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司马懿 诸葛亮 谁更高明?
司马懿是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所以毛泽东称温县为“司马故里”,温县人对此颇感荣幸。笔者写了一副楹联:“诸葛大智亏六出,司马若愚齐八荒。”
    一位书友看了说,你的观点和通行的观点相反。我说,这写的不是观点,而是史实。那么,历史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比,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蜀国丞相,司马懿是受嘱二主、辅佐三朝的魏国元老重臣。两国交兵,要看二人斗智斗勇。司马懿对军国大事,总是远见卓识,辄出奇谋,紧急关头,总能力挽狂澜,功勋卓著。
    诸葛亮出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
    司马懿出山,曹操却请不动,最后强迫他出山的。
    诸葛亮的计谋都是可以看见的,而司马懿的奇谋重策,却大智若愚,总在不张扬的无形之中。
    司马懿建议曹操实行屯田,兴修水利,结果魏国粮草丰足,为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司马懿谏曹操说:“荆州刺史胡修与南乡太守傅方二人,不可委以守边重任。”曹操不听,结果危急关头,二人投降了关羽。
    公元215年,曹操平定汉中,司马懿建议曹操,乘刘备在西蜀立足未稳,人心未附,攻取西蜀。曹操说:“人苦不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结果曹魏从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却留下了“得陇望蜀”这个成语。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确定的统一天下的战略,是东西两路夹攻曹魏。东路以荆州为基地,西路以西蜀为基地,北出秦川,向东进军。
    司马懿却是诸葛亮这一战略的克星,使之最终破灭。
    先说东路荆州。蜀国派五虎上将之首关羽镇守,关羽在三国人物中,是知名度最高的英雄,但却少有人知道,关羽是死于司马懿的计谋。
    公元219年,关羽从荆州出兵,大举北进,威镇华夏,兵围樊城,形势危急,连曹操也想迁都河北。而司马懿却清醒地把握大局,认为孙权正想夺取关羽的荆州。他建议曹操利用孙权,令孙权乘虚抄关羽的后路。此建议果奏奇效:曹操一纸书信,孙权欣然出兵。不仅彻底解了樊城之围,而且使关羽败走麦城被杀。蜀国从此失去了东边的战略要地荆州。
    公元228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投降诸葛亮叛魏,阴谋从东路攻南阳,再向洛阳。诸葛亮则已出秦川,在西线进攻。在这危急关头,司马懿自行决断,先斩后奏,率兵星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杀孟达,平定叛乱。诸葛亮策反孟达的计谋破产,东路进攻魏国的计划再次化为泡影。从此,《隆中对》预定的两路夹攻魏国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只有西路了。
    西路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亲自对阵。
    诸葛亮的策略是以攻为守,力求速战速决。
    司马懿的策略则是以守为攻,力求拖延持久。只要守得住就是胜利,只要形成持久对峙的态势,蜀军就在劫难逃了。
    这一战略的实质是以长应短。兵多粮足是魏军的优势,供应困难难以持久是蜀军的劣势,所以以守为攻无疑是最可靠、最稳妥、最省事的策略。看似平淡,却足以制胜。
    在军事指挥上,司马懿以高超的智慧,知己知彼,料事如神,显示了娴熟而坚决的指挥艺术
    打退蜀军五出祁山后,魏军军师杜袭预计诸葛亮明年会再来,司马懿则说,诸葛亮“非三稔不能动矣”,“再出则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对诸葛亮再出的时间、地点、作战方式作出预言。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预言完全准确。
    南原决战初,司马懿给弟弟司马孚的回信中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率卒十万,已堕吾计中,破之必矣”面对来势汹汹的诸葛亮,司马懿成竹在胸,胜券在握,充满自信,从容不迫,他把诸葛亮看得如此透彻。他对部下说:“亮若勇者,当东出武功,依山而进。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出武功依山东进的战法与魏延出子午谷的思路,在战略方向上是一致的。但他料定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不是勇者,不敢冒险,后来诸葛亮果如其言,上了五丈原。魏军诸将欲在渭北扎营,司马懿却说:“百姓积聚,皆在南原,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在南原背水为垒。背水扎营是军家大忌,司马懿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大营扎在南原,就从正面挡住了诸葛亮的东进之路。同时他令人在营东筑起土城,营后渭水上建起九座浮桥,南北连通,“背水”问题就解决了。
    这样,从选定屯兵位置开始,蜀军就失去了东进的先机,而魏军却占了防守的先机。接下来,战争按照司马懿的设想,双方形成了持久对峙的局面。蜀军面对魏军深沟高垒的坚固营寨,不能前进一步。诸葛亮守在五丈原,着急上火,毫无办法。只好让将士天天挑战骂阵,司马懿却不予理睬,坚守不出。最后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妙计: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饰,以嘲笑和藐视来激怒司马懿,诱他出战。但司马懿宰相肚里能撑船,识破了诸葛亮的激将法,忍下了这奇耻大辱,收下了女衣,并且将计就计,设宴招待了诸葛亮的使者。在酒席上“不问戎事”,只问孔明“起居及事之繁简”,从使者口中获取了诸葛亮病重的重大秘密,事后司马懿对人说,诸葛亮“食少事繁,岂能久乎?”“后竟如其言”。送女衣激将法的结果,是诸葛亮计竭智穷,一筹莫展,忧病交加,不久便死在军中。“兴复汉室”的雄图大志也随他而去。司马懿不战而胜,实现了《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后司马家族先后灭了西蜀和东吴,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天下,建立晋朝,司马懿被追谥为晋宣帝。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足智多谋,是智慧的化身。而司马懿却愚笨,胆小,只会打败仗,总是担当陪衬诸葛亮的反面角色。在舞台上则与曹操一样是白脸奸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巨大有极大关系。人们误把小说当成了历史。而真实记录三国历史的是《三国志》。《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不同的。
