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维课堂:意蕴与实践(叶校长新作)







[ ] 思维课堂有着深刻的内涵与丰厚的意蕴。它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的基础,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凸显课堂教学的核心,以丰富的课堂活动作为提升思维品质的载体,实现问题导学与深度思维的统一、集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统一和教师研导与学生研学的统一。通过构建系统的实施策略和可行的操作模式,拓展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空间,提升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 思维课堂;课堂教学;课堂活动

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一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迫切要求我们在继承原有教育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思维课堂是基于学校特色的一种创新的课堂文化,旨在探索教学本质,挖掘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教与学的超越,为学生提供自主成长的空间。

一、思维课堂的丰厚意蕴

(一)思维课堂的意蕴

当今国际基础教育,关于思维教育的课堂有三种模式,一是独立于具体学科之外专门的思维技能训练课程,二是与某一具体学科教育相结合(如数学与逻辑),三是将思维教育融合进学校整个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形成校园整体文化。南山二外的思维课堂,属于第三种,思维课堂是一种课堂文化,将其理念、目标融进每一门学科,并以此统整学校的课程体系。

思维课堂有着深刻的内涵与丰厚的意蕴。首先,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活动,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其次,思维能力培养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20世纪40年代,美国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改革的主题;70年代,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改革的焦点;80年代,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这充分说明,思维是人的发展的内核,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原动力。甚至有学者指出,关于思维能力的教育,是唯一真正称得上培养好公民的教育。第三,思维课堂是走向卓越教育的必然选择。思维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当前教育的浮躁、浮夸的倾向,使教育回归本质。思维课堂的有效实施,能优化学生的思维方法,拓展思维空间,畅通思维渠道,提高思维效益,实现学生的自我超越。

思维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应当融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感悟,历经思维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器官、思维心理、思维技能、思维品质得到训练和培养,形成高阶思维,最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思维课堂的基础

思维课堂,是探索教学本质,理性思考课堂文化的教育实践,是以学校特色文化——教育家文化为基础的课堂文化。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国际舞台,满足社会需求,突出学生中心,是教育家文化用理性眼光审视教育,用哲学思维办学的基本特征。在教育家文化的指引下,思维课堂建立在理性思考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突出思维培养,追求人人走向深度学习;其目标指向社会需求,关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互动;其物质环境、制度建设,瞄准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支撑探究、实践、追问、互动等多样化认知方式。

(三)思维课堂的要素

思维课堂的要素主要包括学习共同体、教师、内容、问题、思维产品和技术环境。

1)学习共同体。在思维课堂中,所有的学生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学习共同体。对于每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来说,其周围的成员及其共同的实践活动、共同的话语、共同的工具资源等,构成了一个学习的环境,有着共同的目标与愿景,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文化,进行知识与意义的建构,实现思维的充分发展。

2)教师。在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情境的创设者、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思维发展的协助者、问题探究的指导者等多重角色。

3)内容。思维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于课堂,力求“内容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活动化”。

4)问题。根据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延展性,使设计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将课堂的学习与思考推向更宽广的领域。

5)思维产品。思维产品主要指学习共同体成员经过集体思维碰撞后产生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是一种集体智慧,是思维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6)技术环境。作为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评价反思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技术环境具有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等特点,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资源共享。

二、思维课堂的基本特征

与其它课堂文化、教学模式一样,思维课堂有着自身的特征。它使使课堂话语从知识传递的“双基话语”转向自主建构的“思维话语”,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

(一)注重人文与突出理性的统一

思维课堂突出思维培养,追求人人走向深度学习。但在实践中依托于学科,要求精心设计,以思维为内核构建、整合教学目标,用挑战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兴趣,用思维的角度转换、策略运用、类比分析等方式突破知识与技能,主导过程与方法,引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度体验和理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反思,进行民主讨论;在学生自由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聚焦问题、有效引导、民主评价,从而形成人文与理性和谐统一的课堂氛围。

(二)集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统一

思维课堂,注重思维的深度与分享的广度。它包括个体思维的深入挖掘与集体思维的快乐共享,只有做到兼顾思维的个体发展和集体提升,才能走进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是基于个体的、依赖于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作为主体而存在,但是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集体的学习模式,需要综合利用动作、图像、符号等认知方式达到行为、直观、概念等学习方式的高度统一,实现思维的互补、交融与提升。

(三)教师研导与学生研学的统一

教师和学生作为思维课堂的互动主体,教师在研究导学过程时的深入思考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实践,是思维课堂的价值所在。

教师必须突破课堂教学的狭小空间,走向更为广阔的研究天地,研究范围包括课前的分析,如“对课程和学生做出科学分析和问题预设,选择有效策略,支持学生结构化预习”;包括课中支持,如“提供有效资源,进行合理指导,促进个性化学习”;[1]还包括课后诊断,如开发“学习活动导航单”,记录学生学习中的状态、思维过程和活动组织等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评估搜集整理的信息,确定需要采取的引导策略和行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应走向探究视角。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形成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个性化的想法;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拓宽知识视野,交流独特思想,提高综合素养。

(四)问题导学与深度思维的相互促进

问题导学、深度思维,是思维课堂的重要特征,也是思维课堂的必然要求。在思维课堂中,问题导学与深度思维相互促进,表现在学中问、问中思、思中动的深度学习过程。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主张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思考、深入思考的习惯,其实质是强调问题导学与深度思维的结合。问题导学可以发挥问题情境的优势,有效唤醒学生的内部动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度思维则能挖掘问题的本质,不断激发内部的潜力。

