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旷世墨缘 — 张大千晏济元作品展

广东岭南美术馆

张大千纪念馆和晏济元美术馆主办,广东岭南画院承办的《旷世墨缘 — 张大千晏济元作品展》将于2016年12月16日至12月22日在广东省东莞市岭南美术馆展出。共展出张大千、晏济元代表作品60幅。

张 大 千

张大千(1899年—1983年),中国著名画家,祖籍广东省番禺县,生于清朝四川省内江。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后因为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因其诗、书、画与溥心畬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溥”。1983年因病在台北去世,享年85岁。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影响巨大,又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在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实践和理论方面颇有建树。他才力、学养过人,于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毛无所不擅,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开创泼墨与泼彩,发展了中国画新的艺术风格。由于其技法独到,创立了名闻的大风堂画派,俗称“大千画派”。

20年代,张善子、张大千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花费了一生大部的时间和心力,从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们的作品,在上海西门路西成里“大风堂”开堂收徒,传道授艺,共同创建了大千画派,所有弟子们皆被称为“大风堂门人”。大风堂画派的画风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中国画画派。

张大千的画风,在早、中年时品,从临摹到仿作,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山人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所画作品造型比较准确。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他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晚年时历经探索,在57岁时自创泼彩画法,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可贵之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

张大千30岁以前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其独创泼墨山水,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张大千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画意境清丽雅逸。徐悲鸿说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特别是在山水画方面具有特殊的贡献:也就是继承了唐宋元画家的传统,在近代像大千那样广泛吸收古人营养的画家是为数不多的,他师古人、师近人、师万物、师造化,才能达到“师心为的”的境界。他师古而不拟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他还想到了创新,最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泼彩艺术,最后成为了一代画宗。

晏 济 元

晏济元(1901年—2011年),名平,素贞老人、老济、济公、江州散人、世纪老人,生于1901年,四川内江人,祖藉山东高密。中国美协会员,曾任重庆美协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等职。2011年2月10日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110岁。

晏先生七岁从父习学诗文书画,而后潜心研习石涛、八大、唐、宋等各大家,颇得精髓学而渐成。1935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铁道讲习所、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1938年回国后与张大千在北平中央公园“水榭”联合举办画展,后又多次与大千在成都、重庆等地联合办展。他曾与于右任、谢无量、何香凝、郭沫若、张大千、张善子、谢玉岑等交情深厚,并在当时画坛上享有较高的声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1964年在北京因车祸受伤,在家病卧8年,曾一度在画坛上销声匿迹。七十年代后,晏先生身体康复,遍游祖国名川大山,先后在北京、重庆、香港、上海、汕头、深圳、顺德、成都、东莞、广州、厦门等地举办个展,反响强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大家》、《中华医药》、《欢聚一堂》、上海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等均作了专题介绍。出版有《晏济元》、《晏济元精品选》、《晏济元民间藏品选》、《晏济元书画作品集》等画册。

晏先生是当今画坛最具全方位的高寿书画家,早年与张大千同承师脉,推崇石涛、八大近百年而不缀。他学古敌古,独辟蹊径,讲求书画同源,重视野外写生。他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篆刻,书法亦精通诗词。他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而且对工笔、重彩、写意、泼墨、白描等多种绘画技法无所不精,无所不能。他的书画秉承中国文人书画传统,以深厚的学养,坚实的功底,创新的精神,洒脱超然的画风独成一派。

晏济元先生从艺一生,继承传统,师法自然,他的画早期简练、古朴,中期工整、严谨,晚期苍劲、奔放,尤以晚期作品用笔变化无穷,出神入化,达到了随心所欲,高深莫测之境界。在晚年的创作中,工笔与写意相结合,更见骨气与潇洒,使画面结构不仅有其形,而且重其意,笔意墨色浑然一体,别开生面,大大丰富了画作的诗情画意,对传统做出了大胆创新,体现出大师的气魄与风采。

回溯历史,在那波澜壮阔的百年史诗岁月里,他曾渡过太多太多的世事风情;演绎过太多太多的生命故事;曾经历过太多太多的生死考验;体味过太多太多的情感抉择……7 岁染指书画,百岁勤于笔耕,对艺术孜孜以求,欲达最高境界。

早年与善子、大千跻身上海的晏济元,他的一生堪透万般世象,他的笔下阅尽万种风情,晏济元,一个世纪老人,能将人生进行到底,能将艺术进行到底,殊属难得。环顾书坛画界,高寿从容与晏老比肩者,不知还能有几人!

