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清华:天门民俗之丧葬篇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杨清华,1957年出生,天门市张港镇白果树村人。大专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天门市语文骨干教师。在职时曾有小论文发表于《天门教研》,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曾滚动播出过本人作品。退休后加入“古美新闻沙龙”,独立采写新闻稿若干篇,其中三篇被古美党建中心作为永久资料存档,同时在《古美家园报》刊登发表。现寓居武汉。

天门民俗之丧葬篇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这是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祭义》中的一句话,它传达了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思考。在我们这个特别讲究寿终正寝入土为安、慎终追远的国度里,人们对于丧事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婚配嫁娶。所以,丧家总是以虔诚之心,不吝重金,办一场庄重体面的丧礼,以示对亡者的尊重,尽后人最后的孝道。            

下面就按照丧葬礼仪的基本流程,讲讲我们天门地区的丧礼习俗。

一、送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应守护在其身旁,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如果有子女远在外地,家人就要及时通知。接到通知后,无论千山万水,也无论千忙万忙,子女们都要以最快捷的方式,赶往家中,与老人见上最后一面。能为老人送终,就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若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被人们引以为人生中的一大憾事。而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有些老人,弥留之际,还有想见而未得见的亲人,就迟迟不肯离去。当油尽灯枯,完全没有了生命体征之时,也就“死不瞑目”,抱憾而终。当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室移到堂屋中临时搁置的板床上。这有两个讲究。其一,民俗认为,人若死在房间床上,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上,无法超度,不可进入天堂;其二,有些房间,人出来要经过房梁底下,而按老家的风俗,逝者是不能过房梁的。

二、下榻

老人落气之后,要请来同性年长者为其“揩汗”。所谓“揩汗”,就是用老人生前用过的毛巾、脸盆,打了热水为其净身。一般都是三毛巾:一擦头面,二揩身躯,三擦下肢。这种仪式化的行为比划比划一下,意思到了就行。然后穿装老衣。装老衣是在逝者生前就准备好,并已经上身穿过了的。装老衣又叫寿衣,其颜色大多为紫色或者蓝色,忌穿白色。件数兴单数,三件五件均可,不可穿双数。忌穿皮毛衣服,否则逝者投胎转世为兽类。面料不能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寓意对后代不利。

如果逝者属于突然死亡,家中又找不到合适的衣物做寿衣,就只好临时到街上置办。称了重量,然后用笔在衣服背面写了逝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衣服的重量,才可以给逝者穿上。否则,这些衣服的拥有权就不属于逝者。之后将逝者从板床上移放到铺有草席的地面,这算是“灵床”。遗体应头朝外,脚蹬里,用黄表纸盖了脸。将小凳放倒,用其四条腿卡管住逝者双脚,不让其分开,好让遗体保持庄重性。这些事办好之后,就要在逝者头前放上一个椅子或者是小桌,上供逝者遗像,放一个装有沙子的盅碗或者是广口瓶当香碗,并点上长明灯。这长明灯要燃到头七,甚至五七才可熄灭。桌椅下面放一个搪瓷脸盆,供吊唁者们焚烧纸钱。该烧“落气纸”了,有的地方叫“倒头纸”。这种纸是论斤两烧的,有烧三斤六两的,有烧七斤四两的,我们老家为九斤四两。找来一个瓦盆,或者废旧铁锅,放在大门外,孝子贤孙们跪成一圈,边流泪哭泣,边焚烧纸钱。待完全冷却后,用一大张白纸包裹好,放在户外待用。与此同时,鞭炮炸响,这一是正式宣布老人离世;二是向邻里乡亲报丧。

三、守灵

正常情况下,堂屋就是灵堂。若是在外而亡,遗体是不可登堂入室的。就只能在室外另搭灵棚,供停丧和人们吊唁。人倒头后,放在灵床上,只是暂时的。遗体不宜过长时间暴露在外,得及时移进葬具(寿材)中,过长,首先是对亡者不尊重;二是加大了守灵的难度。老人说,人死之后,体内还有最后一口气,若让猫狗靠近,“换气”了就会“走尸”,成为“游尸鬼”。于是不久就要将其入殓,老家叫“进材”,有“招财进宝”之意。人们将棺椁用两条长凳搁起来,将逝者生前穿过的衣服、毯子铺垫在棺椁里面。还有的地方在寿材底部铺设草木灰,抹平之后用倒扣的酒杯依逝者年龄,在草木灰上按下数量相等的圆圈,再在上面铺上衣物。入殓时一般是长子抱头,女婿抱腿脚,次子及余者抱腰身。遗体放入棺中,用衣物塞了两边,以免遗体左右晃动。然后,半掩棺盖,棺椁大头冲外,小头冲里。

