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15

七、传统山水画技法特点解析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

  董源(?-约962年)五代南唐画家。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人,自称江南人。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画史上也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宋人称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据画史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种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其传世作品有《龙宿郊民图》《寒林重汀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一般论者对董巨的评价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龙宿郊民图》采取深远构图,视野悠远,远近景色一览无余,山势平峦,山体婉延,远水近湖,连成一片,整个画面无雄奇之险,无突兀之石,典型的南国丘陵风貌。技法上采用较为柔和舒展的线条勾肋山形,披麻细皴增强土山质感,柔和溫润,近树远影皆用水墨点簇而成,造型生动,疏密有致,山上山下或矶石成堆,或几方大石点缀其中,使画面不再单调,整个画面用淡墨淡色渲染,协调统一,气韵生动,不失为一件传世之作。(图76

 

76五代董源  龙宿郊民图

北宋李成《寒林平野图》

李成(公元 919-967年),字咸熙,北宋初年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人,世称李营丘,被誉为中国山水画之父。他不但开创了齐鲁画派,在宋初画坛独树一帜;而且由其独创的营丘山水画法成为后世山水画家的楷模。《圣朝名画评》把李成的画列为神品,并称其思清格老,古无其人。《宣和画谱》谓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李成的山水画 文气十足,秀润不凡。一是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李成之所以常用平远构图,首先是因为平远法适合于表现山东平原的烟林远丘,可以产生一望无际、层层推进的视觉效果。其次与他的品格、情感、经历有关。平远的构图正好符合李成孤傲、旷达的性格。再次,李成采用平远法构图还因为在长期观察和写生中,悟透了远近透视之法。二是运笔尖劲,用墨淡润。《图画见闻志》说他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米芾《画史》说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王诜说他墨润而笔精;元代黄公望说他惜墨如金;明代沈周《论画》中则说,其妙贵淡不贵浓毫锋颖脱是说李成用笔爽利尖俏。三是喜欢画寒林、怪石和雪景。现存的李成之作除了《寒林平野图》之外,另有《读碑窠石图》、《群峰霁雪图》等几幅。从这些难得的真迹中可以窥见李成所绘松石、雪景的造诣。

李成画石也是很有特色的,米芾曾说他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说李成石如云动是因为他绘画时是用瘦劲尖俏的中锋线条勾勒,后在周围以淡墨渲染。山石的形状如同云在滚动,且圆润突起,这种奇特的山石画法就是所谓卷云皴。因为石头的形式灵动,轻盈,好像夏日天空中的云层,在米芾看来这样的石头不太真实,于是认为少真意。实际上在自然界是存在着这样圆浑突兀的火成岩石,与天空中的卷云极为相似,况且石头并不因此而失去质感。后代大家郭熙也沿用此法,王诜、燕文贵、许道宁、李宗成等画家皆出于李成门下。

 

李成师荆浩未见一笔相似,师关仝则叶树相似。而且由于他独特的创造才能,他在宋代三家山水中影响最大。李成对山水画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擅长表现山川地势与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并有所寄托感喟。他创造的寒林平远的形象不似荆关一派宏伟壮丽的构图面貌。本幅绘长松两株,杂以枯枝寒树,松树枝作蟹爪状,山地则作平野构图,展示家乡山东一带平原地貌,右上角有宋徽宗题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书半玺,画上端有乾隆题诗及收藏印鉴。(图77

 

 

77北宋李成 寒林平野图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又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画大师。生卒年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范宽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而能自出机杼,遂移居终南太华山中,长期观摩写生,山川气势尽收胸臆,终成一代大师。为山水画形成期北方画派之主流画家。与两位师长并称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范宽的作品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元朝人汤垕星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认为范宽用墨过浓,土石不分,是其缺点。

  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李成、范宽两位大师在宋初山水画上建立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分别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致北宋大半时期均以唯摹李范为尚。

  南宋的李唐、马远、夏圭等人学习李唐,使得整个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全部出自范宽一系。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称赞范宽的画真古今绝笔也,明朝大画家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见,比如苏轼虽然非常推崇范宽,却觉得其画微有俗气,与古代中国文人淡雅风格略有不符。2004年,美国《生活》杂志将范宽评为上一千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

 

《溪山行旅图》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此画画巨峰巍然耸立,山涧中瀑布飞泻而下,山峦雄峻浑厚,树木繁茂葱郁,岩石的皴纹也历历可辨,显示出一种全景山水大山大水的磅礴气势。山脚下雾气迷朦、怪石兀立、老枝虬劲、溪流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赶着驮队经过,人畜虽画得小如蜉蚁,却真实生动,使人仿佛能听到驴蹄得得之声。范宽在用笔上多采用雨点皴,在刻画北方山水的风骨方面可谓得天独厚。此画气韵生动,运墨深厚,运笔雄强,意境悠远,实在是山水画旷古绝作。(图78

 

78北宋范宽 溪山行旅图

 

北宋郭熙《早春图》

郭熙,1020年生,1109年逝世,北宋画家,字谆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布衣,好道学,喜游历。善画,初无师承,后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宋神宗时画院学艺,后升迁待诏,成为宫廷画院重要成员,他工画山水,取法李成,山石用状如卷云的皴笔,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早年风格较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曲溪断崖,峰峦秀拔,云烟变幻之景。后人把他与李成并称李郭,是一位山水画的大师。他反对因袭守旧,主张在兼收众览的同时师法自然,主张“饱游饫看,敢于独创。《枯古要论》说:郭熙山水,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伴,人物笔尖带点凿,绝佳。这则评论基本概括了郭熙的技法特色。 此外,他还对山水的表现技法作了深入研究,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是对传统绘画经验的总结。有画论《林泉高致集》,传世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窠石平远图》、《幽谷》等图。

《早春图》,此图为绢本,水墨。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历代流传有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水气浮腾,薄雾轻笼,新叶初发,春水流畅,将万物复苏的早春时节描绘得欣欣然。图中人物活动、舟船楼阁的布局都服务于主题。其构图幽奇,意境清旷,石状奇特,山光浮动。苏轼写的玉堂尽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峰非人间诗句,与此画境界相似。表现手法上高远、深远、平远之法互用,紧凑的山石与长长的河流相互映衬,使整个画面给人以时带分明、清新愉悦之感。画左署早春,壬子年郭熙笔。画法上采用曲线构图和卷云皴法,使画面呈现几分古意。(图79

 

79北宋郭熙 早春图

南宋马远《踏歌图》

马远: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约11901224年)的画院待诏,宋代杰出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马远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这种"边角之景"其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

他画树石等用郑虔的淡彩法,又颇类于巨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洁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他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给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称马一角。对他简洁有力的构图,称为边角之景。他又多用水墨,画楼阁用界画;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此图采取中、下两段置景的构图,虽不太象他一贯爱用的一角式构图,但却是他的传世名作。(图80

 

 

80南宋马远 踏歌图

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世山水名画全集
“平淡天真”的江南董、巨山水
传统山水画笔墨风格演变
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全文)
中国山水画简史
謝稚柳|“平淡”、“趣高”而“奇絕”——董源、巨然合集(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