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剂的分类
    总论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方剂,是由使用单味药治病进而多味治病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又经历了从辨病施治到辨証论治相结合的过程,不断发展成熟的。方剂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应用上,由于所用药物的种类多少和产生疗效的快慢不同,故在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常因历代医家见解迥异,归纳产生不同的方剂分类法。
   方剂的分类,历代不一。历代对于方剂的分类,繁简不一,各有取义。其中主要的有“七方”说、“十剂”说、按病证分、按治法分、按组成分、按病因分。本教程遵循以法统方的原则,将所辑之方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固涩、安神、开窍、理气、理血、治风、治燥、祛湿、祛痰、消食、驱虫、涌吐计十八章,每章分若干小节,使之纲目清晰,便于学习和掌握。

一、七方之说:最早记载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又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制下,制以急;急则气厚,缓则气味薄。』;『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金元.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首先明确指出七方名称:『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複七方是也。』。

“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
    大方: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需要重剂治疗的方剂,如大青龙汤、大承气汤。
    小方: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之轻剂治疗的方剂,如葱鼓汤、桑菊饮。
  
    缓方:药性和缓,气味较薄,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方能收效的方剂,如四君子汤。
    急方:药性峻猛,气味较厚,以治病重势急,须迅速治疗急于取效之方剂,如四逆汤。
    奇方: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如五苓散。
    偶方: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如四物汤。
    複方:指两方或数方合用而用治疗较为複杂病证的方剂,如八珍汤。


二、十剂学“十剂学”源于北齐·徐之才《药对》,宋·赵佶《圣济经》正式定为“十剂”。
  北齐徐之才提出“十剂”即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释义即为:“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


三、按病症分
    病证类方
  首推《五十二病方》;其次为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归纳方剂;唐.《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明.《普济方》、清.张璐著《张氏医通》、《兰台轨范》等亦是按病证分类方剂。
   另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清.《古金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以脏腑身形分类,亦可归类于按病证分类方剂。宋.《三因极-病证方论》则以病因分类方剂。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52类疾病,医方283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但组成简单,用量粗略,部分病名、药名已无从查考,现已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帛书《五十二病方》   这是现知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全书为九千九百十一字,抄录于一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长卷之后5/6部分,卷首列有目录,目录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每种疾病均作为篇目标题,与后世医方书之体例相同。此书所载绝大多数为外科病,其次为内科疾病,还有少量妇儿科疾病。书中除外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西汉文物,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病证分类法在历史上用得较多。《五十二病方》这一类,它在病证归类。如果向前推,应该说《五十二病方》就是一种病证分类,按病证分类的。当然很粗糙了。《五十二病方》出来的时候,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体系还没建立。因为建立是以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并论》为标志了。但是后来影响很大,《伤寒论》它还是个以病证分类法,它大的有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它有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内科病也是以病脉证并治。也就是说都是以病证来分类。包括《千金方》以及宋元时代很多医家的方书。都是属于病证分类,用得比较多的。


四、按组成分
  按组成分首推明·施沛的《祖剂》。《祖剂》中首冠内经方,次载伊尹汤液方,仲景方,局方等,共载800馀首,主方75首,附方700馀首。现代《方剂类方辞典》、《中医十大类方》等亦属之。
  [注:该书“首冠素灵二方,次载伊尹汤液一方以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其《局方》二陈、四物、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共载历代名方800余首,其中主方75首,附方700余首。]


