~40%Lynch综合征大肠癌属黏液腺癌,能产生大量细胞外黏液,而散发性大肠癌组仅15%;③低分化腺癌常有清晰边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或类似克罗恩病样反应淋巴样细胞聚集;④Lynch综合征大肠癌多呈膨胀性生长,而不是浸润性生长;⑤约90%Lynch综合征大肠癌细胞呈双倍体或近双倍体。其实,我们从中会发现一个矛盾现象:前两个特点暗示有较强侵袭力和较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而后3个特点却提示较佳预后。

        ■点评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

        MSI-H样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如袁瑛教授所描述。根据十余年的研究报道,这些肿瘤通常有发病年龄早、好发于近端结肠、多见同时性或异时性多发性大肠肿瘤、常伴发肠外恶性肿瘤等临床特征。从病理学角度,有肿瘤低分化、黏液腺癌分化、克罗恩病样反应等特征。但大家要明确的是,这些只是MSI-H样肿瘤的特征,并不等同于Lynch综合征患者所患肿瘤的特征。MSI-H样肿瘤中可能包含部分Lynch综合征患者,但还有相当部分患者是散发性的。而这些散发性患者的MSI-H表型是因为BRAF基因突变或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引起的基因沉默所致,而非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引起。将遗传性MSI-H样肿瘤和非遗传MSI-H样肿瘤分类研究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后续治疗.建议

本患者临床诊断为Lynch综合征、dMMR的ⅡA期,除术前CEA轻度升高外无其他临床高危因素,整体预后较佳,辅助化疗获益大约为3%~5%。但由于目前对于Lynch综合征的研究非常少,经过我院多学科病例讨论,建议患者术后单纯观察。

后续治疗.实施

经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交待病情,由于患者一个女儿职业为护士,强烈要求进行辅助化疗。

鉴于既往研究,dMMR的Ⅱ期患者接受单药氟尿嘧啶辅助化疗不能获益,最后决定给予患者mFOLFOX6辅助化疗。

讨论3:对于dMMR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是否应给予辅助化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邱萌:

Ⅱ期结肠癌是否应接受辅助化疗仍有争议,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合适的治疗对象和恰当的化疗方案,两个问题相辅相成。

QUASAR研究是最早证实Ⅱ期结直肠癌可从5氟尿嘧啶(5-FU)单药辅助化疗中获益的大样本Ⅲ期研究,但不足5%的受益提示单药5-FU价值有限。MOSAIC研究首次显示Ⅱ期患者整体不获益,但高危者接受半年FOLFOX4(5-FU+亚叶酸钙+奥沙利铂)辅助化疗可获得与Ⅲ期患者相似的5年无病生存(DFS)改善。基于此,多个指南推荐有高危因素的Ⅱ期患者可考虑接受含5-FU/奥沙利铂的辅助化疗。高危因素包括了T4、肿瘤穿孔或梗阻、组织学分化差、脉管或神经浸润及送检淋巴结数不足12枚,但其中哪个或哪些因素组合对不良预后起主要作用,我们仍不得而知。

此外,在高危患者中,年龄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纳入了24847例患者的监测、流行病学与最终结果(SEER)数据显示,对>65岁的Ⅱ期结肠癌患者,无论有无高危因素(不含脉管或神经侵犯),均不能从含5-FU辅助化疗中获益,这是至今最大宗的“真实世界(realworld)”患者分析。同时MOSAIC研究也表明,>70岁患者难从含奥沙利铂辅助化疗中获益。

众多研究一致表明,错配修复基因缺失(dMMR)或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表型对Ⅱ期结肠癌的预后价值已得到公认,但对辅助化疗或不同化疗方案的疗效预测作用则存在争议。

Lynch综合征的个体常发生的是MMR基因的胚系突变,虽研究表明胚系突变的dMMR可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但纳入的病例数过少(<100例),影响了其结论的准确性。此外,以上回顾性研究均是评估dMMR或MSI-H在5-FU单药辅助化疗中的预后作用,对于使用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的Ⅱ期高危患者,目前尚缺乏MMR或MSI相关研究。

