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趣谈】第173期:先秦诸子著作中的典故——《孟子》(17)

【典故篇】简介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毕光荫  /  栏目副主编:周敏璐

审校:张婷、周敏璐  /  责编:杨衢

典故具有言简义丰和耐人寻味的特点,古诗词中用典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而目前典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也不轻。从应试角度看,典故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部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扩展思维、陶冶情操,丰富作文素材。

那么,何为典故?许慎《说文》中“典”释为“五帝之书,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均释义“典”为重要的典籍书册。“故”其中解释做“故旧,古旧”。“典故”即古旧的典籍书册。《辞海》的解释则更通俗灵活:典制和掌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在此,我们选取《辞海》释义中的后者,即汉语言文学典故,分著作选录典故出处,并加以诠释,同时列举相关诗文引用,方便将其中的内涵挖掘、传递给学生。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栏目信息

官宣!语文趣谈文化“淘金”之旅即将开启!

《孟子》中的典故(17)

【登山小鲁】【曾经沧海】

典故出处: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渺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渺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难以赞叹一般的水,在圣人门下学过的人难以被一般言论所吸引。观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澜。日月都有光辉,小缝隙也一定能照射进去。流水这个东西,不充满水坑就不会流走;君子有志于追求正道,不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会通达。”

鲁:周朝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登山小鲁,指登高望远而以足下之处为小。后以“登山小鲁”喻指学问既高便能融会贯通,眼光远大。“曾经沧海”后指见过大世面,眼界开阔,经验丰富。

诗文引用:

唐·元稹《离思五首 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岑文本《京师至德观法主孟法师碑铭序》:“三皇内文,九鼎丹法,莫不究其条贯,犹登山而小鲁;践其户庭,若披云而见日。”

【独善其身(独善)】

典故出处: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古代的人,获得成就,(则将)恩惠恩泽普施于老百姓;没有获得成功,(则)修身养性(,将自己的品德)展现于世间。不得志时便洁身自好提升个人修行,得志显达时就要造福天下苍生。

“独善其身”阐述了君子在不得志时,要独自修养自己的身心。后遂用为洁身自好之典。

诗文引用:

唐·陈子昂《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达兼济天下,穷独善其时。”

唐·白居易《月夜登阁避暑》:“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时雨春风】

【春风化雨(化雨)】

典故出处: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那样化育万物的,有成全其德行的,有使人成才的,有解答疑难问题的,有以其流风余韵为后人私自学习的。这五种,都是君子教育人的方法。”

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时雨春风”,指能长养万物的雨和风,比喻良好教育熏陶。“春风化雨”形容教育的普及与深入。又有“化雨”比喻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后常以“时雨春风”或“春风化雨”称颂师长的教诲和给人以教益、帮助。

诗文引用:

明·顾清《兼善赴义塾南渠有诗予亦继作八月廿四日也》:“青灯黄卷瞻依切,时雨春风感系多。”

清·沙允成《呈业师谢幼陶夫子》:“曾沐春风化雨来,举家桃李一时开。”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老师文章山斗,门生辈今日得沾化雨,实为侥幸。”

【久假不归】

典故出处: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尧、舜(爱好仁德),是出于天然本性;商汤和周武王,是身体力行;春秋五霸,是借来运用(,以此匡正诸侯)。但是,久借不还,又怎知他不会最终拥有呢?”

孟子认为,春秋五霸只是假借仁义作幌子,以行其私,但长此以往,又怎么能知道他们不弄假成真,最终变成自己的呢?“久假不归”后常用其字面意义,表示借别人的东西,长久不还,据为己有。

诗文引用:

北宋·李彭《送所借书还王生》:“案头萤乾太苦相,久假不归何痴生。”

南宋·楼钥《戏题珪老借庵 其二》:“不知当初问谁借,至今久假而不归。”

南宋·王明清《挥塵录》后录卷七:“煨烬之余,所存不多,诸侄辈不能谨守,又为亲戚盗去,或他人久假不归。”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见误用成语(十三)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典故)
以“一”字开头的国学典故知识汇总(一)
误品先缘识字差(三)
[转载]红楼人物以典故入名透书香
如何借鉴典故给孩子起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