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你们75后80后是“老一代”,你们还不服?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梗换旧梗。最近,“三四十岁的老一辈”,就接上了保温杯之后黑“中年老男人”等段子后的临时空档期。

这个梗出自17岁的李昕泽。作为洛阳崇才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面对“梨视频”采访时,李昕泽称:我这个年龄做CEO感觉很正常。可能一些三四十岁的老一辈企业家,他们就没法了解互联网,因为已经老了。

听到这话,我差点就“老夫聊发少年狂”,将这位00后CEO痛扁一顿:哥正念着“青春少年是样样红”,想着在媒体待腻了后去创业,就被你埋汰成了“老古董”……你是不是故意想让我表演“一口老血喷到手机屏幕上”的功夫?你就不能像别的00后那样按常理出牌,喊我叫“叔”?你让那些还在叫着“我还是个宝宝”的80后怎么想?

对逐渐掌握公共空间话语权的80后来说,他们显然不甘心认“老”——社会心理学上的“老”,是跟话语权资源配置联系在一起的,说你老,意味着你不行了、该让路了。这是那些站在时代风口上的80后们不堪领受的。

你真把80后的姐姐喊成“阿姨”,她们保准在生活界面上把你拉黑个十次八次。互联网本质上就是个“屏”,这个“屏”对现实截面进行了投射,不过是拟态的。我们的很多被现实打磨的观念,会在“网络次元”里被校正,包括年龄层认同。“互联网时间”会给我们心理上的“虚岁”。

但当我们走到线下,迟早还得接受被岁月杀猪刀追杀、被“大龄”“剩女”等字眼奚落和被长辈逼婚的现实。

老了就是老了,就算你能抵御得了肚腩不听使唤地鼓起,抵御得了渐生华发和身体机能上的各种不服,你能摘掉大龄男(女)青年的帽子吗?你能改变你父母催婚时说“村里跟你同龄的狗子儿子都上初中了”吗?能理解这位00后CEO的公司不开工资(更别谈社保等),也能招到“300多位员工”吗?你能想象在洛阳开的一家公司喊着要变成阿里巴巴和腾讯吗?(文/佘宗明)

舆论就这样喧嚣着,在一轮轮少与老的PK中划过

调侃也好,无意也罢,剖析李昕泽这一番话是不是对三四十岁群体的不敬,没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老”得越来越快的社会,80后说70后老了,90后说80后老了,还有,80后说90后老了,80后还自称80后老了。哦,这简直就是一个人人都说自己“老”了的社会?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3年前微信朋友圈里很多人都转发过一篇王朔的“老”文章——《唯一让我欣慰的是:你也不会年轻很久》。王朔在文章里说,“原来我一直是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即使明知年岁渐长我也认为只要有颗年轻的心自己就永远25岁,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很心动的姑娘,心里第一个念头竟然是:‘这个姑娘对我来说会不会有点小?’那一刻,我才绝望地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每个人都会老去,这是再自然不过的、无法抗拒的规律。“你们也不会年轻多久。”这算是一种自我安慰,也算是对“正年轻的人”的一种回击。只不过,在这个大家似乎都“老”得越来越快的社会,“年轻”与“老去”的对抗,早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年龄的对抗,而是不同年纪间的代际碰撞。在年少轻狂者的眼里,稍微上点年纪,做事不够锐气,这些人在他们眼里已经“老”了;原本年纪轻轻,但被庸常生活打压得不够顺畅,这些人自称自己“老”了;手里握个保温杯,还未来得及说出中年危机,别人已经说你“老”了……确切说,这不是一个“老”得越来越快的社会,而是一个被舆论塑造出的“老”得越来越快的社会。

等你真正变老的时候,恐怕再也没有心气去参与这种热闹的讨论了。还好,现在还有机会,少一些矫情,多一些直面生活认真做事的能力。(文/陈 方)

除了年轻,你还靠什么踏平一切

当年我们年轻的时候,看不起我们的上一辈,还主要是因为学问。我们的上一辈净搞运动了,没读过多少书。我们对残存的上上一代,还诚惶诚恐的。而现在涌上来讥笑70后、踏平60后和50后的好汉们,却只凭着他们的年轻。

不错,年轻是个非常优质的资产,跟颜值一样,可以换大钱。但是,这样的资产,也跟海里的冰山一样,很容易消融。如果没有及时在消融之前变现,终将一无所有。无论在学界还是其他的行业,我一直期待能冒出几个80后的佼佼者,早点把我们这些老朽送进历史的垃圾堆。可惜,除了一些教授(90后都有了)之外,这样的人,还真的少见。即便是教授,也多在自然科学界,人文社科界连这样的官样教授都不多。说实在的,70后还有几个杰出人士,但80后,90后呢?难道你们一直要靠那不多的几个90后美女教授给你们撑台面吗?

