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战日军装甲车

维克斯装甲汽车

该车为伴随掩护步兵用途,在上海作战中日军动用了该型车
服役年代:1925年-1945
重量:7.5 t
装甲:6 mm发动机:—
武器:7.7mm机枪 x 2  
乘员:5名  

 

沃尔斯利装甲汽车

伴随掩护步兵用途,在初期中国战场广泛使用过
服役年代:1928年-1945
重量:4.2 t
装甲:6 mm
发动机:30马力汽油发动机
武器:6.5mm重机枪 x 1
乘员:3-5名

九一式装甲汽车


伴随掩护步兵用途,在中国战场大量运用,初期用于地面战斗,后期用于后方巡逻警戒  
服役年代:1931-1945
重量:5.6 t
装甲:6 mm
速度:60 km / h
发动机:75马力汽油发动机
武器:6.5mm轻机枪 x 3

九二式装甲汽车


服役年代:1933-1945
重量:4.5 t
装甲:6 mm
速度:40 km / h
发动机:—
武器:7.7mm重机枪 x 1 + 6.5mm轻机枪 x 4

九五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

铁路巡逻与伴随掩护步兵用途,前期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后期主要做铁路巡逻保卫使用,这种装甲车为履带式,可以迅速由铁路运行状态,变更为公路运行状态,在保护铁路线用途上,威胁力极大,随时都可以开下铁路追击破坏者
服役年代:1935-1945
重量:8.7 t
装甲:8 mm
装甲类型:渗碳钢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速度:公路30 km / h 铁路72 km / h
发动机:84马力汽油发动机
武器:乘员自带
乘员:6名

九二式骑兵装甲车

此型骑兵战车主要装备骑兵旅团与日军野战师团的骑兵联队,用于战场火力支援,快速突袭与对敌追击任务,这型骑兵战车装备的13.2mm重机枪对1930年代的轻型坦克有很大破坏力,不过自身装甲防护也较弱,不能防护200 m 距离内步枪射来的7.92mm穿甲弹,因此很少用于直接引导步兵冲锋

服役年代:1932-1945
重量:3.5 t
装甲:6 mm
装甲类型:渗碳钢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速度:40 km / h
发动机:45马力汽油发动机
武器:13.2mm重机枪 x 1 6.5mm轻机枪 x 1
乘员:3名

九七式骑兵装甲车

此型骑兵战车装备骑兵旅团与日军野战师团的骑兵联队,搜索联队,用于引导步兵冲击,反战车作战,快速突袭与对敌追击任务,该车型为94式骑兵战车的发展型,有更好的抗弹造型,并换装了柴油发动机,提高了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改进是97式骑兵战车安装了94式37mm战车炮,具备了相当强的反战车能力,尤其是后期的97式骑兵战车还安装了1式37mm战车炮,反战车火力比日军95式轻战车还强,此型骑兵战车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也发挥了巨大威力,但战争后期97式骑兵战车则完全无法与美军的新式中型坦克抗衡

服役年代:1937-1945
重量:4.75 t
装甲:12 mm
装甲类型:渗碳钢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速度:40 km / h
发动机:65马力柴油发动机
武器:94式 或 1式37mm速射炮 x 1
乘员:2名

九八式装甲弹药输送车

该型车用于为战车部队,骑兵部队进行野战弹药补给

服役年代:1939—1945
重量:5.0 t
装甲厚度:12 mm
装甲类型:渗碳钢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最大速度:40 km / h
发动机:65马力柴油发动机
载重量:弹药 1.0 t
乘员:2名

 

九五式抢救战车

用于对战地受损或淤陷的中/重战车进行抢救与修理的战车抢救战车,也用于工兵起重作业

 

九七式抢救战车

用于对战地受损或淤陷的轻/中战车进行抢救与修理的战车抢救战车

 

一式装甲运兵车

用于搭乘步兵伴随装甲部队突击,以及运输任务,主要装备机甲师团,战车师团以及一些精锐野战师团     
服役年代:1941—1945
重量:6.5 t
装甲厚度:6 mm
装甲类型:渗碳钢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最大速度:42 km / h
发动机:134马力柴油发动机
武器:乘员自带
全体乘员:15名

 

一式半履带装甲运兵车

用于搭乘步兵伴随装甲部队突击,以及运输任务,主要装备机甲师团,战车师团以及一些精锐野战师团

服役年代:1943—1945
重量:6.5 t
装甲厚度:8 mm
装甲类型:渗碳钢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最大速度:50 km / h
发动机:134马力柴油发动机
武器:7.7mm轻机枪 x 3
全体乘员:15名

 

