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伪中医十大特点
 

【伪中医十大特点】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序言:科学与伪科学】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一:整体观念】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二:辨证论治】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三:阴阳五行属于哲学范畴】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四:五运六气学说是气候理论】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五:阴阳平衡】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六:六淫七情】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七:藏象就是脏腑】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八:经络就是神经血管】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九:用化学分析法研究中药药理】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十:用动物模型研究中医临床】

科学有真伪之分。科学首先是一种实事求是、客观的研究态度;其次是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系统严密逻辑理论,以及系统严密逻辑理论指导下的有效实践;再次是这种有效实践所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总和;这一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体系就是客观的科学概念与定义。前者叫做理论,后者叫做科技。科学有经验式科学与先验式科学:经验式科学就是由现象的假设、猜想、试验等所谓的归纳演绎总结的方法开始研究真相,由流到源,具有摸石头过河(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特性;先验式科学就是由真相直接定义科学理论与法则规律,不存在假设、猜想与试验,由源到流,具有宇宙发生学特性。不符合这一体系概念的所谓“科学”就是伪科学。按照这一定义,中医是科学,中医是先验式科学,现代科学也是科学,现代科学是经验式科学。科学只有层次高低之分,没有专利权,没有只允许你叫科学我就不能叫做科学的专属特权。

中医也不例外,中医是科学,中医有自己的特性,不符合中医特性的所谓“中医”就是伪中医,这是毋庸置疑的逻辑。中医特性在1840年之前还维持本色,之后因为西医东渐开始逐渐势弱,中医特性逐渐消失殆尽,尤其现代,经过现代科学的经验式研究,犹如用小学知识去解释大学知识,结果可想而之,漏洞百出,笑料戛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有一个叫郭霞珍的中医“教授”研究的四时五行藏象课题,还有一个自诩最著名的耳鼻喉专家干祖旺认为五运六气就是一团废纸等等,就是一派胡言;再看看这些年来所有中医学院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一版不如一版,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就是一团废纸!中医发展到今天这样令人心酸心痛的后果,那些编书的印会河、邓铁涛、王绵之、任应秋等等所谓一代“中医泰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就是罪魁祸首!黑龙江中医研究院(俗称组研)有个“专家”王铁良,专治肾病、肾炎,他的中药就那么几味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等,蛋白多了加五味子、白细胞多了加金钱草等等,完全是西医那一套,赚了无数黑心钱,祸害了无数患者,真正治好的没有几例。这样的混子、骗子在全国的中医院、中医学院里不计其数,完全是滥竽充数!现代的中医没有特性,现代的传统中医(包括所谓的新中医、中西医结合)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挂羊头卖狗肉,作西医的二奶,人家还嫌土气!千言万语一句话,导致这样的可悲结局,西医没有责任,责任全在现代中医人自身的不争气,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代中医的处境确实可怜,爹(真中医)不亲,娘(患者)不爱,只有那些爱财无道的人高兴,可以拿中医糊弄患者、糊弄国家(搞所谓的中医研究,以骗取资金、职称),一片假繁荣景象,古文物的保护研究还是修旧如旧呢,这古中医越研究越新鲜,医将不医了!


那么中医的特性是什么呢?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是什么呢?看完了伪中医的十大特点,各位也就明白了真中医的十大特点了。这真中医就是古中医。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一:整体观念】

一、整体观念

 

现代中医标榜自己的特色时,总是自豪的拿“整体观念”来说事,似乎这是现代中医的法宝,是西医所无法企及的优势,一个“整体观念”就能将西医比个无地自容、满地找牙、泪流满面、哭爹喊娘、跪地告饶,殊不知,无地自容、满地找牙、泪流满面、哭爹喊娘、跪地告饶的正是现代中医自己,却还孤芳自赏不知道呢,这才是最可悲最可笑的,夜郎自大莫大于此,井底之蛙只见井字。

 

 

 

现代中医的所谓“整体观念”我就不详细炫耀了,无非是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上的陈词滥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就是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病理状态时,始终遵循统一性和完整性的原则,把人体各部分与全身、人体与自然界都有机地联系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待。简单说,就是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那么我们看看,西医有没有这种“整体观念”呢?

