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门四学士——晁补之外传

鲁西南巨野——(宋)永丰塔

晁补之(1053-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进士入仕,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黄庭坚、秦观、张耒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仕途坎坷,却才华横溢,钟情文学,其散文语言凝练,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率真自得、淡泊宁静。在词作上有很高的建树,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流畅。虽然没有达到其恩师苏轼的高度,但也自成一家。今存词160余首,除写景、咏花、赠和、悼亡外,还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传世著作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晁补之画像

一、仕宦之家,拜师苏门

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晁补之出生于山东巨野一个仕宦之家。巨野晁氏家族为汉代御史大夫晁错之后。宋代巨野晁氏以气节文章显名当世,是宋代颇为显赫的大家族之一。晁补之高叔祖晁迥在宋真宗、宋仁宗朝政声显赫,与其子晁宗悫同为知制诰,可谓名重一时。晁迥有兄弟迪、遘二人,晁补之高祖晁迪赠刑部侍郎,曾祖晁宗简官至尚书刑部郎中知越州,曾被御赐门联:“公侯开极品,仆射雄蕃,廿三尚书多中眷;解状殿奇才,神童道学,七十进士半上卿”。晁氏家族耆儒硕彦,科甲连绵,“殆无虚榜,并继芳尘”。终宋一代,共出了七十三位进士,科举恩荫为官宦者二百余人,时有“晁半朝”之称。宋代名士吕夷简、曾巩、陆游、叶梦得等都是晁氏家族的姻亲。

山东巨野文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晁补之父亲晁端友是皇祐五年进士,叔父晁端彦是当时文坛宗师欧阳修的学生,与苏轼同为嘉祐四年进士,两人成为好友。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日诵千言,幼能属文,闻名乡里。受益于家风的熏陶,他儿时就展现出不凡的才华。12岁时,父亲晁端友出任上虞县令,他随父在上虞读书。在江南游学的几年里,他结识了几位对自己有着深远影响的老师,更是遇到了自己的一生姻缘。13岁时,他在常州遇到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受其赏识和指导。王安国为熙宁进士,其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第二年,他与父亲在兰陵泊舟之时,遇到了当时的河西知县杜纯。杜纯看到这位少年才华斐然,他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晁补之。

(宋)蔡卞书——上虞《曹娥碑》

在晁补之十九岁时,有感于钱塘山川和风土人情,他按西汉文学家枚乘《七发》和曹植《七启》的体例,提笔写下了赞美杭州的文章《七述》。他从夫差之盛、吴越之事、货贿之富、服饰之丽、物产之丰、江潮之壮、西湖之美七个方面描述了杭州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名其书为《七述》。熙宁四年(1071年),大文豪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恰好晁端友改任为杭州新城县令。苏轼特地来新城看望同榜好友晁端彦兄长晁端友。面对自己的偶像,晁补之抓住机会,写了《上苏公书》,前往拜谒仰慕已久的文坛领袖,表达了自己迫切希望拜他为师的愿望,并呈送了自己得意的作品《七述》向苏轼请教。

(元)赵孟頫——《东坡像》

苏轼原先也想写一篇赞美杭州风物的文章。但读了晁补之的《七述》后赞叹说:“吾可以搁笔矣”,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凭借着《七述》,晁补之成为苏门四学士中第一个“获侍于苏公”拜师学艺的弟子。熙宁七年(1074)八月,苏轼自杭州来新城巡视。公余,在晁补之的陪同下参观新城七贤乡陈氏园,写下《新城陈氏园次晁补之韵》:荒凉废圃秋,寂历幽花晚。山城已穷僻,况与城相远。我来亦何事,徙倚望云巘。不见苦吟人,清樽为谁满。晁补之则以《次韵苏公和南新道中作》:山园芙容开,寂莫岁云晚。公来无与同,念我百里远。寒飙吟空林,白日下重巘。兴尽还独归,挑灯古囊满。

