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每代人都觉得自己活得不幸福?
腾讯文化走刀口2015-12-04 07:12
[摘要]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不幸,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并不值得拿出来说,贴标签的方式,更不可取,只是当一代人掌握了话语权,总是免不了述说自身,为自我辩护。
作者:走刀口
导语:
2013年左右,舆论场上关于“80后”不幸福的新闻大面积出现,《人民日报》刊文称“80后集体变“老”暮气沉沉”,随后引发了关于“80后”不幸福的讨论。最近,互联网上又出现了另一种声音——“85后”生活特别不幸福,在笔者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发出类似感叹。实际上,如果仔细观察,几乎每代人都会感叹自己活得不容易,生活不幸福。大约十年前,互联网上到处都是“80后”生活不容易的帖子,而现在,到处都是“85后”生活不容易的帖子。为什么每代人都感叹自己生活不幸福?
这看起来是个社会话题,但实际与代际冲突和舆论话语权的澶变分不开。其一,代际划分是一种对人群贴标签的行为,把人按出生年代划分为“60后”、“80后”,并给予他们诸多特点;其二,舆论话语权在代际之间会出现交替控制的特点,当一部分人掌握了社会的主流话语权时,就会对社会命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人群进行贴标签的分类,便是这种看法的表现之一。
在互联网上,代际交替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十年前,大家都在讨论80后如何,十年后,“80后”不再是人们讨论的重心,“90后”、“00后”成了舆论场的主角。与之相对应的是,“80后”、“85后”开始掌握部分话语权,也成了最爱发声的群体,他们更愿意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不幸福的感受。
出生年代划分促使人群产生自我认同
在中国的舆论场上,“80后”被讨论得最多。“80后”这个概念,其实完全是人造概念,并不具备多少学理基础,在互联网上最先出现,接着才被人们讨论。
2003年7月11日,网络作家龚小兵在天涯发表《总结:关于80后》一文,正式提出“80后”的概念(他在原文中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一个叫“中国斗志”的湖南男孩。),按原文所述,这个概念是仿照陈卫提出的“70后”概念。龚小兵对“80后”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做了一番概括性描述。
龚小兵此文出炉后,被媒体和出版社大量引用,“80后”作为一个名词,正式登堂入室。2006年,在韩寒与文坛前辈的争论中,“80后”作为一个负面群体,被广泛传播,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80后”的集中研究和讨论,在媒体和学术界的讨论中,“80后”成了自私自利,没有责任心,“垮掉的一代”。
实际上,以出生年代划分人群是中国舆论屡试不爽的划分方式,也是一种简单的贴标签,把人群划分为我们和他们,以示区别。这种划分,多数情况下站不住脚,单独找不同年代人身上的不同点,自然有很多不同,一代人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但这并非全部,比如说75年到85年这个时间段出生的人,相似度可能比1980年代前后段出生的人相似度要大得多。
只不过,以出生年代划分人群的方式一旦被人们接受,就会不断被强化认同,特别是掌握话语权的一代,他们会不断加强自身一代的特征,比如,与“80后”对应的“50后”、“60后”,他们会不断强调自己上山下乡的经历或讲述早年吃过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与好生活,而“80后”因为没经历过这样的磨练,自然难当大任,甚至是“垮掉的一代”。
而“80后”接受了这种身份认同后,也会不断加强自我身份认知。如前文龚小兵《总结:关于80后》一文认为,“80后”的身份认知是崔建,是罗大佑,是河边扔小石头,是“悲壮且忧伤的”(原文如此)。总之,通过寻找一个年代人的共同点,来构造一代人的身份认同。
其实,同龄人总是有许多共同话语,这些共同点极易引起共鸣,从而达成群体的身份认同构建,本质上,这是一种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认同,并没有多少实质基础,很多时候,不同代际间也能找到认同。
代际认同建立后会强化身份认知
代际认同一旦建立,人们就会为自己的代际辩护,“50后”、“60后”自然认为自己吃过很多苦,付出了很多心力。通常情况下,“50后”、“60后”是“80后”一代的父辈,他们通过反复强调自曾经的苦,希望“80后”珍惜当下的幸福,通过描述勤俭节约或有集体精神,来反衬“80后”浪费,自私自利。
一个常见的叙述范式是这样的:“70和80后还在早年经验中体味过某种‘准古典主义’的生活气息,之后则完全没有了。如果说互联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牛或最变态的发明的话……而对于90后来说,只是一个本已存在的事物,是默认方式。”(参见深圳特区报2014年12月12日曹寇《代际问题》)
