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得糖尿病了,您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全网发布:2012-07-14 12:21 发表者:王智明

行医20余年,在中医院干过也到西医院干过,上过中医的本科也读了西医的研究生,这些年来经常遇到病友、朋友要我讲:病了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的问题,我自己的老师里面有非常反对西医的老中医,也有对中医嗤之以鼻的留洋回国的西医,大家看过神医喜来乐么?王御医和喜来乐就合不来,宁死不用喜先生的药方,现实生活中确有某些医生就是信不过中医,等等。近来和许多糖友交流过,他们也真是希望能够有人讲一下这个荐选医的问题,选医是个大难题呵,犹豫了一年多,今天就勉为其难讲几句,谬误之处还望大家原谅哦。

西医如何看糖尿病?徐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王智明



糖尿病,就是尿中有“甜味”,有“糖”的病。何以尿中会有“糖”呢?西医认为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是一系列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引发的临床综合征群。引起血糖升高的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的绝对不足;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和靶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如此使得血中葡萄糖不易或者甚至完全无法被细胞所利用。葡萄糖堆积在血液中而使血糖升高,超过一定阀值(医学称之为肾糖阈)后,葡萄糖便会被释放到尿中,结果尿中见“糖”。由于血液滋润周身,人体每一个细胞都需要血液来供应营养并带走代谢废物,长期糖代谢异常就一定造成身体其他代谢异常,如此就产生了糖尿病。



可糖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人体的糖是从食物中来。食物通过消化系统的分解和吸收,其中的葡萄糖会进入血液,通过循环系统送到身体每个细胞以供其代谢。若将人体比作汽车,那么糖就是汽油。如果不吃食物,糖就来自于肝脏中肝糖元的分解(医学称为肝糖输出)。如果长期禁食饥饿,那么人体就分解肌肉、脂肪转化为糖以供细胞利用(医学称为糖异生)。葡萄糖是维持每个细胞正常生理机能的燃料。然而葡萄糖必须胰岛素的帮助才能进入细胞进行代谢转化为能量,如同开车必需有钥匙启动发动机一样。胰岛素就是使血中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钥匙。其实胰岛素也是一种激素,是由胰腺的胰岛细胞所控制的,所以西医认为,糖尿病患者一定是由于胰腺失去制造胰岛素的功能(1型糖尿病),或者自身细胞对胰岛素反应能力变差(胰岛素抵抗)、合并胰岛素分泌障碍(2型糖尿病)。由于这个缘故,人体组织无法利用血液中葡萄糖,细胞就始终处于挨饿状态,结果导致:一方面携带着高浓度葡萄糖的血液在周身流动,流到哪里就腐蚀到那里的正常细胞(糖毒性),而且还会流失燃料(尿糖);另一方面由于缺能量,机体会分解肌肉、脂肪产生脂肪酸、酮体入血转化为糖以供利用(糖异生),导致血糖更加增高!久必成灾,祸患“人”这一当今世界最奇妙的生物机器!您首先看到的是变瘦了,或者伤口容易感染而不易愈合(损害了免疫机能的表现),随后是各种可怕慢性并发症,最终是生物机器的全面崩溃,要了“人的生命”!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糖尿病? 胰脏里面的胰岛细胞出了什么问题使得胰岛素不能正常分泌?人体为何要自寻烦恼去抵抗胰岛素?对11型和2型糖尿病的病因,西医目前无法确知。现在公认的解释是对于1型糖尿病:①免疫介导性②特发性。对于2型糖尿病:1遗传因素、2环境与生活习惯。因为找不到准确病因,西医所以无法治愈,目前治疗的办法一是降低血糖(降糖达标),二是控制糖(控制糖尿病)。目的在于:“ (1)纠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使糖、蛋白质和脂肪正常代谢。 (2)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 (3)防治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防治心血管、肾脏、眼及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延长患者寿命,减少病死率。 (4)肥胖者应积极减肥,维持正常体重,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保证糖尿病孕妇和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顺利分娩,维持成年人正常劳动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总之,主要就是延缓并发症,或者减轻并发症带来的痛苦。



西医降糖和控糖强调“五驾马车”,其中,最主要手段就两个,一是注射胰岛素,二是服用药物。对1型糖尿病来说,因为自身已经无法分泌胰岛素了,所以除了注射胰岛素别无他法。对2型糖尿病来说,因为自身或多或少还可以分泌胰岛素,所以有单纯用药刺激其分泌的,有只注射胰岛素的,也有两者混用的。



西医的优势在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非常好,非常直观,便于理解,具体来说表现为实验室的检查化验和临床进行的试验总能取得很好的一致。比如针对2型糖尿病进行检查化验,针对其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的,分别研究出的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制剂(促泌剂)、增加胰岛素效能的增敏剂和象拜糖平一类的阻碍葡萄糖吸收等一类药物,这些药物针对性强,实际使用效果也不错。至于胰岛素的发现和临床应用更是一个伟大成就!以至于使得人们曾经一度乐观的认为糖尿病可以治愈了!正是由于胰岛素的使用,糖尿病治疗才能够走进防治并发症的时代,发现胰岛素的班廷医生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长期使用对人的肝脏和肾脏会造成损害,此乃人体最重要的两大排毒系统 ,而注射胰岛素相对药物而言副作用更小些。从严格意义上讲,胰岛素并不是一种药,而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实际上,每个人都离不开胰岛素,没有胰岛素,机体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生命也就无以维系。在胰岛素问世之前1型糖尿病患者都难逃悲惨夭折的结局。正是由于胰岛素的临床使用,才使糖尿病成为一种可治之症。考虑到即使是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确诊后要生活过十年以上,绝大多数人仅存的不多的胰岛分泌功能迟早会衰竭殆尽,最终也需要注射胰岛素,所以目前有许多西医主张胰岛素应尽早使用。



