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领导力建设
作者: 程先国 熊顺宏

  【摘 要】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选策略。有效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要树立国际化、德育化、数字化的理念。在内容上要优化立德树人、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其路径上可通过抓学习、抓认同、抓顶层设计、抓保障机制、抓队伍建设、抓教材教学、抓行动研究、抓课堂培训、抓提炼推广来提高前瞻预测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实施推进能力、反思改进能力与总结提升能力。
  【关键词】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87-03
  “核心素养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发展性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化形态,具有在未来社会各个领域中都能发挥作用的高迁移性,在人的发展与成长中被其他要素需求的高生长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领导者是学校,主要阵地在课堂,主要载体在学科。要有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强化学校的学科课程领导力建设。因学科课程领导力是以教育愿景构建明确办学方向与课程价值、追求明确育人目标为前提,以精准理解和延伸拓展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校外领导与专家代表、社会人员代表为合作式的参与主体,精心规划、实施、研究、评价与改进学科课程的自主、自觉的意识和能力。很明显,要培养学生的高迁移性与高生长性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课程领导力是其支撑、基础与保障。
  那么,学科课程领导力的现状又怎么样呢?长久以来,我国实行的刚性课程计划使教师游离于课程之外,误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科目、教科书和教材”,实施学科课程就是把学科教科书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课程专业意识、课程批判意识与课程资源意识都较为薄弱。目前,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求以新课程理念实施课程,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服从与新课程理念并不协调甚至相背离的行政管理,用升学考试成绩代替课程学习有达标测评成绩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成绩和质量,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被学生升学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的评比和奖惩所代替,这又加剧了教师的课程主体地位、专业自主能力和课程领导力的丧失。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谈论课程改革的高频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肯定会成为教育官员、教育专家、教育实践者以及社会人士谈教育、干教育、评教育都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学科课程改革工作是否有内涵、有深度、有成效,关键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课程领导力。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就成了必选策略。基于此,笔者就以学校为单位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提出如下“三度”策略,供参考。
  一、认识有高度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实质则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只要认识到位了,即使有困难也是可以想办法战胜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科课程领导力建设的认识,改变学校教研组内的单个人作战为组内人员合作统一作战,在认识上要强化如下“三化”。
  1. 国际化
  眼界决定境界,视野要从本土拓展到全球。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每所学校的办学视野不能再局限于本校、本区域、本县、本省,应该具有国际视野,让课程改革成为国际视野下的本土自觉行动。
  2. 育德化
  思路决定出路,重心应从重智育到重德育。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课改重心应从重智育到重德育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改革思路,突出学科德育功能。
  3. 数字化
  布局决定格局,载体应从重纸质到重电子。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据此,学校开发的课程资源,应从纸质化呈现为主变成数字化呈现为主,从空间呈现到网络共享。
  二、目标有准度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送给毕业生如下五句话:“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笔者对“方向比努力重要”情有独钟。试想,如果你方向选错了,越努力离正确的方向越远。这个“方向”具体到做某一件事,就是做事的目标,目标的确定一定要“精准”。就学校的学科课程领导力建设来说,其目标主要是如下“六优”。
  1. 优立德树人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进一步提高学科育德、活动育德、环境育德的有效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并进一步完善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初中、高中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优课程功能
  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优质教育,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 优课程结构
  根据区域发展现状与学校办学中长期规划,整体设计学校语文学科课程规划编制,正确处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4. 优课程内容
  纠正偏于经验、网络、教材的设计现状,能基于课程标准、师生实际、未来所需,有效进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建构,注重学科内、学科间的衔接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优化课程实施,纠正自主合作学习中的“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状,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不断深化和实践“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分类指导”,科学处理“主体与主导,内容与形式,互动与调控,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广泛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优质教育资源,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优课程评价
  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的科学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出促进本校特色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评价方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科学、及时、有效地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引导教师不断改进、优化课程方案、课程实施,促进教师教得科学、智慧,学生学得主动、有效,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功能。
  6. 优课程管理
  切实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占总课时数的80%~84%、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占16%~20%的规定;创新校本课程开发,纠正校本课程仅仅是校长课程、校外专家课程与校本教材的现状;尽力减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层层做加法的现象,在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上与特色活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增强课程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行动有效度