 

 

 

首先是西医人体是否是一个有机整体:现代医学理论注重于对人体的系统、器官、细胞水平、超微结构的系统研究,这就是西医的系统整体观,西医人体是由八大器官系统、四大组织、蛋白(组)、基因(组)等综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共性系统的整体,比现代中医的人体研究不知要精细、系统多少倍。我们以蛋白组学为例说明西医的系统论整体思想(不说详细例子,总有一些现代中医无赖无理取闹):

 

 

 

蛋白质组学是西医在细胞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属性,如表达水平、翻译后修饰、相互作用等,并由此在蛋白质水平上获得西医对疾病过程、细胞生理生化过程和调控网络的广泛而完整认识的方法学。蛋白质作为西医人体生命功能的最终执行者,通过研究全部基因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表达谱和功能谱,可以全景整体式地揭示西医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别是西医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机制。同时,通过对某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和实验条件下基因组活跃表达的蛋白质,即功能蛋白质组的研究,不仅能阐明某一群体蛋白质的功能,也可研究某一生理、病理状态下蛋白质表达的情况。


 

 

西医生命体的整体功能状态是微观水平的基因调控和其所表达的相应的蛋白质功能的体现。基因组也具有个体特异性,而且一般情况下,基因组只表达一部分基因,其表达类型与表达程度均受到生存环境及内在状态变化的影响;即一种疾病可能由于多个基因的改变所致,而同一个基因的不同表达状态又可能造成多种疾病。基因及其所调控蛋白质之间相互联系具有特异性和复杂性。近年来,随着从结构研究向功能研究方式的转变,对基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日趋重视。


 

 

蛋白质组学采用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分离手段,结合高效率的蛋白质鉴定技术,全景式地研究在各种特定情况下的蛋白质谱,不论是从其表达模式,还是功能模式研究来看,在一定阶段或某一状态下所表达出的相关蛋白质谱都有时、空、量效方面的动态、整体的变化,这种时间性、空间性、动态性和特异性的特点,比起现代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有过之无不及。

 

 

 

现代中医的所谓研究也只有跟在西医屁股后面闻味、跟风、捧臭脚的资格了。每当西医有一个什么新的流行理论或学说出笼的时候,现代中医就很快将自己的热脸贴在西医的冷屁股上,仿佛一这样,现代中医就有面子了,就是科学的了,其实现代中医也只有这个能耐而已。看看国家自然基金的中医中药项目,哪一个不是如此?

 

 

 

再看看西医是否是人与自然的整体:西医早已提出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研究模式,西医在各种疫病、传染病的疫苗研究方面更是遥遥领先于现代中医,在发生疫情时,现代中医只会吃点板蓝根、喝点大青叶、点点双黄连,还会什么吗?再有就是所谓的无病不活血、无病不化瘀、无病不清热、无病不解毒,这就是现代中医的伎俩。说到这里,再说一下现代中医认为的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无非就是象祥林嫂一样将《内经》中的“天人合一”的有关论述反反复复的絮叨N遍,却不会一点应用,甚至在心理都排斥这些所谓的“迷信”的东西,现代中医有几人能解释清楚运气学说,有几人能研究明白形神学说,其实这些才是中医的精华所在。而现代中医们都在那里闭门造车式的研究证侯规范化、证侯的动物模型、中药的化学成分、临床治愈率、血清药理学等等西医的牙惠,真正在临床上有效的现代中医中药实在是凤毛麟角,都是作为二线、三线可有可无的辅助用药,甚至是保健品、消毒品在应用。现代中医也看到了这种尴尬局面,最近又为自己找了一个专业的借口,叫做“治未病”,这样保健品的地位反而吃香了,高啊,实在是高。“治未病”根本就不是现代中医所理解的那样。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现代中医的“整体观念”根本不如西医的系统观来的科学、准确,西医也不是现代中医所贬低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那么弱智。实话实说,现代中医的“整体观念”就是糟粕,一块遮羞布而已。

