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柏拉图著作阅读引导1:陈康简述柏拉图经典文本
userphoto

2024.04.10 河南

关注

有前提的批判

有自觉的反思

有价值的生活

让真理之光勿灼人心

做一棵有思想的苇草



作者:陈康  汪子嵩、王太庆编

选自:《陈康:论希腊哲学》

传略

柏拉图于纪元前428/7年生于雅典(或云生于爱齐那(Aigena))(Diog.Laët.3.3)。父名阿里斯通(Ariston),乃柯得罗斯(Kodros)王后裔;母名贝里克琼(Periktione),其远祖乃梭伦(Solon)之亲戚。柏拉图幼年,饱受当时之教育,尝从事诗歌。初师事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派之克拉底鲁(Kratylos)。年二十(Diog.Laët.3.6)从苏格拉底游。其哲学思想所受二人之影响甚深(Aristoteles,Metaph.A6)。  399年苏格拉底遇害,柏拉图及其同门流亡麦加拉(Megara),依欧几里得(Eukleides)。欧几里得学派盖即柏拉图《哲人篇》中所称之。形之友人”也。此行对于其哲学思想之发展颇重要。柏拉图留麦加拉不久即返雅典,此时盖已从事于讲授哲学之工作矣。居雅典不久,往游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或云远至埃及等处),因此得与毕泰哥拉斯派相往来,且结识阿尔基塔斯(Arehytas)。居雅典时想已稍识此派中人,或即以此故,乃往此学派之发源地,以求对此派进一步之认识。其哲学中之毕泰哥拉斯学派戍份,盖多得于此行。388年至叙拉古(Syrakus),与其君狄俄尼修斯一世(Dionysios I)之亲戚狄翁(Dion)友善,然不悦于其君,乃离叙拉古,中途为人出售为奴,盖狄俄尼修斯所授意。有安尼凯里斯(Annikeris)者购之,乃得返雅典。既返,购地于阿卡得米亚(Akademja),建房屋,供奉文艺之神,兼作哲学及特殊科学之研究,此即柏拉图学院之创始,亦即以后“学院”一名之所由来也。此后数十年间哲学家、科学家。以及实际政治家法律家多出其门(参考Zeller,Phil.d.Griechen,W4.420,1)。狄俄尼修斯一世死,其子嗣位,欲改革政治,从狄翁之意,聘柏拉图为顾问。其次年,柏拉图再至叙拉古,受重于朝,参预政事。会狄翁遭放逐,乃返雅典。361年复应聘作第三次叙拉古之行,所谋亦无成,且遭禁锢,赖阿尔基塔斯等营救,乃得返雅典。此后不再出,致力于哲学及其学校之发展,殁于348/7年。

著述

柏拉图之主要哲学著作为对话,除在古代即认为伪作者外,仍存对话三十五篇,特拉叙罗斯(Trasyllos)分之为九组,每组含对话四篇(Tetralogia);末组只含三篇,乃以书札附之;然此九组之中复含有伪作。再者,特拉叙罗斯之分类不以著作先后为标准。因此分列每篇之真伪,考订各篇之先后,乃现代从古文字学方面研究柏拉图者之两大任务。十九世纪以及二十世纪初年学者之间关于此二问题之争辩甚烈,近年来各家意见始渐趋一致。其所仍未同意者仅关于少数著作,然此数篇在哲学思想方面仅占次要位置,故此二问题大体上已解决。兹姑根据Fr.Ueberweg的Grundriss der   Gesehiehte der Phil.I.Tell hrsg.v.Karl  Praechter(S.189)分柏拉图之对话为四期:

1.少年时代著作:Apologia Socratis,Crito,Io,Protagoras,Laches,  Rospublica Lib.I,Lysis,Charmides,Euthyphro.

2.过渡时期著作:Gorgias,Meno,Euthydemus,Hippias minos,  Cratylus,Hippias maior,Menexonus.

3.中年时代著作:Symposium,Phaodo,Respublica Lib.II—IX,Phaedrus.

4.老年时代著作:Theactotus,Parmenides,Sophista,Politicus。Philebus,Timaous,Critias,Lvges,Epinomis.

主要思想

柏拉图之主要思想可名之为“形论”。此所谓“形”,在希腊文为ἰδέαεἶδος(旧译为“观念”,“概念”,“理型”,以及近来愈不可解之“理念”等等皆误,今译为“形”,其故容另述,兹暂从略)。“形”之一词所指甚多,然其可别为二大类,其一属于客观方面,其另一属于主观方面。其属于客观方面者为“原理”(ἀρχη)。原理或“形”其见于《巴曼尼得斯篇》以前之对话中者与事物同名(ὀμονυμόν);一切事物凡吾人可以同一名字加之者,皆有同一“形”为其原理。是以美人美事而外,复有美“形”;相等木石而外复有等“形”;甚至人造物如床如梳而外,亦有床“形”、梳“形”。“形”与特殊事物既“同名”则其内容亦相同,因此柏拉图复名“形”为“某某自身”,如美之自身、等之自身(αὐτὸ τὸ χαλόναὐτὸ τό ἴσον)等等,以别于个别事物,且与之相对待。    

所谓“某某自身”(αὐτὸ τὸ ὅ ἔστι)仅一空泛名词,此词之构成乃由于系“自身”一词于另一词下。然若二词各有所指,其对象必异。此异点究何在,依柏拉图之意,“形”与个别事物之主要分别为变动。个别事物生灭不居,永在变动之历程中;事物之“形”则不生不灭,超出变动历程之外。生灭变动乃自“无”(τὸ μὴ ὄν)至“有”(τὸ ὄν)、自“有”至“无”之历程(γένεσις)于是生灭变动者亦“无”亦“有”,亦“有”亦“无”,介于“有”“无”之间,此即现象(φαινόμενον)。“形”则为绝对的“有”,现象含有“无”之成份(τὸ ὄντως ὄν)。现象似“形”而非“形”,所以似“形”者以其“分占”“形”(μέθεξις τοῦ είδοῦς)。所以非“形”者以其仅“分占”“形”至某某程度,而终有所缺;是以美之自身为绝对的美,无时不美,无地不美。对于此美,无物可与之较而使之有逊色;美之事物则异是,譬如美女与猿并立则妍,与神并立则媸。