三、思维课堂的实施策略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提出了“用教育家文化滋养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这一核心理念的基本内容就是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国际舞台,回应国家关切,突出学生中心,让每一位教师做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将思维课堂建设作为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一)把握学生中心,构建思维课堂的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是思维课堂的构建基点。第一,学生是课堂文化建设的中心,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等的确立均围绕这一中心。第二,学生的现状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包括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现阶段身心发展水平等,所有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以此为依据。第三,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思维目标的预设与生成,思维产品的内化与展示,思维策略的反思与评价等,构成思维课堂的活动环节。

以学生为中心,思维课堂旨在建立平等、理解、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定位由“参与者”、“组织者”转向“生命的呵护人”,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学生;教学过程全纳所有学生,促进个性化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活个性思维,营造人人参与合作、人人得到展示、人人获得指引的课堂学习氛围;用心搭建促进个性化学习的细节,如课桌摆放、小组展台、时间分配、状态记录、内容重构、激趣引疑、思维引导等。

(二)激活学生思维,凸显思维课堂的核心

“一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2]思维课堂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理念,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思维发展是学习的本质特点,但并非意味着它作为学习的一个单元可以被独立地掌握,因为思维隐藏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的反映”。[3]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识,才能具有逻辑的使用价值。显然,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思维才能掌握知识的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也作为无形的知识得到了锻炼提升。

思维课堂确立了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培育创新意识的目标指向,同时明确了其内容指向,包括:知识建构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认识世界的思维体系。以激活思维为核心,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现思维课堂的无限魅力。

(三)丰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德

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大幅度减轻学生的学习焦虑,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活动中,学生能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与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我能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意识。丰富的课堂活动,给学生创建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自觉进入思考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丰富课堂活动,人人深度学习,是思维课堂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层次的思维可以引起心智系统的变化,表面思维仅根据资料和信息反馈引起行为上的变化”。[4]思维存在于个体内部、伴随在个体外部的活动过程中,因此,思维课堂中,强调以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思维课堂的操作模式

(一)模式框架

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为核心、以活动为主线的“两心一线”三个关键导学要素,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方式,确立了思维课堂的四种基本课型,分别为思维预热课、思维建构课、思维拓展课和思维体验课。每种课型都建立了基本导学模式,形成操作的基本流程,并在四种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导学模式的各学科变式和教师个人变式,以突出学科专业特点,发挥个人专业特长,让思维课堂更灵动、更有效。在具体操作中,以六个行动元素、三个学习工具为支撑,最终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见下图)

        


学科变式和教师个人变式是突出学科特点和教师优势的创新操作模式,体现了对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比如,英语学科,根据英语学习的学习特点,建立了多样化学习的思维课堂导学模式。强调在个体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小组游学、展示等多种学习方式,在思维训练种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课堂突出思维核心,以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作为课堂教学主题,探索知识本质,实现深度学习,形成探究性、生成性、发展性的问题研究课堂。通过整合课程资源,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活动设计,改善课堂环境等措施,形成体验性、交互性、展示性的活泼生动的课堂,提升活动质量。

思维课堂的逻辑顺序为“内容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活动化”,其基本涵义就是以关键问题为主导、以深度思维为核心、以任务型思维活动为主线。“以关键问题为主导”,就是创设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情境,确立自主探究的主题,形成思维表象。“以深度思维为核心”,就是在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聚焦主题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及反思,生成新问题,改进思维策略与方式,形成思维产品。“以任务型思维活动为主线”,就是在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四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展开深度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具体操作

1.理念更新,重视理性认同

课堂文化建设,其关键是师生观念的改变;思维课堂建设,关键是认识到“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更在于发展思维。”在思维课堂建设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引领师生更新认识,突显思维的核心地位。在校园、教室环境中,布置“精彩的人生必定是会思考的人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成长是教学的最大道德”,“让我们走进思索的世界”等警句,让师生耳熟能详,启发思考,引起重视;在课堂上教师强调思维的作用、教室引导思维的基本策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组活动中,加强对思维课堂基本理念的研讨,学习心理学、教育学中相关思维的理论;教师读书沙龙中,查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课程标准等关于思维的要求与建议。

2.课堂革新,突出六个操作要素

课堂文化的开展与推进,需要有操作的“抓手”。思维课堂建设,以模式框架为参照,要求“有情境、有问题、有活动、有方法、有深度、有验证”,围绕这个六个操作要素,让教师对思维课堂从理念认识跨越到实际操作。“有情境”强调思维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引导教师创设思维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有效思考,生成思维;“有问题”强调要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它需要有充分的思维含量,要能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沿着问题去解决;“有活动”强调作为思维载体的活动,要求避免活动有余、思维不足,明确活动的思维目标;“有方法”、“有深度”强调思维策略的引导以及对思维活动的要求;“有验证”强调教师对思维活动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监控、验证,形成有效的评价反馈办法。六个操作要素,让全校迅速进入思维课堂的“神形兼备”阶段

3.教研创新,推进“案例式”研讨

把每一节课当做案例研究,是思维课堂教研的基本理念。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思维为核心,活动为主线”设计观察框架,形成教师导学、学生活动、师生互动、教学流程、资源运用、目标达成等基本观察维度,细化观察点,推行设计观察量表,一位教师研究一个具体观察点的教研方式。以客观描述和数据统计为依据,通过归因,得到结论,呈现理性思维过程和主要建议,进而指导思维课堂。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思维。思维课堂正是以思维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文化。思维课堂的生成,打破了知识和权威垄断课堂的局面,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文化的颠覆与超越,必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韩立福.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新课程“FFS”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

[2]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653

[3] 陈会昌.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121

[4] 郑燕祥.多元思维和多元创造:应用和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3).

                                    

                                         (原载《教育研究》2012年第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追求简约教学 凸显课堂魅力
刘仁增——教学细节: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彩(转贴)
营造具有学科意蕴的教学场域
一节好课的三个维度
浅谈如何让课堂教学有深度和厚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