在葬期未到之前,孝子贤孙们要日夜守灵。为长明灯添加油料,焚香烧纸,女儿孙女们一天至少早晚哭一次灵。后来社会上虽然流行小沈阳式的商业化哭灵,可我总觉得这也太扯了——感情这东西也是别人能代替的?哭灵专业户是为了挣钱,可以说得过去,但披麻戴孝的丧家和孝子贤孙们是不是有愧于他们的那一身特殊装束呢?

四、吊唁

停丧期间,接到报丧通知的亲朋好友们纷纷前来吊唁。我们老家吊唁以前是不用拿礼金的,而是一块布料,人们叫它帐子布,另外配上一大张用毛笔书写有吊唁文书的白纸挽帐。吊唁者们在门外摆放好花圈,放了鞭炮之后,就进入灵堂,守灵者接过挽帐挂于两边墙上。吊唁者抽出三支香,在长明灯上点燃,面对遗像,立正站好,双手捧香,高高举过头顶三鞠躬。然后将香插入香碗,跪下焚烧纸钱。

五、出殡

出殡又叫出丧、出山、发丧。它是丧葬仪式中最重要的环节。

讲出殡,得先讲讲“用杠”。丧事办得体不体面,讲不讲究,全都体现在用杠上。丧家因财力、地位不同,抬灵柩出殡用杠的规格也不同。有八杠、十六杠、三十二杠、六十四杠之别。抬杠人叫杠夫,一杠就是一个杠夫,他们的牵头者叫杠头。我们老家称十六杠为“半杠”、三十二杠叫“满杠”。迄今为止,我在老家所见过的多为八杠和十六杠,所见满杠不足三次,至于六十四杠,只是听说而已。杠架由两根主杠和若干根横杠组合而成,绑扎杠架可用小指粗细的麻绳,也有用竹篾绑扎的。两根主杠为直梁,长约六七米,以龙头、龙身雕饰。小横杠数量由用杠规格决定。所有杠木都为轻省且结实的老杉木。

出殡之前,丧家和支配先生掐准了阴阳先生选择的吉时,安排好丧席。席次和红喜事不同,杠夫们为大,当坐主席;吊唁的亲友随意组合落座。开席前,逝者的长子用盘子端了香烟、肥皂、草鞋(现为解放球鞋)、礼金、孝袱子,送到杠夫席前,双膝跪地,高举托盘,临近的杠夫们起身接过盘子,扶起跪者,杠夫们分发礼品礼金。长子又另端出一个盘子,来到为亡者揩汗之人的席位,也是双膝跪倒,奉上装有礼金、香烟、逝者生前穿过的较为体面的衣物。亲朋好友们拿到了孝袱子后,或搭在肩头,或系在腰间,或缠绕在手臂上。若是黑色孝箍,就箍在手臂上,用别针固定好。逝者儿女、孙子女们早早地都穿上了孝衣,带上了孝帽。开席了,出殡前的这顿饭的菜肴与红喜事略有不同,豆腐汤是必不可少的。按我们老家习俗,吃丧席叫“喝豆腐汤”。还有,带骨头的菜食出殡前的这顿饭也是忌用的。酒也只能是象征性的端端杯子,特别是杠夫们,等会儿出殡,那是出不得半点差池的。