九七式指挥战车

由97式中战车发展出来,用于伴随战车指挥作战,由于炮塔内安装更多的通讯设备,导致炮塔内无安装火炮的空间,为了提高指挥车的自卫火力,在车体副驾驶位置安装了1门37mm战车炮

服役年代:1939—1945
重量:14.3 t
装甲厚度:25 mm
装甲类型:锻压合金装甲
结构:铆接
最大速度:40 km / h
发动机:170马力 三菱SA12200VD (97式)4冲程12缸风冷柴油发动机
武器:94式37mm战车炮 x 1
全体乘员:4名

 

九五式轻型坦克

1932年,日本研制成功92式重型装甲车,用于装备日本的"骑兵战车队",遂行侦察作战任务.但这种装甲车的主要武器是2挺6.5mm九一式机枪,火力较弱,而1929年研制的89式中型坦克机动性又较差,于是日本军方决定研制一种兼有92式装甲车的机动性和89式中型坦克的火力的轻型坦克.

研制开始于1933年,1934年6月完成了试制型样车,由于最大速度没有满足要求,经过改良设计后,1934年9月生产出第二批样车,又经过局部改进,于1935年设计定型.并命名为"九五式"轻型坦克.其中有一种生产数量很少的型号(日本人称为"北满型")仅用来装备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北部的关东军战车部队.

九五式轻型坦克一共生产了1250辆,被日本用来侵略我国和东南亚,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日军入侵菲律宾,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的战斗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30年代,95式轻型坦克算是一种优秀的轻型坦克,但它的致命弱点是防护差,火力弱,在苏日哈拉哈河战斗中即遭到苏军T-26坦克的重创.后来在侵华战争中,中国军队的反坦克炮也能轻易击穿其装甲.太平洋战争和战争后期的苏日战争中更是惨败.

战斗全重 7700kg
乘 员 3人
车 长 4.36m
车 宽 2.06m
车 高 2.21m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8/26 km/h
最大行程 177km
火力装备 94式 37mm火炮×1; 7.7mm Type 97 MG×2
弹 药 37mm:130发 ;7.7mm:2970发
装 甲 6-12mm

 

 

八九式中型坦克

八九式"奇咯"中型坦克自1927年开始设计,要求战斗全重10吨,最大速度25公里,发动机功率100马力,越壕宽2米,装37mm炮及机枪1挺以上,主要部位装甲可抵御600米内37mm炮弹的攻击.

1929年4月在大阪兵工厂完成,同年定型为89型中型坦克(日本定名为"八九式中战车").有甲乙两型,甲型装汽油发动机,乙型为柴油发动机.甲型自1931年投产,数量很少,36年后生产的都是乙型.

89式中型坦克净重12.1吨,战斗全重13吨,乘员4人.主要武器为一门九○式57mm火炮,射程5600米,初速350米/秒,弹药基数100发.辅助武器为2挺6.5毫米九一式机枪,携弹量2745发,前机枪在车体左侧,下面是出入舱门;炮塔机枪与火炮轴线呈150度夹角(逆时针方向).车长塔在炮塔右侧,有高射机枪座.

甲型动力装置为直列6缸水冷航空汽油机,118马力;乙型为日本设计的J3型直列6缸风冷4冲程柴油机,120马力,两个油箱,分别为100和70升.机械变速箱4进2倒,单行星转向机,两个规定转向半径.主动轮后置,诱导轮前置且带齿.每侧9个小直径负重轮,4个托带轮.平衡悬挂,弹性元件是14-15片钢板弹簧,2-5和6-9负重轮一组,第一负重轮为水平螺旋弹簧悬挂.每侧履带81节.车体尾部可安装尾橇,可将越壕宽从2米提高到2.5米.铆接结构前装甲17mm,侧装甲12-17mm,顶装甲10mm,材料为镍铬合金钢.车长5.75米,宽2.18米,高2.56米.最大行驶速度25km/h,最大行程170km.

八九式坦克参加了1938年的苏日哈桑湖冲突和1939年的诺门坎冲突,在与苏军坦克的实战中被证明存在诸多缺陷,是故很快被淘汰

. 型 号 八九式甲型 八九式乙型
战斗全重 11.8 吨 13.6吨
乘 员 4 人 4 人
车 长 5.75 m 5.75 m
车 宽 2.18 m 2.18 m
车 高 2.56 m 2.56 m
最大速度 25 km/h 25 km/h
最大行程 140 km 170 km
火力装备 57mm Type 90;2x6.5mm Type 91 MG 57mm Type 90;2x6.5mm Type 91 MG
弹 药 57mm:100发;6.5mm:2745发 57mm:100发;6.5mm:2745发
功 率 118马力 120马力
转 数 1400转 1800转
装 甲 6-17mm 6-17mm

