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V哥:第十一章 黛玉的原型
第十一章 黛玉的原型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由于那一个时期前后几十年的日子里太阳黑子活动频繁,整个地球进入到了小冰河时期,全世界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发,农业严重歉收,导致了社会急巨动荡,持续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大明朝在这个时候也是走到了一个风雨飘的时间点上,在这一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想必是个冰天雪地、寒风凛烈之日,一个小小的生命呱呱落地了,他就是万历皇帝的孙子,太子朱常洛的儿子,谁也没有想到他就是终结明朝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

  朱由检虽然诞生在帝王的家庭里,吃、喝、穿、用都不用发愁,但每家都有自己一本难念的经,皇帝家也是一样。他的父亲朱常洛虽然贵为太子,但却倍受当今皇帝的冷落,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万历皇帝年轻的时候乱性与母后宫里的一个宫女所生,虽然朱常洛是长子,但万历觉得他的母亲地位低下,一度还曾拒绝认下这个孩子,多亏了万历的母亲盼子心切,再加上皇帝当时的一举一动被太监即时记录下来,所以实在是没法赖账,结果搞得当时万历皇帝很狼狈,不得不认下这个孩子,并对自己年轻时的一时冲动所造成的后果深恶痛绝!他后来再也没有碰过那个生下朱常洛的宫女出身的王氏,王氏无怨无悔,在极度悲伤的心情中早早地死去。之后万历又不想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为了此事,他与朝臣们斗智斗勇长达十几年,连朱常洛上学的时间都一拖再拖,最后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万历只好立他为太子。按道理说朱常洛贵为太子以后,待遇应该好一些了吧?没想到完全不是这样,皇帝既然不喜欢他,所以宫里也没有人愿意接近他,大家都觉他根本没有希望当上皇帝,都不把他当回事,太子对此心知肚明,于是他们一家只好夹着尾巴做人,小心翼翼做事,生活一直很低调,只求不被废掉,朱常洛更是经常借酒浇愁,长年沉溺于女色。

  朱常洛之后又连生好几个孩子,朱由检是他的第五个儿子,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朱由检的母亲刘氏生下他以后不久即失宠,受到切责,又惊又吓而病,最后郁闷而死,而朱由检当时虚龄才五岁!刘氏生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死时年仅二十三岁。太子朱常洛唯恐自己的父亲万历皇帝知道刘氏之死的事,所以告诫身边的人一定要守口如瓶,绝对不能走露半点消息,然后命人悄悄地将刘氏埋葬于北京西山。这么小朱由检就失去了母亲,这一沉重的打击影响了他一生!

  大家就想象一下儿时朱由检的情况吧:他的宫女出身的奶奶只被宠幸过一次就从此失宠,还遭到万历皇帝的极度厌恶,他的爸爸因此受到皇帝的极度冷落,而他的母亲又受到被极度冷落的父亲的极度冷落!而他自己又年幼失去母亲,这一切让朱由检感到自己从不到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跌入到人生的最谷底,而他的生活和处境就像这小冰河期一样冷之又冷,不知道何时是尽头!

  后来他长大以后被册封为信王的时候常常思念生母刘氏,于是询问近侍太监:“西山有申懿王的坟墓吗?”回答说有。于是他又问:“申懿王坟墓旁有刘娘娘的坟墓吗?”回答说有。这时他的心情非常不平静,悄悄地让近侍前去祭祀。可见他的这种强烈的思母之情久久萦绕在心头,说明他从小因丧母心灵受到多么大的伤害呀!朱由检做了皇帝以后,问左右宫女等人:“我母亲是什么样?”谁也说不上来。有一位老宫女说自己曾和刘娘娘隔屋居住,知道刘娘娘长的模样。于是照这位老宫女所述,由宫廷画师画了刘娘娘的像。像画成,在隆重仪仗导引下,由正阳门经大明门,穿承天门过端门,迎往皇宫。崇祯帝在午门前,跪迎已故母亲的画像。崇祯皇帝见到母亲画像,往事回忆,思绪万千,悲痛欲绝,泪如泉涌:“帝雨泣,六宫皆泣。”朱由检迎进母亲画像,悬挂在宫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幼年丧母以后的经历痛苦让他久久难以忘怀!而我们看《红楼梦》的黛玉也经常因为自己父母早亡而悲痛欲绝,我相信这都是作者在这里暗示我们崇祯皇帝的这些往事。

