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真教与龙门派

全真教与龙门派

(2010-08-30 09:28:51)

  一:全真教不是龙门派(律宗)


    在大多数学道人眼里,全真教就是龙门派,龙门派就是全真教,大家一提到龙门,就会想到是全真教。但是,根据我老师之说法,道有一显一隐,龙门派就是“全真道”中之隐,而全真教就是“全真道”中之显了,所以全真教与龙门派其实不是一回事,是大有区别的。

    原来,全真教本是宗教团体,是“全真道”中的教(称为:全真),是显,非常出名;而龙门派不是宗教组织,之所以称为派,是做为修炼便于传承下去而已,是“全真道”中的宗(称为:律宗),是隐。在金元初年至明末总计300余年间,天下人皆知有全真教,但几乎无人知道有龙门派,可见,龙门派为隐,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大家可去翻阅明版正统《道藏》,遍翻《道藏》,无有龙门派之说。

    另外,全真教与龙门派(律宗),这二者在“在家”与“出家”上,也是有明显区别的,全真教的道士一定是出家人,而龙门派的传人不一定就是出家的道士。这样的局面,在明末清初王常月真人整合全真教时,才被打破,龙门派也才始为人所广知。

    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应该就是龙门第五代律师张静定(张无我)真人,龙门派丹法方面的祖师是谁,这个是一个悬案。龙门派第8代伍冲虚真人,在《天仙正理》之《直论九章之直论起由》云:“张真人法派名静虚,常携虎皮为座,故当时皆称为虎皮张。初,与三友寻访仙道,夜半间白毫光于西而冲天.......入间仙师......你与我广开教门”。此处但言仙师,而未言仙师之尊讳。那么,这个仙师到底是谁呢?

    我们查阅《古书隐楼藏书》,龙门派第11代闵一得真人,不经意间透露出来了一点消息真像,《古书隐楼藏书》说到丹法,谓“唯我律宗所师最高”,这个律宗,就是龙门派另外一个称呼,有别于以前全真教之教派,律宗乃太上心宗,天仙心法,这个说法,跟禅宗在佛家中的提法倒是相同,说到龙门第五代律师张无我律师丹法的来源,谓张无我律师得自于同宗白祖(玉蟾),白得自于陈泥丸,陈得自于薛道光,薛得自于石泰。

    莫非这个仙师就是白玉蟾真人?

    但是,龙门派第7代王常月真人《钵鉴》则云张静定之师为龙门派第四代律师周玄朴,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将在下面做一初步之分析与探讨,当然,还得先从全真教的发展说起。

   
                                  二:全真教略述

    全真教,最早应该称为全真道,尊王重阳为创始人,个人认为,全真教应该是始建于王重阳真人之手。最早是由以王重阳为中心,尊王重阳真人为导师的修炼团体与组织,并且已初具宗教之驺形;随着人员的增加,就必须有一定的规矩,所以,王重阳真人有《重阳立教十五论》,于大定七年(1167)把教派建立了起来。王重阳是为全真教第一代掌教;全真教第二代掌教为马丹阳真人;全真教第三代掌教为刘处玄真人。    


    全真教第四代掌教为邱处机真人,因邱祖深得成吉思汗的礼敬,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这样,全真教就得到了飞越的发展。

    全真教以后之掌教依次为:尹志平(五代)、张志平(六代)、张志敬(七代)、王志坦(八代)、祁治诚(九代)、张志仙(十代)、苗道一(十一代)、孙德彧(十二代)、兰道元(十三代)、孙履道(十四代)、完颜德明(十五代)等等。当是,掌教一般都住在北京之白云观,可见当时全真教是一个非常团结、势力庞大、各全真教宫观之间有着等级森严、上下分明、成金字塔状的宗教组织,相当于国外的基督教。

    同时,也不难发现全真教以上历代掌教,没有一个是以龙门派之“百字派”起名的,也没有龙门派之说。   


    在明朝,当时的朝庭对全真教施行的是打压政策,扶持南方的正一道,如是,全真道首领并不住在白云观,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这个时侯,全真教就四分五裂了,各个比较大的宫观行成了各自的势力并独立了出来,不再是以前全国统一的掌教模式。各分裂出去的宫观由于需要,就在王重阳的七个弟子中(北七真)各自找出一个做为他们的祖师,宗刘处玄的随山派,宗潭处端的南无派,宗马钰的遇仙派,宗王处一的嵛山派,宗郝大通的华山派,宗孙不二的清静派。实际上,有点像是借七真之名从全真教分裂出来,而各自另立山头。当时,还是北京白云观的实力最大,但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削弱,这是无疑的,全真教走向了分裂与衰败!