 

九七式中型坦克

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最成功的一种坦克,日本定名为“九七式中战车”。九七是日本天皇纪年2597年(公元1937年)的后两位数字,“奇哈”是日本假名的汉语音译。该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于1937年制成,1938年开始装备,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装备1500多辆。其中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了1224辆,日立的龟有工厂和相模工厂生产了300多辆。
在97式之前,日本有一种89式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89式的火力和机动性已明显落后于当时世界坦克的发展潮流。为此,日军参谋总部和工程部在1936年决定发展一种新式坦克。时值“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之际,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急需大量战车投入战斗,于是采用了三菱重工的样车“奇哈”(如右侧的三视图)。和89式一样,虽然名为中型坦克,但在今天来看,只能算是轻型坦克。不过各国的军事专家们仍然称它为中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15.3吨,乘员4人,车长和炮手位于炮塔内,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的右侧,机枪手位于驾驶员的左侧,炮塔位于车体纵向中心偏右的位置,装有扶手栏杆,以便检阅及步兵搭乘,兼作无线电天线。主要武器为一门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可发射榴弹和穿甲弹,携弹量120发(榴弹80发、穿甲弹40发),其穿甲弹可以在1200米距离上击穿50毫米厚的钢质装甲。辅助武器为2挺97式7.7毫米机枪,携弹量4035发,其中1挺为前置机枪,另1挺装在炮塔后部偏右的位置。
  动力装置为1台功率为125千瓦的12缸风冷些油机,位于车体后部;车辆最大速度38公里/小时,主动轮在前,动力需通过很长的传动轴才能传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和并速器。车体每侧有6个中等直径的负重轮,第1和第6负重轮为独立的螺旋弹簧悬挂,第2-5负重轮每2个为一组要用平衡悬挂。车体和炮塔均为钢质装甲,采用柳接结构,最大厚度25毫米。车长5.516米、宽2.33米、高2.23米。

 

一式中型坦克

一式"奇黑"中型坦克,是日军为准备"本土决战"而于1941年研制成功的中型坦克."一式"的"一",是日本天皇在位年代2601年的后一位数字.该车战斗全重增加到17.2吨,增加了1名装填手,乘员增至5人.炮塔尺寸也明显增大,车高增大到2.38米.主炮是长身管的47毫米坦克炮.车体改为焊接结构,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50毫米;动力装置是三菱公司生产的100式12缸风冷柴油机,功率为176千瓦.这种坦克共生产了587辆.

 

三式坦克

  在二战的初期和中期,日本军队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为主,战斗全重仅15吨,车子轻,装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备同坦克作战的能力。但是,由于日本在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国大陆及东南亚作战,作战对象基本上没有坦克部队或仅装备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较弱,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扬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发展。二战的中后期,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面对美军强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显得不堪一击,使日军感到“切肤之痛”。痛定思痛的结果,是紧急研制能与对方坦克作战的三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于1943年开始研制,1944年研制成功,共生产了约150辆(一说60辆),成为小日本的最后一张“王牌”。

 

四式中型坦克

战斗全重为30.8吨,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吨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四式坦克车全长6.343米,车全宽2.865米,车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来要大一圈。乘员为5人: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副驾驶员。其整车的内部布置如图所示。车体前部为驾驶室和传动装置,中部为战斗室,后部为动力舱。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一根很长的传动轴传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这种总体布置方式,在二战中的坦克上相当普遍。其主要优点是坦克的纵向布置较合理,纵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点是使整车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来是准备用于五式中型坦克的,并准备采用自动装弹机。由于研制时间紧急,被迫去掉了自动装弹机装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说明,在二战期间日本已经开始研制了用于坦克上的自动装弹机。

 

 

五式中型坦克

五式中型坦克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进型,外形上很相似,但车体加大、加长,每侧有8个负重轮,炮塔也改为全焊接结构。这些成为识别五式坦克的外部特征。其战斗全重达到了约35吨,比四式坦克重了约4吨,乘员仍为5人。车长7.307米,车宽3.07米,车高3.049米。各部位的装甲厚度与四式中型坦克大同小异,但车体前部侧面的装甲厚度增加到50毫米。从外观上看,已经具有战后第一代坦克的一些特征,但整车的高度较高。

   其主要武器为五式75毫米坦克炮,穿甲威力较四式坦克的火炮有一定提高,弹药基数78发。车体上还装有1门37毫米火炮,弹药基数为124发。辅助武器为2挺7.7毫米重机枪,1挺为并列机枪,1挺为前机枪,弹药基数3 000发以上。另有2支冲锋枪,携弹药300发。