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胰岛素及抗生素应用以前,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及感染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自1921年胰岛素应用于临床至今已近80年,糖尿病性昏迷及感染所致的死亡急剧减少,大幅度延长了糖尿病患者的寿命。现在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慢性并发症已成为我等“糖民”心中主要伤痛,特别是血糖控制不错但仍然不可避免各种慢性并发症!如微小血管病变:眼病变、神经病变、肾病变(水肿、尿毒症);大血管病变:冠状动脉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脑中风)、周围血管病变(烂脚);其它病变:消化系统(肠胃功能障碍如便秘、腹泻)、生殖泌尿系统(阳痿、尿频)、皮肤病、免疫力差、易感染、白内障及青光眼等等。我等“糖民”心中那个痛啊就像被宣判了“死刑--缓期执行”!可是目前西医治疗并发症尚无良法。



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目前西医所有的手段(包括所谓循证医学)除了可以通过药物或者胰岛素控糖,注意检测每天血糖值达标外,然后就是用一些维生素、阿司匹林之类、以及降压、调血脂,再就是经常检测血脂、血压、甘油三酯、胆固醇或者检查眼底、小便等这一套。西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因为病因不能确定,手段有限,虽然实际效果有效且使用明显,但也有限。看一下西医最为称道的研究:1983年—1989年美国和加拿大政府提供经费进行了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1977—1991年英国进行了联合王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这两个大型的长期研究告诉“糖民”:第一、理想的血糖控制能够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减缓其进展,第二、68%左右的并发症和58%左右的糖尿病死亡率单靠控制血糖根本无法解决!虽说如此,但是西医是一门科学,讲究实事求是,要求具体数字说话,经得住重复验证!(所有相同实验必须一致,数据有国际标准,不搞模糊东西)。因此能在国际医疗界占主导,而且西医能够“与时俱进”,进入到细胞水平、分子基因水平研究,不断提出新的理念,例如糖尿病研究领域的一项大奖Banting(班廷)奖获得者提出要充分认识到胰岛B细胞衰退的病因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已知胰岛B细胞衰退的至少有10大原因:①衰老引发的线粒体功能异常②遗传和基因③胰岛素抵抗④脂肪毒性⑤糖毒性⑥胰淀粉样多肽沉积⑦肠促胰岛素作用下降⑧大脑对葡萄糖和能量调控失衡⑨α细胞增殖分泌增强⑩肾脏重吸收糖过多),他提出了以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和针对糖尿病病理生理特点的治疗方案即一种联合用药方案:生活方式+二甲双胍+TZD类+GLP-1受体激动剂四联疗法,等等。现代社会是一个高节奏,凡事要讲究快捷,所以以目前医学水准,我等“糖民”如果不想因为糖尿病高血糖、酮症中毒马上一命呜呼,还非得以西医为主,舍此别无他途!即便你住的是中医院,西药也还是照用不误的,因为糖民们要快速降糖,医院也要求床位周转率。



中医如何看糖尿病:

中医能看糖尿病吗?坚定地回答:能!



中医药能治疗糖尿病,而且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医在2千年前就认识到尿中有糖是一种病症,指出此病与饮食过于甘肥有关,进而又明确知道病的部位与胰脏有关。早在2千多年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预后转归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只是那时没有糖尿病这个词,古人称做“消渴”罢了。这个记载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中医理论对糖尿病病因的解释与现代西医有很大不同,当然其治疗理念、用药的指导思想和处方也大相径庭,判断疗效的标准也不一样,如果单从药物降糖方面而言,西医降糖效果立竿见影,用药方便,自是占着极大的强势,中医望尘莫及,故目前绝大多数病人日常主打用药是西药,就是某些中成药也加入降糖的西药成分例如消渴丸。但是也有人坚决反对看中医的!糖民若是要求看中医,必定有许多人站出来,要么苦口婆心相劝,要么严肃批评责备,甚至在媒体上大呼取缔中医的也有。



对糖尿病的研究,西医在降糖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功,毫无疑问还将继续取得更大成功。但同时也要看到,长期服用西药降糖、控糖,糖民均知道其有毒副作用,而每种西药说明书也详细将毒副作用记录在案,更何况随着病程进展,病人要不断增加药量,当增加到极限时候得另换一种更厉害的药来,一般来说副作用也更随之增加。想到要跟这些有“毒”“副”作用的抗糖尿病药物打一辈子交道,我等糖民有谁不忧心忡忡呢?还有那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要是没有并发症他将不成其为一个病,现实是糖尿病可以导致许多并发症。血糖高只是糖尿病诸多代谢物紊乱的一个特征性的表现,自胰岛素应用之后,糖尿病严重程度不是看其是1型还是2型,而是其并发症的多少,糖尿病的诸多危害通过并发症体现!对糖尿病对患者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并发症,即使是长期使用胰岛素注射、血糖严格达标者也不能幸免。在对付致“糖民”于死地的并发症方面,目前西医却没有彻底的有效手段。