  当年父亲朱常洛知道了儿时的小朱由检日夜思念自己的母亲,很可能让他有些后悔如此对待刘氏。当他看到不满五岁的小朱由检孤苦无依,非常可怜,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动了恻隐之心,估计为了补偿自己对刘氏所作所为,于是让当时最受宠爱的号称“西李”的康妃抚养,也就说朱由检从小就被寄养在别人家里,这一点跟黛玉的经历很相似。但毕竟朱由检不是“西李”亲生的孩子,而且她又是个势利眼的人,所以朱由检从小就饱受欺凌,自觉很矮人一等、低三下四、战战兢兢地过日子。

  而那个时期宫中的各种斗争相当的激烈,前后发生的“三大案”更是让小朱由检感觉惊心动魄!这一切都让他从小成变小性、孤僻、猜忌多疑、刚愎多变的性格,表面上不露声色,心中暗自有自己的盘算,有些少年老诚的感觉,而实际上是他从骨子里很没有安全感。后来“西李”自己生了女儿,就以照顾不过来为由,不想再想抚养他了,父亲朱常洛便把朱由检交给另一个选侍李氏抚育,人称“东李”。

  相比较而言,“东李”与“西李”的性格截然不同,“东李”宽厚仁慈。她的地位虽列于“西李”之前,因其行事谨慎,恪守妇道,不与人争,不与事较,受宠爱的程度却远不能与“西李”相比。加上膝下无子无女,孤处内宫,十分寂寞,现在奉命抚养皇五子,她很高兴的接受了。由于朱由检的到来,使她冰冷寂寞的心怀增加些许温暖,她将自己的母爱全都倾注到朱由检身上,朱由检也从此得到了新的母爱。但从小因缺少母爱寄人篱下所养成的小心、多疑的性格却深深刻在了他的心理,成为去之不掉的阴影,更成为影响他一生甚至国家命运的重要原因。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朱常洛的长子,也就是朱由检的哥哥朱由校也丧了母,所以朱常洛指派“西李”来抚养他,但他受到的待遇就完完全全不一样了,因为朱由校毕竟是太子的长子,以后是有机会做皇帝的,“西李”好生照顾朱由校不但能让朱常洛高兴,而且自己以后也很有可能有好处,所以对朱由校百般疼爱。果然,“西李”的这个宝押着了,没过多久就出了一系列的大事!“西李”利欲熏心,想借机有所作为,明朝“三大案”中的“移宫案”就与朱由检的第一个养母“西李”有重大关系。

  万历四十八年是个多事多秋,让人眼花缭乱,先是万历皇帝死了,一直不受人待见的熬了那么久的太子朱常洛继位,“西李”自然心花怒放,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她立刻搬到乾清宫来,感觉实在是风光之极!

  深受万历皇帝宠爱而一直对朱常洛充满敌意的郑皇妃为朱常洛敬献了几个大美女,她多半是怕新皇帝记仇而对她打击报复,所以她在此时送如此厚重的大礼是特来示好的,希望新皇帝不记前嫌。朱常洛愉快地接受了这份礼物,并请人转达了诚至的谢意,然后开始夜夜与几个美女寻欢作乐,尽情的纵欲,结果很快就病倒了,后来又阴差阳错地吃了一个叫李可灼的大臣送来的“红药丸”,于是只当了三十天皇帝的朱常洛就撒手人寰了,居然还有这么悲催的皇帝!

  接下来朝中的大臣们与“西李”展开了对皇长子朱由校、也就是新皇帝的争夺战。原因很简单,自己的老公刚当上皇帝才一个月,“西李”刚住进乾清宫还没住热呼,就成寡妇了,真是悲极生乐,而乐极又生悲,这样的变换太快了,实在让她难以接受!所以她想抓住朱由校不放,不想搬出乾清宫,她是要在幕后掌权,尽可能的得到更大的利益!没想到大臣们不干,以杨涟为首的“东林党”人与其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什么有辱斯文的招都使上了,就差动手了,而“西李”是个智商不高、缺乏见识的女人,经不起一帮大男人的威逼利诱外加破口大骂,最后才不得不在不情愿情况下搬出乾清宫,交出朱由校,这就是“东林党”人引以为豪的“移宫案”!