因此,目前MMR或MSI检测主要用于判断Ⅱ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特别是T4患者,还不能明确指导对5-FU或奥沙利铂的疗效。对于有高危因素且为dMMR或MSI-H的Ⅱ期患者,笔者认为,若仅有T4危险因素,可考虑观察;若合并其他危险因素,还是建议优先按高危Ⅱ期处理。目前正在进行的E5202辅助治疗研究将MSI和杂合性缺失(18q LOH)作为分层因子来判断高、低危Ⅱ期结肠癌的预后,期待其前瞻性结果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这些标志物的价值。

最后,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对于Ⅱ期结肠癌患者,对于其预后和治疗选择更重要的是手术和病理的规范性。在治疗水平参差不齐的我国,具体临床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两个因素,我们不希望辅助化疗成为前期不规范治疗和处理的“补救者”。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

Ⅱ期结直肠癌术后是否需要化疗,这个问题应该让医患之间进行个体化的讨论,从之前的大型临床研究中,我们发现术后辅助化疗的获益更多出现在Ⅲ期患者中。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的专家指南推荐认为:与MSI/MMR状态所具有的明确预后预测作用形成对比的是,MMR状态可能不能用来预测患者对氟尿嘧啶治疗的反应,但尚有Ⅰ类证据提示MMR状态是有用的预后指标,可用来识别预后较佳、但很难从辅助化疗中显著获益者。

对于Lynch综合征个体,根据所检测标本的MSI程度,可分为“MSI-H”及“低度微卫星不稳定(MSI-L)”,而不具备该特征者被归为“微卫星稳定(MSS)”。从生物学上来说,dMMR患者和MSI-H患者应被归为一类。近期更新数据显示,Ⅲ期MSI-H/dMMR患者可以从5-FU为基础的辅助化疗中获益,但是这种获益仅限于胚系突变患者(99例),而散在性(245例)MSI-H/dMMR患者并不能得出同样的结果。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凤华:

目前对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常规行辅助化疗需要医患之间进行个体化沟通。医生应充分向患者解释清楚结肠癌疾病的特异性及预后、化疗的有效性及毒性,最终由患者来决定。

肿瘤复发风险的高低和辅助化疗成功消除隐匿性微小转移灶的可能性由肿瘤与宿主因素共同决定。体细胞突变、基因拷贝数变化和染色体畸变都可能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而胚胎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体内药物代谢和肿瘤的细胞毒药物暴露,这些因素通常被称为生物标志物,量化后可能提供更多更准确的预测预后信息,有助于患者辅助化疗的个体化决策。目前有大量证据表明,MSI-H或dMMR是结肠癌预后较佳的一个指标。

针对MSI在Ⅱ期结肠癌辅助治疗决策中的作用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地方。

例如,患者是否根据临床危险因素分层抑或分子危险因素分层治疗?是否所有Ⅱ期肠癌患者选择5-FU单药或联合化疗前都需要判别MSI状态?dMMRⅡ期肠癌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识别胚系突变抑或体细胞突变?

黑龙江省肿瘤医院隋红:

对于Ⅱ期结肠癌患者,我们迫切需要找到疗效预测的确切标志物,因其复发率约为15%,并且其在所有根治性肠癌术后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约为30%~40%)。随着筛查体系的不断完善,这种比例还在上升。

Lynch综合征可分为LynchⅠ型和LynchⅡ型,其中LynchⅠ型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结直肠癌,而LynchⅡ型除表现为结直肠癌外,还伴各种肠外器官恶性肿瘤。笔者曾有过三兄弟皆为结肠癌患者的接诊经历,但他们预后却截然不同:兄弟一接受手术而未接受化放疗,长期生存;兄弟二接受手术且完成术后辅助化疗,长期生存;兄弟三被发现时为肠癌肝转移伴肠梗阻,且对化疗无效,快速进展,生存期仅4月余。对于LynchⅠ型,随着肠癌筛查体系的完善能尽早发现,而对于LynchⅡ型却是需要更多关注的。

■点评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

对于Ⅱ期患者能否从5-FU单药辅助化疗中获益的问题,经典研究已告诉我们,Ⅱ期患者根治术后单用5-FU辅助化疗与单纯手术相比可获得6%的生存率改善。

MOSAIC研究告诉我们,Ⅱ期患者术后在5-FU基础上加奥沙利铂不能取得进一步获益,所以大部分需辅助化疗的Ⅱ期患者术后采用单药5-FU。

但是,2010年《临床肿瘤学杂志》(J Clin Oncol)发表的文章指出,dMMR或MSI-H的Ⅱ期患者如果术后采用5-FU单药辅助化疗,与术后不化疗者相比,DFS率和OS率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明显下降,因此认为对dMMR或MSI-H的Ⅱ期患者不推荐单药5-FU的术后辅助化疗,同时也可避免治疗相关的毒性、花费以及化疗所引起的生活质量的下降。