其实,真正的中医这种整体观念,用“全息观”总结更准确,这里“全息观”包括三方面:一是中医人体自身的全息现象,如望闻问切四诊、中医人体藏象经络的全息现象等等;二是中医人体与自然界的全息现象,如中医人体与天地日月的全息,与五运六气的全息,与时间、空间的全息等等。三是中医人体理论的物质基础与时空观的全息,如形神学说的全息等等。不详细论述。这是西医所不具备的特性,也是更能准确反映中医理论的特性。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二:辨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

 

 

 

上世纪50年代末,通过批判一些人的错误思想之后,确立了保护中医药的政策。自上而下,号召并组织西医学中医,中西医之间开始全面交流。交流的主要热点,就是“辨证论治”。很快就出现了“辨证论治”中医特色说。

 

 

 

现代中医理论家们最初说不清什么是辨证论治。最早撰文介绍的秦伯未说:“辨证论治”是中医普遍应用的一个诊疗规律,从认识证候到给予适当的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任应秋则说:“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注意于生体病变的全身证候,务使生体的生活机能恢复其正常状态,也就是说要把病体整个病理机转一变而为生理机转。”秦伯未当时还有一句话很重要,即“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最高理论”。其实辨证论治不但不是中医的最高理论,也不是一般的理论,它不是理论,故不是规律。直至现在,现代中医还无知的胡说“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华”,这是错误理解。辨证论治本身不是理论,它只是对理论的运用。旧时要求中医病案包括理法方药四部分,故辨证论治需要运用全部中医理论。

 

 

 

西学中学者中,最先提出特色(特点)说的是孙士荃。他说:“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和治疗学的基本原则。以证为对象进行治疗,反映了中医在诊断和治疗学上的特点;现代医学则是以病(病源)为对象进行治疗的,也可以说是‘辨病论治’。中西医在诊断和治疗学体系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别。”

 

 

 

随着中西医结合思路轰轰烈烈地实施,“辨证论治”特色论很快普及并得到确认。可见辨证论治特色论是西学中先提出来的。辨证论治是一个中医方法,但是特色不等于理论内涵。西医也有 “辨证(因)论治”的概念,如休克、心衰、败血症、炎症及各种综合征等等,意指它们可因多种病因引起,西医诊断证的同时,还要弄清病因,如感染中毒性休克、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等。然后根据辩识的证据有目的的进行治疗。

其实中医更重要的是“辨病论治”,《伤寒论》中条条原文论述某某病如何如何,为什么就有人熟视无睹呢?是弱智,还是别有用心?中医最重要的是“辩机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里的“病机十九条”就是中医“辩机论治”的纲目,可惜无人能懂!《内经》大论特论的神机气立,又几人能懂!

 

 

 

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论述了各种疾病的药物治疗,基本是以药对病的治疗,没有任何辨证。《五十二病方》中所见到的最完整的大方剂,方由白蔹、黄芪、芍药、桂枝、干姜、蜀椒、吴茱萸7种药组成,用治疽病。立法处方严谨,但同样没有提及任何“证”的内容。此外如1997年安徽阜阳汉简《万物》所载“鱼与黄土之已痔也”,“姜叶使人忍寒也”等,反映更早的春秋时代的对病用药(食)情况。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更无“证”之概念,但已有“疒首”等病名记载。医药产生之初,是并不讲“辨证”的,但是讲“辨病”。其他如针灸、按摩导引,其起源殆亦与中药之起源类似。就其产生之初来说,莫不是“对病”而非“对证”。

 

 

 

《黄帝内经》里也是讲辩病论治,同时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五运六气的升降失调,胜复郁发,亢害承制所致。《内经》记载:“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愿闻奇邪而不在经者。歧伯曰:血络是也。”按《内经》的表述,奇病是一类非季节性疾病。它易发生于“尊荣人”中。奇邪不同于六淫、七情,有“厥逆”的属性,它是以引起脏腑中血络病损为特征,最终形成脏器严重病变,预后不良的一种致病因素。一般疾病,多有季节性、阶段性、自限性等特点。而奇病则相当于现代医学中一些持续进展的器质性病变,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肝硬化、肿瘤等病种。奇病主要有以下一些病种:脾瘅,消渴(糖尿病),肾风(肾病),鼓胀(肝硬化),肺厥(肺心病),厥逆,脑逆(脑瘤),促心痛(心绞痛)、息积(肺癌),伏梁(肝癌),偏枯(脑血管病),胆瘅(胆道感染),肠澼(结肠炎),尸厥(晕厥),瘕(肿瘤),巅(癫痫),痫厥(癫痫大发作),胃痈(化脓性胃炎),狂(精神病),喑俳(失语),真脏脉、脉代而钩(心律不齐),传五脏病(多脏器衰竭)。其主要病种都是现代多发的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病种及一些难治性疾病。这些病中,虚证发展为五劳(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即脏器劳损;实证发展为五积(伏梁、息贲、肥气、痞气、贲肫),即脏器肿瘤,最终均造成“ 五络俱竭”,脏器衰竭的严重后果。