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减少西药副作用?如何更有效地对付并发症?糖民们不愿坐以待毙,大伙把目光投向中医,希望能从几千年来中医对抗糖尿病的斗争中取得一些有用经验,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医是根据古代医家经验积累结合古代自然哲学、以及当时的自然科技而来。在没有生化检查仪、X光机、CT机器,没有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当时已经知道解剖:《黄帝内经》记载:“若夫八尺之躯,可剖而视之”),中医根据临床症状表现、疾病发展、归纳出一套独特的诊断治疗理论并形成中医生理及中医病理学。例如,传统中医根据患者的主要表现,包括口渴多饮、多尿、身体消瘦或者尿有甜味吸引蚂蚁、小便起白泡,将它归结为中医的“消渴”范畴。 “因渴而消瘦”,糖尿病严重的时候都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现象,“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 三多),肌肉消瘦(一少)。古代诊断糖尿病,诊断“消渴”,都是靠“三多一少”。某人最近瘦成这样子,渴的要命,吃的也多,尿的也多,医生一看就说是“消渴症”。隋唐时期甄立言的《古今录验方》更明确指出“消渴病”口渴多饮,尿有甜味,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方》则认为消渴病患者脾虚或肾虚,导致水谷精微下流,所以尿甜。其后,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又不断深化,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还包括食疗、运动、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等方面,积累了几千年的丰富经验。所以说中医治疗糖尿病有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优势。传统中医对“消渴”的理解,“消”是就是消谷善饥,能食形瘦。“渴”就是口渴引饮,而且饮水不能解渴的意思。如果中医就凭此来诊治糖尿病,那就可能误诊误治会害死人的。因为尿崩症临床变现也有渴而多饮尿多,甲亢也能表现为能吃但形体消瘦,口渴喜欢喝水,这两种病都没有血糖高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病。现代中医认为“消渴”和糖尿病密切相关,或者说主要是糖尿病的一个阶段。可见中医也是与时俱进的哦!



中医以独特理论: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理论、阴阳等来解释糖尿病的生理病理,其精髓之一在于辩证论治,其二在于整体观念即通过调整五脏六腑功能、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辩证分型不同,治疗方法就不同,即便是同一个患者,不同的中医大夫开出的方药可能就不一样,但是就能取得一定成效。这个理论体系在西医来看简直是匪夷所思,不是地球人的方法!



传统中医依照消渴症状和病情轻重不同,分为上、中、下消。简单地说,上消:口渴饮水不能解,中消:能食却瘦,下消:尿多,有白泡沫。上消是肺中燥热,中消是胃中有火,下消是肾阴亏虚。现代中医突破了传统的三消论治,目前最多的是按照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辩证治疗。



对于糖尿病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主要是“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以及脏腑柔弱”所致。千年前,中医虽然不知道血糖的存在,但它已经观察到这病和体质、饮食、情绪、环境等有关系。素体阴虚——多有先天不足的体质因素(西医所谓遗传因素)。想过没?2型为什么多发生在中年以后?中医认为“年四十,阴气自半”,“年五十肝气始衰。”就是说中老年以后人的形体衰老,无脏六腑包括胰腺的功能开始逐渐退化,因而逐渐发病。《黄帝内经》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瘅就是消渴。许多糖友有类似的经历:年过中旬就已经有身体不如年轻时强壮的感觉,如饮食不如从前能吃,冬天更怕冷了,活动后乏力,球场上没有奔跑全场的快乐等等。果然,刚过五十岁体检的时候就发现成了糖民,自然是2型的哦。



饮食不节——喜欢甜食、油腻、烧烤、油炸、辛辣的食物,加上运动过少,形体肥胖,都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黄帝内经》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中国的饮食文化最为丰富了,洋人见面就说“HOW ARE YOU!”我等见面必问“您吃了吗?”,许多事情开会谈判都搞不定的,饭桌上就能搞定!现如今经济危机,但是饭店就没危机感。有糖友说他的食量不大,也极少暴食暴饮,但喜欢甜食,油炸之物,只认白米饭、白馒头而且要吃到大饱,摸摸肚皮有一种满足感才罢;生猛海鲜、飞禽走兽都是下饭菜!山珍海味、大快朵颐,以为快事,青菜水果饮茶喝水从来不重视也不喜欢,白酒啤酒红酒,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雪碧果汁那是最爱!运动极少:以坐为主,晚上又喜欢伏案上网,甚至过分到直线一百米以上的距离一定开车。无劳作之辛苦,无风雨之侵袭,养尊处优、自以为命好可以享福!。岂知祸福相依,成为糖民,从此要求粗茶淡饭,节食、绝甘露琼浆,每餐后必运动,苍天公平,不服就是不行哪!



