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皇帝甩锅,平常操作

龙朔二年,唐高宗迁上官仪为宰相。

其时,唐廷共有四位宰相。

许敬宗和李义府为幸进之臣,废除王皇后、拥立武昭仪事件中,极力迎合高宗,硬怼长孙无忌。

事成之后,武后引二人为心腹,进而拜为宰相。

任雅相审理过长孙无忌谋反案,后因军功升为宰相,是年末病逝于军中。

上官仪为读书人,进士及第,入宫做了秘书郎,在太宗身边帮着拟制诏书。

高宗继位后,升其秘书少监、中书侍郎,最后做了宰相。

四位宰相里,一个是武人出身,另二个跟武后走得很近,故而唐高宗最为器重上官仪,经常跟他说些心底话。

唐高宗身体不好,有头疼的毛病,疼起来二目不能视。

有些国家政务就交给武后处理,武后处理得很好,慢慢地再多拿了一些,后与帝渐渐平起平坐,天下人称为“二圣”。

又有几件事情,皇帝本来拿定了主意,生生让武后给否决了。

“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皇帝心里不乐意了,有了废掉皇后的想法。

武后还把道士叫到宫里来,行厌胜之术,说是要压制诅咒神怪。

几年前,王皇后为了扳倒武昭仪,便在宫中做过厌胜,此时武后再行此事,目标指向谁,不言而喻。

有宦官将这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大为不悦,决定罢黜武后。

唐高宗密诏上官仪入宫,商量废后之事。

上官仪说,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

此言正合高宗心意,于是命他起草废后诏书。

宫中密探飞奔告诉武则天,武后跑来申诉辩解,跟高宗发誓发嗲。

高宗看着武后,既不忍心,又怕她怪责,于是甩锅说,这事不是我本意,是上官仪教唆我的。

不久,武后指使许敬宗,诬陷上官仪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叛逆。

上官仪下狱,与儿子上官庭芝一同被处死,家产尽数抄没。

太和四年,当了五年皇帝的唐文宗,依然没有实权,处处受制于宦官。

当时的情况是,主管宦官的内侍省在大内之北,称为北司。

宰相办公的地方在大内以南,称作南省。

同一个事情,两边经常出不同的政令,搞得下面无所适从。在南省犯事的官员,投靠了北司,便无从追究了。

宦官手中掌握禁军,还往地方派驻节度使,北司权势越发盛隆。

宦官不仅专权,还干涉皇帝废立,几任皇帝都是宦官选的。

唐文宗决心改变局面,诛杀一批宦官。

皇帝自己力量单薄,他得找援手,不可能去找宦官,只能去找文臣。

翰林学士宋申锡耿直忠厚,从不结党营私,皇帝觉得这人靠谱,可以倚重。

唐文宗先迁其为宰相,又找机会说了心里话,九重深处,难与人明言胸中凄苦,幸好还有你啊。

宋申锡颇为感动,决定跟着皇帝大干一场。

两人商议下来,让宋申锡去找吏部侍郎王璠,鼓励他加入,并承诺提拔他为京兆尹。

王璠答应了,掉头就去告诉了大宦官王守澄。

王璠心里很清楚,跟着你们去对付宦官,就算是皇帝牵头,也是胜算全无。

你们已经把计划告诉我了,我也不能推辞,不然你们就要杀我灭口。我不如去投靠宦官,不仅能保命,还能换一场富贵。

王守澄立刻出手,找人诬告宋申锡阴谋拥立漳王李凑为新皇帝。

奏折送上去,唐文宗很生气。

一是因为,皇帝明白,跟宋申锡谋划的事情泄密了,人家的反击来了,你宋申锡办事也太不靠谱了。

二来皇帝居然有点相信了,漳王素有贤名,这宋申锡是不是真的跟他混到了一起。

皇帝叫宰相们一起讨论,宋申锡回避,大家也不敢说宋申锡是被冤枉的,只是说,兹事体大,不能贸然定论。

宋申锡心中雪亮,自己这回要背锅了,但绝对不能说出皇帝要动宦官这事儿,不然九族就不保了。

宦官们也不打算扩大此事,毕竟他们是诬告,经不起查。

朝廷讨论下来,宋申锡有罪,贬往边地。

三年后,宋申锡死在贬地。

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结束,明朝全军覆没。

崇祯密诏兵部尚书陈新甲,让他主持与后金议和事宜,特意叮嘱他,不要泄漏任何风声。

大明与后金,来来回回好几轮,消息就悄悄地传开了。

清流几次上书抗议,但因无实锤证据,没闹出多大动静。