      
             
                 三:王常月真人对全真教的整合(龙门派与全真教的合一)

    清初,清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实行了较为宽松的宗教政策,这时,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号昆阳子,潞安府长治(今属山西)人,于清顺治二十年(1655)离华山上北京,挂单于灵佑宫,不久移住白云观,“丙申(1656)三月望日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道风大振”。康熙年间,王常月又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先后至南京隐仙庵、杭州宗阳宫、湖州金盖山、湖北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二十余年间,度弟子甚众,使久衰的全真道顿呈中兴之象。王常月被誉为龙门“中兴之臣”。王常月羽化后,其弟子更在各地开山授徒,形成许多龙门小支派。

    如第八代律师黄虚堂(派名守正)启苏州浒墅关“太微律院”支派,门下有孙碧阳。

    第八代律师陶靖庵启湖州“金盖山云巢”支派,门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岩递相嗣传。

    第八代律师金筑老人盛律师启余杭金筑坪“天柱观”支派,门下有潘牧心——王洞阳——潘天厓递相嗣传。

    第八代律师吕云隐(派名守璞),启苏州“冠山支派”,门下有吕全阳、鲍三阳、樊初阳、翁朝阳、金玉衡,徐艮阳、邱寅阳、钱函阳、孙则阳、归南阳、邵悟真、徐鹤岭、潘无尽等,十分兴盛。其中邱寅阳又启“嘉善长春宫支派”,钱函阳又启 “无锡长春宫“支派。另外王常月还有不少弟子,或云游四方传道,或隐居一地修炼。

    第八代律师谭守诚(?~1689)则得王常月衣钵,住持京师白云观。后来吕云隐门下鲍三阳继任该观住持。

    第八代律师黄守中:号鸡足道者,自云月支国人,名野怛婆阇,自印度来华,居鸡足山修炼。顺治十六年(1659),赴京师谒王常月,受其戒法,赠名黄守中,为龙门第八代。该派以鸡足山为活动中心,下传管天仙(派名太清)、大脚仙(王太原)。再传金怀怀(王清楚)、白马李等。后人称之为“龙门西竺心宗”(召按:所谓心宗,就是律宗的意思,也就是龙门派,“西竺”者,谓其祖师黄守中为“西竺”人,并非说其法与别派不同)

    八代律师黄赤阳(派名守圆),住持杭州大德观,下传周明阳。

    第九代律师周明阳从黄赤阳受戒,开杭州栖霞岭金鼓洞支派,一时影响颇大,从学者千余人。

    第十代律师高东篱(1621~1768),受戒于周明阳。高东篱晚年继范青云主持天台桐柏观,门下有方镕阳、沈轻云、闵懒云(派名一得),门庭最盛。

    综上,实际是龙门派王常月及其传人整合了全真教。整合的开始,就是从北京白云观开始,白云观始建于邱处机真人,所以,而王常月宗邱祖为龙门派始祖,宗邱祖之弟子赵道坚为龙门第一代律师。这样,全真教与全真律宗(龙门派),始二合为一了。

    以上王常月真人一系,其传承为:第一代赵道坚(赵虚静)——第二代张德纯(张碧芝)——第三代陈通微(陈通夷)——第四代周玄朴(周大拙)——第五代张静定(张无我)——第六代赵真嵩(赵复阳)——第七代王常月。



                      四:全真教显传丹法与龙门派秘传丹法之区别

    综上,张无我律师一脉传人王常月真人,以邱祖为号召,整合了全真教。这个时侯,龙门派(律宗)才与全真教二合为一。龙门派,自王常月真人之前,出家为道士的记载很少,比如龙门派伍冲虚真人一系,在伍真人的著作中,就没有说张静虚、李虚庵、曹还阳是出家的道士,而且从伍真人的书中可看出,张、李、曹都是在家之人,非驻在宫观的出家人,伍真人兄弟也非出家的道士。所以,准确的说,龙门派,在王常月真人之前,只是潜心修炼天仙心法的内丹家,而不一定是宗教门中人,这跟张紫阳、石泰等真人是一样的,跟古代的的丹道家也是一样的。自古道家、丹道家,都没有一定要出家驻于道宫的传统,就像吕祖、丰祖、魏伯阳、老子等等,都不是驻于宫观的出家道士。而且这个律宗传承非常隐秘,可谓隐传、秘传300余年,不为外人所知(召按:笔者粗读明版《道藏》全书两遍,都未曾见有龙门派之说,当然,未曾细读,不知细读《道藏》者可发现有龙门派之说?),一但道门衰落时,则出世而显之。