中医认为消渴病变机制主要是腑脏的老化,其机能紊乱所致,其中以肺、胃、肝、肾为主,肾和脾是关键。因为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人的基因、体质、生长发育和衰老都属于肾主管的范畴;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管食物消化、体内养分吸收输送和血液运行变化。传统中医是没有“血糖”这个概念的,在中医看来血糖高只是消渴病(糖尿病)的表象之一,称之为“标”,其原因是各个腑脏间机能紊乱失调的结果,此谓之“本”。在消渴发病过程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变化,但也有一定规律:早期主要是阴虚燥热,日久后就损伤津液耗损阴血,如同开水煮太久水份都蒸发不见了一样;中期逐渐出现气阴两虚,乏力体倦,形瘦口干;晚期阴损及阳或者阴阳两虚,多出现疲倦乏力,面色晄白水肿,手脚冰冷等症状。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气滞,淤血、痰浊在病变过程中逐渐积累,筋脉瘀滞周身脉络不通以至出现糖尿病足、肺痨、心、脑、眼、肾等并发症出现。



在西医还不能“科学”地解释1、2型糖尿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不能根本解决令人恐怖的并发症的时候,中医就已经可以如此解释这种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尽管不精确,但在世界诸多医学流派中应该有它一席之地(我们这个星球还有生物多样性呢),因为它是建立在整个中医学理论基础之上,而且这个理论和理论下的临床实践,在现代西医还未诞生的几千年里,为中华民族繁衍兴旺做出过实实在在的、有目共睹的巨大贡献,直至今天即使现代西医席卷天下、所向披靡,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许多方面仍然发挥着有效的积极作用。我等“糖民”如果不问青红皂白,盲目迷信某些“医学专家、科学家”的偏激之言,将它弃之如蔽履,不能正确分析中西医在对付糖尿病方面各自的优缺点,巧妙利用它们各自的长短处,是不是自绝一条生路呢?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辩证论治,具体实施叫“辩证分型”,也有辨病论治的专病专方,治疗消渴症也是如此。传统中医:辩证分型论治如下:



上消:以口渴为主,大量饮水仍觉不解。舌红的,舌苔薄偏黄,舌面干燥,皮肤干燥,此为肺中燥热。治疗用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中消: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常有口干舌燥、便秘、舌质红、舌苔黄等症状。病因为胃中有火,治疗要清泻胃火。



下消:尿多,起白泡沫,有甜味、腰酸腹大、腿消瘦。失眠多梦,房事不举,阳痿早泄、舌质干红,舌体削瘦,舌苔少或者就没有舌苔。病因是肾阴亏虚,用药应该以滋阴降火为主。若兼比较肥胖,甚至怕冷,舌质淡,舌苔白,治疗要以温补肾阳。实际临床中,在具体用药上,很少有单纯一“消”情况,往往是合并身体消瘦或者小便白浊较多,因此兼顾治疗是常见的。



如果仅从降糖效果来说,中药难说有什么超过西药的地方。但我们要知道,在有现代西医以前,中国人得了“消渴”病用上述治疗思路,在延长病人生命、减轻痛苦方面是取得了成效的。我国隋、唐朝有个大医学家叫做孙思邈的,他本人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就是吃中药活了140岁,总结的治疗糖尿病的方子叫做“消渴方”收录在《千金方》,这本医书流传于世!



尽管现代西医在降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并不意味着今天我们就要彻底抛弃还有一些用处的东西,特别是西药还未尽善尽美(世界上有尽善尽美的事物吗?)的时候。因此中医药可以成为西药降糖控糖的辅助药物:辅助稳定血糖,辅助控制血糖,可以让西药加量或换药的时间延长,也许可以让并发症来的更迟或者减轻。甚至在血糖不算太高的时候单用中药就可以搞定血糖!但是,假如空腹血糖已经十几、二十几了,出现糖尿病酮症了,还顽固用保健品降糖,还坚决用降糖效果缓慢、不明显的中药“慢慢”降糖,出了问题那是你自己找的,不关中医的事。当代中医决不会如此看病。



中药究竟是否可以降糖?下面举数例西医研究结论说明: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肺、脾经,有大补元气,补肺健脾,生津止渴之效。西医实验证明其对糖代谢有双向调节作用。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西医研究其含有的多糖成分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对正常小鼠血糖水平没有影响,但可使葡萄糖负荷后的小鼠血糖水平显著下降。



淮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胃,益肺肾。西医认为其含有的多糖和山药黏液都具有明显降低血糖功能。



葛根——味甘、辛,性平,归脾、胃经,可解肌退热,透疹发汗,生津止渴,升阳止泻。西医实验证明葛根对家兔有降血糖作用,与葛根素、大豆黄酮有关;葛根水煎剂、醇浸剂对实验性高血压犬有降压作用。



麦冬——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之功。西医实验证明给予家兔服用麦冬水及醇提取物,有降低血糖作用,并能促进胰岛细胞的修复。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胃、肝、大肠经,具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之功效。含小檗碱及多种微量元素。前者有降低血糖作用,抑制肝糖元异生,促进外围组织对葡萄糖的酵解,对抗升糖激素的作用,所以可以降血糖。



