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西稻丨京西御稻的前世今生--何莹莹
中国古典园林诞生于商周秦汉时期,在雏形期的园林中具有农业生产的功能,园林的发展也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所以农耕文化与古典园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在一些园林中,造园者巧妙地将精耕细作表现出的“田园风光”融入园林景观中,不仅可以为生活提供物资,还可以创造出田园生活意境,使园居者体验亲耕务农的归隐情趣。
在北京的西郊,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五座著名的皇家园林都建在那一地区。曾经,那里最让人赞叹的就是一片水田棋布,宛若江南风气的稻田景象。而这样美丽的稻田,种植的就是皇家贡米——京西稻。
前生水田似江南
京西稻作种植的起始年代已经难以考索,有研究表明,早在东汉、西晋时就已有种植。而到了明代,在这里开垦水田,大大增加了稻田的种植面积,在文人笔下,甚至形成了宛若江南风气的美景。
康熙帝培育御稻
而康熙是使京西稻真正变为“御稻”的皇帝。康熙皇帝十分重视农业,在他的支持下,京西稻的种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还亲自实验,对比南北水稻并且培育了优良品种作为皇家御稻,大力推广种植。甚至设置稻田厂,专门管理这些皇家御稻。
康熙皇帝在组诗《题农耕图》中描述了一个个劳动场景,比如:初秧的欢欣、拔秧的忙碌、插秧的辛劳、收刈的喜悦、持穗打稻的幸福等场面。而在周围畅春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中也都有稻田景观,有些甚至是皇帝亲自耕种所用。
乾隆帝引种名稻
乾隆皇帝继位后,梳理京西水系,解决了水源稳定问题。进一步发展京西稻的种植,甚至在园林间的空地上也开垦水田,种植水稻。后来,乾隆皇帝将下江南时带回的优良品种“紫金箍”在这里引种。
其时,京西稻的种植面积曾达到一万余亩,从西直门沿长河到清漪园,从清漪园到玉泉山,从畅春园到清漪园,路上满眼可见稻田景象。乾隆皇帝曾做诗“疑是山村是水乡,禾苗低亚稻苗黄。绿杨十里蝉声沸,飒爽风中饘粥香”,描述了京西稻形成的水田棋布,宛若江南的美景。
今世稻香成回忆
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京西稻的种植所剩无几。而城市土地开发、水土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使京西稻几近消失。京西遍地水稻的景象不复存在,京西稻香飘的美景成为人们心中的回忆。
而今,在中国园林博物馆的生态种植体验区内,保留下京西稻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一排排京西稻苗正郁郁葱葱。这些由观众们亲手插秧的小秧苗与园林美景融为一体,在炎炎夏日焕发出勃勃生机。
同时,我们将邀请更多的青少年朋友们来到这里,观察、记录这些京西稻的成长过程,体验传统园林与农耕文化的魅力。
文/ 何莹莹
(原创)昔日“皇家稻田”与“北坞八景”
“京西稻”是专供皇家食用的稻米优良品种,在京西已有数百年种植史了。解放后随着颐和园周边地区的建设开发,原京西稻的主要产地之一的“六郎庄”、“北坞村”等已基本消失,稻田所剩无几了。特别是玉泉山下,昔日皇家御用的360顷稻田,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如今,在海淀区仅有几处近年开发的京西稻种植区,还有京西稻生产和销售。
