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分钟读完《社会性动物》,带你看透人性的本质

【精读君曰】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


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


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以援手?


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让他自杀也在所不惜?


如果你感兴趣于这些问题,那么你可以读读这本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的《社会性动物》。






“人性”专题系列之《社会性动物》 | 简读一本书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简读一本书,微信公众号ID: j1book)


目录

1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 从众
3 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
4 社会认知
5 自我辩护
6 人类的攻击性
7 偏见
8 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9 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的核心是社会影响。简单说就是我们的想法和行为是怎样受到其他人影响的?为什么受到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又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等等。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类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也自古有之,但直到20世纪,这些假说才开始接受科学检验。所以阿伦森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影响人们行为的社会情境。有时,这些自然的情境会具有相当大的压力,迫使人们按照一种很容易被归为变态的方式去行动。这里所讲的人们,指的是为数众多的人。在我看来,将这些人归为精神病患者并不能增加我们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更为有益的做法是尽力去了解特定情境的性质,以及产生特定行为的过程。这就将我们引向了阿伦森第一定律: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二、从众


有两个原因可能导致从众:一是信息需要,自己不确定自是否正确,所以参照其他人的行为;二是奖惩激励,希望在群体中逃避惩罚(害怕被拒绝或嘲笑)或者得到奖励(渴望得到喜爱或认可)。
 

其实所有社会影响的反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依从: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其中权力成分很重,影响效果一般不长久。我们常说的服从就是依从的一种形式。

2、认同:因为吸引而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并建立满意的关系,比如上一本书《影响力》中提到的喜好原理就是认同反应。

3、内化:将特定信念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这是社会影响中最持久、也最根深蒂固的反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宗教。


任何一种行为都可以归因于依从、认同和内化。比如育儿,父母可以权威命令或奖励方式让孩子做一件事,也可以让孩子为了父母高兴而做一件事,但最理想的当然是孩子内心喜欢而自觉做这件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强调内化的作用。不过,尽管“依从”通常不能产生长久的行为影响,但有时候可以为“认同”或“内化”创造条件,比如让其先看到做一件事的好处或结果。


三、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


说服有两种路径,一是中心路径:斥诸理性,考虑相关事实和数据后的观点权衡;二是边缘路径:斥诸感性,利用简单的情绪线索启发或吸引。一般媒体广告都会从这两条路径来宣传,而普通大众最容易受边缘路径影响。


影响宣传效果的三大变量:
1、宣传来源(谁说的):从可信性和吸引力两方面起作用。明星代言广告虽然可信性不高,但因为吸引力很大,所以依然有效,这也是喜好原理。
2、宣传方式(怎么说):利用人类的认知偏差,比如人们更容易被个别生动例子打动,而忽视整体统计数据,所以媒体常常通过个案煽情来吸引眼球。
3、宣传对象(对谁说) :宣传对象见识不多,单方面论证效果好;如果对象见多识广,最好提供正反两方面论证。又比如,自尊感低的人一般比自尊心强的人更容易被说服。


意见和态度的区别:意见指的是被一个人视为正确的东西。而态度是指那些既包含评价性成分有包含情感性成分的意见。与意见相比,改变态度非常困难,这涉及到人类思维判断的复杂性,以及抵制态度改变的动机。接下来的两章(社会认知和自我辩护)就是谈这些问题,是全书的重点。


四、社会认知


我们究竟是如何理解世界的?理性思考很重要,但理性思考除了需要外部的信息资源,还需要内在的心理资源。可惜我们人类是天生的“认知吝啬鬼”。大脑进化而来的心理资源是为了适应生存,而不是认识真相,虽然有时候这两者一致,但随着社会越来越复杂,大脑进化还跟不上环境的变化,因此导致我们的心理资源在理解现代世界时越来越不适应,偏误也就越来越多。


阿伦森从社会背景对认知的影响、大脑的快捷判断模式、记忆加工模式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多种可能导致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比如对比效应、启发效应、框架效应、首因效应、证实偏差、代表性偏差、易得性偏差、先入为主、虚假关联、内-外群体效应等,这些都是“理性思考”需要克服的人性弱点,我准备以后另开专题再介绍相关好书。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的搭档芒格曾写过一篇“人类误判心理学”,在投资圈流传甚广。芒格特有的角度和视野,跟阿伦森的这一章(社会认知)可以相得益彰。


我们在社会解释中普遍存在三种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人们习惯于高估人格和气质因素,而低估情境和环境因素。正如前面提到的阿伦森第一定律(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就是强调要避免这种基本归因错误。

2、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当事者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性因素,而旁观者却往往将其归因于当事者的人格素质。阴谋论就有点这种“诛心”倾向。又比如,我们自己出错了,总喜欢找借口,而别人出错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认为是素质或能力不行。
3、自我偏差。自我认知容易产生两种偏差:一种是自我中心思维,即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二是自利偏差,成功了觉得是自己牛逼,失败了就怪环境或运气不好。这两类的自我偏差在名人(成功者)传记中都很常见。

 