    搞清除全真教与龙门派的区别后,就比较容易弄明白龙门派丹法的真像了。

    谨以师训,全真教有两种修养方法,第一种是元初全真教尹志平、李志常等等传给普通道众与信众的修养方法,这一系方法是《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邱祖大丹直指》的路子,是当时社会比较普遍流行的修养功夫,可以称之为显宗。


    然后,就是全真教的教外心传,也就是律宗,俗谓之龙门派,是全真教的隐宗。这一派丹法,是邱祖晚年救人有功,复得仙家再授金丹秘要,传一脉于赵道坚祖师者,这个跟禅宗五祖弘忍传法于六祖惠能的情形类同,这就是龙门派,龙门派在王常月真人之前,在全真教内并不出名,所以,是全真教内的隐宗,此派是丹家真传,尽获丹家秘要,所以我说闵一得真人所传,是北派丹法的正宗。据老师讲:以前授诀,一般都是先传《灵宝毕法》的路子,因为这是不错的高级养生的方法。经过考验,确为载道之器者,再点破真种、还丹,指示三家相见的真像,传授龙虎大还的功夫(也就是律宗丹法)。大家将这个王常月真人之前的全真教掌教的寿命与龙门派律师的寿命作一对比,也会发现问题。

    如果我们要研究龙门派丹法的具体情况与龙门派丹法的真像,除开全真教的著作(王重阳与北七真著作)外,单论龙门派丹法的著作,比较详细而说到具体丹法的,目前就只有《伍柳仙宗》、闵一得真人的《古书隐楼藏书》、后世晚出的《龙门秘旨》这三本书了。台湾的学者,因受针石子的误导影响,对闵真《古书》先入为主,多持怀疑态度。但观针石子先生对闵真的批评,严格的说,是没有根据的、仅凭他个人之见的空话(因为只有他个人的结论、定语,但是没有举证他得出结论的过程与证据),应该不足为徵,也不必采信。

    至于刘一明先生的《道书十二种》、《西游原旨》、陈士斌先生的《西游真诠》、朱元育的《参同契阐幽》《悟真篇阐幽》等等书,则偏于丹道的义理方面,不像《伍柳》《古书》那样详细讲具体的丹道方法。而涉义理类的丹书,可供读者以自我之理解,然后自我发挥的空间之尺度太大、太多,虽然,真像只有一个,但因每个读书人对书的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往往解读的差别会很大,谁也不能说服说,最后难有定论。

    而像《大成捷要》《玄妙镜》等等则明显是自学丹道者,在自学过程中,整理思路、汇聚资料之作,不是真传。

    以上仅为我个人平日闻之所长辈,以及加上个人的分析与看法,只可为一家之言,不敢作为定论,故曰:如是我闻。

 

 

 

王常月的教旨与清初龙门教风

 

 

    王常月撰有《初真戒律》一卷,后人将他在南京碧苑说戒的语录整理为《龙门心法》(一称《碧苑坛经》)二卷,此书按入道修炼的程途,分归依三宝、忏悔罪业、断除障碍、舍绝爱缘、戒行精严、忍辱降心、清净身心等二十节,系统表述了复兴龙门的思想宗旨,为清代龙门派教义的经典性文献。王常月宗教思想的特点,在于针对教团积弊,重弹初期全真教义的“祖调”,力倡实践功行,以精严戒行为先,明心见性为主,欲图复兴全真初期教风,并顺应时代思潮,调和儒、道,表现出向儒学靠拢的倾向。

 

    王常月复兴全真的宗旨顺应时代思潮,适应后期封建社会的需要,在龙门教派中影响颇为深远,教风为之一振。清初龙门道士多遵依王常月教旨,重持戒明心的真功履践。虽然象全真“七真”那样以苦行惊世者不再多见,但笃实修行者颇有其人,如沈一炳所标榜:本宗代代“皆奉元始度人无量之心,修其内观无心之法,……不重法力神通、长生不死,唯炼性淳心净,大道同风。”他们矻矻参究、云游参学,相互间机锋对答,有若唐宋禅师。如金静灵投周太朗门下参学,周先令他运水,以抑其傲气,金“夜则长立不寐,倦则跪拜拜,如是有年”,周方呼入,告曰:“道以无我而澈,佛以无住而生。遂为目顾而掌示之,乃大悟。”沈一炳于无锡正气庵“百壁三年”,参究玄微。范太青遇恶少年戏殴之而不怒,并有能数日不食、冬葛夏裳、“年逾百岁而状如四五十许”的气功效应。王常月、沈常敬、高东篱、王永宁(1597-1721年)及龙门西竺心宗的王清楚、白马李(1615-1818年)等,皆以养生而达百余岁以上的高寿。