为了弘扬农耕传统文化、重新振兴京西稻生产,打造京西稻品牌,在北坞公园、海淀公园以及上庄镇,均保留了部分京西稻稻田,并举办过数届“京西御稻插秧节”活动。
又到了稻谷飘香的季节,我来到北坞公园,去寻找传说中的皇家百顷稻田硕果仅存的那一方胜迹。
北坞公园是拆迁北坞村后建成的公园,位于皇家园林颐和园西门外,有公交车到达公园门口,免费对外开放。
下图、北坞公园大门口的标志性石碑,石碑的上部采用透雕的金色稻穗,表明这里曾是昔日享誉京城的“京西稻”的产地之一。碑前金黄色的植物,就是已长成熟等待收割的京西稻。
下图、北坞公园平面图
下图、北坞八景
下图、“北坞公园”简介
下图、此处是“北坞八景”之一的“高湖塔影”景区的主建筑。
下图、“高湖塔影”景区简介
下图、这是立在“高湖塔影”景区南的《北坞公园记》碑,是2013年十月由北京市海淀区园林绿化局承建的,夏成钢撰文,张书範书丹。碑文详见本文“附件一”。
下图、远眺玉泉山定光塔,果然风景如画。
下图、拉近镜头拍摄玉泉山,玉泉山不仅是当年的皇家禁地,如今也不对开放。
下图、定光塔近景
下图、这是位于玉泉山主峰北侧的妙高寺金刚宝座式白塔,塔下即妙高寺。由于此寺也在玉泉山的范围之内,所以至今也没有对外开放。
下图、高水湖南岸的亲水步道和和已经开始凋败的半池荷叶
下图、从“高湖塔影”前行不远,路右侧的土山上,有一座位于“双林聚贤”景区的仿古亭子
下图、“双林聚贤”景区
下图、换个角度拍摄,也未见到亭名,我想就把它叫做“聚贤亭”吧。
下图、简介
下图、北坞八景之“曲廊藤影”景区,位于高水湖北。
下图、远眺湖南岸的“高湖塔影”景区
下图、这就是“景区简介”中所说的“紫藤花铺满廊架”了。
下图、北坞公园的路灯杆设计的很有特色,路边随处可见,并可以与周边建筑、风景组成独特的景观,这是路灯和玉泉山定光塔组合的拍摄效果。
下图、从“曲廊藤影”景区北行不远,就是“新庐秋韵”景区。
下图、深秋时节,银杏树叶已染成金黄色,秋韵大约有十分了,但“新庐”在哪儿呢?
下图、银杏树和定光塔
下图、这是“兴林寄语”景区中圆形广场
下图、圆形广场西边的道路
下图、回看圆形广场,旁边领导们种的树一览无余。
下图、“兴林寄语”景区的西侧
下图、从“兴林寄语”南行约150米,是“耤田耕织”景区,周边有几小块稻田,已有很少部分稻子被收割了,但大部分还屹立在暖暖的秋阳之下。这就是著名的京西稻。
下图、这是路北侧的稻田,可以看到树之间露出的玉泉山塔。
下图、拍张“京西稻”的近景,沉甸甸的稻穗、颗粒饱满,但时隔多年,这些稻子是不是纯正的京西稻呢?只有种它的人知道。
下图、景区介绍中说这是“清代皇帝御耕图”塑像。我看不像!老北京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这组雕像中根本没有皇上、和臣子,倒像是普通农户的一家人在耕作。
下图、“耤田耕织”景区简介
下图、牵牛的男孩,很卖力哈!
下图、扶犁赶牛的男人,当年皇上耕田时也是这般打扮吗?
下图、提篮送饭送水的村姑,荆钗布裙,姿态很是娴雅大方。更不像皇后、嫔妃或格格的打扮。
下图、这是一艘象征性的大木船,船头及左右就是昔日皇家百亩稻田的微缩景观。
下图、“北坞印象”景区简介
下图、简介牌旁的老树和枯黄的芦苇
下图、这是皇家稻田西南的“古寺乡情”景区,由“金山寺”和“戏台”组成。
下图、復建的金山寺,是景区的主建筑,门额是赵朴初的字,门左侧挂有“玉泉民俗传统文化馆”的牌子(古松子题),可惜不开门,不知道展览布置完了没有。