一日,陈新甲收到边关新送来的议和密函,看完后随手放在案前,被书童误以为塘报,拿出去给百官传看抄阅。

议和曝光,群臣哗然。

给事中们上折子举报陈新甲,皇帝又气又急,压住奏疏不处理,看陈新甲会不会自己跳出来背锅。

百官不依不饶,陈新甲默不作声。

崇祯只能往前再走一步,下旨让陈新甲做出解释,暗示对方务必懂事。

陈新甲回了奏折,通篇却是我无罪责,反而有功。

皇帝又恼怒又尴尬,直接下场,一口黑锅扔到陈新甲身上,说求和之事与朕无关,都是陈新甲擅作主张。

皇帝越想越不放心,索性将陈新甲下狱。

陈新甲自狱中上书,乞求天子宽恕,又贿赂内阁,讨要一条生路。

起初,陈新甲若主动站出来,把事情揽在自己身上,皇帝可能会饶他不死。

此刻,皇帝已然定性,事情都是你擅自做的,怎么还能让你活下去呢。

皇帝杀心已定,便以“戮辱我亲籓七,皆因陈新甲办事不利”为由,斩陈新甲于闹市。

陈新甲死于崇祯十五年九月,同年十一月,后金南下侵袭,势不可挡。

京师震惊,人心惶惶。

皇帝问计群臣,该如何平定这场战乱。

兵部给事中曾应遴说,可以造三千战船,从山东半岛登船,绕道朝鲜,攻击后金老巢,对方不得不退军自救。

皇帝连连赞许,真是妙计一条,下旨着各部议事。

造船是工部的事儿,但因为造船是用来打仗的,所以工部把兵部也拉了进来。

三千艘船,工部与兵部,一家一半,各造一千五百艘。

工部想了想,觉得不妥当,只怕日后还是要背锅。

又说,京城此时处于战备戒严,工匠们都躲起来了,估计找不到人来修船。

都水司在淮安,有现成的材料和工匠,不如让他们来修,肯定修得又快又好。

内阁说好的,着淮安船厂妥善处理,不可贻误战事。

船厂主事收到旨意,头都大了,凭空要造出三千艘船,怎么可能做得到?

淮安船厂自然不肯背锅,于是回奏说,造船是件好事,我们非常拥护。

但我们这里造的是内河船,跟海船结构工艺完全不一样,还是应该在闽粤海边造。

这一番拉扯来去,就到了次年二月中旬。

闽粤路远,一时没有回音。

清军狠狠地抢了几个月,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关外,京师解严。

崇祯十六年九月,福建广东终于回文了。

费用、人力都已安排妥当,马上就可以开工。不过贼寇已逃,北方安定,造船这事是不是先放一放?

内阁回复,可以!

造三千艘船这事儿,来来回回折腾了快一年,最终不了了之。

陈新甲参与议和,便走上一条不归路。

议和失败了,必死无疑。

议和成功了,只要有人跳出来说,城下之盟,丧权辱国,崇祯必然会将陈新甲拎出来做替罪羊。

本来这事是皇帝和大臣一起商量着做的,出问题了,皇帝便把自己的责任撇得干干净净,都是臣子办事不力,杀之以谢天下。

皇帝不靠谱,大家心中雪亮。

遇到事情,躲在一边,先把自己责任摘干净,然后再看怎么把锅甩给别人。

造三千船这事,便是完美的案例。

都在划水摸鱼,无人实心做事。

皇帝趋利避害,遇事就甩锅,凡人的天性。

当甩锅变成日常操作,那就麻烦了,会遭到反噬,锅最终落在自己头上。

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君王不厚道,大臣们也不傻,自然不会再对君王忠诚勤勉。

唐高宗的甩锅操作,害死了上官仪,也寒透了身边人的心。

自此,大权旁落,朝政完全由武后掌控。

唐文宗坑了宋申锡,文官们更不会站在他这边,彻底的孤家寡人。

只能哭着跟人说,我连周郝王、汉献帝都不如,他们好歹受制于诸侯,我却被一群宦官死死拿捏。

崇祯在煤山上吊,头发解开挡着面孔,无颜见历代祖宗。

身边就一个太监王承恩,陪他一起自尽。

临死前,他长叹一声,满朝文武都不是好东西,误了我的江山。

到死也没想明白,为什么群臣不尽心尽力。

(PS:请大家关注燕馆视频号,每天分享生活感悟,人情世故。感谢关注支持!)

End - 

   良心  良知  良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副面孔的崇祯皇帝
崇祯为什么会灭亡,他错杀魏忠贤、袁崇焕和陈新甲是一个主要原因
李自成大军攻进北京城前,崇祯曾下令收葬魏忠贤?此事是真是假?
看看崇祯皇帝当政时都干了什么 明朝灭亡的原因就找到了
崇祯帝死要面子,却坏了大事
明朝灭亡的元凶,是崇祯皇帝太作,还是李自成造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