 

    清代龙门派盛传于南方,不能不与南方本位道教正一派互相影响、交参融合。正一派道士如施亮生、吕云隐(清微派第二十四代)归依王常月,阎晓峰(茅山派)师事龙门第八代道士孙守一;龙门道士亦颇有学行正一符箓而以斋醮祈禳名世者。如龙门第十代道士、盛青奎再传弟子王洞阳,晚住余杭大涤山,“济人作福无虚日,延请祈祷无不立应,名誉藉甚。”龙门第十一代道士、金盖山云巢系的徐岩,曾归正一派,精于道法,其门下蒋雨庵、陈樵云、朱春阳、史常载皆得其“斗法”之传,蒋雨庵并学茅山祈祷法,承正一宗嗣。西竺心宗一系的王袖虎,亦从李蓬头学茅山祈祷法。新开广东罗浮山全真道场的曾一贯及关东龙门派始祖郭守贞,皆以祈雨而得地方官崇信。

 

    至清末,王常月所倡教风渐衰,龙门第十三代以后的道士,渐不见有以真功修炼著称者。如《觉云道统薪传》所载龙门第十三代律师中的杰出者陈来干、王来因,皆以行斋醮祭炼为业。一般下层龙门道士,盖多适应民俗,依斋醮、香火为生,与正一道士无大区别。上层道士中则颇有腐化之迹,如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代住持高仁峒,受慈禧宠幸,“交通宫禁,卖官鬻爵”,势倾京师,为时议所非。

 

 

 

王常月与清代龙门的嗣传

 

    清代龙门派中兴的主帅王常月,原名平,道号昆阳子,山西长治县人,弱冠因患危疾,遇道士张麻衣治愈,对道教发生兴趣,云游名山访道数十年,于王屋山遇龙门第六代律师赵真嵩(复阳)授以戒法道要,他辞师云游,博览三教典籍,研究道书多年,参观二十余处,印证五十余人,成为一个有湛深宗教修养的龙门律师。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常月从隐居的嵩山北上京师,挂单于灵佑宫,未几被聘为龙门祖庭白云观方丈,开始其传教活动。

 

    王常月中兴龙门,主要通过公开传戒。全真道创始之初,戒条简单,教团发达后可能制定过一些戒律清规。据《钵鉴续》载:赵真嵩对王常月说:龙门戒法自抹处机以来,代代皆“单传秘授,不能广行”,四百年来未显于世,致使道门戒律威仪衰颓不振,特以“三百年来独任之事”付嘱王常月,命他待时而出,传戒宏教。这一时机终于来到,王常月于是一改龙门戒法秘传旧制,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京师白云观设坛传戒,“凡三登坛,而得弟子千年人。”康熙二年(1663年),王常月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门人南下,传戒于南京隐仙庵及湖、杭一带,继至湖北武当山,传戒于玉虚宫。一时归依受戒者甚众。

 

    王常月的传戒活动得到了清廷的支持。据《钵鉴续》及清人完成颜崇实《昆阳王真人道行碑》,王常月传戒得清廷嘉许,封为国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赐王常月“抱一高士”号,敕命在其墓上建响堂、逆像,每年忌日遣官致祭。乾隆帝曾两次行幸白云观,赐御笔诗、碑记,御书楹联褒赞丘处机。乾隆朝废除僧道度牒制度后,龙门教团更得以自由发展。

 

    王常月门徒中,多有于各地开山传戒,形成龙门支派者,尤以东南苏杭湖台一带为盛。如黄守正(虚堂)启苏州浒墅关太微律院支派;金筑老人盛青奎启余杭金筑坪天柱观支派;陶靖庵(守贞)启湖州金盖山云巢支派;吕云隐(守璞)于苏州冠山开坛授戒,门庭最盛,门人中有丘寅阳开嘉善长春宫支派,钱函阳启无锡长春宫支派;铁竹道人施亮生(道渊)启苏州穹窿山支派;谭守诚(心月)得王常月衣钵,住持北京白云观,为白云观堂上第八代嗣师,《留溪外传》称“其徒从者几千人”。另如程谔山、黄冲阳、詹过椿、程华阳、林茂阳、江太虚等高徒,或云游传道,或隐居修炼。

