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小学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价值、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谢家湾学校素养导向跨学科学习实践探索

本刊刊载之全部论文,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审稿费、编辑费,如有言称收费者,必为假冒。

欢迎投稿

官方网站:www.jcse.com.cn


作者信息


刘希娅/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

本文摘要




中小学开展跨学科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跨学科学习仍面临不少现实堵点。通过对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价值解读,分析其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现实困境,结合近20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系统建构了素养导向的跨学科学习的校园治理、教师跨学科发展、课程整合、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的实践策略,以期为当前中小学落实跨学科学习提供一定的借鉴。

2023年10期
中国教育学刊订阅
15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2022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当前课程与教学回归育人价值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革新方面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范围内学科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跨学科学习在我国从个别区域和学校的先导探索,上升为国家层面在课程实践创新上的整体要求和系统推进。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各中小学在推行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步伐慢、落地难,制约着新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2023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将开展跨学科学习作为当前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攻坚的重难点问题之一,开展基于跨学科学习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创新研究尤为迫切。

本文以谢家湾学校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为例,深入剖析跨学科学习的内在价值,分析在探索过程中的实施难点及其影响因素,并将谢家湾学校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策略进行归纳,以期从一线学校实践研究维度,为中小学跨学科学习在学校真正落地提供参考。

一、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价值

现实生活中,学生面对任何一个具体情境问题的解决,都不会只是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技能。在特定的情境中,需要学生能够运用关于价值、态度、知识、技能、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资源应对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当下,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把学生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需要中小学校准确识变、主动应变,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型、综合型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基于此,学生的学习仅依赖于知识本位的学科记忆型、单一性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从学生学习发生的相关要素构成的学习发生机制中,站在学生学习视角,以落实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导向的新课改为追求,对教学的实践本质进行重新思考,变革学习方式,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学校治理生态,促进学生以探究性、协同性、反思性学习活动为主的跨学科学习。

从中小学校具体实践看,跨学科学习是以发展学生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学生年段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性特质经验基础上,融合相关学科的学习视野、思维方式、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地方性、世界性学习资源,从整体性理解和把握层面,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主题性深度学习中,发展其核心素养,培养未来人才的过程。

重庆谢家湾学校对于跨学科学习的探索已经持续近20年,伴随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学校主题型学校文化建设、“小梅花”课程整合、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的课程教学改革历程,谢家湾学校的跨学科学习从最初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课程化的1.0版本,到为减少学科之间的交叉重复和脱节,进行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学科与生活、师生特质经验整合,开发200余个专题活动的 “学科+”跨学科学习2.0版本,再到以学科精神为统领,以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以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学科教学建议》研发为抓手建构跨学科学习范式的3.0版本,实践研究逐渐由前一阶段的“学科+”跨学科学习,升级到以推动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应具有的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4.0阶段(简称为“素养+”跨学科学习)。即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集合学生个性特质经验、学科视角、学校治理环节及地方性、世界性学习资源等要素,结合学校数智化“素养导航学习平台”,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为吃饭好、睡觉好、运动好、心情好、品行好、学习好,具有自信心、好奇心、同理心、奋斗心、创造心、中国心的“六好”“六心”学生,做改良世界的中国人。突破学科中心、教师中心、教室中心,回归儿童中心的学习者立场,探索出了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