目前已被证实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达70余种,复方30余首。降糖有效成分按化学结构分为8大类(萜类—如人参皂甙、田叶菊;黄酮类—如葛根、淫洋藿;多糖类—如人参、茯苓;甾体类—如知母、麦冬;胰岛素、肽、氨基酸类—如苦瓜;硫键化合物—如大蒜、洋葱;不饱和脂肪酸—如玉米须;生物碱—如长春花)。中药降糖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和数目,改善胰岛素受体后效应;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利用,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此外,还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调节脂代谢、提高机体清除体内自由基的能力等。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这不奇怪。中、西医在血糖高是糖尿病的“标”这方面的认识上没有分歧。有分歧的地方之一是西医认为高血糖是引起病人死亡和并发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元凶,治疗糖尿病首先要降糖,而且要直接降糖,完全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特别强调“降糖达标”;之二是因为西医目前尚不能知道1型以及2型糖尿病的确切病因,无法治“本”,所以治疗手段上只能以降糖和控糖为主,其长处也以降糖效果迅速显著和可控制为特色。中医治疗疾病从来是主张重在治本轻于治标的即所谓“治病求本”,“消渴病”也不例外,不以直接降糖为方向,极端者甚至不承认迅速控制血糖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故中药在降糖方面长处就不如西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机理,其一是通过综合调节作用,着眼于正气与病邪双方的强弱、进退,机体的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状态。强调平衡阴阳,进行整体调节。补五脏,益精气,祛瘀血,标本同治,使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虚弱恢复正常,用药的目标就是“以平为期”,是希望通过人体自身的努力从内部来达到自然降低血糖、控制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效果。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多元的。中西医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世界观,反映在对糖尿病认识和治疗手段方面就不同,其各自的优、缺点一目了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不是某些激进的朋友所称的“巫术”。中医和西医的理论、手段虽然大相径庭,但真理的标准并非全只在西医一家。我们必须承认西药在降糖方面的优势,西医几大类降糖药,包括胰岛素作用机理很清楚,作用环节,适应于哪些病人,对哪些病人相对要说要注意禁忌的,搞的很清楚,临床上不同病人群要选择不同药物,要来达到降糖的效果。糖尿病包括很多并发症的出现,是长期血糖控制不满意,必须让血糖达到一个理想控制,西药在这一点疗效肯定的,力度肯定的,但是西医就血糖论血糖,它的用药有的管餐后,有的管空腹,有的兼管之。而且不同药之间似乎还有递进关系,一种失效了马上有另一种顶上。而且西药标准全世界统一,适用面广,效果迅速直接而明显,临床医生容易掌握,使用方便,这是西药长处,也是它的短处:吃药(打针)--吃饭--再吃药(打针)--再吃饭……周而复始,无穷无尽,这其中的艰难困苦无法言说,常常令糖民潸然泪下,更何况还有药的副作用也是日积月累,终成祸害。传统中医没有血糖指标一说,治疗用药和医生临床经验和学识水准有极大的关联,同一疾病患者给同一个中医师看,每位患者处方不一样(中医叫做同病异治);不同患者先后去看不同疾病,处方却似一样(中医叫做异病同治);同一疾病会因为气候、节气、个人体质、年龄、生活习惯,以及病情、症状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型,处方也不尽相同。反映在具体实践中,有糖友感言“好医生难求,处方神秘,道理玄乎,效果不能重复再现,标准不能量化统一,容易造成借中医行骗者多,败坏名声,令人憎恨。这既是它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良有以也!



中西医本不同道。但道不同就一定不相与谋吗?无关的人可以走极端,因为他们不仅不必为此付出什么代价,甚至还可以赚些眼球,但我等“糖民”呢?



再说说糖尿病并发症。



尽管中医药降糖力度不强,在治疗急性并发症方面不如西药,但是在对付慢性并发症方面中医可以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慢性并发症大致可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一般来说,中药治疗可以预防、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症状,有的地方效果优于西药。例如糖尿病足病是既有神经病变、又有血管病变与合并感染,伤口不易愈合。在严格控制血糖基础上,配合活血化淤、清热解毒以及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再加上适当清创有利于溃疡愈合和控制感染,做到内外兼治。在伤口还没有溃破时,传统中医可以用温经通络,活血化淤药物来清洗。已经溃破的伤口,可用清热解毒,去腐生肌的方药如金创膏外敷。内外合治减少截肢。糖尿病眼病多发生在中、晚期,中医认为因病日久,累及肝肾间有血淤和痰湿。治疗上以补益肝肾,活血化淤,祛痰除湿。非增生期以活血为主,例如糖尿病视神经萎缩,西医没有很好的办法,中医可以内服中药、加上针灸眼部得穴位效果不错,但是要求针灸手法高超否则有一定副作用,如今高明的针灸师本已经是难找,病情到了这个份上,一般都把中医当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其希望值之高容不得半点差池!岂容你有一丝半点副作用!(所以眼针绝技近乎失传了)故糖尿病眼病晚期,中医一般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当然要以西医手术为主。



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看来属于“消渴病麻木”,是由于消渴日久,肝肾不足,气血顶虚,络脉失养所致。采用中医治疗效果不错。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文献记载中很早就有了。一般认为消渴日久会出现水肿、胀满、尿浊、吐逆等症侯。在西医看来这些是慢性肾衰竭急性恶化的阶段,常进行透析治疗。中医认为是脾肝肾的脏腑亏虚,气阴两虚,兼夹气滞,血淤痰湿。治疗要在辩证基础上酌情增加利湿泻浊、活血通络的药物,可以延缓透析时间减少透析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手段除了药物之外,还有诸如针灸、导引、推拿(按摩)的方式。这太难懂,很难用现代语言阐释(国家花费了三个五年计划也没有研究明白经络)限于篇幅,不说也罢。



最后,让在下总结一下:



