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时候的生产队
userphoto

2017.12.29

关注
       解放前,祖辈穷的叮当响,加上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掠夺,战争的洗劫,可以说我们山穷水尽。解放后,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要养活五万万同胞,建设新中国,谈何容易?中国是农业大国,属于农耕经济,全国人民靠着农民吃饭。于是人民政府在乡一级建立起人民公社,组织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后来改造成生产队,社员们选出自己的队长领导队里的生产与分配,生产队归大队管理。

       过去的农民,一年忙到头,还是阮囊羞涩,生活拮据,原因是国家贫穷、生产力落后,加上生产队有国家的征购任务。“征”就是每个生产队每年都要缴公粮,相当于农业税,一担担稻谷免费挑送到国家粮站;“购”就是卖余粮,硬性制定指标按统一的收购牌价把粮食卖给国家。农民首先要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然后社员分配口粮。国家牌价收购稻谷,价格低得无法接受,但又无法抗拒。

       过去的农民一年四季头朝黑土背朝天,养个家糊个口还是困难。现在好了,农业税免了,没有强迫的征购任务,国家还要支持、扶助种粮大户、农村专业户,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农民真正翻了身。

       过去,社员的收入少的可怜,我们那边多数生产队是二、三角一工。生产队只有支出,很少入账,靠的是卖公粮的一点收入。早稻米好煮又好吃,大部分的早稻谷要先交公粮,然后预支社员的口粮。之后把卖公粮的收入,除一部分留作生产成本外,按社员的工分实绩“预支”给社员。待晚稻收割进仓后,生产队才有一大笔进账,社员们才会分足全年的口粮,各家各户把粮食关进自己的谷仓。接下来社员们坐下来进行年终结算、年终分配、年终分红。工人月月有工资,农民全年只有这一点点的收成,社员们盼星星盼月亮,希望粮食丰收,等待一年两次生产队发放金额不多的现钞。

       那时候,生产队年终分红一般在二、三角左右,10分工分能分到二角或三角钱,也就是农民的工资每工只有二、三毛。收成好一点的生产队也有三角以上,收成不好的二角还不到。劳动力每年要评底分,评上10分的叫正劳力,正常出工的一天打10分。“双夏”,即夏收夏种,也叫“双抢”抢收抢种,天气特别炎热,又是台风多发季节,还有春耕春种,这些农忙季节更要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农民自知农忙特别辛苦,出工时间又长,农忙季度生产队一般给正劳力记上13分或14分,有些生产队记上15分,非正劳力按底分比例相应计算工分。妇女不管有多少能耐,底分最高是5分,叫半劳力。我读初中时参加生产队劳动底分2~3分,读高中时参加生产队劳动底分4~5分,毕业后从6分慢慢加到9.6分,离开生产队之前,尽管已是大队干部,但还不是正劳力。

       大队把所有粮田和大面积的旱地划归生产队集体所有,溪边、山坡、边缘且角的小块旱地分给农民权作家家户户的小菜园。农民们起早贪黑挤出时间经营好自家的自留地。有些种蔬菜洋芋,有些种番薯杂粮,家家户户腌起一缸缸的咸菜,供全家长年享用。掏来的一担担番薯,洗净后磨番薯粉,晾干的番薯粉加工成番薯面,储存起来长年食用。每家每户都养猪,自留地种起来的番薯杂粮,大多是喂猪的。饲料不够,还要叫小孩割一部分青草填补欠缺。肉猪养大养肥后卖给国家,由食品公司收购,很少自家宰杀。卖猪所得的钱,就是做家具、做衣服和孩子上学的日常开支和家里零用钱。儿子长大成人后,用于结婚的开支,一般是生产队年终分红收入与卖猪所得的钱,办喜酒还要杀一头又大又肥的大肉猪。自留地经营得好一点的农户,日子过得宽舒一些。文人写文章,常有一句经营好“一亩三分地”,就是指自留地。

       那时候,集体经济思想浓厚,不能搞单干,自种的作物也很少上市。木匠、泥水匠、裁缝比较吃香,还有漆匠、篾作(竹匠),都称为“老师”,农闲时可以离开生产队去赚钱。有经济头脑的人,也偷偷溜到外面做生意、到城市里做小工赚钱。这些人比留在生产队全心全意务农的社员经济活路,日子好过。

       冠庄属城北畈,是产粮区,只要勤劳肯干、善于持家,总会有饭吃的。我县依山旁水,多山区,多海边,那时候的山里山弯里弯的山里向,村民们白米饭难以保证,一年只有半年的口粮,往往要喝稀粥、吃杂粮,一到上春,许多山村就青黄不接,村民们下山到冠庄、竹口、梅林等产粮区借储备粮(毛主席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各级政府下文硬性规定每个生产队要有一定数量的储备粮),或用木柴调稻谷,度过难关。

       生产队还要陆续承接县里的大型项目工程,国家工程是义务工,没有工资,民工们称为“倒贴工钿自吃饭”。出工的社员们回到生产队记工分,生产队的工分多起来,分红自然少了。如当年的黄坛水库,水库的建设者是我的父辈们,每个生产队里派出青壮劳力,到黄坛水库挖心墙、筑大坝。我父亲与大家一样,自带大米 、炒咸菜、炒黄豆、豆粉,到水库工地做工,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大梁山村作为回浦公社的民工驻地),每个人苦干半个月、一个月,才能回来轮流调班。那时候很少有机械设备,全靠农民劳动大军几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成象模象样的宁波地区的大型水库。颜公河改道工程也是分段包给生产队的,我也参加过挖河、填河劳动。公路甬临线冠庄段扩建工程填高路基也是分段包给各个生产队的,我也参加担石填路劳动。后来农业学大寨大搞平整土地,大家白天干农活,晚上带上“小太阳”,锄掏肩挑挖土改田,把许多田畈改造成方方正正的样板田块。可是这些粮田陆续被国家所征用,现在所剩无几。
       我的家乡,社员们的收入少,少得可怜,生产队的贡献可大了。
供稿:宁海县房地产业协会  办公室 潘以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民之苦系列纪实(6):吃饭琐忆
悼念父亲(上)-依山傍水-搜狐空间
全钢作品:送公粮的那些往事
大集体年代的生产分配制度·台州晚报
生产队的工分制
散文||我当了一次打头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