动力装置为500马力风冷柴油机,并准备在Ⅱ型上加增压器。还有一个方案是安装研制中的98式800马力的液冷汽油机,由德国的BMW航空发动机改装,但装车的还是风冷柴油机。每侧有8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为平衡式悬挂装置。五式坦克的履带较长,即长宽比较大,转向性能不太好。坦克的最大速度为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00千米,最大爬坡度为30度,最大越壕宽2.8米。

 

九一式重战车

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是日本二战时期最初开发的一型重战车,该型重战车为多炮塔结构,在主炮塔前部有1个安装1挺6.5mm机枪的副炮塔,该型重战车未有实战记录
服役年代:1931—1945
战车重量:18.0 t
车体前装甲厚度:20 mm
炮塔前装甲厚度:20 mm
车体侧装甲厚度:20 mm
炮塔侧面装甲厚度:20 mm
装甲类型:锻压合金装甲
结构:铆接
速度:25 km / h
续航距离:—
发动机:150马力 改造BMW汽油发动机
主炮:94式70mm战车炮
乘员:5名

 

九五式重战车

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是91式重战车的后续型,同样为多炮塔结构,在主炮塔前部有1个安装1门37mm战车炮的副炮塔,该型战车参加过77华北作战与1939偌门坎作战,95式重战车总共只造了4辆,战争中没有损失  
服役年代:1932—1945
战车重量:26.0 t
车体前装甲厚度:35mm
炮塔前装甲厚度:30 mm
车体侧装甲厚度:30 mm
炮塔侧面装甲厚度:25 mm
装甲类型:锻压合金装甲
结构:铆接
速度:22 km / h
续航距离:110 km
发动机:290马力 BMW直列液冷汽油发动机
主炮:94式70mm战车炮 x 1
副炮:94式37mm速射炮 x 1
乘员:5名

 

百式100吨重战车

日本陆军研制的第1种战车战型战车,主要用途是打击对方坦克,同样为多炮塔结构,在主炮塔前部有2个安装1门37mm战车炮的副炮塔,至于主炮是1门大正14年式105mm高射炮,火力十分强大,这型重战车火力强大,装甲厚重,很具威力。但试验期间发现这种重战车开出去,道路破坏,桥梁倒塌,即使野外测试也多次发生淤陷,转向也不灵活,战场运动作战能力不足,很令日军恼火,加上日军没有北进,也无这种强力重战车的需求,所以迟迟没有量产,只造了1辆样车,1944年12月该样车也被下令解体

100式100吨重战车资料
服役年代:1942—1944.12
战车重量:100.0 t
车体前装甲厚度:105mm
炮塔前装甲厚度:105mm
车体侧装甲厚度:70mm
炮塔侧面装甲厚度:85mm
装甲类型:锻压合金装甲
结构:多层铆接
速度:25 km / h
续航距离:—
发动机:550马力 液冷汽油发动机 x 2
主炮:大正14年式105mm高射炮 x 1
副炮:94式37mm战车炮 x 2
乘员:11名

 

-1型120吨重战车

O-1型120吨超重战车以打击敌方坦克为主要任务,是100式100吨超重战车的后续发展型号,同样为多炮塔结构,在主炮塔前方与后部各有1个安装1门47mm战车炮的副炮塔,履带经过改良,接地压力减小,行动能力已可接受,火力更强大,装甲更厚实,主炮为1门威力非常强大的92式105mm野战加农炮,可以在远距离轻松的击毁盟军重型坦克,并有自动装弹机,这型重战车除了可以打击对方装甲目标以外也可以实施远程压制炮击,日军决定把这种重战车作为本土决战利器,但120吨重战车样车通过测试准许量产后不久,战争就结束了,唯一样车被日军自行销毁  
O-1型120t重战车资料
服役年代:1944.1—1945
战车重量:120.0 t
车体前装甲厚度:200 mm
炮塔前装甲厚度:200 mm
车体侧装甲厚度:110 mm
炮塔侧面装甲厚度:110 mm
装甲类型:合金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速度:20 km / h
续航距离:—
发动机:550马力 液冷汽油发动机 x 2
主炮:92式105mm野战加农炮 x 1
副炮:1式47mm战车炮 x 2 (1前1后)
乘员:7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战日军最常见的铁棺材,日军九七式战车及其改型
王牌坦克:东瀛末代铁甲,二战日本五式中型坦克解密
二战日本坦克装甲车彩色图鉴
承前启后的T-44坦克
菊花残“最后的武士”旧日本帝国五式(Type 5 Chi-Ri)中型坦克
德国二战最先进的战车,虎式黑豹都是小儿科,苏联瞬间怕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