1、西医优势。西医的理论优势在于与现代科技结合的非常完美,体系完备医理清晰;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的切入点是从增加胰岛素的作用入手,甚至直接补充胰岛素等,以增加体内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的释放。此外,也有考虑降低葡萄糖在肠内的吸收速度等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改善糖代谢紊乱等体内多种代谢紊乱症群。其治疗特色在于可以迅速利用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将血糖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用药方便,标准统一,中外一致(例如糖尿病诊断标准、控制目标全球一致)、医患皆知。研究表明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的糖尿病人其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明显超过血糖控制好的人,所以西药是具有很好的推迟、减轻并发症痛苦的基础用药。在治疗急性并发症救人于水火方面,西医能很快达到效果,减少死亡。全世界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人在研究更好的药物,更好的方法。因为全世界有许多巨无霸大公司拿出大量的金钱支持他们研究,还有许多现代学科如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工程学、机械制学、仿生学、药学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充分支持着这样的研究。无须讳言,这是中医目前极大的尴尬处和危机处。  



2、中医优势。现在因为有了高效的降糖药物和手段,高血糖已经不是患者要命的直接威胁。有糖友感叹“即使血糖长期控制得很好,仍然不可避免要出现并发症,并发症才是把糖尿病患者送进地狱的真正危险的凶神。”。故西医认为“目前糖尿病治疗已经跨入并发症时代”,但是到目前为止,西医对糖尿病并发症治疗效果尚不理想,因为它不知道疾病的病因,最伟大的成就充其量也不过在治“标”,这是西医治疗糖尿病的盲点。在中西医治“本”上都没有令人信服手段的情况下,中医自有用武之地。中医治疗的特色着重于腑脏生理功能的调整,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辩证论治,用中药、中医推拿、针灸等中医治病技术来进行治疗,可以让血糖控制得更稳定,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总结了几条如下:



1.中医治疗糖尿病有历史悠久和丰富经验的优势。



2.中医治疗糖尿病有不断深化、与时俱进的优势:现在的糖尿病和古代的消渴已经大有不同。现在医生是依据血糖来诊断糖尿病的。血糖达到了诊断值,就可以诊断“糖尿病”。虽然血糖高,如果没有高到出现“三多一少”的血糖水平的话,他还是糖尿病,可是因为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古代中医无法诊断,他说不是“消渴”,现在糖尿病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消,也没有喝,不是过去古代讲的“消渴症”。 古代可能没有认识,现在需要重新认识。这一部分的糖尿病人,现代中医称其为“无消渴糖尿病”。现代中医对于“无消渴糖尿病”类型的治疗效果非常好, 建国以来,特别是国家把糖尿病列为“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以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科研工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和特色诊疗技术。显示出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3.中医治疗糖尿病有理念上的优势:生态大系统医学思想:中医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可能和西医有所不同,更强调的是一种平衡状况。中医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治病也是“以平为期”。西医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非常强调降糖达标,而中医认为任何一个病并不是把指标下降了,这个病就算解决了,例如:我们会发现强制压下血糖指标以后,有的患者反而会发生许多不适:腹胀、乏力、口苦、便秘等等还有莫名烦恼。因为指标达标并不代表着你所有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全都正常了,你没有别的问题了,所以中医认为“指标达标”是非常重要的,该用西药就用,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要用中药调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控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又例如夏署之际,许多病友血糖不稳,难于控制而且头晕体倦,中医辩证属署湿,与藿香正气液口服,既能解决症状,又能稳定血糖。但是动物实验并没有发现藿香正气液口服能够降低血糖!可见中医可能更强调的是患病治“人”。中医讲究生态大系统医学思想,中医理论把人放在自然界里,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员,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会影响自然界,自然界也会影响人。人身上可能有很多的病,但是病是在人的身上,而这个人既有生理病理的病,同时也有心理的问题,对于人来说,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和生活环境发生关系,和社会环境也发生关系,所以一个人得糖尿病绝不是单纯的自己的问题。强调治病要个体化的理念:中医治病强调因人而异,真正体现人文关怀!虽然同样都是糖尿病,但是糖尿病有不同的类型。糖尿病有老年的,也有中年的,年轻的,甚至儿童的。糖尿病有胖的有瘦的,糖尿病有各种原因形成的。中医认为人群体质不同,病因复杂,患病后临床证候表现必然千差万别,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当然也应有所区别。中医称之为“辨证论治”,体现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个体化治疗思想。不可能凭一张处方,一味药物解决糖尿病不同患者和糖尿病不同阶段异常复杂的病情变化。实际上中医对发现糖尿病,已经确诊的病人,是按不同的表现的类型(诊型)治疗的,比如说有一百个糖尿病病人,如果西药可能逃不出去五种类别的降糖药,从中医来讲,就完全不是五种类别的药能包揽的,一个有经验的中医生会根据临床经验去看,他会依据每一个人的精气神的不同,包括形体的差异,疾病寒热性质的不一样,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盛衰甚至性别、脾气喜好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方案。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医生抓住你的病机,使得脏腑功能协调,无疑对健康疾病的防治都是有利的。中医的“治未病”理念预防糖尿病:中医注重养生、治未病的理念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现在的人都能完全按照古人的防病理念生活,糖尿病患者就不会这么多。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治疗的时候,很注重对于并发症的提前预防。不仅是并发症,对糖尿病本身的提前预防也很重视。比如在糖尿病之前的血糖已经开始异常,但是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水平,这一段是属于糖尿病的前期,如何从这个阶段阻止它发展成为糖尿病。得了糖尿病以后,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现糖尿病的并发症,如何预防向严重的糖尿病的并发症发展?这是中医重视的。所以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时候,从发现糖尿病那一天起,就开始用预防并发症的药物,这样可以使并发症出现的时间、出现的程度大大延迟。在治疗疾病上,真正的高水平,应该是见微知著,应该在疾病的早期去发现,去阻断,不要等到各种客观指标都已经出现明显异常了,再去考虑治疗,这就是中医传世经典--《黄帝内经》所倡导的“上医治未病”理念。例如2型糖尿病来说,很多孩子或者是小的时候,出生低体重的孩子将来走到成年以后,比正常孩子得糖尿病的机率要大,从体重来讲,低体重儿糖尿病比一般的要高发。从中医来讲,你有体质的偏差,有这个问题,在早期的时候,就要注意调节,这就是治未病的观点,从小的时候,甚至就可以发现你体质的偏差,就可以纠正弥补,对这种孩子帮助他调整体质状态,就可以让他将来得糖尿病的机会小一些。再举个肥胖儿的例子,现在10几岁,20几岁的小孩就很胖了,是2型糖病的后备军。本身体质就比较偏差。这样的人将来就容易得2型糖尿病,中医把胖的孩子,包括胖的人群分成肉人、脂人、膏人,分别有自己的对应方法,这样对预防病是有利的,中医把任何一个病都看成偏差到了一定的度,超过了这个界限的时候就是病了。所以我们在没有到达这个度的时候,注意纠正这种偏差,实际上就相对的来讲是可以预防糖尿病的。



