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述陪读现象的成因、存在问题及对策

试述陪读现象的成因、存在问题及对策

郑广华

一、陪读现象的状况:

笔者对县城高中陪读现象做了调查,分为姓名、性别、年龄、租房面积、房租、陪读人员、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学习状况、行为习惯、生活感受等项目,计问卷调查300余人。统计分析如下:高中陪读主要发生在男性学生身上;年龄以小年龄为主,当然年龄分布不太明显;租房面积集中在20平方米左右;房租每月150元左右;陪读人员以母亲为主,祖父祖母次之;家庭成员一般为三世同堂,而且祖辈父辈为单传;家庭收入高中低都有,以收入高的居多;学习状况不佳者居多;行为习惯大多数人较为散漫;生活感受满意的不多。

而又有文章指出:“观察一下我们的周边,陪读现象已然成风。从幼儿园、小学,直到中学,父母陪读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社会常态。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的现象。陪读之风既已形成,其延伸到大学阶段也就势所难免了。”(《新华网》2005.01.03

宏观与微观都说明陪读现象较为普遍,表现为涉及各个年龄段、各个学段、各个地区、各个社会阶层,引发较多的争议,影响学校的管理,形成一些不安定因素,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新的课题。青年人的成长关乎社会的未来,研究陪读现象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

二、陪读现象的成因:

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父母要陪读的理由无外乎三种:一种是认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果不陪着,可能会导致他们生活的混乱。二是认为孩子的自制能力差,如果不陪,可能会导致孩子行为失去规范。三是为孩子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一些家长认为,现在升学竞争非常激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让我们放宽视野,观察一下记者和教育部门官员眼中的陪读现象:

案例一:昨天,在嵊州谷来镇一家制衣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女工曹菊香一边利索地在织机前工作,一边对笔者说:“我家在金山湖村高坪山,到集镇要走1个多小时。我是为了照顾读小学的儿子,才来镇里的。没想到在这里既能看着娃儿,又能上班赚钱。”在这个加工点,40多名女工都有一个同样的身份——陪读妈妈,她们都来自山区,都是为了照顾到镇里读书的孩子。

案例二:杭州大学城是全国最大的高教园区之一。在这个青年人扎堆的大学城里,却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陪读父母群。他们大都年过不惑,来自偏远的内陆;他们在大学城里打工,每天的生活重心除了工作,就是照顾孩子;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据了解,杭州大学城及其附近,陪读的父母多达数百人。(《新华网》2005.01.03

案例三:“目前,正逢初、高中生源高峰期,不少学校宿舍容量有限,我们要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寄宿生管理。各学校要积极争取乡镇、社区支持,派出所协助,在抓好校内寄宿生管理的同时,将散宿在校外的学生纳入学校后勤管理范畴,明确专人负责,加强日常检查。要完善宿舍规章制度,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确保宿舍安全、文明、卫生。”(《强化学校法制安全工作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王 有 益2006826日《高邮教育网》)

分析研究上面的材料,可将陪读的社会原因归纳为八点:一是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欠缺,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因为是独生子女,倍受宠爱、缺少磨练,所以生活自理能力不强;二是社会诱惑太多,家长对子女不放心,毋庸讳言眼下社会生活太多彩,特别是网吧的自律与监管都不尽人意,对青少年造成极大危害;三是优质学校分布不合理,一般优质学校距离农村较远,由于教育未能实现均衡发展,城乡差别特别是教育差别较大,为了让子女受到良好教育,一些家长只得选择背井离乡;四是学校资金短缺,宿舍紧张,由于现有财政体制对教育投入不足,一些财政收入不丰的县乡更只能对教育爱莫能助;五是学校管理不到位,住宿生生活环境不好,甚至有些学生宿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六是长辈对学生过于溺爱,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社会引导不力;七是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夸张的说整个社会都把子女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步,这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是一种沉重负担,人口多,工作难找,生存竞争激烈,驱使家长把宝压在子女读书上;八是家庭教育存在误区,我们不能苛求家长懂教育学、心理学,但家长成天看犯人似的陪着子女,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没有个人的空间,心理的煎熬可想而知。

