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

前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深厚,制度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中国古代制度史的开篇,可见其在中国古代制度中的地位是“开篇之作”。东周末年春秋战国时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分封制

02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什么
1、宗法制:家国一体,以血缘为纽带

宗法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建立在祭祀祖先的传统上,依托于嫡长子继位的制度,“宗”是指祖先之庙,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平民都要祭祀祖先。但是本来同宗的一家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分出很多支系,祭祀祖先就成了问题。为此,周朝对此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法规,对每个人应该祭祀哪个祖先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样一套关于祭祀的法规,我们称它为宗法。《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威宗,士隶有子弟”。宗法制大约是在夏朝确立起来的,经过商朝的发展之后,于周朝形成完备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家族世袭的爵位、财产由嫡长子继承的一项制度,它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意思是说:“在古代继承权中,王位和财产由嫡长子来继承,不以聪明才智来区分,继承人由身份高低决定,不以年龄大小区分。”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中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嫡长子是指正妻所生的大儿子。如果嫡子有好几个的话,按照封建礼仪是“以长为尊”,也就是说,兄弟几个谁年龄最大,就由谁来继承家族的王位和财产。这项制度对庶子没有任何照顾,只有嫡子才有资格继承财产和世袭王位,就算庶子比嫡生的兄弟大好几岁,也没继承的权利。宗法制的目的是保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政治特权,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嫡长子一出生就成为了天然的继承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兄弟在继承时发生冲突,规范了继承秩序,有效减少了因继承问题发生的矛盾。

宗法制继承树状图

2、分封制:稳固政权,开疆拓土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把土地和特权分给诸侯的制度。分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再加上交通不便,国土面积又太大,周王的统治无法及于边远地区,这才需要分封诸侯来管理并开拓边疆地区。诸侯在其封国内相当于一个小皇帝,可以自己进行再分封,可以收取赋税,拥有自己的武装。同时诸侯对周天子也具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土、缴纳赋税、定期朝贡、随从作战、保护周天子安全的责任。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稳固政权,稳定当时的秩序并维护联系,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这种制度在周朝前期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强化王权,防止内部发生纷争。

分封制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建构,宗法制建构伦理,是西周制度的两大支柱,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分封制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体系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宗法制是起到一个“稳定剂”作用,稳定了分封制所形成的制度体系,增强内部凝聚力,对保证分封制顺利推行以及维系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分封制与宗法制

03
春秋战国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社会性质由奴隶制度转为封建制度。春秋战国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逐渐转向了地缘社会。社会转型,制度更迭,这段历史,战争频发,那叫一个乱啊。在这乱世中,分封制和宗法制能否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下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纷争

1、分封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不断发生,诸侯国越来越强大,周王室是一天不如一天,周王号令天下的地位逐渐丧失,不复往日辉煌,分封制开始被破坏。据史料记载:“周朝刚开始一共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周王室宗亲姬姓诸侯一共占了五十三个,其余的为异姓诸侯国。后来在各个周天子的不断分封下,到东周时,大大小小诸侯国有一百五十多个。周平王东迁后,在西方的领土被犬戎逐渐蚕食,周王室直辖领地减少,领土面积缩减为二百多公里,实力大打折扣。因此周天子对各诸侯的统御能力下降,诸侯国逐渐开始不再听从天子号令,把赋税据为己有。各诸侯国为了扩充实力发动战争,相互攻伐,更有甚者和周天子直接开干。国家纲纪紊乱,“周礼”被忽视,礼制的权威遭到严重的挑战。齐桓公在春秋时期最先称霸,他高举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表面上是行天子之令,实际上打着自己的算盘,为齐国到处捞好处,可以说是三国时期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初版本。

齐桓公像

有了齐桓公成功的例子,后来像晋文公、宋襄公等,也开始走这个路子。提出的口号虽然不同,但是换汤不换药,在本质上和齐桓公打着一样的如意算盘,干着一样的勾当。这些充分说明当时周天子已经失去了权威,已经不是往昔号令诸侯的一国之君了。到了战国时期,原本还能作为精神旗帜的周天子已经是一个傀儡天子了,像齐、楚这样的大国敢称王、问鼎,意味着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分封制崩溃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得归结到生产力的发展上。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它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再加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当时受分封的诸侯开发出来,奴隶主驱使奴隶去开垦荒地,私田越来越多,原来的井田制遭受到冲击和破坏。由于私田不需要缴纳赋税,地方各诸侯国越来越富,周天子实力相对越来越薄弱。分封制已经满足不了当时社会的需求,诸侯王开始有了新的目的和追求,不再满足分封制带来的利益。

春秋初期诸侯国

2、宗法制被破坏

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逐渐衰落。春秋五霸纵横,周天子已经无力统御诸侯,这套严密的制度也被一步一步击碎。郑庄公公开讽刺周王室“天而既厌周德矣”,此时在位的周恒王大怒,和郑庄公打了一架。奈何周桓王不敌,败给了郑庄公。此时,周王的权威进一步削弱,其他国家陆陆续续也开始称王了。周王室衰微,各个诸侯国开始群雄争霸,发动战争,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宗法制的瓦解不只体现在诸侯和周王室上,在各个诸侯国中,士大夫篡夺诸侯国的君位或分割公室,也是宗法制崩溃的一种表现。诸侯取得新的领土再分封给其他宗室或者异姓功臣,这些人也会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诸侯的权力便慢慢落入其他实力雄厚的贵族中。

如在齐国异姓田氏被封为大夫,得势之后,就动了小心思。在公元前494年,田桓谋反,杀了齐君,田氏开始成为齐国的统治者。这就严重地冲击了宗法制度,许多诸侯或者士大夫已经和周天子不是一家人了。到了战国时期,随着西周以来宗法制度的瓦解,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以地域关系为特征的体制--中央、地方两级划分的官僚体制。这就是刚开始的中央集权制和地方郡县制。在新的政治制度之中,国和国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不再是以前血缘宗法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打个比方,当时和现在的欧洲大陆比较像,只是不同地域之间的政治集团关系。中央和地方也由血缘向地缘转变,之间是一种上下级隶属关系。

政治体制变了,各国管理者的称谓也变了,在春秋时期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称雄的加剧,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称谓变化的背后是政体的变化,它反映了各个诸侯国独立主权的形成,并且反映了中央集权体制的逐渐形成,国王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中央和地方的统治权。

齐太公田和图

04
小结:
宗法分封制对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它保证了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具有重要意义。西周时期的体制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之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私田大兴,井田制瓦解,礼制的经济基础以及它所依托的血缘基础遭到严重削弱,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权和君权相分离,宗法分封制丧失了保证和经济基础,终究还是倒在了历史的车轮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_历史故事网
重难点解析|高考历史大纲考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周朝及其四大制度
成康之治——宗周封国制的高光时刻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常识积累:“天下第一行书”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