根据目前的临床证据,该例Ⅱ期患者加用奥沙利铂获益甚微,又由于dMMR单用5-FU更不利,因此术后不建议辅助化疗。

说明

对于Ⅱ期患者术后是否应接受辅助化疗目前尚有争议。除需要关注高危因素外,也应将微卫星不稳定(MSI)/MMR状态纳入考虑范围内。若患者为散发性高度MSI(MSI-H)/MMR缺失(dMMR)肠癌,则从中获益不多。若患者为伴MSI-H/dMMR的Lynch综合征患者,辅助化疗的原则是否遵照上述散发性结直肠癌处理原则,由于缺乏相关研究,则仍然属于未知领域。

遗传咨询家族筛查

对大女儿完善肠镜及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检查,结果回报大致正常。

对小女儿肠镜检查结果回报:结肠息肉,大小为2cm,有长蒂(左图)。镜下切除后病理结果回报:管状-绒毛状腺瘤。

讨论4: Lynch综合征或遗传性大肠癌的遗传咨询应如何开展?如果您面临类似咨询,会如何作答?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

Lynch综合征分为LynchⅠ型和LynchⅡ型。其中,LynchⅠ型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结直肠癌,而LynchⅡ型还伴各种肠外器官的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卵巢、胃、肺、肝胆、泌尿系统、皮肤、视网膜、脑胶质细胞瘤等部位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遗传性大肠癌的研究和关注越来越深入,学界建议不再使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这一名词,而是将临床上符合上述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标准的HNPCC病例进一步分为“Lynch综合征”和“家族性结直肠癌X”两大类,两者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伴有MMR基因突变而后者没有,在家系遗传学患癌风险方面,Lynch综合征的家系成员患结直肠癌和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风险均较普通人明显升高,而家族性结直肠癌X家系成员的遗传学患癌风险中等,而且仅有结直肠癌的风险。目前对二者的遗传监测和筛查也不同。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能开展MMR基因重组分析的单位不多,本例未能接受该检测,未能从遗传学上确诊就是Lynch综合征。

对于患者家属的进一步遗传学咨询及早期筛查,我们建议:①以先证者为核心绘出Lynch家系图,并用系谱分析方法确认家系的遗传方式;②尽可能获得每例患者的详尽临床及病理学资料;③建立入选家系的成员档案,定期随访复查;④观察家族发病的一般规律,包括:确诊时的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包括肠外癌),同时多原发结肠癌中2个或2个以上结肠癌在半年内获得病理诊断,异时多原发结肠癌中2个或2个以上结肠癌在间隔半年以上获得病理诊断;⑤建议患者亲属接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皮肤、视网膜等方面的筛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

对于诊断明确为Lynch综合征者,外科治疗原则是结肠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术,且术后每年进行1次残余直肠的肠镜检查。对于女性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如超过55岁且已绝经)在结肠手术同时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或在术后严密随访,每年进行盆腔检查、B超检查和子宫内膜吸取活检等。同时还要注意检测肠外其他恶性肿瘤。

除了对诊断明确的Lynch综合征者行临床干预外,进一步筛查家系成员是否为突变携带者,继而对风险不同家属行不同方法的监控,是减小这些家系肿瘤发生风险的重中之重。

目前数据表明,突变携带者一生罹患大肠癌的概率是70%~80%。因此部分学者认为在这组人群中可进行预防性结肠次全切除。如果不行预防性手术,应建议在20~25岁时行彻底的全结肠镜检查,若该家系中最年轻的大肠癌患者发病早于30岁,那么结肠镜检查应在比最年轻患者发病年龄早5年开始,并坚持每2~3年复查1次。若检查发现有息肉,应及早治疗,结肠镜检查应增加至每年1次。

应重视监督其肠外恶性肿瘤的发生。例如,对女性而言,在开始结肠镜检查的同时或30~35岁开始也应开始每1~2年1次的盆腔检查、B超检查、子宫内膜吸取活检和血CA125检测,对生育完成后的妇女可考虑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