“形”与事物之分别如彼,“形”与事物之关系何若?前已言之,事物“分占”“形”。所谓“分占”即“形”与事物之关系也。然“分占”一概念亚里士多德已责其模糊。柏拉图亦自知其空泛,而不考究其形式(Phaed,100D)。哲学史书籍其流行于西洋者,皆以为柏拉图主张“形”与事物分离(χωριστός),另成一独立自存之世界。此种解释,仅见一端,以部分混诸全体;余已于拙著《Das χωρισμός-Problem bei Aristoteles》,Berlin 1940一书中详论之,兹不重复。然以“分占”解释“形”与事物之关系其困难甚多,且以同名之“形”解释个别事物亦仅是实际世界之重叠。因此柏拉图晚年著作中之“形论”,与早年著作中者迥异,其详见余译注《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中。   

亚里士多德叙述柏拉图哲学时,于“形”与事物以外,复举所谓“中介”(τὰ μεταξύ)者。此“中介”为数;然数有二种:一为数学对象之数(μαθεματιχὸς ἀριθμίς),一为非数学对象之数(即εἰδηχὸς ἀριθμίς)。所谓“中介”仅指后者。此说不见于柏拉图著作中,盖亚里士多德依据其师未著录之演讲(τά ἄγραφα δόγματα)以言也。前者则见于柏拉图之《国家篇》中,其地位亦介乎“形”与事物之间,然非亚里士多德所举之“中介”。    

以上乃就所谓万有论言,以下请就认识论言。吾人之认识来源,柏拉图以为有二:其一为低级认识,其另一为高级认识。个别事物为低级认识对象之一,“形”为高级认识对象之一。个别事物为“形”之仿本,然其自身复有仿本;如人物为“形”之仿本,而其所投射时之影像则为其自身之仿本;以其为仿本之仿本,故其所含“有”之成份愈少,于是其地位愈低。其与仿本之关系亦如仿本与“形”之关系。又“形”与事物之间尚有数(数学对象)。于是万有之构成可按照吾人之认识分为四级,自下至上其次序为:影像,个别事物,数,“形”。影像与个别事物同为低级认识之对象,但前者为信仰(πίστις)之对象,后者为感觉(ἀίσθησις)之对象。数与“形”同为高级认识之对象,但前者为思考(διάνοια)之对象,后者为识(νόησιςνοῦς)之对象。由是在认识方面亦分四级,自下至上其次序为:信仰,感觉、思考、识。认识方面之四级与万有论之四级各各相当。    

如是万有乃由四级构成,认识亦由四级构成。吾人为认识者,万有为所识。万有中之最高一级为“形”,“形”中之最高者为善(ἰδέα τοῦ ἀγαθοῦ)。善乃吾人认识“形”之原因,适如日光乃吾人觉察个别事物之原因;同时善乃“形”为吾人认识之原因,适如日光乃个别事物为吾人觉察之原因;不仅如此,善复是一切“形”之原因,适如日乃事物一切生灭之原因。于是整个万有界,整个认识界,皆以善为最后原因。善乃一切之最高原理(ἀρχῂ ἀύποθετυς),此唯善一元论乃《国家篇》中之哲学;然在柏拉图晚年著作中则代以多元范畴论,其情形复杂,知者犹少,此处且从略。    

教育影响

善既为一切之最高原理,柏拉图《国家篇》中所讲之高等教育即以认识善为最后目的,于是其教育学说乃深受其“形学”之影响。教育与学习乃同一事物之两方面。依柏拉图之意,所谓学习实即回忆(ἀνάμνησις);所谓教育乃“心之转移”(περιαγογή τής ψυχῆς)。凡有同名之物,皆有一同名之“形”为其原理,此点前已言之。关于此“形”之知识,柏拉图以为人心本有之。然此知识吾人生即遗忘,多不复知有此,即所谓遗忘。他乃指此知识不浮现于意识(μνημή)之中,而蕴藏于意识之下;学习者即将此已遗忘之知识由心之深处唤至意识之中(ἀνά-μνησιςἀναλάμβανειν)。故学习非由于外铄,乃由于内省。    

遗忘之知识蕴藏于意识之下,其呈现于意识之中者,厥为感觉,故欲回忆遗忘之知识,必须远离引起感觉之个别事物。然知识既已遗忘,唯有赖个别事物之刺激得以唤起。故吾人回忆必须利用个别事物而超过之,以达于个别事物之“形”。学习乃回忆,教育乃学习之另一方面,于是教育之主要工作乃在促成此回忆。回忆之始点为个别事物,终点为“形”,于是教育之任务即在转移心之方向,由倾向于个别事物之方向,以转至倾向于“形”之方向。《国家篇》第七卷中之详细课程皆为此而设,以求把握一切之最高原理也。    

柏拉图之高等教育既如上述,则其在西洋教育史上之影响昭然可知。其所主张之教育非灌注的,乃是诱导的、启发的。教育之任务不在注入,乃在导引学子使其自求知识,西洋启发式教育之始祖非他,乃柏拉图之教育思想也。(根据未刊原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四章
人为何拥有美的感受?亚里士多德说“美来源于秩序、匀称和明确”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理解”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识论视野的真理观
殊相和共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