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五年脉法针灸临床

一动脉及经络脉

中医诊脉,从《难经》以来就变成了“独取寸口”。但是同时期还有人迎寸口诊法,《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诊法,遍身经络诊脉法。这些诊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号体表动脉,断经络虚实以及疾病预后。这些动脉即是疾病针灸治疗的重要部位。“古人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发现人体体表某些脉动的变化可以诊断疾病。”

《黄帝内经》三部九候法之脉动总结: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太阳穴-颞浅动脉);上部人,耳前动脉(耳门-颞浅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大迎-面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太渊-桡动脉);中部地,手阳明也(阳溪-桡动脉腕背支);中部人,手少阴也(神门-尺动脉)下部天,足厥阴也(太冲-第一跖背动脉);下部地,足少阴也(太溪穴-胫后动脉);下部人,足太阴也(冲阳-足背动脉?有不同解释)

《皇帝内经》中三部九候很明显说的是体表的动脉。脉动处很多都被用来代指经脉穴,足以凸显体表脉动处的重要作用。其他的经络脉动处呢?

在《难经》中开篇有:十二经皆有动脉。以下是十二经动脉动处古人所做的总结。

问题一:为什么历代医家脉动处有些差异?

其实原因就在于:一条经络有多个脉动处。所以上表中手太阴肺出现了4个脉动处。

问题二:

古人讲的“经脉穴”都是体表动脉处么?

在上文中讲到,脉动处很多被用来代指经络穴,并且可以看到这些脉动很多被称为“某经脉穴”:比如手太阴-寸口脉动、手阳明-阳溪到合谷、手少阴-神门、足厥阴-太冲、足少阴-太溪、足太阴-冲阳。(关于足太阴-冲阳需要查看古文献。)是不是所有的“经脉穴”都是体表动脉处呢?“足太阳穴”是不是指的就是“委中”呢?

以下是黄龙祥先生考证“经络穴”的结论:

此中记载“足太阳”经络穴位置位于“在足小指本节后陷中”,并不是“委中”穴。还有“足少阳”经络穴位于“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手太阳”经脉穴位于“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等等,这些地方很显然难以号到脉搏跳动,所以“经络穴”即为脉动处并不正确。

问题三:经脉穴到底是什么?

通过经脉穴的位置描述可以看到其都集中在腕踝处,同时也发现经脉穴即是大部分的经络原穴。由此可以推测出:经络穴即是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

原穴脉动处:太渊,大陵,太冲,太溪,兌骨,冲阳,合谷

原穴脉动不明显处:太白,丘墟,阳池,京骨,腕骨。

分析可以得到第四个问题:

问题四:为什么脉动不明显处太白,丘墟,阳池,京骨,腕骨成为了“原穴”(或经络穴)

《灵枢·动输》记载:“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脉动不明显之原穴都集中在腕踝部,靠近寸口,太溪,冲阳动脉较近处。

问题五:一条经络有多个脉动,那么究竟该号哪一个动脉?

足阳明在冲阳能号到脉动,在人迎,大迎穴处也能号到脉动,应该以哪个脉象为主?

这就涉及到了经络的标本问题。本就集中在腕踝部,标在头面胸背处

腕踝部脉象为本,头面远端经络动脉为标。上表中经络脉动处就有一些是标脉。

疾病的标本虚实就可以判断了,标实可以泻法。近心端经络动脉为标,远心端腕踝部经络动脉为本。据此可以判断疾病的标本虚实状态。

《黄帝内经·卫气》篇中经络标本:

中医脉诊实际上经历了从遍身诊脉到独取寸口的抽象过程。古人从体表动脉搏动处感知经络运行,确定经脉穴,以此诊断经脉病,最终从经脉病对应到相应脏腑疾病。在临床运用时通过经络动脉判定经络虚实,并以腕踝部经络动脉为本,头面部经络动脉为标。然后通过针灸补泄原穴调整经络疾病。

脉法针灸临床应用:

人迎寸口脉(表里经)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开篇即将脉法针刺放在了重要地位。观今人之针刺,非但未做到仲景所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更是将脉法抛之尽净。有感于此,临床针刺发奋研究脉法,为脉法针灸重新绽放出光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脉法针灸《灵枢》中记载较详实的还当属人迎寸口脉。

《灵枢·终始》篇记载有“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此处脉口即是寸口)寸口人迎分别代表人体阴阳之气,若是阴阳失衡,即代表某些经络出现了问题,所以《终始》篇就有“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阳。”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人迎脉博力度或者说宽度大一倍于寸口脉,那么病变在足少阳经上,脉博一倍而躁动,那么病变在手少阳经。当然一倍,二倍,三倍,需要临床上医师自己去体会。二倍大就在足太阳,三倍大则在足阳明。若脉加躁动即在相应的手经。同样寸口若大于人迎,说明病位较深,已入阴经。寸口一倍于人迎,在足厥阴,二倍在足少阴,三倍在足太阴,若脉加躁动,即病在相应的手经。所以人迎寸口脉法可以准确定位到经络病变。

对于治法,《终始》篇中同样有相关的论述“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足厥阴,二泻一补”。即是说如果人迎大一倍寸口,那么可以泻胆经,补肝经,泻用两个穴位,补用一个穴位。”补泻穴位运用还是五输穴运用的较多。当然也可以用五输穴以外的穴位。临床上遇病人主诉臀部牵涉腿外侧疼痛一周,持其寸口人迎,寸口一倍人迎,补胆经风市,阳陵泉,泻太冲,次日疼痛即明显好转。临床此类病例较多。脉诊的优势在于我们能够判断出疾病治疗是否有效。治疗后”必切而验之,竦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扎完再号脉,人迎寸口平衡了,虚脉变有力了,实脉变无力了。疾病即能好转。