  儿时的朱由检就是在这样一个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长成的,他平是不敢多说一句话,为人做事很小心,生怕惹来麻烦,他也希望自己尽量远离各种纷争,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只求自保。虽然自己的哥哥朱由校是皇帝,但就算这个皇帝百年之后也不应该轮到自己做皇帝,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坐上皇帝的宝座。他与比自己大五岁的朱由校关系也很不错,有一次,他突然问由校:“你这个官儿我能不能做?”朱由校微笑着说:“可以,可以。等我做几年之后,就轮着你来做了。”本来是一句戏言,可不想到这居然成了谶语!当然这是后话了。所以看来玩笑要少开,不定应了哪句倒霉的话呢?

  在天启皇帝在位的第三个年头(1622)八月二十三日,朱由校封朱由检为信王,朱由检这个时候十二岁,他天性喜欢读书,可谓博览群书,而且还练得一手好字,应该说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安逸、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我觉得《红楼梦》中黛玉在贾府里与姐妹们嬉戏、作诗这样的场景应该是这段时间的影射。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我发现很多朋友在分析书中人物影射的时候有些机械,往往非要一对一的来比较,这样的方法不是正确的,也无法找到百分之百的历史事件,要体会各方面的隐寓才好。另外还有很多人听说黛玉的原型是崇祯皇帝,于是非要将前八十回中的黛玉与当上皇帝的崇祯比较,这也是错误的,因为前八十回中的黛玉应该影射的是还没有当上皇帝时的朱由检!还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红楼梦》是一部隐写的历史,而且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前八十回的故事隐写的是天启年间的事,不是崇祯朝的事,切记,要紧要紧!不然就越看看乱了。

  天启六年(162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朱由检从勖勤宫迁往信王府邸,开始了自己的藩王生活。然而在1625年八月,刚刚二十一岁的天启皇帝居然出事了,原来有一天他在魏忠贤和客氏的陪同下到宫中西苑的湖上划船游玩,一开始他和魏忠贤在大船上饮酒作乐,之后忽然来了情绪,非要自己乘坐小船到深水处荡漾,果然还是孩子气十足!正玩得开心的时候,可忽然来了一股大风,居然一下子将小船吹翻了,天启皇帝和两个太监一下子跌入水中,岸上和大船上的人们一个个都吓呆了!估计天启皇帝从小没有受到过游泳方面的训练,所以差点被淹死,而在小船上陪同的两个的小太监当场丧命湖中,天启皇帝虽被众人奋力救起,但受到极度惊吓,他这才发现自己虽贵为天子,可在大自然的面前自己的性命居然跟普通人一样脆弱呀!加上冷水浸袭,于是染上疾病,居然落下了病根,而且长时间医治无效,身体每况愈下。按道理来说天启皇帝年纪轻轻,正值身体最强壮的时期,应该挺一下就过去了,可没想到经过此次事件,他身体居然慢慢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估计还是心病所致,可能这场妖风实在把他吓坏了,再加上常年都要晚上亲自与那么多美女为江山社稷代代相传而“操劳”,自然用力过度而毁身体,而这种事又不能找别人替他,所以日积月累身体素质差到极点,年纪轻轻就病入膏肓。

  后来有人进献了一种叫“灵露饮”的“仙药”,据说服用后能立竿见影,包治百病,延年益寿。天启皇帝于是赶紧吃了下去,而且听从医嘱坚持每天服用,没想到几个月以后居然卧床不起,最后一命呜呼了!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他的父亲朱常洛也是因为吃了两粒“红药丸”而死惨痛历史,这父子俩死的真是一对的倒霉蛋!看来在古代当皇帝是个高风险的职业,想活得长久一个的秘诀就是别乱吃药!可怜的天启皇帝才在位七年,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而这一结果严重地影响了大明的命运!真是“万恶淫为首”呀!