《祖剂》这本书是一个以基础方为首统帅系列的,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变化方,以基础方为主。这实际上也是学习方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我记得我的老师,到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十年代,当时安排我给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彭履祥教授,又是内科主任,当时第一代四个教授当中一个,国家学位评议委员,当时给他当助手,整理经验,他背的方非常多,因为当时已经七十好几,他有时候坐在那里,问他一些问题,他开始背,背方,背得我们也听不清楚,嘴在动。因为住手就我和他的儿子两个,所以主要内容记下来,慢慢他儿子有时候又去问他,他再翻书指给你看,他有时背,一背背到你问他一个方,什么书里的,他就要查资料,整理他的东西,一背收不住口,可以背很多出来。知识也很广泛,年轻时候背得很多,甚至于开个玩笑来说,把一箱书都背得下来。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后来就说,彭老,你能背多少方呀?你有算过没有?我问二百个?不是。二十个。我说二十个,怎么会呢?因为每个礼拜跟他一起看病,那段时间锻炼很重要。自己搞了一些年临床,然后跟他,每星期二,星期五。我要看半天门诊。我看三趟,效果不明显,预约,下礼拜礼拜四来,礼拜四他带我们两个看,给我们两个料理后事,我们看得麻烦了的,他来,一起商量。所以我就说,背那么多方怎么是二十个呢?有一次给他整理,胶艾四物汤,《金匮》胶艾汤的这个经验,他开始在那背,哪个书里用这个胶艾汤,加减什么?变什么方?用什么?我怎么用的?哪个书里?记了一个多礼拜,大家整理出124个。那就是说,这个基础方,他把胶艾汤当作基础方,加加减减出来一大堆。一个总公司下面出来124个子公司。不同时代的。他说的20个方,是20个总公司。那不是两三千个了?

所以学习当中这种主方的思想,基础方这类思想,对学习是有好处的。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这次这个教材,也有个特点,每个方后面运用当中第一句话,要求编委都要写清楚,这个方是反映什么学术思想的代表方?或者这个方是治疗什么证的基础方?或者是针对什么病机的常用方?这三类方性质是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方,千篇一律,一样的学习方法怎么行呢?你学习参苓白术散,和学习四君子汤,一个方法吗?临床你这个四君子汤四个药,就把病人对付了?说起来很宽,对吧?但是在很宽的当中,看起来很宽的前提下,针对性差,它通过不同的加减,产生不同的脾胃气虚基础上,面向不同具体的证型。所以主方分类法,对于学习深入很有好处。但作为本科开始学习,这方法又不容易收到好效果。因为毕竟是作为一种基础课程学习。还是以治法功用归类比较妥当。这是多少年,包括前人和现代摸索积累的,以功用治法,有些特殊情况结合一些病综合分类。


五、按治法分
   按治法分亦称功能分类,即以方剂的功效来分类归纳方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八阵”,清·汪昂的《医方集解》是功效分类的代表作。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中解释说:“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共选古方1516首,自制新方186首,均按“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分类。《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及救急良方共22剂。

   另,唐.陈藏器著《本草拾遗》提十种之说:『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原为按药物功用归纳的一种方法。后于宋.越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增‘剂’字;金.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曰:『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给予明确十剂之名称。