然而我们在临床上很多疾病号脉人迎寸口没有太大差异又该怎么办呢,内经中同样讲到“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就是说人迎寸口脉差异不大时即根据疾病作经络辨证。此时需要根据外证定位经络。如《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是病则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通过描述的经络外证,即可以定位到经络。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脉象来定位经络,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可以通过遍身诊脉,号出不同的脉,以此来定位经络。经络虚实呢?除了一些症状直接判断外,更主要的是通过经络脉虚实来行补泻。

二脏腑别通理论(别通取穴)

2·1脏腑别通理论源流

《医学入门 ·脏腑条分 》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 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 ,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只可惜《五脏穿凿论》未见传世,其理论机制未得而知。后世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根据六经气化理论,即《灵枢》中“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所以太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气化相通,手足上下相应,即可得出脏腑别通理论。杨维杰先生运用气化理论解释了脏腑别通理论,并提出了胃与心包相通,完善了脏腑别通理论的内容。

2·2 脏腑别通的应用

脏腑别通理论拓展了脏腑之间的联系,从传统脏腑的表里相应,到非连属的脏腑的气化相通,极大的丰富连脏象学说,而且《医学入门》中还提到相关的治疗方法“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为主。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这就拓展了疾病的治疗思路。

由于脏腑别通理论强调气化相通,所以临床针灸运用脏腑别通理论比较多,通过脏腑别通理论,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内关可以治疗呕吐,胃痛等疾病,而足三里能治疗心悸。这在临床上就拓展了穴位的应用范围。脏腑别通是脏腑间手足上下相应,所以能够调畅全身的气机。

临床上具体应用可以通过诊断定位在经络上,比如头痛,如果诊断为肝气上逆,可号肝脉与大肠脉虚实决定补泻,采用“开四关”-即取穴太冲与合谷。为什么开四关取穴非常有效,首先其满足别通取穴法,其次他们同为经络原穴。仿此:脾太白-小肠腕骨;肾太溪-三焦阳池;诸如此类。

别通取穴病例一:

主诉:恐惧需人搀行,伴气机上下窜动月余

西医诊断: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

中医诊断:恐证?肾虚症

诊疗经过:根据病人描述,恐惧不敢单独过马路,需人搀扶。把疾病定位在肾。太溪脉弱,肾主恐,补肾太溪,别通泄三焦。

治疗效果:第三日已独自前来就诊,气窜一诊后大减。治疗六日,诸证愈。

别通取穴病例二:

主诉:突发左耳聋二天

西医诊断:突发性耳聋

中医诊断:耳聋

诊疗经过:输液两天后行针灸治疗,根据症状,定位到少阳三焦经,其为耳脉,主治耳病。耳门脉微数,泄三焦,补肾,三焦行电针治疗。

治疗效果:一周后左耳已能听见,测低频明显好转,高频欠佳,耳微有堵塞感

 

思考:如果别通单侧取穴,上下非同侧取穴是否效果更佳?

 

三:人迎寸口与脏腑别通的结合

在临床上,可以有效的结合人迎寸口以及脏腑别通,调畅全身上下气机。脉象的变化更加快速。

 

综合治疗病例一:

主诉:胫骨外侧疼痛,伴腘窝疼痛半月。

西医诊断:膝关节退行性病变

中西诊断:膝筋病

诊疗经过:X片显示膝关节退行性改变。无外伤史,交叉韧带无损伤(如果交叉韧带,半月板,关节腔内骨刺,可能针灸治疗效果会差),右人迎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右取补太冲,泻阳陵泉,足临泣。(罐针强通)取对刺泻少海附近痛点(罐针强通放血)(脏腑别通:胆与心相通)

治疗效果:一诊后诉症状大减。三天治疗膕窝疼痛愈

病例二:

主诉:右侧偏头痛加重一天

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

中医诊断:少阳经头痛

诊疗经过:患者一月以前头痛发作,经针灸后一月未犯,近两日重新上班可能休息不佳,头痛发作。

脉象:右人迎一倍于寸口,补右侧太冲,泻阳陵泉,足临泣。泻左侧少海附近痛点(罐针放血强通),右侧耳尖放血

治疗效果:脉象阴阳平和。头痛止

3.1在确定了人迎寸口脉象后,可以取对侧的别通脉。利于气机全身周流。别通脉相同补同泻。

若取同侧别通,别通脉一泻一补。

3.2补泻技巧:

补法:温针灸;齐刺法;针罐疏通(以通为补);火针

泄法:(1)放血:所泄的经络井穴放血(放血原则:多血多气阳明经,多血少气太阳经,多血少气太阴经,多血少气厥阴经);罐针放血;耳尖放血;体表络脉明显处放血;火针放血(2):电针

四:总结

本文着重强调了脉法对于针灸临床的重大意义,初步挖掘了脉法针灸运用于临床的方法。然而脉学理论精深,针灸气机无形。脉法针灸远非如此简单,还需要不断的深入挖掘,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1]黄龙祥.从《五十二病方》“灸其泰阴、泰阳”谈起——十二“经脉穴”源流考[J].中医杂志,1994(03):152-15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二
从“遍诊全身”到“独取寸口”的脉法演变过程
怎样学好《难经》
赵京生|经脉与脉诊的早期关系
陆瘦燕 学术观点
针灸多维视角辨治理论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