  在《红楼梦》中,“风”和“水”都有特别的含义,都象征着满清,这在面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大明在“五行”中属“火”,所以“风”和“水”都对大明的气数不利,而可怜的天启皇帝先是遇到少见的怪“风”,然后落入湖“水”之中,直接导致了他的的英年早逝,难道这就是天意,真是天亡大明吗?从各方面来考虑朱由校死得实在是不是时候,首先面临由谁继位的问题,天启皇帝身后很是惨淡,居然没有留下子嗣,本来有来的,可被魏忠贤和客氏二人想各种办法整得死得死,流产的流产,他们妄图采用“狸猫换太子”的方法,让自己派去的女人怀上皇帝的孩子,然后他们可以继续控制皇帝的孩子,从而能一直独揽大权下去,可还没有成功,年纪轻轻的皇帝就“出师未捷身先死”了,没有来得及播下“革命”的火种,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其次,国家正处在一个风雨漂摇的关键时刻,而天启皇帝采取的是一个相对比较正确的政策,但需要被坚持贯彻下去,否则大明危矣,可偏偏他在这个时候死了!你说朱由校没事去划什么船呢?真是祸国殃民!

  那个时候魏忠贤气焰异常嚣张,朝廷内外人人自危,信王朱由检也感觉到隐隐地有种危险,所以更加小心谨慎,没有追求,只求自保。为了不让皇权完全旁落到魏忠贤手里,在张皇后的坚持下,天启皇帝临死前决定让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继位。于是在病榻上将朱由检叫来,直接跟他说:“来,吾弟当为尧舜。”都快死了的人了居然还要拽这样的文言文!此话之意就是说让他继位,朱由检吓了一跳,他犹豫了一下赶紧说:“臣死罪!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他深知宫里的水深,加上他自己满腹狐疑的性格,不知道哥哥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会不会是个陷阱呢?所以反复推辞。这时张皇后从后面走出来,力劝朱由检继位,并说事不宜迟,否则会节外生枝,这样朱由检才慢慢开始相信这是真的了,也让他感到很意外,说起来他还得感谢魏忠贤让天启皇帝绝后。接着天启皇帝叮嘱了他两件事,一个是“善侍后宫”,另一个是“忠贤宜重用”,也就是要坚持自己的治国方针策略不动摇!第一点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也不难做到,而第二点实在让朱由检有些为难,因为他知道魏忠贤的厉害,名声也很差,更担心自己会被他加害,怎么能用这样的人呢?但事以至此,也只能答应了再说。八月十二日,天启皇帝召见几位首辅大臣,告诉了他们自己招见朱由检之事,并说:“昨召见信王,朕心甚悦,体觉稍安”,这是在明确告诉大家自己死后由朱由检继位。八月二十二日,天启皇帝驾崩。

  魏忠贤对公布皇帝的死讯犹豫不决,迟迟不将之公之于众。第二天,百官大臣已有所闻,议论纷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魏忠贤才宣布皇后懿旨,将天启皇帝的死讯公布出来,同时派人迎接朱由检登基。这时的朱由检十分恐惧,忧心忡忡,因为能够呼风唤雨、大权独揽的魏忠贤给人一种活阎王的感觉!再加上他自己生性多疑,所以处处小心谨慎,他认为魏忠贤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害死自己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因此害怕之极!

  朱由检自幼形成的小性、多疑的性格在这个时候发展到了一个极致!他为了自我保护,在临来宫中时,听从张皇后的建议,带着干粮和炒熟的米麦等食物,不敢吃宫中一粒米,不敢喝宫中一滴水,担心被魏忠贤派人下毒,对宫中的一切保持高度警惕,怕魏忠贤派人来行刺。到了夜晚,他秉烛独坐,不敢入睡,看见一名小太监,持剑而过,立即叫到跟前,索要其剑,说自己欣赏一下,把玩把玩,详加审视,然后便将剑放在小桌上,以防不测,并答应会给重赏,小太监高兴而去。当听到宫中巡夜者击打木梆的声音,便起身前往慰劳,并回头问左右侍从,如何才能得到酒食赐给这些巡夜之人?侍从回答说,此事由光禄寺管辖,得问问他们。于是,朱由检便下达命令,由光禄寺准备酒食,赐给这些巡夜的卫士。霎时间,个个欣喜,欢声如潮。大家都去会餐去了,没有人来保护自己,反而让他感觉安全了许多,可见他的想法有多奇怪?这样的皇帝当得多变态呀!