4.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特点和实际优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十分复杂,有主观症状(只有病人自己感觉得到),也有客观症状(医学上可以检测到),有糖尿病特有的症状,也有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无论是什么症状,对患者来说同样都是痛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医生就是减轻患者痛苦,而中医药确实具有显著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症状的作用,所以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例如临床上,有些经过西药综合治疗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仍然存在一些症状,如口干又不想喝水,疲乏无力,体弱多汗等气阴两虚的表现,西医对此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这时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采用益气养阴、填补肝肾、等中医治疗的方法,取得良好疗效。又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植物神经病变汗出异常,服用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或配合中药活血化瘀以及温通之剂外洗,如植物神经病变汗出异常,采取辨证论治、调和营卫治法,常可取得较好的改善症状的作用。这一点早已被中西医专家所公认。



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上的特点优势: 中医药有整体调节、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和优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西药口服降糖药的作用特点完全不同。磺脲类降糖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双胍类降糖药通过改善胰岛素利用降低血糖,拜唐苹通过抑制小肠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作用机理明确。中药则是通过整体调节,通过综合作用而取得疗效。对于一张中药复方甚至一味中药来说,往往既有减低胰岛素抵抗作用,又有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更有一定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和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有的还常常兼有调节血脂、抗凝、改善血流变、降低血粘度、促进微循环、清除自由基、保护肝肾功能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清热益气对药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课题,应用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模型,对清热益气对药与胰岛素增敏剂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进行了对照研究。整体实验结果显示:中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游离脂肪酸血症和高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减轻高糖、高脂导致的胰岛β细胞损害,提高模型动物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含量。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中药能上调肠系膜脂肪组织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提示中药可能通过调节脂肪组织基因表达等多方面作用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各国医学家耗费巨资联合攻关20年发现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并贯穿于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且是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环节,因此,直击胰岛素抵抗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本人到卫生部同济医科大学,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进行了为期3年的研究,发现中药调肝泻火法能改善胰岛素信号传导,解决胰岛素抵抗(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家级医学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中国中医药学刊》)。总之,中医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防治血管并发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中医在临床诊疗模式上的优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临床上的诊疗模式。在糖尿病的辨病诊断方面,中西医关于疾病的诊断标准是一致的。中医的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既根据病人体质、病症、性格、季节气候,采取不同的治法和方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把西医侧重病因和病理形态的诊断与中医侧重全身生理病理的疾病反映的诊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医生对整个病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既可使着眼于整体宏观的中医辨证进一步深入走向微观化、客观化和定量化,又可使侧重局部和微观的西医辨病走向整体化和综合化。 对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中的“证”与某些客观指标的联系进行研究,如与胰岛素的释放、与胰岛素反调激素、 与肾上腺皮质及髓质激素的代谢产物、与清除自由基的损伤、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的关系以及糖尿病瘀血证的研究等,使糖尿病诊断方面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较高的层次,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一系列的客观指标相结合,以其微观的形式参与于宏观之中,使辨病辨证相结合的科学性向前跨跃了一步,无疑对“施治”的指导也更加确切,疗效必然提高。