即使仲景以其以降,仍是讲“辨病施治”的。《伤寒论》重在六经运气辨病,《金匮要略》重在脏腑辨病,流传千年,竟然讹传成辨证,医者多成心障。张仲景杂病专书《金匮要略》是以“病”作为全书的总纲,每篇均冠名曰“论某某病脉证并治”,是以病统脉证的。那种只见其证,不识其病的施治是决计不可靠的。书中虽讲辨证,但专病专方之处不少,如疟母用鳖甲煎丸、历节用乌头汤、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奔豚气病用奔豚汤、宿食用瓜蒂散、趺蹶用针“刺踹入二寸”等。此外,仲景全书“同证异治”、“异证同治”之处亦不在少数。如同为湿热证,湿热黄疸用茵陈蒿汤,湿热下痢则用葛根芩连汤。又如小青龙汤,既适于外寒内饮证又适于水饮内停证。这说明虽然辨证重要,但证绝不是唯一的。反推,如果“辨证施治”可以包容一切,则以八纲辨证所得之证亦不过寥寥数种针对湿热、风寒等证各创一方,不就赅尽中医治疗了吗?事实上临床用方却是千变万化的。

 

 

 

唐代“药王”孙思邈施治更讲辨病。如“治大腹水肿,气息不通,命在旦夕者方”,“治关格,大便不通方”,“治齿痛”之含漱汤方,“治鼻中息肉方”等,均无辨证可言。他如外妇儿各科,莫不如是。清代陈士铎《洞天奥旨》“熊脂膏:治数十年鹅掌风。”不知有何证可辨?现代,更加重视针对某病的某种药物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研究,于是才有“青蒿素”、“亚砷酸制剂”等重大的发明出现。青蒿素是世界上唯一公认的由中国人发现其化学结构的药物,而其来源则是《肘后方》,看不出丝毫辨证的痕迹在内。

 

 

 

由于“辨证施治”被提到过高的地位,所有的教科书中,首先就要提到中医的这一大特色,以至于初学中医者过于迷信辨证施治,认为一辨证,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一叶障目”竟连病也不辨。在理论上,学术界将之作为诊治疾病的唯一法则,将中医灵活多变的诊治思路和方法全塞进其理论框架之中,导致中医辨证施治泛化、僵化和庸俗化。临床施治,绝没有无辨病的辨证,但可有无辨证的辨病。辨病与辨证不但不矛盾,而且相互补充,一细一粗,共同完成对疾病的认识。而辩病辨证的核心就是辩机论治,病机是疾病病因、病性、病位的发生、发展、象变的综合时间与空间的基本原理,一个病机过程中可以包括几个证候型,而证仅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空间概括而已。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杂种,是个畸胎,是个变态的东西,如今的现代中医却当他是祖宗供着,每言必说,上方宝剑,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是现代中医最大的悲哀!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中医真的就再也没有未来了!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三:阴阳五行属于哲学范畴】

