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谈《红楼梦》作者是位戏曲大家

(作者:姬健康)

研究《红楼梦》与爱好《红楼梦》是有严格区别的。作为一般的红楼爱好者,主要关注的是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意义;好的作品,就会引起共鸣,终生难忘;水平一般的文字就很容易让人忽略,就象你天天面对的马路上的人群,能有几个让你记住的?而研究红楼的,就要沉下心来,仔细阅读,反复咀嚼,许多细微的东西就会在你的胃里起化学反应,同时嘴上就会产生相应的味觉,从而将这种感觉加以整理、综合、消化,得出准确的认识。这既是红楼爱好者享受欢乐的过程,又是红楼研究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百年来,人们都说《红楼梦》是乾隆时期的曹寅之孙曹雪芹写的,二十多岁就开始执笔,总结自已的一生及家族的命运,历经十年,写出了这部中华文化史上最为杰出的著作。有人考证说曹雪芹之前是个诗人,是练过笔的,尽管我们后人没见过他留下任何文字,但这并不代表他写不出小说《红楼梦》,因为他是个天才。这些我们从小就在课堂上学过,我们信了。现在,当我们仔细阅读了《红楼梦》后,发现曹雪芹还是个大戏曲家,虽然没有一丝的戏曲痕迹留下来,我们还是要无条件地相信他吗?那些长期把持着话语权的赫赫有名的红学家们还是要摁着广大读者的脑袋硬要我们相信曹雪芹三十岁之前还是个天才的戏曲家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搞清一个词的含义,就是:“传奇”。这个词只要上过小学的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从字面上讲就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这是现代人对此词的理解;但在古代,在唐朝时又指一种文学形式,即文言短篇小说;到了明清时,又演变成另一种解释:长篇戏曲,一般由二十至五十余出戏组成。

凡研究红楼的人都会有一个共识:作者既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戏曲家。我们先来看书中出现的第一首诗(说是偈语,实为七绝):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红学名家蔡义江先生也承认“奇传”即“传奇”,“为押韵而颠倒”,但他只解释成“奇异故事可以相传”(见蔡著《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蔡先生只知其一,不解其二,或者故意不知其二。其实这里的“传奇”就是双关语,毫无疑问另一层意指戏曲,这是明清时代赋予“传奇”词义所决定的,也是作者真正身份所决定的,更是全书的文本内涵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书中描写了大量的观戏场面,家班生活,报出了诸多剧目,以及优伶命运。这都不算什么,泛泛之写,曹雪芹也知道一点皮毛。书中还将人物打扮、房间布置一一沿用舞台上的戏曲场景加以描绘,如宝玉初次出场的装束,秦可卿卧室的摆设等等,都是戏服和道具的翻版。再有一个是故事情节的启承、转合和截断,使用了大量的戏曲伏线法和“抖包袱”,每当此时,脂批也会及时提醒读者,什么“横云断岭”、“又一样止法”等等烟云截断法比比皆是;人物出场也是如此,比如描写王熙凤出场总是人未到,声先闻,所谓“丹唇未启笑先闻”。其实这是典型的戏曲人物出场法,要的就是舞台效果。将戏曲表现法运用到小说中,其结果就是更加灵动鲜活,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又增加了一层画面感。如果没有长期的戏曲创作经验和舞台观赏经历,难以想象能流畅自如地运用到小说创作中。

