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导报》访谈 | 孟留山:我所了解的王铎

《书法导报》访谈 


书家简介

孟留山 1947年生,河南孟津人。洛阳王铎书画院院长,中国书协会员。

论文曾入选全国正书展。发表文章数十篇。出版《王铎诗文残稿》《王铎拟山园石刻》《王铎八关斋会记》《王铎信札》。

我所了解的王铎
——孟留山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在书法圈里,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王铎这个人物鲜为人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日本书法家村上三岛的大力推动下,王铎才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个被尘封、被人们淡忘的王铎,一下子轰动了书坛。你作为洛阳王铎书画院院长,在近20年的时间里,收集、整理有关王铎的史料,并进行研究。不仅如此,你还南下深圳、上海、厦门、桂林,北上天津、北京,西下西安、银川,东上连云港,带去王铎的书法艺术,向人们宣传王铎。今天,就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王铎。

在大量的王铎诗文中,都有“拟山园”身影的出现,如《拟山园诗集》《拟山园文集》《拟山园石刻》等。那么,你认为“拟山园”的含义是什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孟留山:我认为,这两个问题可以从《拟山园选集》卷首黄道周序中找到答案。黄道周在序中说:“曩壬戌庶常之筒,凡六六人。惟觉斯、倪鸿宝与我最乳合,盟肝胆,孚意气,砥砺廉隅,又栖止笔研为文章,爱焉者呼三株树,妒焉者呼三狂人,弗屑也。时品量当代谁大家、谁最雄,鸿宝屈指北地,觉斯屈指弃山。……当吾世有觉斯起孟津,近金谷园,不拟谷拟山。”黄道周在这段序中最后一部分讲的意思是说王铎居孟津,背靠邙山,近金谷园(洛阳有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七里河处的金谷洞内),却不以金谷园为依据起名,而以山(邙山)起名。所以才有了“拟山园”这个名字,说明“拟山园”是王铎为自己“注册的域名”。

拟山园石刻

黄俊俭:你说王铎是清官,关心百姓疾苦,你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孟留山:我之所以说王铎是清官、关心百姓疾苦,可以从下面的记载中得到佐证。


崇祯六年(1633),王铎困居乡里,绝粮数日,修书友人乞米,他在给汤若望的信中写道:“来病力疾勉书。时绝粮,书数条卖之,得五斗粟。买墨,不嘉,可奈何?”


王铎同家人、奴仆等10余人启程赴京,取道郑州封丘一带渡河,四月,抵达北京。王铎多次进谏上疏减免税赋,提出维护明王朝统治利益应以关心百姓切身粮赋、税收的利益出发,让他们休养生息,以固国本。


王铎身居高官之位,但为政清廉,生活俭朴。崇祯十一年(1638)秋,王铎作为经签讲官,以讲述典籍来规劝、提醒崇祯皇帝。王铎从下层百姓的利益出发,敢于冒着“廷杖”的危险而直言进谏,为饥民减税放粮,公然提出“厂卫应行禁止”,锋芒指向当时马、阮操纵的厂卫制度。


当王铎乞归居家孟津时,正遇大饥,有《庚辰大饥津人食子》长诗记之。他劝说当地官府开仓放粮,利用个人的影响特从山、陕等地筹募粮食,在自家门前开设粥场,施舍给饥民,每人每天一顿粥,以救不死。

黄俊俭:王铎在其53岁时曾作《诘甲申时》一文,文中道出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在文章的最后,王铎也道出了自己降清的真正原由:“不忍见其干与根与槷也,祸之生也。故君择臣,臣亦择君,孰肯以其身徒劳于是非黑白混淆之世,性命日侍于汤镬之前与?”你如何看待这篇文章?请谈谈你的观点。

孟留山:王铎在《诘甲申事》一文中说:“寇突如其来,飚震涛涌阑入,城不待攻,兵不血刃,摧折朽株,如无人手。”寇,指李自成,描述李自成进攻北京时,李兵蜂拥而入,“城不待攻,兵不血刃,摧折朽株”,如入无人之境,北京城沦陷,崇祯吊死煤山。王铎在文中还说“本孽有根,祸生有基”,说明明朝的灭亡是有原因的。王铎在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平日谋臣之高爵厚禄者画一策乎?武臣之春注授者出一力乎?”王铎抨击这些文武大臣,你们平日乐享高官俸禄,然而在关键时刻,文臣们有一个御敌破敌之策吗?武臣中有一个肯奋力杀敌的人吗?而崇祯皇帝虽“皆以为善”,却“不分其白黝”。而温体仁、程国祥、薛国观、谢升、杨嗣昌之流,“佞幸市侩,固禄贪腆,加派重赋”,征天下“金银穴地数百万,粟数百万”,而让守城将士忍饥挨饿,致使守城将士“各散去,至溃败,莫可收拾……”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五日,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终年34岁。王铎《诘甲申事》文章也是作于此时。五月,王铎与数百官员出城降清。