中医在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方面的优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和方剂十分丰富,为新药开发和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较多的选择余地。中医药研究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发展较快,以益气养阴为主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研究、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中药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及蛋白非酶糖化抑制剂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中医中药防治糖尿病高粘血症及微循环障碍的研究等,均取得可喜的成绩。一旦出现并发症,现代医学是无法使其逆转的,而中医药确有其独到之处,具有显著的优势。常用的中药药物多为动植物,接近人类食物,药食同源,毒副作用较小,适合作为终身病的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绿色优势突出,对患者长远健康保护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与西药降糖药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能不同程度地减少西药用量。有些中药对人体内分泌代谢功能起到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以降低高血糖,又可使低血糖恢复正常。作用温和,不会产生继发性失效。符合国际上努力寻找天然植物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趋势。符合中国国情,保证社会医疗保险的推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医还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药物治疗与食疗、运动疗法、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疗法相结合。临床和药理实验研究发现:人参、玄参、葛根、桑白皮、蚕丝、生地、栝楼、天花粉、枸杞子、地骨皮、麦冬、天冬、玉竹、黄精、黄连、黄柏、苍术、白术、山药、山茱萸、何首乌、玉米须、茯苓、泽泻、黄芪、知母、木瓜、乌梅、苦瓜、夏枯草、鬼箭羽等,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而中药食疗、八段锦、太极拳、气功锻炼等,同样是很有特色的传统疗法。针灸、推拿等,有扶正祛邪、疏通气血和调节内分泌、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有一定治疗作用。中药外治包括药浴、中药外敷、箍围等,可改善糖尿病足临床症状,促进顽固性皮肤溃疡愈合。中医还主张 “心身同治”,就是在用药治病的同时,强调心理情志方面的调理,中医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求人心态平和、平静,少一些贪欲。可是现代人就是有那么多欲望,那么多贪欲,为了工作、金钱,情感经常郁闷,郁郁寡欢、悲愤、恼怒。“郁闷”成为流行词,血糖不高才怪!



中医药在实际疗效上有“防治并重”的优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还有防治并重的作用。糖尿病心、脑、肾并发症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盲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并发症目前尚缺少有效防治措施。所以,有不少人对中医中药寄于厚望。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连续把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作为研究课题就说明这个问题。研究发现: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确实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且可以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和恶化,保护残余视力,延缓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进展,使部分患者免于死亡、目盲和截肢致残之苦。中医有节约医疗资源的优势:中医治疗有简、便、廉的特点,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毕竟人口众多,还有很多低收入者。而现代医学的很多药物、治疗手段都非常昂贵,中医方面却有一些简、便、廉的小方子。比如有时可能简单一个针灸疗法、一个熏洗的方子就能使得病情得到改善,当然比用很昂贵的药要经济很多, 可是,有人会说:中医治疗有的时候可能比西医治疗还贵。这是因为有时候,中医会在使用西药的同时加上一些中药调节身体,这样就会显得总价贵了一些。请各位注意: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我们需要看得更远一些,现在的治疗使得你的并发症推迟或者不出现,这不是更省钱吗?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广泛性等优势。国家权威媒体2003年12月22日中国中医药报第2068期发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世界卫生组织资助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证据与优势”课题完成。课题组总结了历代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和证据,说明了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广泛性等优势。有效性是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无论在改善或减轻临床症状、体征(如“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疲乏无力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还是改善有关实验指标方面(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血脂等),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且降糖作用持久。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方剂十分丰富,目前已被证实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达70多种,复方30多个。中药新药中以益气养阴为主的降糖甲片,以及起活血化瘀作用的降糖通脉宁等均有良好疗效;中药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蛋白非酶糖化抑制剂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具有比西药显著的优势。安全性是指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大多属于天然植物,通常副作用较少,可以长期服用。广泛性是指中药治疗糖尿病不但具有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优势,还具有多因素、多靶点、动态、合并用药、综合表现药效的特点。2型糖尿病病情隐匿,为多因素疾病,重在综合防治,符合中医药从整体调节治疗糖尿病的特点。中药不仅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还具有阻止或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有利于慢性并发症的症状缓解,补充、丰富单纯的西医药治疗手段。



好了!罗嗦了这么多究竟有多少人看中医?在下给您提供一点资料: 北京居民患病爱看中医 慢病患者就诊率和中医院年门急诊人次高于全国: 患者对中医有多大的需求?中医又承担了多大的工作量?日前召开的北京市中医工作会议公布了《北京地区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居民看病愿意选择中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的这项研究调查了北京18个区、县的27800名城乡居民,以及23所中医医院、20所综合医院、1所中西医结合医院、10所职工医院、9所中医专科医院、10所西医专科医院、35所卫生院、106所卫生室和264所个体开业诊所。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家庭健康状况、就医意向、慢性疾患、住院就医,以及中西医资源配置状况和提供服务的数量与质量等。城镇居民患病后希望得到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占39.95%,希望西医治疗的占39.83%,急性病看西医、慢性病看中医的占12.76%,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占4.08%,没有选择的占2.87%。实际就诊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占35.33%。北京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2.05%,以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为主要病种,占前十位慢性病的50%,有48.15%的慢性病患者选择接受中医治疗,此数据高于全国统计指标。平均每所中医医院年门急诊人次为15.92万人次,高于全国的13.6万人次,中医承担了北京市1/3多的门诊医疗服务量。综合医院平均每名中医人员全年担负门诊2158人次,西医则为965人次,中医的门诊工作量是西医的两倍;北京市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量的42.87%是由城乡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所完成;对中医住院病人的医疗服务85.71%是由城市中医医疗机构承担的,其余的基本是综合医院中医科提供;中医院住院病人前几位的科别排序是内科、外科、中西医结合科、妇科、骨科等。调查还说明,县级以上中医机构在诊疗人次中采用中医、中西医混合治疗的占97.83%,门诊中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占68.71%;个体诊所人均药费价格为110.12元,较中医医院高10元。(健康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如何辩证论治糖尿病
治糖尿病中医好还是西医好?4句话让你彻底明白,选择正确抗糖路
治疗糖尿病:到底选中医还是西医?看完此文发现,之前的选择错了
糖尿病防治误区(17)—中医治疗
糖尿病中医治疗到底行不行?看这30个问题!
揭秘 | 适合糖尿病中医疗法的5大人群,看看您在不在其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