在上述叙述范式中,“90后”被描述得不懂“70后”、“80后”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新人”。如果说这种叙述呈现出的代际区别还是小区别的话,那韩寒与文坛老一辈评论家的争论,则是明显的代际交锋,这次交锋中,韩寒被视为目中无人桀骜不驯的“80后”代表。在这种交锋中,人们更乐意按代际站队,而非事情正确与否,显然,“80后”更支持韩寒。
代际认同通过这种争论被强化了,一代人开始为自己辩护。对于“60后”而言,他们需要不断回顾自己当年的吃苦经历,讲述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以此来和其他代际人群的区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批判其他代际的人群,其中“80后”是很好的靶子。
而对于“80后”而言,他们面临着来自父辈的批评,自然要抱成一团,他们通过寻找这个年代生人的共通点(比如日本动漫、街机、小霸王等),来构建一代人的身份认同,并为自我辩护。
舆论话语权转移放大一代人的声音
对于代际的批判,从未在舆论上停歇。2004年左右,中国媒体上,“70后”是被批判对象,这一代人被描述为青春期“正赶上八十年代兴起的消费文化,因此,七十年代人总体上是没有理想、没有责任、追求自我个性张扬的一代人,也是没有历史与时间,只有当下的一代。”李天时更是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不与七十年代生人交朋友》的文章,指责这代人都是“古惑仔”,没文化,没法沟通,冷漠,斤斤计较,“他们太自私,对他人太不负责任”,总之是没希望的一代。
但不曾想,没过几年,风向急转,“70后”被人“忘却了”,“80后”成了自私自利、垮掉的、没有断奶的一代。而现在呢,“80后”站起来了,“90后”则被认为是“脑残”的一代,看样子,很快就轮到“00后”了,只是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一代。导致这种舆论话语变化的原因,就在于话语权的变迁,批判“70后”时,“60后”、“50后”掌握着主流话语权,批判“80后”时,“60后”,“70后”掌握着话语权,批判“90后”时,“80后”掌握了部分话语权。
喻国明曾说,“任何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话语周期”,“在这个周期中,话语表达的第一个高峰是在20多岁的时候,因为年轻人对现有秩序不认同,他们的言行代表了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反叛和挑战;第二个高峰则是到了四五十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已经掌握了社会话语权,他们的观点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实际上,互联网兴起后,话语权的转换已经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了,十年就能构成一个周期。比如2003年左右,“60后”正好是社会中坚力量,掌握着最大的话语权,他们可以轻易对“80后”展开批判,以韩寒与白烨的争论为例,当时媒体和舆论几乎一边倒的支持白烨,批判韩寒,韩寒成了负面典型,但也成了“80后”的“英雄”。在话语权的冲突中,“80后”最开始处于弱势地位,但强力反抗现有秩序,呈现出颠覆的姿势。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80后”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流人群,掌握了互联网上的话语权,随着“80后”社会地位的提升,这种话语权进一步加重,现在,“80后”一定程度上已经控制了互联网的话语体系,因此关于“80后”的负面声音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90后”变得脑残和不堪大用了,而老去的那一代人变成了“坏人”,变成了道德败坏的人。
与之对应的是,“80后”开始感慨人生艰难,感叹生不逢时,比如关于独生子女一代,关于买房,关于工作,方方面面的压力,都被拿到互联网上说,似乎这代人已经是历史上最不幸的一代人。
但若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80后”这种感叹,只不过是“60后”们感叹时运不济的另一种表达罢了。正如“60后”感叹自己吃苦受累,教育缺乏,幼年生活困苦一样,“80后”也在感慨房价暴涨,生活压力巨大,活得不幸福。
所以,当“85后”开始感叹生活不易时,这并不值得新奇。
结语: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不幸,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并不值得拿出来说,贴标签的方式,更不可取,只是当一代人掌握了话语权,总是免不了述说自身,为自我辩护。
返回腾讯网首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你们75后80后是“老一代”,你们还不服?
95后,不只是“另一代人”?
最容易被“消费主义”毁掉的一代人,真的会被毁掉吗?
中国青年报:“重新发现老人”仍然需要善意
是什么引起自媒体平台之战的
“××一代”:时代烙印还是乱贴标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