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九龙中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九龙中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史献计(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教研室 210044)

 

    2013年3月18日有机会参与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九龙中学“翻转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的评审工作,进而了解了九龙中学“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情况。根据现场听课、观摩与师生交流形成一些感性认识,并由此而产生联想与思考。现将本次活动的印象与思考做一些梳理,供批判之用。

    1.关于翻转课堂的认识

    “翻转”字面之意是“翻来转去”具有操作程序的“反转”之意,“翻转课堂”可能指的就是课堂操作程序的变换与“反转”。

    查阅资料,“翻转课堂”是“FlippedClass Model”翻译过程来的,意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据说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在为侄女和侄儿辅导数学功课的过程中,想到了制作教学视频,让更多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享受这一辅导资源。后来,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则进行了“颠覆”传统课堂的尝试。从2007年春开始,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的辅导。这就是“翻转课堂”的由来。从这个过程来看,“翻转课堂”就是一种教学操作流程的变更与实施,与中文字面意义相近。从实质上来讲,这与国内的一种教学模式“先学后教”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的区别。

    鉴于上述的认识,我们认为“翻转课堂”形式上是一种教学操作流程的变更;从本质上讲是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作为一种“模式”我们可以界定为基于自主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简化为“ALPS”(Autonomous learning Problem solving)。意思是先通过任务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根据课堂标准、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先行学习,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以任务驱动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并将完成任务的情况反馈至教师学生要案资料库中。其次,教师对学生完全任务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掌握的和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以及可以拓展和深化的东西进行分类,进行而设计课堂教学新方案。课堂上,师生共同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商榷、研究,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科学认识和思维能力。这种教学的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的。现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九龙中学实践案例来说明几种操作方式。

    2.“ALPS”教学案例

2.1 初中物理“走近分子世界”教学案例

2.1.1 案例的相关参数

⑴ 教材:苏科版八年级下第七章第一节

⑵ 学生:九龙中学初二(3)班学生,学生人数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

⑶ 教师:初中物理学科教师,从事初中物理教学5年,现任班主任工作。

2.1.2 教学设计

⑴ 教学目标: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⑵ 翻转设计:制作网页——走近分子世界(略)。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一些自然现象与相关实验;学习任务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制作与实验设计。

⑶ 教学实施计划:

自主学习:网页学习课时为1课时,完成任务并上传档案。

教师工作:分析学生资料档案;设计问题解决程序。

 翻转课堂:教师先公布学生档案资料分析情况,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或习题来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到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掌握较好,存在的问题是“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自然现象”表述不清晰、语言表达科学性不够。说明了,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的掌握只是存在记忆现象,而没有从本质上形成科学认识。

2.13 教学实施

⑴ 自主学习汇报:教师根据课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选择相关学习小组(分成6个小组)进行课堂交流发言。小组发言的主题分别是分子模型(物质的组成、分子特征)、分子的运动(分子运动的论据)、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相互作用力的论据)。

[转载]九龙中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转载]九龙中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⑵ 问题解决: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抛出学习中的问题,师生共同商榷探讨。

例如,对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吗?学生认识是从宏观物体,如大米颗粒放在一起时,大米大米颗粒间有间隙,联想到组成物质的分子间也可能存在在间隙。但学生的疑问是分子级水平上分子模型是否与“大米颗粒”类似,如果分子模型与之相似,这种猜测就可能正确。教师发动学生从网络资料上检索论据,学生得到了“分子模型”可以是球形的、柱体的认识。进而佐证了学生的猜想。如何通过来验证猜想又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从间隙的角度来看,如果等体积的液体混合(不发生化学反应)如何体积减小就可以说明间隔的存在。于是学生动手将酒精与水混合做实验来验证。

再如,学生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师运用教材抛出问题“既然分子间有空隙,并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体却没有散开?”学生对此问题有很多种认识,有学生直接说分子间存在吸引力。而多数学生无法理解。这时,教师通过类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行星之间有间隙,而且它们也是运动着的,为什么他们没有散开?学生说有由太阳与行星间有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提供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向心力,那么可以类比,分子间引力导致分子会散开,使它们聚合在一起而组成物体。接着,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兴出很多类似的事例,说明分子间不仅有引力而有斥力。还有学生,利用陶瓷片来做实验证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但教师,又从生活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子力的作用是在很小的距离发生的(短程力),让学生体会分子力与宏观物体的作用力有所不同,分子力是与分子距离有关的。把学生的认识提高了一个新层次,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在相似的同时,又有着区别,为学生辩证的认识世界提供了一次极好的体验。

⑶ 目标达成: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认识在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对一些成语、谚语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运用式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目标的达成。

2.2 初中物理“光现象”复习案例

2.2.1 案例的相关参数

⑴ 教材:苏科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章节复习,初三(中考复习)

⑵ 学生:九龙中学初三(11)班学生,学生人数32人,男生14人,女生18人。

⑶ 教师:初中物理学科教师,从事初中物理教学5年,现任班主任工作。

2.1.2 教学设计

⑴ 教学目标: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并利用其进行作图;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了解物体的颜色。

⑵ 翻转设计:,课堂前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学习归纳理整理,完成知识结构图式绘制。

⑶ 教学实施计划:

自主学习:完成课堂前复习任务。

教师工作:分析学生资料档案;设计问题解决程序。

翻转课堂:设计与中考要求相应适应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3 教学实践

⑴ 自主学习汇报:

      教师选择一些学生的知识结构图展示,进行表扬与点评。

[转载]九龙中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学生汇报分专题汇报本章学习内容。

[转载]九龙中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点评:教师在展示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整理的评价是从技术层面进行的,未能从思维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面上进行,有待改进。学生的专题汇报生动、形象,区别于教师传统化的课件设计,学生既有知识呈现、又有问题解决与问题征解(征求其他同学帮忙解决的问题)、还有对历史的回顾,通过回顾历史来了解人对光的认识历程,从中得到启示,为后来学习与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⑵ 问题解决:

教师借鉴电视节目“一站到底”的方式将本章探究性实验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抢答,学生参与热情高,参与面广。教师运用学生做魔术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对光平面镜特点的再研究,将问题隐含在活动过程之中,活动既需要参与热情,又需要进行仔细观察,更需要观察之后的思考与思维活动。

在此之外,通过“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先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设计若干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嵌入学生的错误,然后让学生找出其中错误并加以纠正,通过纠正来校正学习方向,让思维在纠正错误过程中得到优化与发展。同时,教师还通过方法点拨的形式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⑶ 目标达成:教师根据学生检测情况、中考要求设计若干检测题,发布到学生学习机上,让学生当堂完成,由计算机直接统计学生正确率或错误率,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问题,现场征集学生回答,让学生自我校正,以其教学目标的达成。

    3.“翻转课堂”的实践思考

    通过案例的呈现与观察,我们需要对此进行一些思考。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各要素的对比的主要情况。

3.1 对教师工作的重新认识

首先是教师角度的认识。翻转课堂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但他们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自此,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伴随着教师身份的转变,教师迎来了发展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需要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达成这一目的。新的教学策略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但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评测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其次是教师能力要求的认识。教师教学能力要求不仅表现在如何将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是通过管理的方式将学科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传递学习技能、创新思想。因此,教师的能力要从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修炼。

再次是教师的思想意识问题。翻转课堂本质上是以“教”学生如何学、怎么学以及由此而形成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的为变更。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教师的权威,教师可能会对此产生抵触情绪。从人的角度上看,这种情绪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以教师为事业的人来说,这种挑战是行为转换而已,不存在教师地位下降的说法。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思想上跟进的过程。

最后,领导对教师的评价问题。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也要随之发生变更教能教学改革需要承担风险,教师如果主动承担了,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为教师支撑起一片天地来。

3.2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设计

3.2.1 课前模块设计

从九龙中学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教学过程中,更重视的是“课堂的翻转”而对课前模块的设计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模块的运用也不太充分。

课前模块的设计应当包括自主学习目标设计、自主学习素材提供(如教学视频的制作、学习网页制作)、自主学习任务与要求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档案材料的设计、课前模块的数据分析策略体系设计,等。

3.2.2 课堂活动模块设计

翻转课堂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最大化地在前自主学习资料分析基础上,不断延长课堂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内化。

⑴ 确定问题:教师根据课前模块学生档案资料的分析,如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等,学生根据理解与兴趣选择相应的探究题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选择题目。根据所选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选择同一个问题者将组成一个小组,小组规模控制在5人以内。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类型进行小组内部的协作分工设计。当问题涉及面较广并可以划分成若干子问题时,小组成员可以按照“拼图”学习法进行探究式学习。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子问题的探索,最后聚合在一起进行协作式整体探究。当问题涉及面较小、不容易进行划分时,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先对该问题进行独立研究,最后再进行协作探究。

⑵ 问题解决: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形成的问题。师生在课堂上要通过交互式活动来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商榷与研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随时捕捉学生的动态并及时加以指导,学生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活动中;允许和鼓励学生以低风险、无威胁的方式有意义地参与;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并可随时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集思广益。指导翻转课堂小组活动的教师,要适时的做出决策,选择合适的交互策略,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常用的小组交互策略有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浅谈令牌、拼图学习、工作表等。

⑶ 目标成达: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交互式问题解决过程之后,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反馈与评价,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评价的内容涉及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反思日记等的内容中的表现。

3.3 翻转课堂是否增加学习时间

从操作程序上讲,翻转课堂把原告的课堂教学过程前置了,增加了学生的时间,这是客观的,把原先“课后补救”过程离至正常的课堂教学之中。从效果讲,两者是相当的,但从时间总上讲,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增加还是有的。其建立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这种翻转要减少“补课”现象,这种理想化的模式,可能在目前的教育机制下,说翻转课堂增加学生学习时间是回避不了的。但如何解决,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

3.4 翻转课堂是否值得大面积展开

从教学模式的理论的基础上看,翻转课堂是值得大面推广的。但从现实条件来看,目前蚵以只适宜进行教育改革试点。其理下如下:

⑴ 教育机制的不配套性:目前的教育评价与评估机制还一时难以适应翻转课堂,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期待的是平安地考上个好成绩。

⑵ 教师能力因素与思想意识不位。教师适应发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的教学方式一时难以适应,同时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课前、课中、课后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更需要智慧的支撑与思想的支持。

⑶ 不少学校办学条件(技术方面、经费方面、思想观点方面、管理方面等)还不足以支持大面积进行翻转课堂的实施。

    总之,通过对南京市九龙中学的翻转课堂的接触、了解与思考,觉得翻转课堂是值得的研究与实践的,这需要领导、教师更新观点,提升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础教育研究
低效和无效的十种课堂
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
课堂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如何驾驭课堂》心得体会
讲座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