张大千与晏济元

张大千与晏济元在北京颐和园

张大千与晏济元同为四川内江人,父辈是世谊,一个住城里,一个在乡下,他们既是儿时的玩伴,又是书画朋友张大千与晏。早年,他们在画风上走的基本上是同一条路,即黄山派石涛、八大、渐江的路,晚年自辟蹊经,并师造化,发展创新。然而两人在绘画生涯上走出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传奇的一生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画坛。

两人不仅从小一起长大,友谊深厚,最重要的是共同研习书画的经历直至中国解放。青年时代两人在上海开始学习石涛、八大,大千拜李瑞清、曾熙为师,晏老则以二王、苏黄为师。这段时期晏济元在上海寄寓张大千兄弟家达七年之久,两人共同研习书法和绘画,故早期他们的风格极其相似。后期,晏济元和张大千都由石涛、八大转而进入追踪唐、宋、元画风。张大千这个时期人物画主要研拟敦煌石窟和壁画,山水则转入临摹董巨,花鸟仍是宋元途径,而晏老在这个时期人物画则多用铁线描,远追吴生,造型神态端肃,超逸生动。花鸟画则刻意写生,专师造化,并采用黄筌的色勒填彩和徐熙的水墨淡雅,山水画则不辞辛劳,登山涉水,亲身体验,然后落笔,如《百里漓江》、《匡庐揽胜》笔墨苍劲,云气淋漓。我们可以说他们早期的画,是挚友之间的关系,中、晚年根据各自的所长,已逐渐分道扬镳。在他们的书法和绘画分别走的道路中,更能看出晏济元强调艺术的民族风格和张大千的兼采西法,这是他们最显著的不同所在。

张大千与晏济元的书信

张大千在解放初离开大陆,飘洋过海,云游世界,享尽人间清福,把中国的传统书画发扬光大,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近百年来,在中国画坛上被誉为“千古一大千”。可以说舒适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大千。而晏济元留在国内却经历了各种轰轰烈烈的运动,57年被“授予”右派头衔,受尽歧视,降职降薪,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之际,晏济元别无选择地遭受磨难,因车祸抱病卧床八年有余,但十几年无一日间断书法、绘画,此举绝非常人所能。俗话说大难不死定有厚福,晏老言笑:“我的荣辱悲欢,尽在书画之中”。晏先生比大千小二岁,却比大千多活了二十八年,可说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就其声望,晏济元远不能与张大千比肩,但论其书画造诣,其功底之深厚,技法之全面,格调之高雅可与大千匹敌,特别是晏济元的工笔花鸟与书法比大千有过之无不及。亦可说在艰苦的岁月中炼就了晏济元。

张大千与晏济元在重庆捐幕寒衣画展

张大千和晏济元解放前曾先后在重庆、成都、北京等地联合举办画展。但1949年之后,大千飘零海外,而晏老则隐居川渝,从此两人天各一方,再也没有相见。而总角之交的两兄弟在走完二十世纪的历史风雨仙逝之后。我想我们能以这种联展的形式,让他们再次重逢,是我们的心愿,更是两位世纪老人再续“旷世墨缘”的遗愿!

来源:广东晏济元美术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海粟、张大千、谢稚柳三家泼墨泼彩之比较
国画流派
“海派”和海上画派(一)
张大千绘画中的石涛“基因”
盘点画坛亲兄弟,你认为哪对组合最厉害!
国画大家何海霞浓墨金碧向天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