二、跨学科学习实施的现实困境

素养导向的跨学科学习,旨在培养新时代新型人才。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技能、兴趣拼凑叠加,而是基于如何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丰富多元、综合复杂的主题情境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在接收信息后,能够进行储存、归类、组织、转化、再现和应用,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对长期依赖学科教育教学范式的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实践中,学校具体实施跨学科学习还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一是在教师能力支持方面,传统教师培养体系和工作体制均具有明显的学科建制特点,如何使学科专业出身的教师突破特定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思维惯性?二是学校课时安排方面,中小学校课时长短与作息安排大多为统一固定的单学科编排,如何使整齐划一的被动管控转变为弹性差异的自主管理,支持综合性、灵活性的跨学科学习?三是在课程设计方面,中小学国家课程的教材以分科为主,有相对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如何在保质保量落实国家教材的前提下,科学整合形成适切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四是在教学方式方面,如何减少以单学科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比重,增加基于复杂性问题解决和结构化知识理解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的比重,构建多元互动的教学生态?五是学生评价方面,传统的纸笔测试难以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实践、创造、合作等能力,如何以更具有情境性和真实性的表现性评价,监测和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发展?以上都是亟待破解的中小学校跨学科学习落地实施的堵点问题。

学生是跨学科学习实施的关键因素。在“学科+”范式中,存在将学科作为“跨”的起点的知识本位惯性,容易陷入内容的表面叠加、简单拼凑,难以触及不同学科背后育人价值的聚合。而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学习以上位目标为统领,能促进各要素在“跨”中发生内在联系和真正融合。从学习发生机制来看,学校的外部环境、学习空间、课程内容、时间分配、师生关系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建构、风格偏好、情绪体验、学习节奏等,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能。重庆谢家湾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本位的“学科+”跨学科学习阶段,升级为学生本位的“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新阶段,即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学习路径,系统变革教学管理机制、教师教研机制、师生评价机制等,深度促进各学科内容、方法、思想等要素真正融合,从实践创新角度为一线学校如何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切入口和具体抓手。

三、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策略

针对跨学科学习的实施难点,结合影响跨学科学习的关键因素,重庆谢家湾学校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出发点,整合学生个性化特质经验,融合各学科学习视野、内容、方法,及地方性、世界性学习资源等一切适合的要素,为孩子们提供适切的跨学科学习情境、内容与方式,发展跨学科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等,优化了学生学习方式、学校育人方式和治理方式,构建了学校高质量育人生态,形成了学生学习“低负担、高质量”的群体特质。学校经过近20年深入探索,形成以下主要实施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

要培养具有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学生,需要一支具有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教师。针对局限于单学科培养和教学的教师队伍,重庆谢家湾学校通过优化教师岗位设置、教研培训等,促进教师观念更新,提升教师指导跨学科学习的专业能力。

首先,突破学科本位设置教学与管理岗。通过以班级、年级、年段为单位设置教学、管理岗,打破教师局限在学科教学中的桎梏。设立单班任教岗位,学校96%的语文、数学教师均单班教学,结合个人意愿和专长,兼任其他学科或社团活动教师,有助于教师突破学科壁垒。设立年级、年段教学管理岗位,在以原有学科组为单位管理基础上,设置年级组长、年段组长,负责协同本年级本年段各学科教师,基于不同年龄学生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年级、年段教研,研发实施跨学科学习项目。学校设立以不同学科教师作为成员的名师工作室,设立由党员教师牵头、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跨学科党员工作室,成为跨学科学习和实践的载体。

其次,班主任岗位不限学科人人可担任。开展跨学科学习,需要学生、教师从思想上重视每门学科学习。不同于由语数外等学科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普遍做法,在谢家湾学校,体育、艺术、科学等各学科教师担任班主任已成为常态,破除学科偏见。同时,每周一次班级教研,由班主任召集各学科教师,聚焦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统筹调配各学科学习内容、时间与方式等。

再次,开展跨学科多领域教研培训。建立跨学科学习实践专业发展共同体,依靠团队智慧不断缩小盲区、扩大已知和攻克未知。一是跨学科教研。以跨学科项目设计为载体,增加跨学科教研比重,促进不同学科教师常态化开展基于合作设计课程的跨学科教研。二是全学科培训。邀请市区级各学科专家到校做培训,其他学科教师全体全程参与学习。三是多领域研修。注重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到校作培训,每年带领50%以上教师到全国各地参加综合性培训,引领教师站在经济、文化、时局发展等宏观背景中拓宽学科理解。  