杭州西湖

一句“公来无与同,念我百里远”,既回答了苏轼“我来亦何事”之问,又表达了对老师苏轼的感激之情。两人在彼此一唱一和中,流露出那种浓浓的师生之谊。苏轼对晁补之这位弟子抱有很大的期望,时常给他指点迷津。晁补之曾自云“辱在先生门下,虽疾风苦雨,晨起夜半,有所请质,必待见先生而后去。先生亦与之优游讲析,不记寝食,必意尽而后止”。少年晁补之在苏轼门下亲闻教诲两年之久,使晁补之诗文书画进步神速,尤其在词作方面更为接近苏轼风格,因而声名鹊起。熙宁八年(1075),晁补之父亲晁端友回京升任秘书省著作佐郎。晁补之回到山东故里后不久,又去京都开封游学。师徒二人虽然短暂离别,但书信往来络绎不绝。

晁补之书法拓片(局部)

二、科举及第,少年风流

不幸的是,晁端友赴京任职不久,就因病卒于京师昭德坊,年仅47岁。晁端友官小俸低,公正清廉,死后竟无钱以时葬,使晁补之引为终身憾事。父亲逝世后,他即奉母归巨野故里,耕读度日。时岁艰难,常常为衣食困窘叹息。他知道想要出人头地,只能苦读诗书,通过科举入仕方能改变现状。他虽躬耕于田,然夜以继日,读书不辍。这一段艰苦岁月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痕迹。熙宁十年(1077)春,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的苏轼自任所去开封时,特地到汶上李师中处与晁补之相见,为其释疑解惑,提振信心,鼓励他参加科举考试。

山东汶上县——大宝相塔(北魏)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27岁的晁䃼之进京应试。在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中,晁补之的文章脱颖而出,得到主考官的青睐,更是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进士及第。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与他一起高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多年好友廖正一。廖正一字明略,自号“竹林居士”,北宋文学家。祖籍福建延平府,后徙居湖北安陆、京山一带,与李格非、李禧、董荣一起,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廖正一乃官宦子弟,为人豪爽,意气风发。两人同中进士后,在等待朝廷敕封时,廖正一便邀好友共赴青楼纵酒放歌。春风得意的晁补之正愁无处打发时间,便随口应承了下来。

开封胜境——龙亭公园

第二天一大早,廖正一便带着晁补之敲开了自己心仪的歌姬田氏房门。田氏睡眼惺忪,见自己的心上人带了一位翩翩才子来访,显得异常高兴。她一边梳妆整理,一边与二人交谈。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晁补之见到眼前这位花冠不整、懒扫蛾眉的女子,不禁怦然心动。只见田氏手握金钗,笼束着一头乌黑的头发,阵阵幽香,沁人心扉。他不由自主地心神荡漾。晁补之觉得田氏天生丽质,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优雅至极,妩媚妖娆。尤其是那双时不时向自己瞟来的大眼睛,更是勾魂撩人。然而,尽管晁补之心中对这位可人儿充满激情,但他还是极力抑制自己的冲动,强行把自己拉回了现实。

冰肌玉骨——花容月貌

那天上午,晁补之自斟自饮,正襟危坐,看着廖正一和田氏打情骂俏,绝不横插一嘴,始终保持一份谦谦君子形象。回到驿所后,丽人倩影,魂牵梦萦。他秉烛疾书,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词《下水船》:上客骊驹系。惊唤银屏睡起。困倚妆台,盈盈正解罗结。凤钗垂,缭绕金盘玉指。巫山一段云委。半窥镜、向我横秋水。斜颔花枝交镜里。淡拂铅华,匆匆自整罗绮。敛眉翠。虽有愔愔密意,空作江边解佩。晁补之将初见田氏的情景、田氏的音容笑貌以及自己内心的情愫全部寄于词中,表达了自己爱而不得的怅然心情。后来,廖正一看到此词后,想把田氏送给晁补之,却被他婉言谢绝。廖正一不禁被好友的这份自制力和高尚的情怀所感动。

蝶恋花

三、步入仕途,齐聚苏门

晁补之蟾宫折桂后,被任命为澶州司户参军、国子监教授,由此开启了他兜兜转转、跌宕起伏的官宦之旅。在他初入仕途不久,他的恩师苏轼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任用“旧党”司马光等人,史称“元祜更化”。短短十七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知礼部贡举。元祐元年(1086年),晁补之参加了朝廷学士院招考,主考官是苏轼。他毫无悬念地通过了考试,任太学正。后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与秦观、黄庭坚、张耒同时供职史馆,师从于苏轼,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图》