下图、从金山寺沿路前行,路左侧的这座建筑为復建的大戏台。台前的广场上有北坞村当地的居民在这里练习抽“鞭”(存疑),鞭声清脆,声传数百米,在北坞公园大门处即可听到。
下图、“古寺乡情”景区简介
下图、走近广场,有位壮汉提着鞭子上场了。他的动作敏捷、矫健,但我没有拍摄。
下图、戏台后面是一座二层楼,一层门额为:“普興萬緣淨道聖會”,冯大※题。据说此会成立于清光绪18年,是多次参加金顶妙峰山香会的老会之一,擅长舞狮舞龙。关于“普兴万缘净道聖会”详情,请看本文“附件二”。
下图、一层内存放的舞龙
下图、在高水湖西岸回望玉泉山
下图、“高湖塔影”景区的亲水长廊
附件一
北塢公園記              (原碑文竖排、无标点)
京城北塢,昔鄰靜明舊域,今列海淀新園。一湖呈鏡,兩山湧翠;柳蕩禾風、鼓天地之芳氣,波搖塔影、幻世事之滄桑。
北塢始自金,元即為名區。匯玉泉之源,連通惠之瀾。明刹梵聲、晨唄同山鐘相應;戲臺樂起、暮曲伴漁歌互答。更歴康乾盛世,拓三湖、通兩脈。稻浪與碧水相連,翠柳共青山一色。影湖樓上品湖影,明鏡光中悟靜明。帝王遊豫之區,百姓安居之地。村淳民樸,同脩香道以行善。地隱人傑,初使泰西而留記。
可悲圓明一炬,盡為焦土。敗柳枯荷,湖殘田缺,遺留荒景與後來。
山川有靈托勝迹,故土無言待後人。新中國伊始,人民公社重整家園。國務總理,喜臨芳甸;攜友邦以豪邁,展中土之氣象。繼有部長將軍,雙林聚賢。公元二零一零年,區政府運籌決策,改城中村、還郊淀美。更精播御稻,傳文脈之有序。巧構亭榭,供兆姓之樂成。
看今朝:一湖山影之畔,俯仰俱是舊友新朋。十頃稻柳之間,鄰里同敘天倫和諧。念鄉土百年悠悠,盡吾輩寸心拳拳。秀千頃家園、遺萬福子孫。刻石為記,歲在癸巳仲秋。
撰文    夏成鋼
書丹    張書範
北京市海淀區園林綠化局承建
公元二零一三年十月
附件二
下图、京西金顶妙峰山古香道旁的“重修本寺公立普興萬緣淨道修道聖會碑记”碑。
碑首:净道圣会。
碑文照录如下:
重修本寺公立普興萬緣淨道修道聖會碑記
盖聞宇宙之間為人子者修福作善為先夫古今至重者善也普觀京都附迩古刹惟有  妙峰山聖境崔嵬之崝崖
似蓮臺雲霏之上淑氣之?焉高望群谷環遶而致遠遊目往來於崇疊雲峰嵾嵯之遠岫峻嶺奇秀儲於其間潤雨
而霽惠風和鬯花卉異草相觀相笑而善者蒔蘿爭於遍野松栢之萃華彼處而獨隆者乎山泉沰氿而潺潺湜涚麗
水而滺滺則斯可謂之佳景蓋瞻天下山川第一者也惟有我        朝旗民咸仰承蒙
天仙聖母碧霞元君聖德庇廕        國家安泰四海咸寧惻憫慈濟撫育庶黎永世之深矣感應八方眾善人等朝謁以答
神庥弘恩之大德是以由同治甲子年詳查五路香道惟有中道中北道峰陡崖險山徑崎嶇又兼屢被雨澤沖涮坍塌之
處甚多往來香客男婦老幼勉力而行喘吁不止實感香客等至誠之道篤恭於善者之人由彼處經行未有弗知也
年深日久無人修理因此順天府宛平縣属北塢阖村公議誠立普興萬緣淨道修道聖會年例於三月下旬開工起
將二路香道沖涮坍塌之處修墁磊砌一律整齊以備億億萬萬香客順行仁人得以緩憩此等功德非尋常之善可
比我輩等        佛國之人佛事不能不作仁事循理當為眾善信士人等樂善不倦理宜不朽緣遠流長而致美乎
同仁堂樂施安立旂杆勒碑喜助銀六百六拾两    本寺地三段計三十畝東廟地二段十畝西廟地一段二十四畝
本寺守本廟照奉    印批准本村淨道聖會眾善人等住持焚修    古燕京兌乾居士李廣明撰書
大清光緒    二    十    年    歲    在    甲    午    孟    夏    清    和    月                                                        吉日谨立
注:此碑照片和碑文,来自“双塔邨人”的博客(2011年1月28日)。特此致谢!