酒宴结束,出殡的吉时也到了。大家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有人立即取下灵堂里为避家神而遮挡神龛的簸箕,扯下两旁所有的挽帐,待灵柩出门后迅速用扫箒向门外扫出堂内的一切垃圾纸灰。杠夫们合上棺盖,一个膀粗腰圆的杠夫,背靠棺头站立,向后反伸双手托着棺底,余下的杠夫从三面围棺而立,也伸手托住棺底。随着杠头一声指令,大家打着“哦嚯”起棺向门外的杠架走去。与此同时,鞭炮炸响,锣鼓齐鸣,哭声震天。棺椁大头朝前,意思是让逝者回首瞻顾家园,表示对人世的依恋。也有的地方出门之后就掉头,寓意是不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方乐土。棺椁在杠架上放妥之后,女儿孙女要爬上杠架,趴棺或骑棺哭泣,直到墓地。有地方把这叫“坐棺”,也有的叫“压材”,意思是子孙后代做官发财,我们老家叫“站杠”。比起前两种说法,“站杠”似乎缺少了某种内涵。

出丧队伍以灵柩为中心排列,开路者自然是丢“买路钱”的。大概是担心沿路有鬼魂拦路高喊——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后面是搬花圈、举纸人纸马和手执哭丧棒的亲友团。灵柩前,长子披麻戴孝,腰系草绳,手端逝者遗像于胸腹前,这叫“端灵”。灵柩后面是鼓乐队以及乡邻们。

出殡途中,经有住户人家门前不可停留。若遇商家门店,店主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鞭炮燃放,一为送别逝者,二为驱赶晦气。途中鼓乐不停,鞭炮时不时炸响,若是遇到交叉路口、大小桥梁,定要燃放大鞭响炮。在没有人家住户的地段,孝子贤孙们要三次转身面灵而跪,杠夫们要前来逐一扶起。意思当然是对逝者的挽留与不舍,也有对杠夫们辛劳的谢意。

此处有几点说明,其一,不适合参加葬礼者:新婚未满百日、哺乳期的婴幼儿、女性有月事者、面临大考者;其二,如果用的是满杠,还有“拉纤”的仪式。所谓“拉纤”,就是像纤夫们在岸上拉着纤绳使船前进一样。只不过此“拉纤”,拉得是长条白布,而非纤绳。白布系在杠架最前端的横梁上,白布的长短依据拉纤人员的多少而定。如果人太多,白布匹就长点,再多就系两匹长白布。拉纤的亲友分站布条两边,手握布条做前拉状。

墓地到了,坐棺的女儿孙女们下了杠架。杠夫们稍事休息后,再次抬起灵柩,围绕着墓地,口中不停地打着“哦嚯”快速绕转三圈,这叫“盘龙”。其声势蔚为壮观。由于速度过快,体力消耗过大,个别杠夫就显出疲态,“备胎”们就立即麻利地上场替换。这盘龙仪式,一为显示葬礼的隆重,二是向逝者做最后的告别。

六、下葬

下葬之前要封棺,即用铁钉把棺盖钉上。钉子数量同样只能是单数,有三根、五根、七根的,据说那些身份高贵者可多达九根甚至十一根。盖棺后,亡人便与人世间永远阴阳两隔,人的一生就此打住,好也罢,坏也罢,都定下来了。评价一个人的所谓“盖棺定论”,就是打这里来的。封好棺后,一般是不能开棺的,除非遭遇官司,官方要开棺查验。

经过阴阳先生的罗盘定位,负责开挖墓穴的杠夫们早已将穴位按方位尺寸挖好,我们老家把挖墓穴叫“打井”。要下葬了,一个杠夫下到井底,在墓穴四角焚烧了纸钱,拿草帽用力扇灰,灰飞起得越高,子孙们财运越旺。然后杠夫在下面接过上面人递送的用白纸包裹着的落气纸灰放在井底中央,才被人拉扯上地面。此时套好活结绳的棺椁被抬到墓穴边上,杠夫们两边对扯着绳索,将棺椁缓缓下放入墓穴,确定到位后,松开绳子活结,扯出绳索。落葬后,直系子侄孙辈们牵扯着自己的衣襟,兜起杠夫铲起的碎土,依次轮流从前往后踏棺散土掩棺。之后,杠夫们才使用铁锹铲土,把墓坑填平并封堆。最后在田头路边挖来布满草根的三个圆似磨盘的大土块盖在坟顶上。这一做法的说头有多个版本,而其中大有来历的一种是——据传说,上古帝王舜拿着两个大烧饼去祭奠他的前任尧帝。他把烧饼叠放在尧帝的坟顶,时间一长,烧饼被太阳晒得又黑又硬,就像砖头、石块一样。百姓不知道坟顶上叠放的是两个烧饼,还以为放的是砖头、石块。于是,后来人们也学着舜的做法,在祭奠先人时,也在坟头上叠放两块石头或砖块。我们老家不知从什么时候改用圆形土块了。至于为什么改两块为三块,这个好解释,前面说过,丧事兴单数而忌双数。