三、陪读现象存在的问题:

第一、陪读难以培养学习责任感。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陪读容易让他形成这样的错误观念:学习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父母的事,是为父母学的,以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正确。因而,没有了责任感、自觉性,象皮球似的踢一下才滚一下,或者干脆就要物质奖励才能推他前进一步。而陪读这种外在的看似激励的方式其实很难转化为他内在的学习动力。

 第二、陪读难以培养优秀学习品质。优秀的学习品质,应该是能独立完成课业、勤于思考、认真严谨、勇于克服困难、有一定自控力等等。由于有父母这个“老师”在旁指导,作业做错了不要紧,有人会检查;作业不会做不要紧,有人会解答;自己多玩一会不要紧,有人会来催,从而养成粗心大意、不愿独立思考、思维萎缩懒惰,做事拖拉畏难、自控力和独立性差等不好的学习品质,一旦父母无法胜任“老师”的角色时,由于失去了“拐杖”而变得胆怯、被动、无主见、手足无措,不能独立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所谓的优秀学习品质根本无从培养,而优秀学习品质是成绩优秀的必要条件。 

第三、陪读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家长在旁寸步不离、近乎监视的陪读,易让孩子心生反感。陪读过程中,由于过分的关注,总少不了嘴巴的唠叨,眼神的扫视,生怕孩子又不专心学习,这样给孩子造成一种不被人信任的感觉和厌烦心理,内心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第四、陪读容易增加心理压力。大些的孩子,懂得为什么要学习了,学习也很努力,很自觉,如果家长常以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为代价在坚持陪读,还忘不了唠叨“只要你成绩好,其它什么事也不用你做”,等于给他背上加砖,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家长的期望值总是很高,而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有个最高限度,背着父母过高的期望在拼搏,一旦没考好,或达不到父母制订的目标,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尤其是性格内向、懂事的孩子会因愧疚而导致诸如焦虑、烦躁、恐慌、自卑、自责等心理疾患,甚至酿成自杀的悲剧。

第五、陪读容易产生心理依赖。 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一个人习惯了事事依靠别人,那么他就无法心理“断奶”,无法自立自强,甚至影响到其它方面,如遇事优柔寡断,生活不能自理等。象藤本植物,总要攀附在别的植物上才能生长。学习也一样,习惯了父母多年的身旁陪读,一旦父母离开,便无法进入正常学习状态。有位母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伴在孩子身边默默地陪读直到初三,有一次母亲要离家一个月,结果这个孩子变得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到学习上,成绩明显下滑。学习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陪读,只在孩子入学早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起一定作用。它并不是什么长久之计,该放手时要放手,该不管时就不管,越管越多,越陪越累,一直牵着他的手,怎么学会自己走?早些心理“断奶”,早些“学习”自立,才是明智之举。

第六、陪读会造成生源的流动。这样农村的生源会越来越少,老师也会跳槽,从而导致农村的薄弱校越来越薄弱,而城里学校却人满为患。

 第七、陪读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如果原来条件好的,支撑下去还比较容易;如果家里最后弹尽粮绝,到时不仅家长压力大,孩子的精神压力会更大。这种压力在孩子小的时候显现不出来,一旦他长大懂事,能承受住家庭为他付出如此之大的重压吗?

第八、陪读使家长与社群隔离。现在农村父母进城陪读基本上还只是限于在生活上给孩子以关照,在学习上帮不了什么忙。陪读,反映出家长的心理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焦虑。究其根源,家长陪读正是对孩子的能力缺乏信心的体现。一些陪读的母亲由于在城里只是给孩子洗衣做饭,缺乏同别人交流,几乎与社会脱节。而一个与社会脱离了联系的母亲,又怎能教孩子为人处事之道呢?