说到《红楼梦》故事和人物的生动性,其写作的表现力还不是以上所说的这些,其最得力处是人物对话,人物的成功之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也不是她(他)做了什么,而是她(他)说了什么。人物的性格、特征、聪慧、愚钝、善恶等等往往通过口语跃然纸上。《红楼梦》的对话描写是古典文学中最出色的,什么身份的人说什么话表现得清清楚楚,决不混淆。难怪脂砚由衷所批“好看煞”三字全部出现在对话后面,这就是明证。而能将对话描写得如此生动的就是剧作家,因为戏曲家创作剧本,除了故事以外,他首先考虙的就是对话,严格来说,戏曲主要是靠对话来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对话包含了唱词,对话、唱词不生动、不来自生活、不符合人物性格,这戏就无法演下去,观众就起身散场,这个戏就是失败的。所以,戏曲家对老百姓的语言、对话是十分敏感的,凡是有表现力的、有代表性的、土得掉渣的、生动活泼的语言都会收入戏曲家的囊中,戏曲家是个特别的民间语言留心者。所以《红楼梦》里才会出现众多俏皮话、歇后语,甚至地方土话。曹雪芹凭什么能掌握这些语言技能呢?而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戏曲家才能游刃有余地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也是生活规律所决定的。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是作者戏曲意识和戏曲思想的大揭示、大爆发,回目里就包含了中国古典戏曲的两部名著:“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本回中,宝玉携《西厢记》在沁芳桥桃花树底下细细赏读,一阵风吹来,将桃花瓣吹落得满身满书满地,情种宝玉不忍心花瓣落地被人踩踏,兜了花瓣,抖入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流出沁芳闸去,正应了《西厢记》上那句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恰巧另一情痴黛玉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上拿着花帚款款而来,建议把花瓣装入香囊,埋入自已早就准备好的花冢,日久随土化了。此地有脂批:“宁使香魂随土化。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接着,一对痴男怨女,共读西厢,林黛玉“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功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宝玉又戏谑称黛玉“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惹得黛玉假意“微腮带怒,薄面含嗔”。宝玉被人叫走后,黛玉独自回房,走到梨香院墙角上(梨香院是宝钗进大观园前的住所,属昨日黄花,可此时偏偏写是从梨香院内传出曲声,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和强调,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黛玉一向不喜看戏,这次却将唱词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送入耳内:“原来姹紫焉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黛玉不禁点头自叹,想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各位红友,书读到这儿,你们会感觉谁通过描写林黛玉此时的境地,更会对戏曲的美妙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是那位与戏曲创作没有任何瓜葛的曹雪芹吗?作者又写道: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天上人间”一词,正是《长生殿》多次出现的台词;这“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似这般大段地描写人物与戏曲有关的情节书中还有多处,凡涉及戏曲元素的细微之处都能熟练自如地加以描绘,非戏曲中人无法做到。脂批中至少有两处明晰地、直接地指出作者与戏曲的渊源关系,一处是笔者多次引用的第十八回脂批:

余历梨园子弟广矣,各各皆然。......与余三十年前目睹亲身之人,现形于纸上。便言《石头记》之为书,情之至极,言之至确,然非领略过乃事,迷陷过乃情,即过此茫然嚼蜡,亦不知其神妙也。

此段脂批至少可以证明两点:

一,《红楼梦》成书与曹寅之孙曹雪芹无任何关系。

二,情之极,言之确,再一次重申作者对梨园戏曲领略过乃事,迷陷过乃情,是真正的戏曲中人。

另一处是第二十二回脂批:

(也是在谈戏曲时所批)看此一曲,试思作者当日发愿不作此书,却立意要作传奇,则又不知有如何词曲矣。

这段脂批以无可置疑的文字证据证明:

一,作者最初的本意是要将《红楼梦》写成“传奇”的(即长篇戏曲),没有戏曲创作的经验如何会有这念头?又从何而来的功力?曹寅之孙曹雪芹有什么“史料记载”写作过曲牌小调?

二,《红楼梦》确确实实是位戏曲家创作的小说作品,仔细阅读这段脂批就可以反证这个结论。

通过上述这些对写作手法及文本的分析,《红楼梦》里的戏曲因子此起彼伏,无处不在,作者是位戏曲大家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如果将此结论否定,笔者认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配研究红楼。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前言
《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资料综述
读红琐记之张志论文
红楼梦常识(全)
沉痛悼念红楼“探佚学”专家梁归智先生
红学家对《红楼梦》中几处时间欠合的争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