代际的更迭,是早晚要来的。但是,这样的更迭,不能仅仅是年轻的“靠死了”年老的,或者年轻的推下去年老的,需要有学问的背景。也就是说,文章要写得更好,不是只故弄玄虚推出几个“丧”和“尬”的新字意;学术要更精进,不是只多了几篇应景文章;思想要更深邃,不是仅仅说得漂亮。

如果单靠娱乐节目里的伶牙俐齿,进步不进步且不说,你的社会,将变得特别没质量,只有轻浮和喧嚣。如果一个社会的人,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躯壳,你觉得有劲吗?(文/张鸣)

少年坐在舞台中央,看着“老一辈”抱怨时代?

当代人摄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代代传承的以经验为主导的知识获取,被创造和传播为形式的知识获取所取代。从历史的尺度看,这样的变化已经发生了有一段时间。在农耕时代,知识总量大体恒定,缓慢的增长速度不足以影响经验传承,但进入工业文明特别是信息时代以后,像计算机摩尔定律一样,10年内人类的知识总量可能就会翻一番。

如果说,70后、80后那代人的“偏激”“愤怒”,营造了不稳定的代际关系,那么现在的代际关系走向了新的平衡——年少者习惯坐在舞台中央,看着中年人愤愤不平地抱怨这个时代。

有社会学者提出了“文化反哺”的概念,来描述这种代际关系的逆转。年长一辈往往要通过向年轻一代吸收文化,来顺应时代潮流,中老年人则放弃了说教的执念,以能和90后谈笑风生为时髦。年轻人创造知识的能力,强于年长者传承知识的能力。这好比是十几年前56K速率的拨号上网还是主流,现在光纤宽带全面铺开,速度决定地位。

所以,争论年轻人和老人谁更应该被尊重,谁更有权利掌握话语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掌握了知识,谁具有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尽管从整体上看,年轻人学习能力强,对新生事物表达出天然的热情,但这并不绝对。照样有思想停滞的年轻人,保持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的老人,对前者而言,他们还没有年轻就已经老了,对后者来说,他们永远年轻。(文/王钟的)

碰巧搭上一班青春快车不足以成就伟大

在一场又一场针对90后、00后的“造神运动”之中,很少有人会想起那些人到中年的业界巨头。然而,只要稍微留心,我们就会发现每一家年轻人创立的企业背后都有这些中年巨头的身影。

在舆论的狂欢之下,90后与00后的新锐在表面上好像成了时代的赢家,但实际上,他们却处处受制于那些“闷声发财”的业界中坚。很多时候,舆论之所以一边倒地认为年轻人必然胜过中年人,只是因为真正掌握社会权利的中年人不屑于与年轻人争夺浮名而已。

不仅如此,精明的中年企业家们有时还会主动制造一些“年轻人后来居上“的舆论,以此迎合年轻人的情感,以让自己的品牌更受年轻人喜爱,从而更容易地从年轻人身上赚钱——那位“00后CEO”的快速蹿红,离不开60后的“老一辈企业家”雷军的应和。

诚然,此时此刻,我们年轻人正身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当中,社会对年轻人的态度从来不曾像今天这般友好,创新进取的机会也从来不像今天这样俯仰皆是。但我们也必须认清现实,那就是这个时代还远远谈不上“属于我们”。(文/杨鑫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还能无所顾忌地老去吗
老一辈身上,有点什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完全不同的一代人
信息 知识 社会
案例解读:鸿星尔克事件:一场围绕年轻人的市场“革命”
亲戚有何意义?“断亲”是对是错?年轻人:时代不一样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