    《三国志》是正史,是晋初陈寿编撰,成书时离三国结束仅几十年,史料翔实可靠。《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编著,成书已是离三国1000多年以后了。
    正史以忠实记录历史为己任。小说则以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为目标,多有虚构。经过民间千余年流传和反复加工的三国故事都被吸收、归纳到《三国演义》里去了,所以旧有《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说法。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根本不同之处,还在于《三国志》以魏为正统,武帝(曹操)、文帝曹丕 、明帝(曹睿)都称“帝”,而刘备与刘禅则称“先主”、“后主”。
    《三国演义》则以蜀为正统,以魏为篡逆。正是在这一前提下,诸葛亮成了全书第一主角和结构的核心。我想倘若以魏为正统来写一本《三国演义》,那司马懿必定是第一主角。因为他受遗二主,辅佐三朝,位极权重,功勋卓著,并且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最终导致三分归晋。《三国演义》全书浸透了忠君思想,对正统极力美化,对篡逆痛加鞭挞,这也是虚构的准则。为了歌颂正统,免不了拔高人物。如鲁迅所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智而近妖”。例如“空城计”一节,《三国志》裴松之的注评中早已明确指出属于虚妄,当时司马懿还在几千里外的宛城(南阳),未参与西线战事。但《三国演义》还是写了空城计,并且绘声绘色,十分精彩。为了陪衬诸葛亮的大智大勇,司马懿只好中空城计了。
    还要专门一提的是,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并不是罗贯中的原本。罗著原本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鲁迅说此书“屡经后人增损,真面殆无从复见矣”!现存最古刊本已是罗贯中死了一二百年后的明代弘治甲寅(公元1494年)刊本。罗著原本到了清代,经毛纶、毛宗岗父子删改之后,才以《三国演义》的名字广泛流行于世,是为“毛本”。
    毛本《三国演义》对书中主要人物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忠奸、智愚、勇怯更加分明,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和完美。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和有趣。于是虚构愈多、夸张愈甚,离历史真实愈远。以此为基础的三国戏剧,更是极尽渲染夸张,影响更加广泛深入,诸葛亮被神化了,成了智慧的化身和代名词。
    毛本删改的文字并不大。但这“不大”的删改却效果显著,往往改几个字就有了新的境界。举几个例子:
    例一,诸葛亮因惧怕司马懿而不敢北伐,就用反间计使魏国朝廷贬斥司马懿。后听到司马懿复职,被重新起用的消息时,原本写道:
    孔明听后,顿手跌足,不知所措……曰:“平生所患者,独司马懿一人而已。”
    毛本改为:
    孔明大惊曰:“所患者唯司马懿一人而已。”
    毛氏实在不忍看孔明有如此狼狈相,才有此改动。
    例二,原本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时,欲将自己的先锋魏延与司马父子一起烧死,因突降大雨未能得逞,事后魏延找诸葛亮理论,亮竟将责任推给马岱,打了马岱八十军棍。然后又密使马岱去找魏延,谎称自己烧魏延是受长史杨仪的指使,致使魏延誓与杨仪不共戴天。诸葛亮作为蜀军最高统帅,如此作为未免太过卑鄙阴险,实在有损其光辉形象。于是毛氏将这一大段文字全数删除,不留痕迹,使诸葛亮形象更加完美。
    例三,司马懿被定位为篡逆、愚蠢胆小,于是极力丑化以陪衬诸葛亮。如“死诸葛吓走活司马”一节,原本写道:
    司马懿纵马奔走五十余里,背后两员将赶上。扯住马嚼环而云曰:“都督勿惊,蜀兵去远了。”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后人有诗曰:长星半夜落天枢,奔走犹疑亮未殂,关外至今人冷笑,不知司马愧何如?
    毛本将其改为:
    二员将赶上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诗曰:长星半夜落天枢,奔走还疑亮未殂,关外至今人冷笑,头颅犹问有和无。
    仅仅改了几个字,情节更生动,司马懿的胆怯、愚蠢更突出了。
    例四,原本司马懿临终遗嘱时,曾告诫儿子:“汝二人事主人,勿生他意,负我清名,但有违者,乃大不孝之人也!”并有一首诗总评司马懿:
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
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
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
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而毛氏却将这段文字和诗删去,只字不留。司马懿其人其事就这样被歪曲、湮没了,留下来的只是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
    由于正统由魏改蜀,曹操和司马懿遭遇共同的历史命运,曹操成了奸的化身。郭沫若曾为曹操翻案,但有人反驳说:“曹操作为历史人物,正史早有定论,无案可翻;曹操作为艺术形象,则艺术形象不可能翻案。”司马懿也是同一命运。不过,别人既然可以用虚构塑造艺术形象,我们也可以揭示历史真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演义》和三国的历史是不是一样的
三国时期,关羽能杀颜良,为什么不能杀张郃呢?
三国六大统帅排名
[转贴]《三国演义》中死不瞑目的十大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相关知识总结
司马懿,才是三国“赢家”!与诸葛亮对决,只为“活下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