他们一起修撰《神宗实录》,公余时间,,经常聚会,谈诗论赋,饮酒品茶,时相过从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此为晁补之仕宦期间最顺遂的时期。苏轼与苏门四学士交游甚多,他在《书黄泥坂词后》一文中写道:“前夜与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夜坐。三客翻倒几案,搜索箧笥,偶得之,字半不可读,以意寻究,乃得其全”。每当他们诗文一出,士人争相传诵,京师为之纸贵。苏门四学士之所以能在北宋文坛上取得较高的成就,与苏轼细心体贴、因材施教的指导方式是分不开的。苏门师友之间的彼此尊重,互相关怀,那种既和睦而又不失活泼诙谐的团体气氛,更使后人在千载之下,尚神往不已。

(明)仇英——《西园雅集图》

而苏轼本人,不但是才华横溢、博大宏阔、襟怀坦荡、澹泊名利的千古第一才子,而且对于晁补之等这些苏派嫡传门生的培养、指导,更是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并将拔擢后进引以为平生一大快事。元祐二年(1087年)秋天,苏东坡应驸马王诜之邀,与当时京城一些才俊雅集于好友王诜之西园,作诗绘画、饮酒赏乐。参加西园雅集的除苏轼与其弟苏辙、驸马王诜外,还有苏门四学士及米芾、李公麟等名流共十六人。名画家李公麟为这次聚会画了《西园雅集图》,米芾则写了图记。西园雅集与兰亭雅集、玉山雅集一起,成为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雅集之一。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因抨击旧党执政后,排挤新党,尽废新法,腐败丛生,而得罪了旧党保守势力。

(明)曾鲸——《东坡笠履图》

至此,苏轼既不能被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好再度自求外调,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元佑五年(1090年),晁补之也因校书郎官俸微薄,不足以养家,乃乞补外官,得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他治政颇勤,在地方上政声显著。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充淮南东路兵马钤辖改知扬州。晁补之欣喜若狂,作了一首《东坡先生移守广陵以诗往迎》:“去年使君道广陵,吾州空市看双旌。今年吾州欢一口,使君来为广陵守”。师徒二人在扬州的共事的半年期间,他们游宴唱和,如沐春风,交往频繁,彼此欢愉,引为“类己”。宋绍圣二年(1095)晁补之被召回朝廷,任著作佐郎。而58岁的苏轼知扬州一年后,亦以兵部尚书衔被召还京任职。

杭州苏堤

四、宦途沉浮,连遭谪贬

元祐九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政局大变。新党复起,倡绍述之说,乃尽逐元祐诸臣,苏轼被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旧党”之人连遭罢黜,“苏门四学士”因亲附苏轼,被视为“旧党”,与苏轼一同遭贬。他们身不由己地陷入了这场政治旋涡之中。从此,晁补之开始了历时七年的贬谪生涯。坡老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晁䃼之则是“飘萍又逢骤雨,信州湖州密州”。绍圣元年(1094年),旧党章惇为相,再兴史祸。新党党羽认为:苏门四学士为主编撰的《神宗实录》多有诬陷不实之辞。他们将前修史官分别贬黜朝廷,安置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晁补之出知济州(今山东巨野)。

山东巨野——秦王洞

绍圣元年(1094)六月,御史弹劾苏轼在掌内外制时,所作的诗词讥斥先朝,哲宗将刚上任定州太守1个月的苏轼再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绍圣二年(1095),新党党羽再以苏轼与晁补之在扬州修建摘星楼一事的“莫须有”之罪弹劾,晁补之主动承担修建摘星楼的大多罪责,被降职通判应天府。对此,苏轼深感不安,愧疚自己连累了晁补之。“无咎竟坐修造,不肖累之也,愧怍”。摘星楼是苏轼知扬州期间,由通判晁补之具体负责建造的扬州名楼。楼址在隋炀帝迷楼的旧址之上,位于扬州自然制高点的蜀冈东峰而被冠以'摘星'之名。晁补之在《南京谢到任表》中言道:“臣昨任知齐州,为扬州修过摘星楼事,伏蒙圣恩特从宽典,就差通判应天府,臣已于三月二日到任上讫”。

摘星楼

晁补之刚到贬所应天府不久,岳父杜纯弟杜纮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为避亲嫌,又被改差通判亳州(今安徽亳州)。晁补之在亳州写下了《盐角儿·亳社观梅》词: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他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以梅花自比,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寄托在梅花高洁的品格之中。绍圣四年(1097年),蔡京为相,党禁再起。晁补之亦在元佑旧臣籍中,被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盐酒税。他乃匆匆携带家人赶赴贬所。不料行到丹阳途中,母亲杨氏夫人病殁,即奉灵柩还乡,服丧家居。

