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城墙

北京城墙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古城墙已不见踪影,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60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历史沿革

辽、金、元、明四代古都

  
  

  

北京历史变迁图金取代辽后,1153年从上京迁都燕京,改名为圣都,不久又称中都。元灭金后,忽必烈于1267年在东北郊外以积水潭为中心另建新城,为北京城奠定了基础。1271年忽必烈改中都为大都,并从上都(仿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郭勒)迁都于此。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升北平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1406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并下诏建宫殿,修城垣,1407年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坛庙。1419年将北京南城墙南移500多米,建在今天的前三门一线。重建的宫城分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宫城又称紫禁城,周长6里,城墙高7.9米,内外砖砌,外围护城河,四隅角楼,巍然高耸。清依旧制。永乐时于四周各辟一门:南曰午门;北曰神武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午门位于宫城南墙正中,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建筑规制较宫城其他三门大得多。午门是皇权至上的标志之一。神武门是宫城的北城门,与午门同在紫禁城中轴线上。原名玄武门,清时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名神武门。东华门位于宫城东墙偏南处,与西华门相对。东华门、西华门的城台、城楼形制均与神武门略同。西华门位于宫城西墙偏南处,与东华门相对。清时官员进宫办事或觐见出入西华门,并须在西华门外下马或下轿步行出入。

布局

  皇城是保护紫禁城的外围城墙,主要属于内务府专伺奉紫禁城的后院。始建于1417年,城垣较元代萧墙向外扩展,西南缺角,呈不规则方形,周长近11公里。墙用明城砖砌筑,涂红土,黄琉璃瓦覆顶。在官修的书籍中,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天安门位于皇城南垣正中,明清时期是皇城正门。明称“承天门”,意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初改建,并易名“天安门”。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中,目前仅天安门得以完整保存。北京内城是明初在元大都城垣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1436年修筑京师九门城楼、箭楼城垣、桥闸,此后在城垣内壁加砌砖石,至此内城建制趋于完备,奠定了清代北京的内城城垣格局。内城周长23.3公里,东、西、北垣各建二门,南垣建三门,四隅各建角箭楼。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以紫禁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明嘉靖以前,北京尚无“内城”之说,而是称之谓“城”、“大城”。历经明初数次改建,嘉靖年间修建了外城,于是出现内城、外城之别。北京的老城墙至明永乐年间开始,屡经修缮,历经沧桑。崇文门至东南城角楼一段,是现存唯一的一段明北京内城城墙,连同明北京城东南城角楼,构成明清城墙遗址比较集中的地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市政府对明城墙进行了全面修葺。已建成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总面积约15.5公顷,其中城墙遗址及城东南角楼占地3.3公顷。

基本概况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古城墙已不见踪影,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60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西

细心的人会发现,古城墙没有西北角,即二环路没有西北角,西直门和东直门路线有所不同,西直门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谓“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现象。内城没有西北角,破坏了北京城整体的对称性,从整体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处。
  为什么古城墙没有西北角?这是长久遗留下来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个谜。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从卷帙浩繁的史书中寻找谜底,原由事理各有所云,但这个缺角之用意则异曲同工。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曾这样解释,当初城墙是按矩形设计的,工程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想把矩形图案的对角线交在故宫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避免杀身之祸,他们只好去掉一角,这就是西北角。
  另有相传,明朝建筑北城墙时,西北角修建为直角,但不知何故,屡建屡塌,前后百年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无奈,最后建为斜角。
  社会学家对这一自然现象有一番传统观念上的解释,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向是个缺口。如西汉刘安写有《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方吹来八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这种解释,西北两个方向不应该互相连接,而应缺口。

种类介绍

1、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有宫城高墙环绕,城高10米,厚6米多,成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长7.263公里,城外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名神武门,东边称东华门,西边为西华门。
  

2、皇城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用砖砌成,外涂朱红色,墙顶覆黄琉璃瓦,周长9000多米,高6米,厚2米,顶部厚1.73米,南为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叫中华门),这是皇城南大门,东有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边初名北安门,清代改为地安门。民国时大部拆除,现仅存天安门两旁各一段。皇城东为南池子、北池子、东黄城根,西为南长街、北长街、西黄城根。

3、内城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长24里,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说的四九城,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和九个城门,二十世纪70年代因修建地铁而拆除。
  

4、外城

  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犯外族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即倡言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1553)给事中朱伯辰上书说,城外人口激增,应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遗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补薄,培缺续断,可事半而功倍”。

存废之争

简介

  50年代初期,北京的城墙是保留还是毁灭的争论结果永久地改变了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一种观点断定,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现今已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并正在日益阻碍和限制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另一种观点则是专家学者的声音。
  

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和留英建筑专家陈占祥提出了"梁陈方案"。该方案建议,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而长安街就象是一根扁担,挑起北京新旧二城,新城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心脏,旧城则是古代中国的城市博物馆。

"梁陈方案"

  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也认为,有一条被世界公认为“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首都也有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城墙与城门,同样是工事宏伟的古建筑,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被日本人恭敬地称为"古都恩人",因为他在二战时期曾成功地劝阻了美军对奈凉和京都轰炸。这一次他为保护自己祖国的古都而呼吁:在世界上封建时代名都大邑中,北京城是唯一得以完整保留下来的。所以对它的保留具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他建议,把宽阔的城墙顶部开辟为登高游览的地方,同时把墙外的护城河加以修砌,注以清流,对两岸进行绿化。这样就可以把北京旧城的周围形成一个具有极大特色的环城立体公园。他断言:如果拆掉北京城墙,五十年后一定要后悔!