三、阴阳五行属于哲学范畴

一提阴阳五行,有人就认为是迷信,就会想到留着八撇胡、戴着小眼镜的阴阳先生;一提阴阳五行,有人就认为是哲学范畴的概念;一提阴阳五行,几乎所有的现代中医人都会马上想到阴阳平衡、互根互用、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等等哲学概念,这似乎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啊。如果你让他定量的解释一下,现代中医就没有人会继续侃侃而谈了,典型的叶公好龙。什么是阴阳五行呢?首先他绝对不是哲学概念,哲学只是无知的人迷惑更无知的人一种洗脑工具而已。阴阳五行具有各自明确的天文背景与天文机制,阴阳是古日地学的核心概念,五行是古行星学的核心概念。《内经》中明确说明:阴阳系日月,五星是五行之精。在喧嚣的城市中,只要我们清净一下我们的心灵,观察一下天地人,就会发现天地间最大的阴阳,就是春夏秋冬四时,最小的阴阳就是昼夜。这就是典型的日地学关系。深入的研究你会发现,阴阳的奥秘无穷,今人只知道八卦是阴阳的二分法,少数人知道一点阴阳的三分法,即古中医的三阴三阳,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其实关于阴阳最大的一分法,就是太乙,这个太乙就是太阳,有些人以为这个太乙应该是紫薇垣的太乙星,其实那只是坐标而已,,,,,,,在古代天文理论中,盖天说中的七衡六间图是关于阴阳的图,《周髀算经》详细计算了四分历法,用的就是这个七衡六间图,阴阳的内涵极其丰富,不是哲学所能包容的,也不是现代中医所能理解的。


五行是五星运行的五体力学,五星作为太阳系的行星,对于地球来说,就是坐着花瓣样螺旋曲线运动,有逆有顺有停,《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明确论述了五星的运行规律,其中一句“运星北越”,难倒无数中医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将五行看成五星的轨迹,就一切真相大白了。明堂九宫也是太阳系内行星飞行轨迹。这些行星与日地月的力学效应就是中医的气场,,,,,,,,,,阴阳是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五行是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二者即可独立使用,也可联合使用。这些秘法在民间有流传。

其实古中医的地心说,即盖天说是最准确的宇宙模型(关于浑天说、宣夜说、橐籥说以后再论)。对于地球人来说,宇宙无穷尽,区区一个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又有谁能证明那就是宇宙的中心呢?我们研究的是地球人,不是火星人,也不是金星人,更不是太阳人,所以我们研究地球人的坐标系就以地球为中心,这样的理论体系对于地球人来说最实际,那种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理论对于研究太阳系行星可能有用,但是对于研究地球人的时空规律却无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古人比现在的科学人要聪明的多!其实谁又能保证地球不是胀观尺度上宇宙的中心呢!中医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现代科学及现代中医都是以太阳为中心的理论,所以显得笨拙无用。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四:五运六气学说是气候理论】

四、五运六气学说是气候理论

《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的“运气九篇”内容实际上是《黄帝外经》的部分内容。数千年来,无数中医人寻找《黄帝外经》,却不知就在眼前,这都是因为中医人对于古中医的不了解所致。具体原因见《运气七篇就是黄帝外经》帖子。一本《外经微言》小册子蒙骗了多少人啊。


五运六气理论是实际上是阴阳三阴三阳与五星五行规律有机结合,是古日地学与古行星学结合而成的关于古中医人体的古基因学,中医人体的五藏六腑由五星五运衍化而成,十二经络由六气之六经衍化而成,中医人体内部的藏象经络构成神机,外部的五运六气构成气立,二者全息统一,共同浸淫在日月地的阴阳之气场中,所以藏象经络同样具有阴阳属性。关于中医人体藏象经络的形成,在《黄帝内经》中有详细论述,可是就是有许多中医人熟视无睹,不知居心何在?

现代中医研究运气学说,就是大篇幅列举各地的气候资料,做什么荟萃分析,到头来得到的结果自相矛盾。其实气候理论岂能代替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所包容的内涵是极其繁杂,天地人多方面物理效应与人体效应,此其一;其二,《九篇大论》运气理论也不是运气理论的全部,还有大约四分之三的内容佚传,所以按照现在传世的运气理论计算,也没有准确性。可见现代中医就连传世的运气都研究不明白,例如有中医学院著名“教授”研究认为运气只适用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云云,可笑之极!甚至排斥运气的也大有人在,更不用说佚传的部分了。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五:阴阳平衡】