   清.陈修园著《时方括歌》将108首方剂分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寒、热十二剂。
   清.汪昂著《医方集解》方剂分类法,将方剂分为22剂-补养、发表、涌吐、攻裡、表裡、和解、理气、理血、袪风、袪寒、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及救急良方等剂。
   近代方剂分类大都依据清.汪昂著《医方集解》方剂22剂分类法加以修改增删,比较符合中医临床辨证立法用药制方的一般规律,对于方剂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
    1.解表剂:宣散外邪,解除表证-桂枝汤、香苏散、桑菊饮、银翘散、荆防败毒散。
    2.泻下(攻裡)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剂-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十枣汤、增液承气汤。
    3.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剂-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
    4.清热剂:包括清热、凉血、解毒方剂-白虎汤、凉膈散、化斑汤、导赤散、清胃散。
    5.祛暑剂:清络饮、新加香薷散、六一散、清暑益气汤。
    6.温里剂(袪寒):理中丸、四逆汤、黄蓍桂枝五物汤、小建中汤。
    7.表里双解剂: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柴胡桂枝乾薑汤。
    8.补益剂:四君子汤、四物汤、蔘苓白术汤、六味地黄汤、肾气丸。
    9.安神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
    10.开窍剂:分为凉开与温开剂-紫雪丹、至宝丹、苏合香丸。
    11.固涩(收涩)剂:收涩精气或固涩津液之方剂-玉屏风散、四神丸、金锁固精丸、完带汤。
    12.理气剂:解鬱、降逆、补气之方剂-越鞠丸、半夏厚朴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
    13.理血剂:去瘀、止血、补血之方剂-丹蔘饮、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胶艾汤。
    14.治风剂:消风散、川芎茶调散、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15.治燥剂:桑杏汤、杏苏散、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
    16.祛湿剂:藿香正气散、三仁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平胃散。
    17.祛痰剂:二陈汤、贝母瓜蒌散、三子养亲汤、止嗽散。
    18.消导化积(消化)剂:具有消积、消化、健脾、强胃之方剂-保和丸、健脾丸、织实消痞丸。
    19.驱虫(杀虫)剂:驱除体内寄生虫剂-乌梅丸、肥儿丸、使君子丸。
    20.涌吐(催吐)剂:瓜蒂散、盐汤探吐方。
    21.痈疡剂:治疗外科疾患之方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苇茎汤、乙字汤、十味败毒散、排脓散。
    22.痘痲剂:升麻葛根汤、沙参麦冬汤、宣毒发表汤。
    23.明目剂:治疗眼疾方剂-明目地黄丸、养肝丸、滋肾明目丸。
    24.经产剂:妇科用方剂-温经汤、八味带下汤、生化汤、蒲公英汤。


  • 功用分类,有的叫治法分类。按治法,以法统方。从方剂角度是以功用。每一个方的功用,实际上针对了什么?方剂针对病机体现治法就是治法。这个分类方法比较早,应该说是十剂,十剂这个提法,但十剂这个提法,我们认识它也有过程,十剂出于北齐医家徐之才,这不精确,现代经过反覆考证,不是最终十剂,在方剂上作为方剂分类,是宋徽宗主持的那本《圣济经》。最早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写的十种。这十种指的中药的功效分类。中药功效分类,后来在这个十种,每一个宣通补泄等的后面,加个“剂”这个字。以后有证实,比如成无己就直接叫十剂。由十种到十剂,由药物分类到方剂分类,是由唐一直到宋,宋金,经过很久的时间。其实这个考据,早在十多年前,都已经考据清楚了,王绵之教授,我们方剂界泰斗,他已经在一个总论的发挥方面的讲稿里面,已经有了这个。写了大致的过程。五版的写法里,虽然也是他写的,那个已经把它纠正了。但是很多地方还是写十剂是徐之才的。这个现在看起来像笑话。因为当时八十年代,我看到王老这个以后,查查资料,讲课按照这个讲。历史上很多考据它有个过程,不一定一下就准确,就精确。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十剂这种提法到宋代,他这是以功效分类的,比较早。因为它是从药物分类沿用过来的。从药物分类更早。到后来很多方剂它都有这个,比如说张景岳的《新方八略》,它按功效分类。以后到《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等等,都是以功效分类。所以这个分类适用很广。《医方集解》里是功效分类为主。

综合分类法。结合病证,比如治虫、痈疡,这类是病证了。他是一种综合的。所以把它叫综合分类法。直到我们建立中医学院以后,大生产教育以后的教材,基本上各版都是以综合分类为基础。比如说现在第七版,痈疡剂把它分解在其他的这个章节里头,那是不是就不是综合分类了呢?驱虫剂呢?虫证,这还是以病证分类。它有一些并不完全以功效去分类。所以少数的以病证分类还保留。所以还是属于综合分类的范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方剂分类法
【方剂学】20考研进行时-第五十天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方剂分类
方剂学各章节习题
试论汪昂对方剂学的贡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