对我而言,社会性动物最具吸引力的一面就是,人们有着将自己视为完美而又有理性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是多么频繁地导致我们做出既不完美也不理性的行为。


五、自我辩护


关于社会心理,如果你只想掌握一种理论,我认为应该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冲突状态,只要你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或者同时拥有两种不一致的认知(态度、信念、意见)时,就会出现失调状态。这种状态不舒服,我们的本能就会自我辩护,结果往往改变态度。这有点像“酸葡萄”理论:狐狸明明想吃葡萄,可怎么努力也够不着,只好说葡萄是酸的,这样内心就好受多了。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态度决定其行为,可现实中常常是反过来,行为改变态度,这就是认知失调在起作用。


认知失调理论最早是另一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也是阿伦森的老师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提出来的。阿伦森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将其纳入“自我辩护”的动机心理。在阿伦森看来,一个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人,也可能出现认知失调,关键还是取决于情境。最常见的一种情境是决策,如果选择不可更改,那么在选择之前,我们往往会理性收集信息,比较利弊,可一旦选定之后,自我辩护的本能就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就只想好的一面,越看越顺眼,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


什么情况下自我辩护容易导致态度改变?找不到充分的外部理由时。有一个经典的说谎实验,给数额不等的金钱后让测试者说一段明显的谎言,之后看其是否相信自己的谎言。结果奖金越多,测试者越不相信谎言,因为奖金足够成为说谎的理由。而那些得到很少奖金的测试者,事后会认为谎言是真的。因为没有足够的外部理由(钱太少了),只能改变态度,从而让内心协调一致。


认知失调理论运用的范围极其广泛,如果你留心观察,可以在周围人包括自己身上发现很多场景。就我做投资观察而言,认知失调(自我辩护)也是投资人容易犯错却难认错的根本原因。此外,认识失调理论结合前面提到的“内化”,对我们的教育启发很重要:不管奖励还是惩罚,都不应该太重,否则很难让孩子真正喜欢一件事或者改变态度不去做一件事。很多育儿书都提到了这点,其真正的原理就是认知失调。


六、人类的攻击性


阿伦森在这一章探讨了人类攻击性的来源、媒体暴力传播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暴力等。这里只分享一个违背常识,但认识失调可以解释的事实:发泄并不会缓解愤怒的情绪,报复往往导致过激的行为。

 

在大多数情况下,实施暴力或者对暴力宽容并不会减弱暴力倾向。暴力行为增加了人们对受害者的负向情感。最终,暴力总是滋生了更多的暴力。


七、偏见


阿伦森将偏见定义为: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负向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有偏见,最常见的是性别、种族以及地域偏见。社会心理学中与偏见相关的另一个概念叫定型,即针对特定群体的特征或动机的概括。定型是大脑认识世界的一种快捷方式,往往建立在经验之上,但会导致我们忽视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在社会传播的影响下,偏见和定型往往相互强化。


人类的偏见有先天基础,跟进化而来的内在生存机制有关,比如对内群体友好、对外群体敌意的本能。而社会文化往往进一步塑造偏见,有时制度本身也会制造偏见,比如美国历史上的种族隔离政策,包括我们搞的一些区别对待的民族政策,这些差异政策本身可能就会引起偏见,不利于民族融合。阿伦森在书中提到了“拼图教学法”,就是利用相互依赖来减少学校孩子之间的种族偏见。


八、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这里只分享几个被社会心理学证实的为人处世的小智慧:


1、如果想让一个人喜欢你,最好的办法不是去帮他,而是让他帮你。这最早是富兰克林的政治策略,后来列夫·托儿斯泰也说过:“我们并不是像喜欢我们曾经帮助过的人那样,喜欢帮助我们的人。”


2、如果你本身很出众,偶尔犯错或出丑会让你更有魅力,但如果你本来就平庸,犯错或出丑只会让你更没吸引力。接近完美的领袖名人们闹点性丑闻反而有助于提升民意支持。


3、与一个一直喜欢你的人相比,你会更喜欢那个现在才开始喜欢你的人。反之,与一个一直不喜欢你的人相比,你会更讨厌那个现在才开始不喜欢你的人。我们的本能对“绝对数”不敏感,而是对“变化”敏感。
 


九、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如果你还不大熟悉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应该仔细看看最后这一章。相信我,如果你真看懂了,会大大提高你的理性能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难度,是如何设计好的情境实验,去证实或证伪一种猜测或解释,找出隐藏的因果关系。这就跟医学上的双盲试验类似,如果你明白双盲试验为什么很重要,你也就知道为什么人性不可靠。

 

我们的责任是:在不断进行研究以加深人们对社会性动物的理解(包括:人们如何思维、人们如何行为、什么导致人们去攻击、什么促使人们去爱)的同时,指导公众运用这些技术,并提醒人们警惕这些技术的滥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会性动物》| 王非解读
《社会性动物》: 洞悉不完美的自己
揭秘人类行为的核心动机(1)?
25个有趣的人类思维现象
《社会性动物》艾略特·阿伦森
掌握这50个认知偏差,超越99%的普通人(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