五、阴阳平衡

现代中医关于阴阳,有一个荒唐的说法,即阴阳平衡。这个阴阳平衡在中医理论中从来就没有说过,之所以有这种谬论,就是现代中医的无耻杰作,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本来就不是哲学概念,他是古日地学运行关系的高度概括,在《周髀算经》中描述的盖天论,《内经》说的“移光定位”,就是阴阳的本意,所以《素问》中专有一篇《阴阳系日月》,说的就是古日地学的阴阳概念,完全不是中医学院教材所胡扯的什么阴阳互根互用、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等等哲学论调,后来的教材又胡编了一个阴阳感应的概念,其实这些现代中医“专家”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你让他详细解释一下这些阴阳的概念,他们只会以概念解释概念,自话自说。现代中医以为阴阳就是跷跷板呢,平衡就好,实际上这是现代医学简单思维的流毒。中医关于阴阳,就是阴平阳秘,阳化气,阴成形,阴生阳长,阳杀阴藏。生命过程就是阴平阳秘的过程。这里的平,是正常的意思,不是平衡。所以内经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这就是阴平阳秘,阳气秘入正常的阴气之中,阴气涵养阳气,阳气不亢;阳气温养阴气,阴气不浊。阴阳的关系如同在密闭容器中用火烧水,火将水烧开沸腾时的状态就是阴平阳秘的状态,火力正好,湿气氤氲,这个氤氲之气既有阴气、又有阳气,是阴阳之气。他自己有一个阴阳之气循环的耗散结构状态,这个耗散结构远离平衡状态,是非平衡状态。如果火力不够,水不开,既是浊阴;如果火力过强,烧干锅,既是亢阳。可见阴平阳秘对于中医人体多么重要。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六:六淫七情】

六、六淫七情

现代中医在中医学院的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将六淫七情归纳为致病因素,只是定性的大概说了一下这些致病因素致病的临床表现,具体怎样辩机,怎样定量计算,就不会了。一般现在的中医学院的学生可能也会这样认为,就是六淫嘛,还有什么定性、定量之分吗?这六淫怎么解释,教材说是正常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不正常了,就是六淫,甚至还举例秦医缓和所说的阴阳晦明燥湿等等之类的古文来说明这六淫的历史,仅次而已,再无下文。其实,这六淫是哪里来的呢?就是五运六气中的六气啊!根据干支的太过不及、司天司地中运五行的生克制化,以确定天刑、顺和、小逆、天符、太乙天符、直符、同天符、岁会、同岁会、干德符、相得、不相得等等,根据这些才能确定六气的太过、平气与不及呢,还要计算前后三年的运气,这些步骤在现代中医的教材中全部缺失,不是省略,根本就不懂。


七情同样如此,七情是五藏的情志变化,而五藏是五运的气场所化,所以情志的变化与五运的变化息息相关,这些内容在现代中医中都是不解之谜。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七:藏象就是脏腑】

七、藏象就是脏腑
现代中医对于藏象不叫藏象,而是叫做脏腑,他们极其重视中医典籍中关于中医解剖的内容,还炫耀什么中医最早发现血液循环论,等等诸如此类的第一,甚至还激烈辩论为什么中医的肝脏在左边,而不是在右边,因为西医解剖肝脏在人体右侧,这么无聊的话题都能刊登在现代中医的学术期刊上丢人现眼。还有一个现代中医的诟病,即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而西医认为是脑主神明,明显的中医错误,怎么办呢?于是那些中医学院的“大师”“教授”“专家”们开始长篇大论、东拼西凑、牵强附会、旁征博引、普遍联系,甚至抓住李时珍在解释中药蔓荆子时无意间说的一句“脑为元神之府”就再也不放了,甚至成了金科玉律,总之只要能说明现代中医也是脑主神明就OK了,于是出现了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的三派之争,也是极其热闹好笑。还有什么中医的肾与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轴的相关性研究,阴阳与RAAS系统的相关性,等等吧,不一而足,但是越研究,现代中医觉得越乱,得捋一捋,但是却找不到头绪,一团乱麻。