(二)拓展跨学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建立与跨学科学习的性质、特点相适应的时间安排机制,对于开展跨学科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谢家湾学校通过弹性时间管理,优化学生在校一日生活流程,学生从被动管理走向自我管理,促进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建构与探究。

首先,弹性设置学科课时,提供灵活的跨学科学习时间。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基于不同学科性质和学习内容特点,为学生提供弹性的学习时间。一是实行半日制课程。上午主要是学科课程,下午主要是活动课程,如社团活动、专题活动等,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专项时间保障。二是长短课相结合。根据学科特点,采用长短课相结合方式,为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更灵活的时间。

其次,整合学校场地功能,提供丰富的跨学科学习空间。学校阅览室、实验室、功能室全开放,校园随处设置非正式学习区,为学生随时以自主的、小组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条件。不同年级教室、功能室穿插安排,形成混龄式学习空间,让不同年龄的学生之间的生活经验差异、认知水平差异、学习能力差异等成为跨学科学习的资源。

再次,优化校园生活流程,延展真实的跨学科学习场域。跨学科学习强调创设情境,让学生面对和克服不确定的困难,在问题解决中让学习真正发生。谢家湾学校通过优化校园生活流程,尽力还原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基于长短课设置取消统一的上下课铃声,学生自主喝水、上洗手间;错时错峰进行自助午餐,学生像在家一样使用陶瓷餐具、进行餐间交流。

(三)开发跨学科学习的内容资源

以跨学科学习为载体,重构学科知识在生活中本来的与世界的多维立体关系。谢家湾学校坚持“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整体思路,集合影响学生学习和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要素,整合学生个性化特质经验,各学科中可能的适当的学习内容,以及地方性、世界性学习资源,建构跨学科学习内容。

第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分年段研发跨学科主题活动。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发展水平,从学生核心素养中选取适切的要点,将其设计为主题活动,围绕该主题活动整合本年级各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比如,根据“国家认同”这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在八年级设计的“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这一主题活动中,地理学科开展“地形与贫困”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为脱贫攻坚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假如我是人大代表”学习活动,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树立制度自信;历史学科开展“探寻'老干妈’风味食品崛起的奥秘”学习活动,体验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道路。在小学低段,结合幼小衔接需求,以一周一次半日活动方式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

第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价值,整合地方性生活资源、世界性发展成果。真实的生活性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过程,提升好奇、质疑、创造等素养。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价值,在跨学科教学中整合地方性生活资源和世界性发展成果。例如,学习科学“种植”一课,基于孩子们审美情趣、勇于探究、问题解决等素养的培育,教师带领孩子们在校园里开展栽种主题、养护主题、采摘主题、烹饪主题等学习活动,关联多门学科,开展跨学科学习。再如,在情绪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生命”单元学习中,教师整合生命的起源纪录片、日本福岛排放核污染水新闻事件等,引领学生理解世界上万千生命的彼此关联,发展人文情怀、珍爱生命、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第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要求,各学科协同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的时候,打破学科本位,立足学生成长,关照核心素养发展。例如,在四年级数学“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调查孩子们对学校自助午餐菜品的喜爱程度,现场生成数据作为学习资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带着孩子们根据统计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一起辩论“炸鸡腿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菜品,学校能不能每天提供炸鸡腿”。这个过程,学生不但掌握了统计的知识,还发展了有理有据表达观点的能力,培养了健康生活、信息意识、批判质疑等核心素养。

(四)创新跨学科学习的方式方法

以项目式、任务式、主题式等为主要方式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学习,成为从教师中心知识本位到学生中心素养本位转型的良好载体,促进从新课标到新课堂的落地转化,从灌输的知识量的堆积,转为理解知识的内涵形成,以及运用知识、技能、资源进行合作,促进学生形成解决具体复杂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首先,选择适切的学习路径。跨学科学习旨在促进课堂教学更好地与现实世界相联结,培养孩子们适应未来的核心素养。因此,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教师可通过项目探究、实验操作、小课题研究、体验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主动性思维。重庆谢家湾学校基于多样化学习路径建议,编写1~9年级《学科学习建议》,基于跨学科学习实践形成“谢家湾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经验20条”。