毁灭

  然而,决策者们没有听从学者们的忠告。就算1949年的围城期间一再与国民党守军谈判的目的之一就是争取不用战争毁灭一个历史悠久的完好古城,但古城墙完好地留下来了,古城墙却又紧接着被人为地拆毁了。五十年光阴似水流过,古城墙早已灰飞烟灭。西直门、东直门、宣武门、安定门、永定门一路拆过去,47座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如今仅有3座残存。当西安市于1983年开始将古城墙建为一座具有古都风光的大型环城公园时,有关"建于明代的西安城墙,是迄今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之垣。他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见地,不知是否使当年毁灭北京城墙的决策者们有所后悔。

幸存的遗迹

  如今,当中外游客探索古都北京的城市历史时,这里仅余幸存的遗迹:在今广安门外的凤凰嘴村一带还保留了一点金代中都城的城墙的残迹;元大都城的城墙即上城已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并已建成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明北京内城西城墙南端遗迹也进行了修复。此外,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和东南角楼经过整修之后,也总算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些许实物见证。

外城城墙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间增筑。又称“国城”、“外郭”。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东南角因避让水洼而向内曲折,被附会为“地陷东南”。嘉靖二十八年筹划重修外城时,最初的构想为在各城门外修建关厢子城,从而形成大城居中、九座子城拱从的奇特布局。后改为环城修筑外廓,南面将天坛南墙包入,然后东西两路向北(位置大约在内城城墙外2000米处),至洪武除年被废弃的元大都土城的东垣和西垣南端,然后从土城取土,修建北面、东北和西北三段城墙。外城总长度预计在120里左右,与内城构成“回”字形布局,辟门十一座,南、东、西各三座,北面两座。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开始修筑前三门外的关厢城(三座独立于城门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毁的店铺民房甚多,民情汹惧,工程不久即停止。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它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由于工期浩大,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南面城墙,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此议得到嘉靖帝的许可,外城工程于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开工,同年十月竣工。后因用兵频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灾后明廷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没有再筑。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北京外城周长28里(14.409公里),呈东西宽、南北窄的扁长形,辟七门,四角建角楼四座。城墙内为夯土,外包砖石。外城城墙外层包砖1米左右,多为明代大城砖,内层包砖0.7米左右,多为清代小城砖。外城通高6至7米,顶厚10至11米,基厚11至15米。西段城墙最窄,顶厚平均为4.5米,基厚7.8米。外城城墙、城门和角楼于1951年至1958年陆续拆除。

明北京城墙

  公元1368年8月(洪武元年)明将徐达率兵攻下大都。明兵为便于军事防守,遂将北城南缩5里,另筑新城墙,由此奠定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新建的北城墙仍然只设两个门,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明朝洪武年间,当北平尚未成为新王朝京城时,其范围和城墙情况变化并不巨大,但东、西、南三面的旧土墙已开始用砖包砌。
  

公元1419年(永乐十七年)开始拓展南城墙,即从今东西长安街往南展拓到今前三门一线。自明中叶起,对城楼进行了大规模修建。修筑京师九门的城楼工程,从公元1436年(正统元年)修到公元1436年(正统四年)才完工。此时的城墙不仅建筑了城楼,门外还设立了箭楼,月牙城也建起了城楼。各门外立牌楼,城四端设立角楼。此外,又加深了城壕,并用砖石衬砌两壁。城墙与壕沟均已颇具规模。原来的城垣仅外侧有砖皮,公元1445年(正统十年)始将城垣内侧也全部用砖加以包砌。明北京城墙开有九门,那时改定的名称多沿用至今:北面有德胜门、安定门;南面有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面有朝阳门;西面有阜城门、东直门、西直门。
  嘉靖年间开始了北京外城的修建。完工以后的外城,全长28里。设门7座:正南为永定门,其东为左安门、其西为右安门;东向为广渠门,西向为广宁门(清道光时改为广安门)。与内城交接的东西交接处有两个小门,东为东便门,西为西便门。后来又增修了各门的瓮城。经实测,整个北京城墙的内城东西长6650米,南北长5350米;外城东西长7950米,南北长310米。内外城垛口总数为207725,垛下炮眼12602个。明北京城墙极富特色。其城墙外壁呈不同的倾斜度,城砖层层叠砌,形成阶梯效果,而内侧壁则比外侧壁略微陡峭,并设有上下城所使用的马道。内侧边缘筑有女墙,其下部的方洞用作排水;外侧边缘筑垛口,垛墙下部的方洞用于防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北京正阳门的若干认识误区之一:正阳门和前门是一回事吗?
旧京岁时记——城池概述(下)
【转载】盘点中国古城墙之一
武冈城墙
话说三千年的北京城
盘点老北京古都的城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