在有胃癌或十二指肠癌患者的家系中,应从30~35岁起每1~2年进行1次上消化道的内窥镜检查。在有泌尿道肿瘤患者的家系中,建议从30~35岁起每1~2年进行1次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和尿液细胞学检查。

对于家系中未检测到突变者(即非突变携带者),应定期、多次重复基因突变筛选试验,以最大限度降低误差引起的假阴性。另外,建议从30岁起每年行1次大便潜血试验,每5年行1次结肠镜检查。

结合本病例,我们应该首先在患者的外周血中检测MLH1和PMS2基因种系突变,如果明确存在种系突变,继而对家系成员行外周血基因检测,如果发现突变携带者应高度重视,按以上推荐方法进行监控,以求及时发现并处理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最大程度降低患癌风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王贵玉:

因为Lynch综合征患者的结肠腺瘤从发现到恶变的时间间隔约为2~3年,较正常人群的8~10年间隔时间明显缩短,定期行结肠镜检查很有必要。

Lynch综合征家系的筛查可使存在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变异的亲属获益,据统计,筛查可以使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降低5%~29%和7%~42%,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死亡率降低1%~6%。

当然,对于家族史提示高度可疑为Lynch综合征但又无法确证的“正常”人群,是否应进行筛查以及采用何种方法筛查,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Lynch综合征家族中,MMR突变个体的相关肿瘤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即使成功切除原发肿瘤后也存在再发其他原发肿瘤的风险。因此个人认为,应当为Lynch综合征患者及其他MMR突变的家族成员提供合理的遗传咨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明:

除了大家前文提及的定期结肠镜检查并切除腺瘤、对未接受预防性子宫、卵巢切除者行系统妇科检查外,有学者提出,对Lynch综合征患者应实行个体化监测,但目前尚无明确证据显示该策略能够使患者获益。

■点评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

对于确诊的Lynch综合征,除了对患者本人的监控随访外,还需要关注他或她的亲属,通过基因检测,对亲属中的突变携带者和非突变携带者采取不同的监控随访计划。虽然错配修复(MMR)基因的突变是没有热点的,但是在一个Lynch综合征家系中,突变往往是固定的。

一个家系中首位被诊断的患者叫做“先证者”。利用先证者的MMR基因种系突变位点可以对亲属进行种系突变位点检测来提供遗传咨询。对种系突变位点尚不明确的家族性结直肠癌X就只能依据临床遗传表型了。

附:Lynch综合征诊断标准

作者:廖莉莉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4-01-16

Amsterdam标准Ⅰ(1991年)①家系中至少有3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大肠癌患者,其中1例须是另外2例的直系亲属;②大肠癌必须累及连续的两代人;③至少有1例大肠癌患者发病早于50岁;④除外FAP。

Amsterdam标准Ⅱ(1999年)①家系中至少有3例经病理证实的HNPCC相关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输尿管和肾盂癌),其中1例须是另外2例的直系亲属;②须累及连续两代人;③至少1例患者发病早于50岁;④除外FAP。

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2003年)家系中至少2例为明确诊断的大肠癌患者,其中2例为父母与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关系,且符合以下1条:①至少1例为多发性大肠癌(包括腺瘤);②至少1例大肠癌发病早于50岁;③家系中至少1人患HNPCC相关肠外恶性肿瘤(包括胃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输尿管或肾盂癌、卵巢癌、肝胆系统癌)。

Bethesda标准(2004年)①50岁前诊断结直肠癌;②发现同时性、异时性结直肠癌及HNPCC相关肿瘤,无论发病年龄;③<60岁结直肠癌患者中检测到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肿瘤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克罗恩病样淋巴细胞反应,黏液或印戒细胞癌,髓样组织分化;④在≥1例一级亲属诊断HNPCC相关肿瘤家族中发现结直肠癌;⑤在≥2例一级、二级亲属诊断HNPCC相关肿瘤家族中发现结直肠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肿瘤
遗传性结直肠癌| Lynch综合征的前世今生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微卫星不稳定检测及其结果判定
【2016钱塘峰会】应杰儿教授:微卫星不稳定在CRC中的筛查意义
以患者为本、从临床出发 | 如何为结直肠癌患者合理选择基因检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