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单玉堂:眩晕证治,循经取穴

五、举例眩晕证治看循经取穴

       眩晕是指视物缭乱为眩,头觉旋转为晕。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经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故眩晕证首先定位在肝,《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考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云“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聚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廉,循股入阴中,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滑氏探手足阴阳脉气所发,而言气穴之交会,确是发皇古义。余本此十四经发挥,言眩晕从肝论治,则肝之经络气化与他经之关系不可不究。主要见于以下几点:

(一)肝与胆经对晗晕的关系

      肝与胆脏腑相连,胆附于肝之短叶间,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何谓络属?属,指连于本经的脏腑;络,指通达其相表里的脏腑。从气化上看,厥阴肝木,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阳胆木,火气治之,中见厥阴;两经互为中见。如此脏腑、经络、气化高度合一,病必风火交扇。症见头晕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或心烦喜呕、胸胁苦满等。

治法   泄热降火,疏利肝胆

主穴   太冲、侠溪、足临泣、外关、光明、风池

释义   取肝经原穴太冲,配胆经荥穴侠溪,泻肝降火利胆;取外关、足临泣八脉交会穴,清泻胆火,光明足少阳胆经络穴,与太冲为原络相配,疏调表里,清头目而治目赤、耳鸣,加手少阳经风池穴,既平肝息风又疏散外邪,平肝潜阳。

(二)肝与心包经对眩晕的关系

       肝与心包经脉同属厥阴而内寄相火,且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故病则头目昏眩、心中懊侬、心痛胸闷、烦躁不安,甚至哭笑无常,是为肝郁化火、心包有热之象。

治法   清心宽胸利膈,平肝潜阳安神。

主穴   百会、膻中、内关、厥阴俞、行间、太冲

释义   取百会,督脉与肝经会于颠之穴,清头明目而定昏眩;取膻中,包络之募穴,又为气会,调畅气机、宽胸利膈以镇静安神;且二穴位于任督脉,主治精神情志疾患、通达阴阳。取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解郁清心除烦。因病在厥阴,取厥阴俞主治心痛胸闷,且与膻中俞募相配以宁神。针足厥阴肝经荥穴行间,清降肝热;加太冲,肝经原穴,平降肝阳而止眩晕。

(三)肝与肺经对眩晕的关系

       足厥阴肝经“其支脉,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是知肝病未尝不影响到肺。《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若肝火犯肺,木火刑金,侮其所不胜,肺气賸郁,则咳逆喘嗽,胸胁引痛;痰蒙清窍,风阳夹痰上扰,必见头目眩晕,面赤口渴等。

治法    清金化痰,抑肝平木

主穴    尺泽、肺俞、肝俞、太冲、太白、丰隆。

释义    取尺泽,肺经合穴,合主逆气而泄,针用泻法,清肺降气以平喘咳;因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足太阳膀胱经为人体外在之藩篱,故取肺俞、肝俞,疏泄热邪、清肺平肝;太冲乃肝经原穴,清肝降火以免肺阴受灼;取太白、丰隆原络相配,化痰通络,兼顾脾胃以杜生痰之源。

(四)肝与胃经对晗晕的关系

       足厥阴肝经“夹胃属肝络胆”,是知肝病未尝不与胃有关者。从功能上,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胃所受纳之水谷,必赖肝气之疏泄才能消化吸收,由中焦受气取汁,化赤变血以营周于身。若因饮食不节或肝气郁滞,致肝胃郁结,消化不良,发生痰浊,阻塞清道,随肝胃气逆上犯清阳,症见眩晕、头目昏沉、胁痛呕逆、噯气频作或嗳腐吞酸、大便不爽,每因情绪不遂而诸症明显。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调运升降。

主穴    百会、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

释义     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颠,督脉总督诸阳,取百会振奋头目清阳之气,兼以调肝;取胃募穴中脘调胃降逆,配胃俞、肝俞,俞募穴相配,平衡阴阳、协调脏腑之气滞;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合主逆气而泄,针用平补平泻法和胃降逆。肝胃调和,气机升降恢复则眩晕自平。

(五)肝与脾经对眩晕的关系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难经。十四难》亦云:“损其肝者缓其中。”从经脉循行上看,肝经与脾经似乎无直接联系,其实不然,肝经的章门穴恰恰是脾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脏会,还是肝胆表里两经的交会穴。可见章门穴是肝经循行的要塞,所以就不难理解肝脾不调或肝郁脾虚为什么是临床常见的证候了。因木郁土壅,症见眩晕、胁痛、胸腹胀闷,继而纳少乏力、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濡。