  为了不让魏忠贤起疑,所以刚刚当上皇帝的朱由检韬光养晦,常称病不来上朝,这看似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做法。他发现魏忠贤一直没有加害自己以后慢慢放下心来,于是开始采取的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实际上他骨子里是不想当个傀儡皇帝,不受控于魏忠贤。其实我个人感觉魏忠贤并没有想加害朱由检的意思,只是想讨好他,让他成为第二个天启皇帝,也就是说对自己充分信任,让自己继续独掌大权,管理国家,但也是在维护皇权的前提,或者说魏忠贤应该是个皇权的坚定的维护者,不然他要是想害崇祯皇帝早就害了,还用得着拖那么久吗?也许老魏不是一个好人,但却是绝对忠于皇帝,忠于大明的。

  虽然他身为太监,但他深知男人的弱点,天底下有哪个男人不好色?于是他给崇祯皇帝送来四个绝色的美女,骨子里是为了讨好他,有点郑皇妃给崇祯皇帝的父亲朱常洛送美女的意思,可当年几个美女要了崇祯老爸朱常洛的命,而这一切才刚刚过去七年,现在同样的事又发生在崇祯皇帝身上!傻子也得吓一大跳呀!再加上崇祯皇帝小性、多疑的性格,是要命还是要美女他自己心理很明白,强大的恐惧感强烈地压制了他的欲望。中医理论讲:“恐伤肾”、“怒伤肝”,我以前一直以为“恐伤肾”只是在指有些人在受到惊吓以后会尿裤子,没想到也是指害怕的情绪可以克制性欲!崇祯皇帝怕魏忠贤多心,所以表面上接受下来这份大礼物,但四个美女入宫以后,他先对她们进行全身安检,非常细致,就差用X光了,没有发现可疑之物,只是发现在她们的裙子上都有一种“迷魂香”,是专门让用来让男人产生欲望的。于是崇祯马上将她们的“迷魂香”毁掉,而且自己绝不碰她们一下,让四个美女白白地闲置下来,给我们一种强烈的“暴殓天物”的感觉了!果然是“朱门酒肉臭”呀!

  崇祯不喜欢沉溺于女色是有了名的,与明朝历代皇帝比这确实很难得,应该也是他小心多疑的性格所至,这也让他到死的时候也保持着健康的体魄的原因之一。继位几天之后的一个夜晚,他与几个大臣正在讨论国事,忽然闻到一股香味远远地传来,他闻出这个香与众不同,所以立即命人检查,结果发现是魏忠贤派来的小太监在附近点燃的,为的是让崇祯皇帝闻到以后赶紧产生性冲动,沉溺于美色,从而无心顾及管国家大事,于是管理江山的事还得交给魏大人处理,老魏真是用心良苦呀!崇祯皇帝知道以后不由得长叹了一声说:“我的父亲和兄长都是被这个色字害死的!现在居然魏忠贤将这一招用在我身上!其居心是如此的险恶呀!”幼年时的不幸经历让他有一种比一般人都要强的自制能力,所以可以做到坚决不被老魏的美女人弹打中!经得起各种美色的诱惑,慢慢地魏大人发现崇祯皇帝跟天启皇帝完全不一样,他几经努力想巴结讨好崇祯都没有起到作用,而且新皇帝还越来越怀疑自己,这让他很是无耐,他还厚着脸皮在崇祯面前哭过鼻子,可发现这个新皇帝不吃这一套,头脑异常清醒,软硬不吃,就是不动气色,明摆着是不信任自己。于是他在多方的压力下,经过长时间考虑以后,主动提出辞职。我猜测可能他是觉得自己的管理能力一流,象《红楼梦》第二回中冷子兴说凤姐那样:“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试想我魏忠贤甩手不干了,你一个刚上任的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十七岁的小皇帝能挑得起这副管理这么大个国家的重担吗?没有我魏忠贤,大明上上下下能玩得转吗?搞不好到时候还得请我回来帮他擦屁股,真有这一天我乐意不乐意还两说呢?所以老魏可能采用的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撂挑子的战术,看样子是想赌上一把,可这一回他失算了!