其实按照中医的形神理论,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古中医的形神理论认为,中医人体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肉体,即形而下,一部分是神体,即形而上,就是形态发生场,而中医的一切理论所针对的都是神体,形态发生场而已。再者,按照中医的全息理论,人的大脑是一个完整的全息元,五官就是五藏的全息再现,面相也是五藏的全息再现,其实在大脑里面也是五藏的全息再现,道家早就有关于大脑内部的九宫全息图像了。心藏在大脑内部的全息元对应于大脑皮层,肾藏全息元对应于脑干区域,肝藏全息元对应于小脑区域,肺藏全息元对应于脑桥脑干区域,脾藏全息元对应于丘脑、胼胝体等区域等等。所以就是心主神明。这么重要的大脑在中医中只算一个奇恒之府,这不是中医的疏忽,而是中医的高明之处。其实中医关于人体解剖也是非常详细的,甚至连大肠、小肠的长度、结带的个数都数的清清楚楚,骨关节的数量、结构,经筋的走形附着点都准确无误,脏器的重量、大小、结构、位置都清清楚楚,怎么会这么重要的一个大脑会不知道呢。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八:经络就是神经血管】

八、经络就是神经血管


经络的笑话最好笑,开始的时候,现代中医不承认经络的客观性,极力否认打击贬低,没想到国外通过同位素示踪,竟然走出了古中医的经络走形路线,这次现代中医的脸丢大了,但是脸皮厚,知耻而后勇,所以又欣然接受了,并且这次以后,就再也没有关于经络客观性的疑问了。其后的任务是研究经络的物质结构,不外神经、血管、分维、液晶、水晶体等等胡说,现代中医就是这么无聊、无耻。一群铜臭之徒,即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

50年代,北京中医学院在临床观察到一个奇异的现象,即一些截肢的病人在已经截去肢体的部位出现患肢痛,但是肢体已经不存在了,为什么会有疼痛的幻觉呢?现代中医解释不清,其实,经络就是古中医人体形神学说中神的形态发生场上的中医人体结构,能量传输结构,截肢只是截去了形体上的肉体,形态发生场上的经络之场却没有截去,理论上说,这个截去肢体的残肢应该有再生至正常的能力,但是由于人的后天意识障碍,会阻止这种再生的继续,而在肝脏的再生现象上却表现的完美。后来研究发现,不但人体,而且动物,甚至植物(香蕉、黄瓜、南瓜等等)也有经络,这就完全否认了经络是什么神经、血管的胡说。但是在中医人体中不可能看不到神经这么重要的人体结构,其实中医人体中的经筋就是西医的神经。多看看西医书与《内经》关于“经筋”的描述,就明白了。

九、用化学分析法研究中药药理

 

 

 

回顾现代中药研究所走过的路,就不难发现有如下几个方面问题:用单一的化学成分取代中药的复方作用;用离体的细胞代替有机整体;用特定条件实验动物代替社会的人和心理的人;用形态学方法取代综合功能调节。所以,研究越深入,偏离中医药的固有轨迹就越远。这样研究方法可能解释某些中药作用的机制或在药理学上取得某些突破,但其最终结果只能是为西医开发某些新药。(严格地说,这样研究出来的药物尽管其前身是植物、动物或矿物,但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或“天然药物”。)又如,临床常见的某一药物不含某一成分却有某种功效,而某一药物含有某一成分却不具备某种功效,都是这个道理。现在的药监部门按照西药的标准随意指责中药的重金属、A成分、B成分超标等等,殊不知中药是配伍应用的,不是象西医那样单一应用的,没有砷,还治不了白血病呢?!这样的符合药监局规定的伪中药现在社会上比比皆是,能治病的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一副中药里有西医所谓的化学成分大约20-100种之多,而现代中药仅仅用所谓的HLPC、指纹图谱等等貌似高科技的东西测定一种或两种所谓的有效成分,其他一律清除,这样的中药同原方汤液有天壤之别,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我们知道化学试验中需要催化剂,中药的作用里同样也需要催化剂啊,现代科学有一个“蝴蝶效应”,中药里谁能保证没有“蝴蝶效应”呢!而现代中药就这样无知、武断的清除一切所谓“杂质”,留下主要化学单体,所以疗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中药起作用的机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的四性五味归经理论,循经入藏,作用的靶器官是藏气,而不是脏器,脏器只是效应器官而已,而现代中医只认识动物模型,不认识藏象经络。更可笑者,现代中医还研究一种所谓血清药理学,这是日本人的发明,但是已经被抛弃了的陈词滥调,在中国的现代中医眼中,却成了宝贝,就是在人服药后的血清中寻找中药的有效单体,只要现代中医能找到经络中的气分子,就能找到中药的药气分子,但经络在哪里呢?现代中医可笑之处比比皆是。