治法     调肝理脾,升清降浊,健脾益气。

主穴:百会、章门、太白、丰隆、足三里

释义   百会乃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且肝经脉与督脉会于颠,针刺升清阳而疏风平肝;取脾募章门调肝理脾,疏通肝脾经脉之气,对长期胁痛腹胀者,效果明显;原穴是脏腑真气输注于经络的穴位,取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健脾益气,是为“实脾”之治;配丰隆,胃经络穴,与太白原络相配,健脾化痰利湿,加足三里,胃经合穴,脾胃同补,培土抑木,则眩晕可除。

(六)肝与大肠经对眩晕的关系

唐容川《医经精义》云:“肝与大肠通,肝病宣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并自注说:“肝内膈膜,下走血室,前连膀胱,后连大肠。厥阴肝脉又外绕行肛门,大肠传导全赖肝疏泄之力…血能润肠,肠能导滞。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肠,以行其郁结也。大肠病,如痢症、肠风、秘结、便毒等证,皆宜平肝和血润肠,以助其疏泄也。”余以为阳明燥热夹肝胆风火之气上冲于脑所导致的眩晕,非泻肝清火疏通大肠不为功。

治法   泻肝通肠,急下存阴

主穴    合谷、太冲、大肠俞、天枢、上巨虚、太溪。

释义   针泻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配足阴肝经原穴太冲,是谓开四关,使脏腑阴阳经气调达,清肝泻火以定眩晕;速取大肠募穴天枢与膀胱俞穴大肠俞,俞募相配,疏通腑气,泄热通便,导邪外出;加大肠经下合穴上巨虚,加强通腑泄热之力;继而取肾经原穴太溪,滋阴补肾,既滋水涵木,又益水行舟,是为存阴之治。

(七)肝与贤经对眩晕的关系

       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肝与肾经脉相通,生理上肝肾乙癸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故有“肝肾同体”之说。若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肝肾阴虚症见头晕目眩、健忘耳鸣、少寐多梦、腰膝酸软、胁痛、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又: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虚生化乏源,同样可见眩晕、脑转耳鸣、健忘恍惚、发脱齿摇、精少不育或经闭不孕、神疲、腰酸腿软、小便清长或余沥、脉沉无力等。而肝为风木之脏,风性主动,肝血不足,虚风内动,亦可见眩晕耳鸣、爪甲不荣、面白无华、肢体麻木、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淡、脉弦细等。临床上往往肝肾俱虚并见。

肝肾阴虚治法    滋水涵木,平肝息风

主穴    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血海、行间

释义   取背部腧穴肝俞、肾俞,调补肝肾,针用补法以固其本;取三阴交,足三阴经脉交会之穴,协调肝肾脾而补阴,且能清虚热以安神;取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配足太阴脾经血海,是为先后天精血互化,滋肾水以平肝;然肝体阴用阳,阴虚风动之眩晕,风阳上扰不可不治,取肝经荥穴行间,平肝潜阳,且此穴对精神疾患如虚烦少寐抑郁等有佳效,针用平补平泻即可。

肝肾两虚治法   补肾益精,养血柔肝。

主穴  百会、中脘、关元、肝俞、肾俞、脾俞

释义   虚性眩晕乃是清阳不升,取百会,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升清降浊、疏通阳脉;取胃募穴中脘强壮后天水谷之本,针用补法;阳化气阴成形灸关元,小肠募穴,助阳化气可促进精微物质的化生,又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而能益精养血;取背部腧穴肝俞、脾俞、肾俞,针用补法(肾俞加灸),补肾养血、柔肝益脾,且与中院、关元为俞募相配,促进脏腑功能的作用强大。

        以上,举眩晕证为例,侧重谈谈循经取穴的论治,则各脏腑经络之联系可见一斑。或问:此言肝与胆、心包、肺、胃、脾、大肠、肾七者,而不言心、小肠、三焦、膀胱四者,何也?答曰:古人有包络代心受邪之说,“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心居包络之中,心包乃心之外围,所以邪侵于心,首先包络受病,故心病可治心包,便及之矣;膀胱、小肠同属太阳经,唐容川说:“人鼻吸入天阳,经心火,历小肠,下达于命门,蒸动膀胱之水,化而为气,旁出于腠理毫毛,卫外为固。”这种气化,就是太阳之气化,治太阳经腑之病,便及之矣。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难经》亦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可见三焦既是气化的场所,又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从六经角度看,少阳主枢,居人身半表半里,枢转于外则与太阳经同其气化,仲景所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澉然汗出而解”是也。故治疗少阳病或太阳病便及之矣。经络学说理出自然,所以不必与肝经拉扯而牵强作解。

单志华按     本篇文字是根据单老《我对眩晕证在临床上的一点体会》一文整理而成,原文还包括方药的辨证加减部分,待陆续整理的《医论医话集》中全文收录。在此说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特定穴的意义
募穴、背俞穴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及白话版
中医常用的针灸歌诀,都是老祖宗的智慧,值得收藏
一穴一针之绝技.
转载“倪师针灸”课堂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