从时间节点上看,王铎这篇文章就是在崇祯吊死煤山后写的。对于清朝灭亡的原因,王铎看的是清清楚楚。


在王铎降清这个问题上,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说辞和解读。从王铎的观点上来说,是继续“以其身徒劳于是非黑白混淆之世,性命日侍于汤镬之前与”?继续置身于尔虞我诈、贪婪聚敛的贪官佞臣当道之所,还是“故君择臣,臣亦择君”?显然,王铎选择了后者。

拟山园石刻

黄俊俭:在王铎书法中,其在草书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你如何看王铎的草书创作?你认为王铎书法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孟留山:王铎的“连绵草”又称“一笔书”,一笔书10多个字,连绵不断,一气呵成,气贯长虹。王铎的草书真可称之为时代的高峰,那种憾人心魄的场面令人震撼。像一幅泼墨山水画,令人目不暇接。


那么,王铎的草书创作有没有章法可循?答案是肯定的。


王铎有一篇《草书颂》,我可以称它为“草书论文”。这篇文章既是王铎草书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王铎草书创作的理念支撑。例如,王铎在《草书颂》中写道:“精味椒糈,勿曰幻化。”就是说,作品首先要有味道,要五味俱陈。又例如,王铎在《草书颂》中讲道:“似谲仍正,疑倾终夷。”王铎就是造险能手,在左冲右突的创作过程中制险,又能化险为夷。就是善于制造矛盾与化解矛盾,达到对立统一的目的。再例如,王铎在《草书颂》中说:“狮吼猊怒,顿挫于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草书要有气势,如狮吼虎啸,气势磅礴,以势取胜。


王铎书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可贵之处,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书方法


王铎有一句名言:“一日临帖,一日应求索。”这是王铎书法成功之秘籍。


王铎一生临了多少帖?很难说清楚,在王铎《拟山园帖》中就有60人之多。可以说,王铎是集帖学之大成者。无帖不临,无书不学。有身居庙堂之优越条件,王铎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碑帖,这也给王铎创造了极好的书法资源。况且王铎惜书如命,爱帖如痴,见字如渴,一遇到名帖便爱不释手。王铎年轻时在洛阳张延光处见朱熹残书《千字文》,钟爱有加,启口相借,而张面有难色。经允后,王铎喜不自禁,回孟津后便日夜双钩临其60余字。后有商丘一友请王铎为其珍藏的朱熹《千字文》题跋,王铎得以见《千字文》全貌,惊愕不已:“予本不善大书,昼夜临摹,两日余不惟大书可观,即行草细书天不逾于畴昔矣。”“俟少有暇刻借而双钩装成巨册,以为王氏家珍”,由此可见王铎对名帖的钟爱程度。


王铎在61岁时,也就是他临终的那一年,还有许多临帖作品。


二、创新理念


王铎在创新上的成就绝对是可圈可点。


“创新”,首先是要在理念上创新。王铎的创新是有他的理念支撑的。


王鑨(王铎三弟)在《拟山园选集》序中说:“诸巨公借声唱和,共救四体八病之失,大振噍杀纤琐之弊。”此句话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王铎诸巨公冲破前人的一些清规戒律和条条框框,重新闯出一条新的道路。


在明代中晚期,随着市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三次思想解放高潮。在哲学思想方面,王守仁继承宋代陆九渊心学,高标“良知”“知行合一”,发展和代替了程朱理学。紧随其后的李贽在此基础之上发扬了离经叛道的怀疑和否定精神,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并且提出了“童心”的人性理想。他认为,天下至美的文艺作品均出自童心。“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这些观点对文艺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这种背景对王铎不可能不产生影响。


然而,创新是极其难的。就一个字来说,一个点画的变化就会连带其他的点画发生改变。一件作品,那么多的笔画,力求字字不雷同,笔笔有变化,谈何容易?就像王铎在《草书颂》中说的:“简安飞扬,规动万随。”意思是说,要打破原来的章法模式,动一而牵全身。打破了原来的平衡,就要采取新的模式,达到新的平衡。所以,创新是最难和最具挑战性的。


三、专心致志


大凡成就一项事业,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那才是天方夜谭。王铎一生为官,除了政务之外,就是书法伴随一生。从开始认字的那一天起,半个多世纪矢志不移地陶醉在书法的长河中。


王铎在《题杨荆岫藏陶弘景出山图》中说:“惜也,不绝迹朝市不能兀瑜瑕。”意思就是,不远离喧嚣繁杂的市井,就不能成为纯粹的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沉下来,要耐得住寂寞,扎扎实实做学问。那种虚荣浮躁、哗众取宠、鼓噪于市井的人是不能够成就大事业的。

王铎李邕<晴热帖>》
(访谈发表于2022年2月23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铎辛卯(1650年) 草书《旧日山舍》立轴
“神笔”王铎的草书,震撼人心!
草书大师林散之_十论王铎
王鐸專題--《书论选注》--刘正成(1-25)
他远超赵孟頫、董其昌,书法五体,样样精通...
王鐸《书论选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