【伪中医十大特点之十:用动物模型研究中医临床】

十、用动物模型、有效率研究中医临床

自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界全面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证本质研究。从临床研究到动物实验,从寻求单一“证”的特异性指标到病证结合研究某一病证的客观指标,人们将其作为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攻关对象,期以突破。然而60年过去了,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现代中医为一时的成功而盲目高兴时,诸多困惑也伴随而生,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深入思考之处。譬如国家“七五”攻关计划中脾气虚证的研究,该项研究获取了几十项与脾气虚证有关的客观指标,运用的方法包括透射扫描电镜分析、放射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分析等先进技术,广泛涉及到消化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能量代谢系统等,应该说该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在这几十项相关的客观指标中却没有一项称得上是脾气虚证的特异性指标。譬如运用血液流变学研究血瘀证的情况,在中医典型的血瘀证范畴内,有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并不典型,如肝硬化属于典型的血瘀证,但肝硬化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不呈现出高黏状态;而并不属于血瘀证范畴的病证,有的却呈现出血液流变学的典型改变,如属于热证范畴的感染性疾病,属于水肿范畴的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血液流变学检测即出现血黏度增高的趋势。事实上,中医证的客观化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失败。因为中医的一个证往往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而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虽然多种疾病能够呈现出类同的临床症状,但这些疾病之间往往具有本质的差异,它们一般都具有自己的特异性客观指标,如果将这些互不关联乃至相互对立的指标作为某一个证的客观指标,很显然,它们当中的任何一项都不可能成为该证的特异性指标,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形。这就提示我们,证本质研究已进入死胡同,仅仅依靠追随西医学亦步亦趋的证实性研究,显然达不到目的,反而使中医学术在西医学面前越来越萎缩,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血瘀证与现在流行的络病学说(血瘀证2.0版)都是这种自我陶醉与自杀式研究的滥觞。

动物模型是西医认识与控制人类疾病的重要工具,建立动物模型的标准与方法体现着西医生命观、疾病观和方法论,它是现代实验医学的重要基础,是西医基本理论赖以发展的前提条件。现代中医东施效颦,仿效西医的动物模型方法用于自身的理论研究,遇到两个大的困难:一是现代中医辨证方法无法在动物身上充分发挥,取证不全,辨证不准;二是没有自身客观指标,不得不借用西医标准与方法与现代中医之证生硬套用。动物模型资料与临床实际之间的相关性似是而非,难以真正促进临床工作,造成脱节,最终演变成两个结果:一是寻找各种证型相对应的西医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二是用各种西医指标评价现代中医治疗方法的效力。这样,现代中医实验研究又与传统中医理论脱节,中医研究实际上正在被西医肢解,其本身的系统性已不复存在。现代中医动物模型借用西医标准与方法,以“灶”代“象”,最后的结果是又增添了一批西医动物模型,不仅对中医自身的学术研究无用,而且倒成为消解中医的有利工具。我们应从为模型而模型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如果没有对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五运六气、病因病机等这些传统中医核心概念体系的发生学思考,真正的中医动物模型根本就不会出现。

 

 

 

过去中医杂志报道的大多是个案,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和体悟,以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临床水平。现在的中医杂志,个案的报道没有了,代之的是几十例、上百例,甚至上千例的临床报道。例数增加了,从偶然性上升到了必然性,实证的两个基本条件即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也似乎得到了满足。可是蓦然回首,却发现这里面已经没有多少中医原来所具备的那些活泼的东西。学人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医的信心和把握亦不但没有增加,相反大大减少了。中医本来就是个体化治疗特色,如今却在西医转向个体化治疗的大趋势下,现代中医反而扬短避长了。弱智到这个份上,已经无药可救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学习之路经验分享(弯路 方向)
中医思维本质探源
术数与《伤寒论》中的脉法
邹勇讲中医(七) | 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辩证体系
中医治证不治病9-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