原碑文中有错字、缺字,现已订正、补齐。为保持碑文原貌,未加标点。
全文完
栏杆拍遍@
“京西稻”品牌的传承
来源:《优质农产品》|
“京西稻米香,炊味天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这是老北京的歌谣,描述了京西稻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如今,京西稻仍然是不少“老北京”念念不忘的回忆。
2015 年11 月17 日,农业部举办了“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布会”,为全国23 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授匾。“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海淀京西稻保护区)”榜上有名,这是北京农产品首次入选农业文化遗产。
其实,人们耳熟能详的京西稻,并非某个特定品种,而是适宜品种与当地特定的风土环境融合的产品。据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振东介绍,京西稻是指北京西郊万寿山、玉泉山周边地带生产的优质粳型稻米,种植始于清朝,至今已有320 多年的历史,品种曾经达到30 多个。
京西稻“祖籍”江南
京西稻,史称皇家稻,以在北京西部种植而得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栽种,供皇室专用的“御稻”。
实际上,京西一带水稻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西晋,已有1700 多年历史。据《三国志》记载,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刘靖在漯河(今永定河)上拦水修坝,建造车厢渠,“灌溉蓟(城)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
到了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开通通惠河,充足的水源很好地保障了水稻的生长,两岸农民才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
公元1692 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将带回来的稻种在玉泉山试种,这是京西水稻种植的开始。据史料记载,一天,康熙在巡视稻田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它“高出众稻之上”,而且颗粒已经成熟。这使康熙喜出望外,把它作为种子加以收藏。
到第二年试种,果然又于六月早熟。这种早熟的新稻米色微红,气香味腴。因为产在宫内,又是康熙皇帝亲自发现和培育出来的,所以称为“御稻米”。
在《几暇格物编御稻米》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康熙将带回来的稻种进行试种,这种在南方一亩可以收三四石的稻种,到了玉泉山下一亩只收了一石。后来,他到福建巡视,发现福建用鸡毛等能使“禾苗茂盛,亦得早熟”。康熙受此启发,回到北京后也依照此法在玉泉山泉水灌溉稻田时用猪毛、鸡毛,果然早熟丰收。乾隆皇帝也非常重视京西稻。下江南时带回水稻品种“紫金箍”,种在二龙闸到长春河堤一带,生产出的稻米专供宫廷御用,成为御用稻米供应基地。至乾隆后期,京西稻的种植已达到一两万亩。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130 多年的经营,完成了京西稻的形成过程。
据说京西稻还是慈禧太后的最爱。有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每次传膳都要128 道菜肴,京西稻、南苑稻等是她指定的白米饭。
在我国农业历史上,京西稻是唯一引起皇帝重视并大力推广种植的粮食作物。但一直以来,京西稻仅作为皇帝御用贡米,百姓无缘享此口福。
据了解,即使在京西稻的产地,主妇们也只将一点点金贵的京西稻与小米混合蒸煮,称为“二米子饭”,熬出的粥,顷刻间上面就会结一层米皮,营养又美味。直到近代,种植面积扩大,京西稻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曾经十万亩稻田今剩两千
京西稻作为北京的名优特产,一直是北京人的骄傲。京西稻米颗粒圆润、晶莹明亮,油性大、蛋白质含量高,蒸成的米饭香甜细嫩,松软可口。据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粮经作物科负责人介绍,京西稻之所以品质好,优越的自然环境功不可没,北京海淀是大陆性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95.4 毫米,大都集中在七八月份,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积累多,空气清新,非常适宜水稻的生长。而浇灌水稻的玉泉山水水质纯净,清澈甘洌,且有甜味,滋润了肥沃的稻田。
82 岁的刘世明老人是上庄镇东马坊村人,曾当过36 年的村干部,他种了几十年的水稻,可以说是京西稻发展变迁的见证人。如今还承包着200 亩地种植京西稻,时常对种植技术进行指点。刘世明老人满脸自豪地说,用京西稻米煮的米饭或熬的粥,揭开锅后可以说满屋飘香。
新中国成立后,京西稻一直是首都地区唯一入选特供米。20 世纪80年代,京西稻米是国家重要活动和北京各大宾馆饭店的常用米。1992 年,海淀区上庄等5 个乡生产的稻谷被农业部评为“绿色食品”,成为营养型、无污染的安全食品。但历经几百年的发展,由于种植面积越来越小,当年的皇家贡品如今并不容易吃到,即使是北京市民,在市场上也很难买到京西稻米。
据上庄镇副镇长辛果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京西稻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到了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京西稻种植面积达到高峰,有10 万亩,摆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
2000 年前后,由于水资源匮乏、城市扩建,大量稻田、村庄被改建、拆迁为住宅区、城市公园、科技研发区、商业项目、高尔夫球场等。京西稻种植面积以每年1 万~ 2 万亩的面积锐减、处境濒危。目前,在海淀区上庄镇的西马坊村、东马坊村、上庄村、常乐村、西北旺镇永丰屯村及四季青镇玉泉村保留水稻面积2000 亩,这也是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守护京西最后一片稻田