  崇祯皇帝立刻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我相信这是崇祯求之不得的事,本来让他滚蛋的话不好自己张口,没想到他自己主动提出来了!那还不来个顺水人情?于是命魏忠贤去凤阳守陵,所以老魏只好大摇大摆地带上几年来搜刮来的大量财物上路了。众人见到魏大人倒台了,于是纷纷出来弹劾他。崇祯一看魏忠贤居然如果罪大恶极,所以决定抓他来回法办,在路上的魏大人听到消息以后在绝望中上吊而亡,正所谓“哭向凤阳事更哀”。除掉魏忠贤,是崇祯的得意之作,他感觉自己这么年轻就能做成这么大的事实在是了不得!从此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然而这一点他错了,不但因为魏忠贤并无篡位之意,而且也没想加害于他,再说实际上是老魏自己辞的职,如果他真想篡位夺权早就下手了,哪会等到今天呀?崇祯皇帝的猜忌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在后来管理国家的过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一个诺大的明朝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葬送在了他的手中,实在是让人又感慨、又懊恼!

  直到大明即将亡国之时,崇祯在煤山上吊的前几天,他才意识到自己当年处死魏忠贤的作法是多么的幼稚、愚蠢,后悔当初没有听哥哥朱由校的话,于是派人重新厚葬了魏忠贤。但毕竟为时以晚,虽然后人一直称赞崇祯是个很难得的好皇帝,工作勤勉,生活节俭,不好女色,兢兢业业,但为什么大明就亡了呢?这不得不说是跟他独特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而这也是作者为什么在《红楼梦》一书中重点强调林黛玉很鲜明的小性、多疑的性格的主要原因,现在看来作者为塑造这个形象真是煞费苦心!以前我们以为这都是闲笔,是在描写所谓“曹雪芹”的红颜知己可爱的小女生个性,现在看来真是猴吃麻花满狞了!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他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除袁崇焕外还有十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十四个兵部尚书中,王洽下狱死,张凤翼、梁廷栋服毒死,杨嗣昌自缢死,陈新甲斩首,傅宗龙、张国维革职下狱,王在晋、熊明遇革职查办。足以见得崇祯皇帝的脾气得有多大,即使他是个普通人,也会让人感觉太另类了!没法相处。

  《红楼梦》的作者借用崇祯皇帝儿时丧母被寄养在“西李”和“东李”家的这段史实进行了改编和发挥,并通过黛玉和宝玉恋爱以及宝钗与黛玉争夺宝玉的情节将黛玉小心、多疑、喜欢猜忌的性格充分展示给大家,我们从黛玉的身上看到了太多未登基时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影子,虽然作者用了“假语村言”的手法进行了加工,但只要我们确定对了小说的主旨,就可以看懂作者想传递给我们的思想。这更证明了《红楼梦》不是一本简单的小说,而是一本隐写的史书,是对明亡的反思,是在清朝文字狱的大环境下明朝的遗民们不得已而进行的历史回顾与总结!这样看来《红楼梦》一书也应该被称为《崇祯传》!但是谁能够对崇祯皇帝的这种性格如此了解呢?要知道那个时期的人想对皇帝的性格了解这么详细可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除非是在皇宫中有一定生活经历的人,才有可能知道这么具体、详细。我前面的文章里推测说吴梅村很有应该可以确定是《红楼梦》的原作,而他不但见过崇祯皇帝,还跟皇帝有个密切接触。崇祯皇帝对吴梅村特别的优渥,在他殿试以后遭遇别人妒忌非议时,亲笔在其试卷上朱批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个字,以示充分肯定。那时吴梅村还没有成婚,又是崇祯皇帝恩准他回家举办婚姻大事,“奉旨成婚”的新闻不胫而走,吴梅村真是风头出尽,天下人无不仰颈羡慕,崇祯皇帝对他的知遇、恩宠还不止在他获取功名的初起时段,在他从政后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关照、庇护。

  后来吴梅村曾在宫中当太子的老师,所以肯定对皇宫的结构很熟悉,对崇祯皇帝的一举一动也很了解,他能写出书中皇家气派的氛围一点就不奇怪了。而我也相信第三回中对黛玉长相的描写,肯定是崇祯皇帝本人的面相,大家仔细体味一下: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大家看,这里多次强调了黛玉的眉毛的形状,我个人认为这是写实,也是崇祯皇帝给作者留下的极深的印象!大家看这些崇祯年轻时候的画像,是不是有一点这书中描写黛玉的影子呢?
  原来林妹妹真实的模样是长成这样呀!居然还有胡子!

