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父母?

不骂渣男 不八卦 不媚俗

只温暖人心 滋养灵魂

有品 有料 有格调

我在 你来吗?

——心灵地图空间

科 胡 特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如果孩子长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敌意或诱惑的回应中,将会引起他强烈的焦虑与过度的刺激,从而导致精神成长的贫乏。因为他的内驱力很大部分被压抑了,而这部分无法参与他心灵的发展。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

人类作为高等动物,孕期相比其它动物要长了许多,也许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和各种器官实在太复杂和精妙,因而需要更长时间在子宫中精心培育吧。在母亲的子宫里,婴儿与母亲合二为一,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存和发展。所以相比父亲,母亲天然地与孩子之间有更多情感链接甚至心灵感应,俗话说【母子连心】。

十月怀胎结束,从子宫里诞出和剪断脐带的那一瞬间,宝宝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诞生了。但人类的婴儿与很多动物的后代很不同,他们极其脆弱,在生命中的头几年里离开了母亲和养育者的照顾完全无法自己存活,因此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在20世纪60-80年代率先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分离之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疯狂地寻找消失不见的父母。

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此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甚至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依恋对象之间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父母消失不见的情境中。鲍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

不少孩子在几岁时,会出现吸吮手指头的动作。很多家长会对小孩这个动作,以成人的眼光去对待,并且加以训斥、喝斥。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凡是被父母亲训斥的孩子,私底下吸吮手指的动作会更加激烈,会比以前更加有恃无恐。其实从心理动力上看,吸吮手指意味着孩子开始想妈妈了,也许是因为妈妈没在身边;又或者妈妈虽然在身边,却心不在焉比如刷手机、打麻将、追剧等等,又或者妈妈陷入产后抑郁症,冷漠、抑郁和毫无反应。

吸手指频率的明显增加和动作时间的延长,表明在孩子内心里,妈妈已经很难再回来了,所以TA越来越焦虑,甚至可能发展到把整个手都放在口里拔不出来。这说明孩子已经想妈妈想得不得了,而且即便TA再怎么想妈妈,妈妈的形象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依恋理论认为:”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依恋关系,构成了未来其所有关系的基础和起点。”鲍比相信,我们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

事实上,从依恋角度上看亲密关系之间的互动,无论是充满愤怒、敌意的冲突,或是冰冷、麻木的疏离,皆源自于双方的依恋需求没有被满足。

因此从宝宝出生后,只到两岁前孩子需要的更多是母亲的功能,也就是陪伴、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呵护、抚摸、身体接触、关注、抱持和积极回应等等。

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到了两岁之后,TA已经在母亲的保护和照顾下,身体和心理慢慢成长,可以走、可以跑,语言能力迅速发展,并且内心开始产生了关于“我”的概念,并和母亲开始慢慢地分离。对于母亲的依赖程度也没有像婴儿时期那么高,开始有了点抵抗力和力量感。这个时候父母就开始给孩子设定一定的规则比如排便训练,而不仅仅只提供无条件的母爱。

这时候父亲的功能和作用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母亲的陪伴、照顾和抱持功能相比,当我们谈到父亲或父性功能的时候,就意味着规则、规范、标准、力量、权威和惩罚,因此父亲和母亲在养育孩子的功能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比如孩子两三岁、三四岁的时候,学习走路、跑步、攀爬、运动等等,TA既需要妈妈的陪伴、照顾和抚慰比如万一摔倒受伤,这是妈妈的功能部份,意味着安全、温暖和支持。

同时,父亲的功能部份也很重要,比如不能摔倒就不继续挑战了,那就永远无法进步和突破。父亲会挑战和鼓励孩子不要害怕,爬起来继续挑战自己,甚至增加难度让孩子勇于突破自己,如此孩子的内心里会形成力量感和抵抗挫折的能力,长大后不至于弱不禁风,过于脆弱。

父亲会指导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建立奖惩机制,监督和管教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学习规则和有边界意识,而不可以无法无天,毫无顾忌。

但需要强调的是,在训练孩子规则意识和突破自己的时候,如果父母过于严厉比如所谓[狼爸虎妈],孩子的自主性被父母太多的否定、贬低和限制,或者孩子缺乏必要的保护而受到过度惊吓,孩子内心里会形成“严厉的超我”。而超我如果过于强大,超过了孩子的承受力,孩子的自体就可能会被压垮压扁,TA所有的自信、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就会消失,变得很胆小和退缩,自体感异常匮乏。

所谓心理创伤,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只要超过了孩子的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无力应付,就会形成创伤。

比如很多心智不成熟的父母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依赖父母和无力反抗所以相对而言,比其他人更为安全。本来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把孩子传递过来的焦虑和难受吸收、降低然后反馈回去,让孩子可以承受。但如果孩子反过来需要成为父母情绪发泄的容器,就很容易在心理和情感上形成创伤,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心理困扰甚至障碍。

比如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比如洁癖、反复洗手、检查门窗)的产生和过于严苛的大小便训练有关。

除此之外,对于孩子的健康心理成长,父亲还有托举和英雄的功能。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亲常做的动作就是抛孩子,这个是母亲很少做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母亲没这么大的力量;其二母亲也没有这种胆量。

当父亲做这个动作时就构成了一种差异性,孩子在高空中看到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表情——父亲是淡定的,而母亲是惊悚的。而这个表情就构成了TA内心的一个奇特印记,那就是【母亲是关心我的,父亲是接得住我的】。这种微妙的感受对于孩子而言,前者意味着温暖,后者意味着力量,两种心理营养都非常地重要。

英雄意味着示范和榜样的功能,比如从小看着爸爸打蓝球、踢足球,或做生意,孩子会很崇拜父亲的本事和能力,然后会无意识地模仿父亲,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向父亲认同”,以后学着父亲去闯荡世界。

以上就是关于儿童人格成长的重要纬度和议题。总结一下,当一个孩子很脆弱和稚嫩的时候,TA需要一个母亲的陪伴、照顾和抱持,能够与TA互动和积极地回应,给予爱的滋养,肯定和支持。母亲的爱会让孩子有安全感,能够信任自己和外界,自尊、自我价值感也会形成得更加稳固。同时,在母爱的基础之上,孩子也需要父爱的部分。比如挑战孩子,让孩子面对和承受挫折,陪孩子玩耍,在适当保护的情况下,让孩子去承受压力,超越自我,变得更加强大,进而未来有能力,独立地应对外部世界的风风雨雨。

做好父母,很不容易,考验着父母的智慧和力量,帮助我们在人格圆满的道路上持续地修行和前进。

所以感谢我们的孩子吧!

用 生 命 影 响 生 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12岁,决定孩子成长关键期,很多父母后悔晚知道这些事
原生家庭,我永远的痛……
3-6岁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要这样做
家庭教育经典案例分析
你的父亲,有父性的光芒吗?
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在不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