七、圆坟

我们老家把圆坟叫“完三”、还有一种说法叫“赶烟狗”。意思是怕猫狗们到坟前与亡人抢食祭品,就用鞭炮烟火赶跑它们。从下葬之日起,女儿女婿,孙女们,还有一些己亲,三天下午都要去墓地“赶烟狗”。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时间上耗不起,就简化为两天,有些地方干脆在葬期当天就把所有工作搞定。吃了晚饭,大家带上所需的祭品,浩浩荡荡地来到墓地。先在墓前摆放好祭品及装有食物的瓦罐,然后拿起砖块砸向瓦罐,砸得越碎越好。这种仪式类似于有些地方的“摔盆”。接着焚烧死者衣物以及女儿孙女们在冥品店里定制的别墅式的灵屋,敬香化币,最后燃放鞭炮。至此,整个葬礼就宣告结束。按习俗,这些圆坟的亲友们是不可从墓地再回转丧家的,只能直接回到自己家里。

办理老人丧事,虽被称为“白喜事”,但还是有许多忌讳,如不能说“死了人”,只能用“老了人”、“逝世”、“过世”等一些婉词来表达。再如,《礼记》中说:“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意思是邻里乡亲办丧事,要保持肃穆,不能大声喧哗,更不可高歌欢笑。我们这一代人都清楚的记得,当年周总理逝世,举国哀痛,而“四人帮”及其爪牙,却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就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口诛笔伐:“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中国自古及今为礼仪之邦,奉行“逝者为大”,我们当然应该保持对亡者和丧家最起码的尊重。

八、居丧

居丧就是守孝。守孝期为三年,因为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是三年的哺乳期。三年后,孩子就可以自己行走、吃饭,所以守孝三年也含有报答哺乳之恩的意思。《中庸》说:“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也。”意思是父母的丧礼无贵贱之分。天子庶人的服期都一样,是三年。《弟子规》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守孝之期,要戒绝酒肉声色的奢靡生活。

现代人很现实,没那么多讲究。即使有在外为官者,也不可能请三年丧假“丁忧”在家守孝。但在我们老家,还保留着守孝三年的一些习俗,如三年服期之内,不贴红春年,改贴孝对。又如大年初一不外出拜年,应在家接待来拜年悼念新丧的亲友。还比如,新丧第一年不能嫁女,理由是一年不能送走两人。

这期间,还要请阴阳先生(过去是请道士)编一份“路引”,上写各路神佛名号,然后按辈分先后,写出所有已过逝亲属的名讳(追溯四五代),通过做法事,让这些先人的灵魂来引领新逝者顺利到达阴间,并告知死者与其关系,好让他们在阴间善待死者,类似于日本人的话:“请多关照!”这谓之“鸣路”。此外,逢七还要烧纸壳,所谓“纸壳”,就是将纸钱、元宝、冥币等用白纸包好,类似于现在的红包。再在封皮上写上钱币数量,送化人及收受者姓名,送化日期,最后在纸壳背面打上“封”字,直到安置“满五七”才结束。后面还要安置“满周年”和“三周年”。至于立碑的时间,有“满周年”就立的,也有“三周年”才立的。

整个丧葬流程的风俗习惯,好多都充斥着迷信色彩,但它却蕴含着朴素的孝道文化。通过遵守这些规矩,尊重这些习俗,完成这些礼仪,既是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更是后人对“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的传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北京丧礼上的杠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不可不知的丧葬八大禁忌
棺材为什么一头高一头低,一头大一头小?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清代皇帝的葬礼
百分之九十的农村人都不知道的最全的葬礼习俗
民间丧葬习俗中关于亲属去世后的禁忌,人人必知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