  贾家的气势宏大,无论是建筑还是生活起居饮食都透着帝王气息,作者非亲身经历不可能写得出来。记得有一位清代的穷文人笔下描写的富贵人家的日子,写出来的富人吃饭都是:“大碗鸡大碗鱼大碗海参”!给人感觉实在是太没有想象力了,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作者通过黛玉的眼睛告诉我们荣国府的帝王般家庭的情况,非亲自经历者是无法写得出来的,在第三回有一条很长的批语,也是这个意思:

  〖甲眉: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稍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又如人嘲作诗者亦往往爱说富丽语,故有“胫骨变成金玳瑁,眼睛嵌作碧璃琉”之诮。余自是评《石头记》,非鄙薄前人也。〗

  这里也强调这些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作者通过对虚构的贾家的描写,是在象我们展示历史的真实。而对黛玉长相的描写,肯定也是有原型的。

  在第二回里,也有对黛玉的介绍:

  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我们看黛玉生得“聪明清秀”,从这张图我们也能感觉到这一点。而“不过假充养子之意”一句我们应该从“假作真来真亦假”的思路来考虑,也就是说这应该不是假充,黛玉这个角色影射的就是一个男人!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也有过对黛玉相貌的描写: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甲眉:“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

  这条批语非常重要,所谓“史笔”就指历史记载的代称、指修史之笔、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也就说“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应该写的是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崇祯皇帝的模样的介绍。

  作为本书最重要的主角,影射崇祯皇帝的林黛玉,她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作者应该为她的名字动足了脑筋才对。第三回里宝玉说过:

  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这里已经把“黛玉”的“黛”字的来历解释清楚了,明末居京文人刘侗在奕正合著1635刊行的《帝京景物略》介绍:“画眉山产石墨,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曰眉石,亦曰黛石。”明明正德翻宋刻本《释名》“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晰名物之殊”即宝玉所谓物考,“辨典礼之异”即宝玉所谓人考。《释名》声训“黛”字:“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

  从这里这些解释中我们发现:“黛”字有“替代”的意思,“黛玉”也就是“代玉”之意,而“玉”又是大明的象征,所以贾家才有那么多象征大明的“玉”字辈的人(书中“王”字旁的人名,均为“玉”字辈,在第十回里有过介绍:“且说他姑娘,原聘给的是贾家玉字辈的嫡派,名唤贾璜”),是不是说黛玉这个名字“象征着大明”的意思呢?或者会不会“玉”字谐音“御”,代指皇帝,也就是说“黛玉”暗指代表或影射皇帝之意呢?总之,书中人物的名称应该都很有玄机,所以“黛玉”这个名字的含义肯定不简单,希望大家集思广益。

  有个网友朋友跟我说:“我小时候把林姑娘当有点别扭的邻家小妹看,大了就把她当成是妹妹,更大了再看当她是女儿那样喜爱着。现在突然看到说黛玉的原型是个男人!我好想撞墙啊!别扭死我了!”我相信很多朋友会有类似的感觉。在第一回里有一条批语,希望大家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蒙侧批: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白,受气清浊本无男女别〗

  这是在透露大家不要太纠结于书中人物的性别上,毕竟作者是用闺阁来隐写历史人物,用的是“幻笔”,也就是指是“虚构”、“艺术加工”,表明了作者的这一作者手法就不难理解书中那么奇奇怪怪的描写了,所以不能用理工科那种刻板的思维来看此书。

  我用了三篇文章将黛玉所影射的原型进行了介绍,应该是历史上第一次从这样的角度分析她的,而我的书主要是讲“《红楼梦》中隐写的明亡历史”,所以这些都是很必要的。而关于《红楼梦》第一女主角的更多详细分析,我会在后面结合各种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到时候会让大家对黛玉认识得更深,对作者和增删者的良苦用心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真正认识此书的主旨。接下来,我开始介绍书中的另一个女主角:薛宝钗,而对于她的分析应该说我有太多的话要告诉大家,希望我能让大家对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50.1
(9)崇祯不是坏皇帝可大明还是亡了
崇祯继承哥哥皇位后,是如何处理21岁的皇嫂的?
试揭红楼女一号林黛玉的原型
?明朝亡国之君 崇祯也是个生不逢时的好皇帝
大明十六帝齐聚阴间,谈及明朝灭亡原因,朱元璋再次发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