其次,强化多主体互动教学。学生面对的社会生活是完整的,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学校在跨学科实践中,强化多主体互动式教学,让孩子们在与自我、与文本、与材料、与同伴、与教师等多主体多形式的对话中展开学习,让学生以社会一分子的身份进行学习,学得鲜活、学得丰富。例如,学校以每年300余团队到谢家湾学校研修为契机,邀请全国各地专家、校长、教师走进课堂,鼓励孩子们主动提问、对话交流。各地同行都称赞谢家湾学校学生具有爱党爱国、自信阳光、思辨创新等群体特质。

再次,实施动态化分层走班。当学习任务适配学生最佳发展区,才能激励学生乐学善学。为了找到每个孩子的最佳生长点,谢家湾学校在小学部、初中部均设置分层动态走班,学生根据本阶段本学科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进度、学习能力等自主选择进入相匹配的班级。如八年级英语学习,分别由5位不同教学特点和优势的英语教师任教5个班级。全年级所有孩子自我评估后选择进入更适配的班级,在更适宜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中,找到学习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五)发挥跨学科学习过程性评价的育人功能

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跨学科学习。通过评价牵引,才能保障跨学科学习的育人价值。谢家湾学校以更具有情境性和真实性的表现性评价为核心,通过强化评价意识、前置评价设计、整合任务情境,既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更在动态即时反馈中促进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元认知、勤于反思等能力的发展。

首先,强化评价意识。对学生在校生活表现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关注与即时反馈,才能使孩子们的思维、行动随时随地得到调整优化。学校基于学生表现,把评价视野从终结性的正式评价,转换到即时性的非正式评价。把近视率、肥胖率、校外补课率、睡眠运动充分度、矛盾发生率等作为权重高达50%的教师评价范畴,设立跨学科教学实践奖、教学研究引领奖、分层教学示范奖等奖项,促进教师专业研究。师生在一直被激励、从未被判定的评价赋能中持续成长。

其次,前置评价设计。在进行跨学科学习之前,教师即优先考虑学生需要达成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成为连接跨学科学习目标和过程的重要桥梁。通过前置评价标准,使学习目标具体化、可视化、可测化,保障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学得扎实、学得有效。谢家湾学校联合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通过“综合素质全息评价平台”“学习力监测平台”等与PISA测试协同的评价,促进学生合作、表达、创新等综合素养发展。

再次,整合任务情境。表现性评价需要设计更多情境化的表现性任务。如专题活动“辩论”,在辩论赛这一真实情境中,现场观众从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临场应变等角度进行即时评价。这样的评价设计激励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进行大量阅读积累、调研访谈、模拟演练等实践学习。如三年级“体验职业规划未来”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基地体验不同职业、与各行各业家长交流、利用节假日到实地观察各种职业等项目中自我评估、自我反思,以“职业愿景卡”完成现阶段职业规划倾向,充分发挥评价重反馈强激励促发展的育人功能。

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谢家湾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正走向新的研究阶段。如何以更多机制、策略、平台等全方位支持跨学科学习实践,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提升育人质量?谢家湾学校将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索和突破,为更多中小学校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路径、方式和策略。

(本文编辑:徐华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术表达-唐晓勇:跨学科理念下“五育融合”的课程实践
以学科内容为基点的跨学科学习
想开展项目学习?学校管理者必须搞懂的5个问题
要让素养走进课堂,教师们当务之急是建立这些通识 | 头条
靳晓燕:新课标如何真正进入课堂
关注课堂转型(五)提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力度钟启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