骨中香彻——终有一般情别

元符元年(1098年),晁补之迁居山东金乡城东。次年服除,改监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已经46岁的晁补之正是有一番作为的年纪,却落得个接连贬谪的下场。抑郁壅塞的感情如浩荡的江水一样奔涌而来,难以自抑。他写下了一首《迷神引》: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船低,傍前浦。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词中流露出作者仕途坎坷,命运多舛,欲罢不得,欲归不能的悲愤之情。

江西上饶——三清山

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哲宗去世,端王赵佶继位,即宋徽宗,大赦天下。向皇太后听政,复用元佑党人。晁补之遇赦,召为著作佐郎,还京师。后提升为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并兼史馆编修、实录检讨官。他的恩师苏轼从儋州改为廉州安置,后任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再复任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晁补之听闻噩耗,悲恸至深,作《祭端明苏公文》悼之。“间关岭海,九死来归,何嗟及矣,梁木其摧”。在祭文中,他将其真挚情谊尽数倾注。宋徽宗亲政后,党论复起。宰相蔡京污蔑司马光、苏轼等一百二十人为“奸党”,晁补之与黄庭坚、秦观等皆在其中。他被弹劾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他在河中府修桥以便民,得到老百姓的敬重。不久,他又被徙任湖州、密州(今山东诸城) 和果州(今四川南充)。

(宋)李公麟——《东坡笠履图》(传)

五、隐居乡间,身后留名

大观二年(1108年),政局渐趋缓和,晁补之先是改提西京崇福宫,又改提举南京鸿庆宫。晁补之此时年过五十,乃退返金乡家园闲处。他羡慕东晋陶渊明的人品,受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启发,在老家修筑了一座精舍,取名为“归去来园”,自号“归来子”,从此忘情于仕途,隐居乡间。这期间,晁补之创作了大量的词作。其代表作《摸鱼儿·东皋寓居》就是在“归去来园”创作的。“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山东济宁——金乡奎星阁

此词与苏东坡词风高度相似,不仅描写了东山“归去来园”的园中景色,还喟叹自己为功名而耽误了隐居生涯,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仕途的厌倦之情,以及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晁补之不仅诗词才气飘逸,文章温润典雅,而且还工书善画,其翰墨丹青,众所推称。身处北宋书画艺术繁荣昌盛之期,加之其过人的艺术天赋和长期辛勤的探索,他在书画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画的《老子骑牛图》的绘画功力少有人能及,其书法也是一绝。其流传于世的作品至今仍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成为华夏书画艺术的不朽瑰宝。

(宋)晁补之——《老子出关图》

大观四年(1110年),京城地区久旱不雨,并出现彗星。大臣们趁机群起弹劾蔡京。蔡京被眨逐出京。党争渐消,旧党籍人俱召复职,晁补之复起用为达州知州,后改知泗州(今江苏盱眙)。在中秋节于泗州任上写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一词: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在经历飘零寓居的生活后,晁补之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一味地自怨自艾,而是表现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被淹没在洪泽湖下的古城——泗州

在泗州任上写下《洞仙歌》的一个月之后,晁补之带着无比的遗憾,于大观四年(1110年)九月二十五日,离开了人世,时年58岁。张耒为其撰写了铭文。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其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明清两朝对晁补之很是推崇,《四库全书》不仅收录了他的全部文集,并洋洋洒洒地写了诸多的提要,而且还将晁补之与晏殊、苏轼、周邦彦、秦观并列宋词五大家,评价极高:同叔之词温润,东坡之词轩骁,美成之词精邃,少游之词幽艳,无咎之词雄邈,北宋惟五子可称大家。《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鸡肋集》提要说:'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逡迈,并驾于张、秦之间,亦未知孰为先后'。

晁补之撰李格非书——张鼎墓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门四学士
【苏门六学士】分别是哪六个人?“苏门六君子”生平简介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
张耒:他是苏东坡的弟子,诗文洋洋大观,为何现在竟没几人知道?
苏门学士廖正—考略
【宋代词人列传】—晁补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