 

    与王常月同辈的沈常敬,晚年居茅山,传孙守一(玉阳)、黄守圆(赤阳)二人,其中黄守圆又从王常月受戒,开杭州大德观支派,其门下周太朗(明阳)本为孙守一弟子,从黄守圆受戒后,复从王常月学道二载,多所授受。孙守一门下范太青(青云子,1606-1748年),住持天台山桐柏宫,于雍正十一年奉敕建崇道观奉祀张伯端,其门下高东篱,又师事周太朗。沈、王二系于是合而为一。

 

    周太朗(1268-1711年)是东南龙门第九代律师中影响最大者,开杭州金鼓洞支派,从学者千余人。《金盖心灯》卷三谓龙门北宗传至周太朗,始盛于南方。周太郎门徒中以高东篱(清昱,1621-1768年)声望最著,晚年继范太青主持天台桐柏崇道观,有沈一炳、闵一得等高足。沈一炳(1708-1786年)号轻云子,为龙门第十一代律师中最杰出者,曾住持无锡开化院、余杭大涤山洞霄宫,其门下陈樵云开余杭三元宫支派,周梯霞开余杭桐山半持庵支派,费丹心开归安射村开化院支派。闵一得(1758-1836年)原名小艮,号懒云子,先师高东篱,后师事师兄沈一炳,晚年住持金盖山纯阳宫,从学者颇众。高东篱另一北子方{钅容}阳,门下有王峰阳开苏州装嫁桥斗母宫支派,黄守圆高徒王永宁门下许青阳开杭州机神殿支派。

 

    王常月门下还有一个称为“龙门西竺心宗”的特殊支派,创始于在云南鸡足山修炼的鸡足道者(?-1790年)。据闵一得《金盖心灯》卷六所述,鸡足道者自云本月支国人,名野怛婆者,自印度入滇,居鸡足山修炼,所精唯“西竺斗法”,称“西竺心宗”第一百代{口四}哆者。顺治十六年(1659年)赴京师谒王常月,王赠名黄守中,命仍依本法修炼,事见王常月《钵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闵一得游鸡足山,犹见黄,闵以王常月所传龙门大戒法付黄,黄以西竺斗法授闵,闵归而纂为《大梵先天音斗咒》十二卷。闵一得《古书隐楼藏书》收有黄守中传《持世陀罗尼经法》等,其经为唐玄奘所译佛教密典。所谓“龙门西竺心宗”,实际上是道教龙门律宗与佛教密宗的结合,该宗道士多以诵持佛教“密迹金刚神咒”等咒语为主,喜炫耀神异,故不被视作龙门正宗。其徒皆行迹诡异、身挟绝技的江湖奇人。

 

    从清初起,南北各地,乃至元明以来全真道影响甚微的东北、华南及西北、西南等地区,也都陆续有了龙门派传播之迹。如东北辽阳道士郭守贞(?-1673年)于明末赴山东师事龙门第七代道士李常明,返辽东隐于本溪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修炼三十八年,为关东全真道始祖。据《清史稿·疆臣年表九》《满州名臣传》,康熙初,盛京将军乌库伦礼请郭守贞至盛京(今沈阳),尊为师长,建“三教堂”以居之,至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扩建为全真大丛林,改名“太清宫”,为东北龙门道活动中心。据《太清宫丛林历史法略》载,从道光三年至光绪五年,五十年间,该宫就传戒四次,受戒人数每次递增,前后凡数百人。

 

    乾隆间,有山西曲沃人、龙门第十一代道士刘一明(1734-1821年),号悟元子,云游陕川甘甘访道多年,终于甘肃金县(今榆中)遇龛谷老子,于皋兰阿干镇遇仙留丈人传以丹诀之秘,隐居金县栖云山、兴隆山修炼,往来于兰州,陇上士绅从学者不少,栖云观朝元观遂成为陇上全真丛林。《甘宁青史略》说:“天下道流龙门派最多,……甘肃多龙门派。”

 

    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十六,清初有龙门第八代道士徐守诚(1632-1692年)号野谷者,来净明道发祥地南昌新建西山修炼,兴修万寿宫,其门下有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等弟子,皆居西山。

 