  认识上去了,目标明确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集中力量沿着目标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行。学科组内所有成员,都应该将力量投向“靶心”,至少应该投到“靶上”,努力争取不 “脱靶”。在具体操作上,就需要较强的前瞻预测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实施推进能力、反思改进能力与总结提升能力作保障。这五种能力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提高,即提高前瞻预测能力的抓学习、抓认同,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抓顶层设计、抓保障机制,提高实施推进能力的抓队伍建设、抓用教材教,提高反思改进能力的抓行动研究、抓课堂培训,提高总结提升能力的抓提炼推广。
  1. 抓学习
  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效度,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首先要抓学习。要围绕学科的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愿景,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哲学,还要精学学科课程标准,学相关的教育政策、教育法规,诸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等,都是必须要掌握的。
  2. 抓认同
  让全校教师认同并内化学校的学科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认同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师生实际、基于未来所需的教学设计取向。
  3. 抓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学科的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研发科学、有效的课程规划,并形成学校的学科课程实施方案。
  4. 抓保障机制
  实施课程方案的人、财、物、事的保障,组织保障、人力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公平、科学。
  5. 抓队伍建设
  有效提升校级领导的课程规划力、中层的执行力、全体教师的实践力、治理的评价保障力。
  6. 抓用教材教
  至少重视3个点,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适度探索学科内与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基于学情、基于课标、基于未来需求的教学设计常规督导到位。
  7. 抓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的螺旋式的进程,要根据研究实际,微调实施方案,以期更有效、更科学。
  8. 抓课堂培训
  一要强化常规课,让教学落到实处,每月开展一次教学明星评比,从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潜能生等方面评价。二要做精教研课,让教学更加有效。三要创新竞赛课,让教学更有内涵。四要重视反思大讲坛,让教学更有底蕴。五要开办课堂节,让教学更有艺术。六要重视师徒制,让教学更加低碳。
  9. 抓提炼推广
  将思考的、实践的、经历的事件与案例,提升为经验,将经历、将体验变为经验,在提炼中出经验;如果能更进一步,将经验上升为理论,那就更具价值了。
  参考文献:
  [1] 程先国.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养着力点[J].中国民族教育,2016(4):68-70.
  [2] 王云生.推进课程改革需要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J].基础教育课程,2014(4上):28-31.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Z].
  [6]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
  [7]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 作者: 程先国 熊顺宏

  【摘 要】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选策略。有效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要树立国际化、德育化、数字化的理念。在内容上要优化立德树人、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其路径上可通过抓学习、抓认同、抓顶层设计、抓保障机制、抓队伍建设、抓教材教学、抓行动研究、抓课堂培训、抓提炼推广来提高前瞻预测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实施推进能力、反思改进能力与总结提升能力。
  【关键词】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87-03
  “核心素养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发展性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化形态,具有在未来社会各个领域中都能发挥作用的高迁移性,在人的发展与成长中被其他要素需求的高生长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领导者是学校,主要阵地在课堂,主要载体在学科。要有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强化学校的学科课程领导力建设。因学科课程领导力是以教育愿景构建明确办学方向与课程价值、追求明确育人目标为前提,以精准理解和延伸拓展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校外领导与专家代表、社会人员代表为合作式的参与主体,精心规划、实施、研究、评价与改进学科课程的自主、自觉的意识和能力。很明显,要培养学生的高迁移性与高生长性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课程领导力是其支撑、基础与保障。
  那么,学科课程领导力的现状又怎么样呢?长久以来,我国实行的刚性课程计划使教师游离于课程之外,误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科目、教科书和教材”,实施学科课程就是把学科教科书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课程专业意识、课程批判意识与课程资源意识都较为薄弱。目前,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求以新课程理念实施课程,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服从与新课程理念并不协调甚至相背离的行政管理,用升学考试成绩代替课程学习有达标测评成绩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成绩和质量,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被学生升学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的评比和奖惩所代替,这又加剧了教师的课程主体地位、专业自主能力和课程领导力的丧失。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谈论课程改革的高频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肯定会成为教育官员、教育专家、教育实践者以及社会人士谈教育、干教育、评教育都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学科课程改革工作是否有内涵、有深度、有成效,关键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课程领导力。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就成了必选策略。基于此,笔者就以学校为单位提升学科课程领导力提出如下“三度”策略,供参考。
  一、认识有高度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实质则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只要认识到位了,即使有困难也是可以想办法战胜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科课程领导力建设的认识,改变学校教研组内的单个人作战为组内人员合作统一作战,在认识上要强化如下“三化”。
  1. 国际化
  眼界决定境界,视野要从本土拓展到全球。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每所学校的办学视野不能再局限于本校、本区域、本县、本省,应该具有国际视野,让课程改革成为国际视野下的本土自觉行动。
  2. 育德化
  思路决定出路,重心应从重智育到重德育。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课改重心应从重智育到重德育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改革思路,突出学科德育功能。
