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丧礼上的杠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丧礼上搬运灵柩的杠夫

老北京给我们的直接印象是黑白照片上光怪陆离的故事场景。那个时代,既与现代有所交汇,又承接着封建王朝各种传统,使人好奇而又不至太过脱离。

杠夫,就是老北京这个古旧时代的一个注脚。

杠夫的门道有讲究

乍听起来,杠夫不过只是干活的苦力,没什么稀奇。然而,杠夫却是一门有门槛的职业。

杠夫为什么重要?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工作的对象:灵柩。

毕竟许多国人讲究“死者为大”,若是一不小心在出灵路上受了颠簸,逝者在棺材中移动了位置,人们不光相信这会影响逝者下辈子的命运,就连子孙后辈,也难免担上不孝的名头。

所以,为了能够顺顺利利将死者出殡,抬棺材这个环节自然是重中之重。

老北京杠夫

上个世纪初的老北京,城内道路都是土路,自然不能跟今天的柏油马路相比,其颠簸程度可想而知。颠簸的土路光是行走起来就有些不易,何况抬着重重的棺材呢?

因此,为了出灵的一路平稳,杠夫们要经过专业的辛苦训练,才能从事这项工作,才能做到在整个抬棺过程中,棺材不能有一丝的倾斜。

杠夫的名堂还不止如此。一具灵柩由多少个杠夫来抬,还另有讲究。

清朝的丧礼

原来,清代时,朝廷对不同等级的人就划分有不同等级的丧葬规格。

皇帝出殡要皇杠,意思就是要由一百二十个杠夫抬着灵柩;王爷出殡要八十个杠夫;再往下的宫里的贵人,出殡则是六十四杠夫。

等到清廷退位,民国建立,这一套等级规矩自然就是过时的老黄历了,废止不提。

清代的等级规定自然是禁止僭越的,但时过境迁,人们却想往更高一层,试一试以往被禁止使用的丧葬规格。

所以,后来但凡是北京城里的大户人家,出殡都用上了六十四杠的规格。这个规格抵得上过去宫中贵人的出殡礼仪。

大户人家的丧礼

六十四杠的规格自然耗费不少,穷苦人家没钱,他们用不起那么多的杠夫,付不起那么多的丧仪,但仍旧想着不能亏待了死者。

于是,其丧事规格一减再减,有三十二人大杠,二十四人、十六人、八人以至四人、二人的穿心杠等。二人的穿心杠就是两个人一前一后抬着棺材,是最简单的一种。

至于六十四人怎么抬着棺材呢?原来,那时候富人家出殡,灵柩并不像穷苦人家那样仅仅是一口薄棺材,他们的棺材上面叠屋起驾,直如一幢小小的建筑物。六十四个人抬,也决计不是个轻松的活计。

老北京丧礼

各种出葬杠夫人数不同,出灵规格不同。一路出城途中,路人看得是清清楚楚,顿时知道这家人家境如何。杠夫的人数规格,竟成了死者死后哀荣的又一种证明。

丧事年年都有,可大多是穷苦人家。

大户人家的丧事对丧葬业的从事者们来说是难得的赚钱机遇,杠夫也不例外。可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富人家的丧事就是杠夫们的喜事,命运弄人,可见一斑。

历史上,李鸿章于北京去世后,其灵柩要运回合肥老家。但在回合肥之前,还要先抬出北京城。据记载,李家当时给了杠房三千银元,是一笔大数字,杠夫们养家糊口的钱财就是这样得来的。

其后,最大一次规模的丧葬就是孙中山的葬礼。他的葬礼,足足用了一百零八名杠夫。孙中山先生一生想要推行革命,他的棺材却是由封建古旧的杠夫抬出北京城,不知道孙先生地下有知,是笑是叹。

孙中山的葬礼

垄断行业,杠夫技术百般磨练

出殡的活计自然不可能是单个杠夫能找到的。承办搬运灵柩的工作的,有专门的杠房。用通俗的话来讲,杠房是专门接生意的商人,而杠夫则是只管干活的技术人员。

杠自然是很赚钱的,但赚钱的行当自然有门槛,并非人人能进。

在晚清,杠房需要有朝廷专门颁发的许可;等到了民国,杠房也还是需要政府的“贴”才行。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杠房是个不折不扣的垄断行业。