让笔者不厌其烦的再引用党刊上的两段文字,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看一看学生的真实感受:

“为了能给孩子多一点学习时间,有些家长就选择了陪读。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实在是害处多多。首先,家长对孩子照顾得太周全了,对学习有没有帮助很难说,孩子却肯定有了惰性,还会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然而然的就会缺乏责任感。有报道说某高校一名才华出众的男生,在出国读研时要求带母亲一起去,其原因就是他一直是由母亲陪读的,以至于他到了20多岁还没有洗过袜子,没有了母亲,他到国外根本无法生活。其次,家长陪读还可能与学校的教育产生悖逆。因为学校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则会与此矛盾,影响孩子成长。”(内蒙古多伦县第一中学 赵志楠  《半月谈》2005年第6期)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家长也在这儿陪读。我觉得陪读会带来一些麻烦。首先,陪读就要租房子,而所租的房子一般都比学校宿舍的价格贵得多。其次,父母中至少有一个人得在这儿陪着,这样势必会影响他(她)的工作,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和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且,有的同学肯定会因此担心高考考不好,对不起在这儿陪读的父母,在心中形成无形的压力。本来我们高三学生的学习压力就很大,如果再加上这份心理压力,就会让我们觉得很累很累。”(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 钱坤  《半月谈》2005年第6期)

笔者以为家长不可轻视被陪对象的看法,于私于公皆应该思考这些话语的分量,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为子女的成长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为国家的未来塑造合格的人才,为教育的健康发展给与道义的支持。

四、陪读现象的对策:

许多教育专家指出,陪读暴露出了素质教育体系的软弱与无奈,也折射出应试教育的阴魂仍盘踞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其中首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让受教育者在精神、心理、技能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由此也决定了教育方式必须要从以管为主回归到以教为主。所以,消除陪读现象,还有赖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和提升,目前,解决陪读问题宜以疏导为主,基本策略有下面几点:

1、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城乡人民平等的享受优质教育。当前教育的不平衡是造成农村父母进城陪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不仅表现在教学条件上,更表现在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环境上。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就业门路、就业渠道要比城里孩子窄许多,要想跳出农门,惟一的途径就是读书。应该说,在我们经济条件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这种流动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今农民重视文化、尊重人才意识的提高,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在如此条件下,乘新农村建设的东风,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无疑是一项惠民工程。

2、强化学校教育功能,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学校有责任增强自身魅力,如加大精致管理力度、改进学校后勤管理、建设和谐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吸引学生主动置身于学校生活。父母陪读,实际上是父母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而带给学生的则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中学时代正是人格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时候,孩子和父母住在学校外面,就会减少和同学接触的机会,从而容易养成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导致与同学关系的不融洽,甚至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和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增强学校教育功能显得十分必要,既可解家长后顾之忧,又可以使学生健康发展。

3、转变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给子女独立生活的机会。陪读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在作祟。很多家长认为,“前人强不如后人强”。现在的中年一代,许多人都因时代的原因而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中年家长愿意以“牺牲”的形式成就孩子的学业,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普遍存在的“补偿心理”,希望为孩子创造出与别的孩子一样的甚至是更好的条件。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有这样一句话:“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独立生活的经历是一笔珍贵财富,可以让自己学会坚强和忍耐。父母陪读,其实是剥夺了子女这样的权利。陪读并不是帮助孩子学习的惟一良策,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成长的一些问题,关键是要以科学的方式,鼓励、启发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自立自强,克服成长中的种种困难。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真应该向西方的父母好好学一学。西方的父母教导子女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在十八岁以后可以独立、自由地生活。

最后,笔者以新东方掌门人俞敏洪的话语结束本文,“还有一些父母是以爱的名义,行自私之实。不管是对孩子真的不放心,还是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陪读都是有百害而鲜有好处的。陪读的父母们,让孩子独立吧!给孩子自由吧!以宽阔的胸襟去包容他们犯错误,以欣慰的笑容接受他们改正错误。”(俞敏洪:父母陪读,对孩子永久的伤害2006-7-24  搜弧教育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高二现象”成因透视及其教育策略
探索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引导策略
家长怎样面对磨蹭拖拉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2)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叛逆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农村初中学习困难生的成因与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