  3. 数字化
  布局决定格局,载体应从重纸质到重电子。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据此,学校开发的课程资源,应从纸质化呈现为主变成数字化呈现为主,从空间呈现到网络共享。
  二、目标有准度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送给毕业生如下五句话:“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笔者对“方向比努力重要”情有独钟。试想,如果你方向选错了,越努力离正确的方向越远。这个“方向”具体到做某一件事,就是做事的目标,目标的确定一定要“精准”。就学校的学科课程领导力建设来说,其目标主要是如下“六优”。
  1. 优立德树人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进一步提高学科育德、活动育德、环境育德的有效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并进一步完善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初中、高中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优课程功能
  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优质教育,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 优课程结构
  根据区域发展现状与学校办学中长期规划,整体设计学校语文学科课程规划编制,正确处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4. 优课程内容
  纠正偏于经验、网络、教材的设计现状,能基于课程标准、师生实际、未来所需,有效进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建构,注重学科内、学科间的衔接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一步优化课程实施,纠正自主合作学习中的“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状,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不断深化和实践“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分类指导”,科学处理“主体与主导,内容与形式,互动与调控,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广泛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优质教育资源,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优课程评价
  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的科学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出促进本校特色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评价方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科学、及时、有效地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引导教师不断改进、优化课程方案、课程实施,促进教师教得科学、智慧,学生学得主动、有效,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功能。
  6. 优课程管理
  切实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占总课时数的80%~84%、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占16%~20%的规定;创新校本课程开发,纠正校本课程仅仅是校长课程、校外专家课程与校本教材的现状;尽力减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层层做加法的现象,在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上与特色活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增强课程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行动有效度
  认识上去了,目标明确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集中力量沿着目标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行。学科组内所有成员,都应该将力量投向“靶心”,至少应该投到“靶上”,努力争取不 “脱靶”。在具体操作上,就需要较强的前瞻预测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实施推进能力、反思改进能力与总结提升能力作保障。这五种能力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提高,即提高前瞻预测能力的抓学习、抓认同,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抓顶层设计、抓保障机制,提高实施推进能力的抓队伍建设、抓用教材教,提高反思改进能力的抓行动研究、抓课堂培训,提高总结提升能力的抓提炼推广。
  1. 抓学习
  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效度,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首先要抓学习。要围绕学科的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愿景,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哲学,还要精学学科课程标准,学相关的教育政策、教育法规,诸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等,都是必须要掌握的。
  2. 抓认同
  让全校教师认同并内化学校的学科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认同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师生实际、基于未来所需的教学设计取向。
  3. 抓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学科的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研发科学、有效的课程规划,并形成学校的学科课程实施方案。
  4. 抓保障机制
  实施课程方案的人、财、物、事的保障,组织保障、人力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公平、科学。
  5. 抓队伍建设
  有效提升校级领导的课程规划力、中层的执行力、全体教师的实践力、治理的评价保障力。
  6. 抓用教材教
  至少重视3个点,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适度探索学科内与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基于学情、基于课标、基于未来需求的教学设计常规督导到位。
  7. 抓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的螺旋式的进程,要根据研究实际,微调实施方案,以期更有效、更科学。
  8. 抓课堂培训
  一要强化常规课,让教学落到实处,每月开展一次教学明星评比,从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潜能生等方面评价。二要做精教研课,让教学更加有效。三要创新竞赛课,让教学更有内涵。四要重视反思大讲坛,让教学更有底蕴。五要开办课堂节,让教学更有艺术。六要重视师徒制,让教学更加低碳。
  9. 抓提炼推广
  将思考的、实践的、经历的事件与案例,提升为经验,将经历、将体验变为经验,在提炼中出经验;如果能更进一步,将经验上升为理论,那就更具价值了。
  参考文献:
  [1] 程先国.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养着力点[J].中国民族教育,2016(4):68-70.
  [2] 王云生.推进课程改革需要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J].基础教育课程,2014(4上):28-31.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Z].
  [6]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
  [7]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磅 | 崔允漷教授:中国教育创新的支点——提升教研员课程领导力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江苏教育新闻网
新的教育愿景下,重新定义中层力量的23个行动建议丨头条
课程整合的意义,在于激活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学创造力
周建华: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校长课程领导力
双减背景下校长的课程与学校教学领导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