“海淀区的城镇化发展这么快,还能保留住2000 亩稻田是不容易的。”海淀区农村工作委员会产业化科科长李曼说,“京西稻不是‘贡米’,而是‘御米’,不能任它消失。”为了传承千年农耕文化,保护百年种质资源,建设稻田湿地,再现稻花飘香美景,让广大市民品尝到记忆中的老滋味,海淀区在创新生产体系、育种技术、品牌推广、经营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08-2010 年,在家庭承包种稻生产经营方式基础上,组建上庄镇西马坊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服务作用,制定完善生产标准及环节控制,2011 年建成京西稻国家级标准化
示范区。多年聘请水稻育种专家,建设育种实验田,坚持新品种选育及主栽品种提纯复壮。新品种“上香1 号”经过初审进入北方稻区域试验,恢复历史品种胭脂米、紫金箍、银纺、大白芒、小白芒、水源300 粒、越富、中作93、津稻305 等品种,为建立京西稻种质资源库,对接科普教育、技术、文化交流活动奠定了基础。
2013 年,西马坊村将农用地全部流转回村集体,成立了村办企业,突破了“分田到户”局限,实现了统一生产经营管理,连续举办京西稻插秧节、收割节、稻田垂钓等体验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京西稻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2014 年,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工作委员会提出保护性发展京西稻,研究制定《海淀区京西稻保护性种植规划》。按照“生产优质产品、建设优良生态、打造优美景观、承载历史文化”要求,塑造集优质产品种植与优美生态景观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土特色品牌。重点完成种质资源保护、节水与水源生态修复工程、品种保持与改良工程、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生态景观田建设工程,文化传承工程等,逐步恢复历史上京西稻生长的优良生态环境。
目前,在海淀西北旺镇永丰屯村、玉泉山下的北坞村等地都适度恢复京西稻田,使京西稻种植保持一定规模。
经过努力,京西稻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加大了对地方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同时,在充分考量了京西稻的历史性、系统性、持续性、濒危性后,京西稻被评为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划定专门农业遗产保护地,种植面积只能增不能减。“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就更重了。”北京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等一样,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非入选后就一劳永逸,“农业部会定期检查,如果出现种植规模缩减、生产品质下滑,或者种植环境被严重破坏等现象,这块牌子照样会被摘走。”
“保护性发展是工作的主要方向。海淀区政府颁布《京西稻保护性种植规划(2015-2020)》, 提供财政资金3600 万元,一是适度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打造京西稻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北京市农业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欧阳喜辉说。
多元发展 让京西稻重返辉煌
作为海淀区一个特殊的“文化印记”,作为“老北京”一个特殊的回忆,京西稻的发展亟待开拓一条全新的产业链。
于是,除了生产,京西稻在文化传承上下足了功夫。
过去,京西稻田傍依着北京的西山,以玉泉山、万寿山为背景,穿插于清代御园之间,与皇家园林相得益彰。种植地区水网密布,水面与稻田交织在一起,荷花飘香,小桥流水,曾让乾隆皇帝慨然赋诗“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独特的皇家历史文化底蕴、层次分明的农业湿地景观,与悠久的稻田民俗文化,维系着北京人的记忆和乡愁。
鉴于此,海淀区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京西稻品质为核心,以稻田生态景观与标准化生产为着力点,打造集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农田景观、优质水稻产品为一体,融合传统农耕与现代技术的优质高效示范田、优美景观生态田、优秀农耕文化展示园,成为融农业、旅游、文创于一体的高端农业平台,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和协调发展。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岳升阳建议说,恢复京西稻原生地稻田面积和景观,重点为玉泉山东、六郎庄、圆明园等地区。恢复玉泉山下的稻田和高水湖的部分水面,尤其是恢复玉河以北的稻田,辅之以菜花种植,打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旅游产品;在六郎庄地区恢复部分稻田,同时因地制宜,扩大周边地区种植面积;恢复圆明园内部分稻田;在部分地区再现乾隆诗中“画里小江南”景象。
就在2015 年的水稻收获时节,西马坊村稻香小镇举办了“2015 京西稻开镰节”,欢迎各界人士来体验稻香收割的喜悦。
在稻香小镇里,笔者注意到,用稻草、大米等农业材料为设计元素的稻草创意景观和传统农耕文化景观随处可见,也让游客徜徉在自然生态场景之中,通过参与互动、体验、娱乐、教育与生态、农耕、民俗、创意融为一体的活动,感受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的魅力。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金适认为,京西稻农耕文化系统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系统,又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观资源。将皇家农耕历史和农业文明展示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既可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资源载体,又可有效带动遗产地农民的就业增收,提高农民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自觉性。
而今,京西稻不仅在众多京城市民心目中,仍然被当作乡愁的一个载体,同时,寓居京城、来自全国各地稻作区的人们也盼望在那片稻田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标题
玉泉山下稻花香,京西贡米好风光
我国的名贵大米(七)京西贡米
万亩水田稻花香,北京也曾有这样的江南美景!
京西玉泉山下稻花飘香
京西玉泉山下稻海流金染田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