    据《长春道教源流》卷七,康熙间有龙门第十一代道士曾一贯入广东罗浮山,任冲虚古观住持,该观遂成为广东第一全真丛林。其徒哥阳桂,门徒百余人,有再传弟子童复魁住持该山酥醪观。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曾一贯门下杜阳栋被聘任惠洲西湖元妙古观住持,该观从此成为广东第二全真丛林。龙门第十六代道士、罗浮山酥醪观住持陈教友于清末所撰《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说:“今粤东罗浮及今会城诸道观,询其派,又皆全真也。”

 

    川蜀一带,有龙门第十代道士陈清觉(1606-1705年)于康熙年间从武当山入蜀,修缮青城山古常道观,任成都二仙庵住持,开川蜀龙门派“丹台碧洞宗”。《四川通志》卷三十八称成都二仙庵有康熙皇帝赐陈清觉匾额及诗,俱勒石存庵中。

 

    据1927年北京白云观抄《诸真宗派总簿》,还有龙门第四代道士孙玄清于明嘉靖时所开“金山派”、龙门第八代阎晓峰所开茅山“阎祖派”等龙门支持传衍至于控。另有光绪末龙门第十五代道士齐守本新立“金辉派”、山东福山县第二十三代龙门道士张宗{王睿}所开“霍山派”。《觉云道统薪传》谓金盖山云巢系第十三代龙门道士姚来鉴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启海上“觉云支派”。说明龙门派直至清末尚有分衍、扩散。龙门派遍传天下,势力远超全真门下其余诸派,几乎成为全真道的代表,其盛大与佛教禅宗五家中的临济宗相仿,故世有“龙门、临济半天下”之说。

 

    清代龙门派中兴中,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高道。如王常月、谭守诚、周太朗等传戒讲道,门徒云集。陶请庵以清初异人名世,卒后大学士黄机为撰墓表。沈一炳道誉颇著,庄亲王曾召之入京,卒后定亲王、大学士朱机皆寄赠匾额楹联。西竺心宗一系的道士尤多以高寿、气功、神异驰名,为官绅所敬重,如宰相尹继善曾遣人致书黄守中再传弟子李蓬头(?-1784年)问黄白术,毕沅、汪新等川陕两湖大员礼请师事李蓬头及龙门第十二代、西竺心宗道士住住生郭阳晓(?-1798年),浙抚清安泰曾礼请黄守中四传弟子石照山人章大亨(1767-1811年)筹平洋匪。刘一明、闵一得、陈教友等则以著述名世。这批龙门高道的素质、修养和社会影响虽然未必及于全真兴盛时的七真十八子,但对处于衰落大势中的全真道来说,也犹如晚景夕阳下的明霞绮采,足称奇观。

 

 

全真龙门祖师王常月

 

    北京白云观内,有一座祠堂院,院内祀奉着一位全真龙门祖师——王常月大师。王常月号昆阳子,山西潞安府长冶县人。少时喜欢读书,尤好《老》、《庄》,不喜功名。二十岁时便出家访师,曾两次相遇全真龙门派第六代祖师赵复阳,得受其“天仙大戒”,后隐遁华山。明末清初,正值兵荒马乱,北京白云观道士几乎全部遁隐山林,王常月突然出现在自云观中,率领余众毅然居住了下来,不久便被道众推为白云观住持。清世祖顺治(1644-1662年)十三年(1656年),王常月被封为国师,得赐紫衣,三次奉旨在自云观主讲经论。不久便在自云观开坛传戒,传授道徒一千多人,成为全真教第一位公开传戒的人。

 

    后来他又到南京隐仙庵,在江浙一带授受道徒,又到湖北武当山传授道戒。王常月所传戒法分为三等,即“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称为“三堂大戒”,后成为全真道教的授戒法规。自于王常月的努力,使久衰不兴的全真道龙门派得到了恢复发展,成为清代最大的道教派别,历史上将此称之为“龙门中兴”。康熙(1662-1723年)十九年(1680年),王常月以其衣钵传授给弟子谭守诚,在北京白云观羽化,世行一百五十九载。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追赠为抱一高士,并在自云观西院建飨堂,塑法像,岁时祭祀,道教内部尊称为昆阳王真人。后来其弟子邵守善、詹守椿根据其口述纂成《龙门心法》,又称《碧苑坛经》,流传于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真龙门派简介
道教,龙门派的简述
这个清朝道士改掉了道教教义,却让道教因此大兴长存
王屋山道教:历代名道<明清时期>
全真教龙门派的传教历史,跨越三个朝代,由北到南不断演变
三种珍贵文存 完整记录清代全真道士传戒情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