杠房接到活后,并不是只管抬棺这一件事。他们还要为主家料理穿寿衣、出殡、起坟等等一系列的丧仪,从吹奏丧乐的班子到抬棺材的杠夫一应俱全。

做这样的垄断而又暴利的行当,杠房却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顾客盈庭。平时的铺子上实际很冷清,正常情况下铺子里只有三五个人守着,招待顾客,真正做事的管事、杠夫,都另在他处。

杠夫在练习

杠夫平时都是由杠房养着的。抬杠的要求甚高,所以杠夫平时的练习必不可少。在从主家一路抬棺出城的长路中,包括起落杠、垫换肩、快慢步、左右转、上下坡等动作要保持杠的绝对平稳,千万不能惊动棺中的逝者。

单单是闷头练习还不够,需要有直观的方式衡量杠夫们的水平。有一种夸张的说法,在杠夫们平时的练习中,会在杠子上放十几碗装满水的碗,直到搬运结束,碗里的水不能撒出一点来才算过关。

正式出殡就是考验杠夫们水平的时候了。

主管出殡事宜的叫杠头。杠头通常手持响尺,敲出有节奏的清脆号声,杠夫们就根据这号声的指令行事。如果在行走之时有人不听指挥,杠头更是会直接当头一棒。

杠夫赚的钱虽不少,但也是真正的苦力钱。

棺材抬起后,直到墓地,中途不能落到地面。因为每落一次地,就相当于下葬一次。那么落地重新抬起,就相当于起坟重葬。这在看重死后哀荣的过去人来看,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行为。

所以,如果没有杠头的命令,杠夫们谁也不能“撂肩”。

杠夫抬棺

但是通往坟地的路途较长,让杠夫们一路不歇息也不大可能。杠夫们开动脑筋,发明了一个Y形的工具,中途稍事歇息时,便把棺材抬着的那根杠,放到工具中间凹陷处,也就是Y形的正中间。这样,棺材就不必落地了。

可出殡毕竟是极严肃的事情。一路上,杠夫们都要服从杠头命令,不能乱动,也不能胡乱说话,以免主家不悦。

做这个特殊的行当,主要就是靠服务质量来赢取主顾。

当然,杠夫们也不是一路不言不语。在最前面抬杠的那个人是杠夫中的佼佼者,不但肩上功夫过硬,而且还会在行经途中对前路的各种情况及时报出,让后面的人有所准备。

毕竟,若是大杠,数十个人合成一群,后面的人势必视线受限,只能听前面的人通报路面情况。

指挥的杠头有时为了鼓舞情绪,有时也会和大家说上几句,杠夫们则在后面呼喝回应,这时的出声是被允许的。

穿着行头的杠夫

杠夫的行头也很特殊,他们会穿着一身花衣裳。

不过,衣服上面会有固定的样式、规格、颜色和图案;更稀奇的是,这些图案并不是丝线绣上去的,而是由颜料绘制而成。

至于帽子,通常是带荷叶帽,上面插着一根鸟翎。鸟翎冲天而上,与清官员的帽子恰好相反,有好事者言称,这是保佑逝者在阴间升官发财的意思。

归根究底,杠夫是一门为丧礼服务的职业。不论是生前显赫的达官贵族,还是穷苦一生的劳动人民;不论是遇难夭折的不幸少年,还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者,他们死后,都不过是一抔黄土,半世风流。

生人纪念死者,正如死者不舍生人。逝者已矣,何从寄托哀思?唯有死后哀荣而已。六十四杠的灵柩,极尽丧仪,到底是给逝者看?给自己看?给旁观者看?恐怕没人能分得清楚,说个究竟。

杠夫这个职业的存在,给逝者家属莫大的心理安慰。尽管心知肚明出殡隆重与否死者已然不知,但如果能为其丧礼多花一点钱财,却好像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非如此不能缅怀前人。

老北京杠夫

逝者消散在坟地的荒芜。若午夜梦回,或高或矮的的灵柩,或富或穷的丧礼,或多或少的杠夫,浮现在通往城外孤坟的老北京土路上,来往不息。

北京解放后,过去老北京封建的各行各业遭到取缔。杠夫这一古老的传统职业也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八宝山革命公墓,取代了过去的土馒头;现代的火化,代替了传统的土葬。我们也只能在过往的零星记叙与黑白照片中,一窥过去杠夫的劳动场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旧京】杠夫、库丁和窝脖--卤煮
悟空问答
老北京丧礼规格讲究,杠夫只要有生意,吃喝不愁
漫话旧京~抬杠的本意是什么?
鄂州民间丧葬习俗之送葬
伪满“祥贵人”谭玉龄“暂安”纪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