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课 | 《论语·述而》15

冉有曰:“夫子为⑴卫君⑵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注   解

杨伯峻《论语译注》:

【译文】冉有道:“老师赞成卫君吗?”子贡道:“好罢;我去问问他。”

子贡进到孔子屋里,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道:“是古代的贤人。”子贡道:“[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国外,]是不是后来又怨悔呢?”孔子道:“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

子贡走出,答复冉有道:“老师不赞成卫君。”

【注释】⑴为——动词,去声,本意是帮助,这里译为“赞成”,似乎更合原意。⑵卫君——指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在晋国。灵公死,立辄为君。晋国的赵简子又把蒯聩送回,藉以侵略卫国。卫国抵御晋兵,自然也拒绝了蒯聩的回国。从蒯聩和辄是父子关系的一点看来,似乎是两父子争夺卫君的位置,和伯夷、叔齐两兄弟的互相推让,终于都抛弃了君位相比,恰恰成一对照。因之下文子贡引以发问,藉以试探孔子对出公辄的态度。孔子赞美伯夷、叔齐,自然就是不赞成出公辄了。

 

朱熹《论语集注》:

为,去声。为,犹助也。卫君,出公辄也。灵公逐其世子蒯聩。公薨,而国人立蒯聩之子辄。于是晋纳蒯聩而辄拒之。时孔子居卫,卫人以蒯聩得罪于父,而辄嫡孙当立,故冉有疑而问之。诺,应辞也。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父卒,叔齐逊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其后武王伐纣,夷、齐扣马而谏。武王灭商,夷、齐耻食周粟,去隐于首阳山,遂饿而死。怨,犹悔也。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其君乎?故子贡不斥卫君,而以夷、齐为问。夫子告之如此,则其不为卫君可知矣。盖伯夷以父命为尊,叔齐以天伦为重。其逊国也,皆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既而各得其志焉,则视弃其国犹敝蹝尔,何怨之有?若卫辄之据国拒父而惟恐失之,其不可同年而语明矣。程子曰:“伯夷、叔齐逊国而逃,谏伐而饿,终无怨悔,夫子以为贤,故知其不与辄也。”

解    读

陈昱哲:

   这一则讲的是子贡借伯夷、叔齐之事问孔子对于卫出公父子争国的看法。两件事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牵涉到具体境遇下道德冲突的两难问题,其中详细情节在《史记》、《春秋》中均有记载,这里不作赘述。而孔子的回答也反映了儒家的基本道德立场,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道德冲突下的评判标准

  伯夷、叔齐让国出逃,孔子称其为“古之贤人”、“求仁而得仁”。按照朱熹的解释,伯夷尊父命,叔齐重天伦,因而两人逊国是“合乎天理之正”的。关键之处在于,父命与天伦之间是否有冲突。显然,当孤竹君立下遗嘱的时候,叔齐就已然处在一种两难的情况当中。尊父命则有悖天伦,重天伦则有违父命,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是有违道德的。与之相似的是,卫出公同样也是遇到两难的情况,尊父命则违背了王父之命,尊王父命却又违背了父命。为何在如此相似的情景下,得到的评价却完全相反呢?《论语正义》中给出的解释是:“然叔齐亦是父命立之,及父死,不复拘执父命,而让国伯夷,与辄之坚执王父命而辞父命者相反;若伯夷则又遵守父命,而终让国不受,与卫蒯聩之弃父命而争国者相反。”这里,矛盾的重心不在伯夷与蒯聩,前者尊父命,后者违父命,两人的道德评价基点已经确立,并没有处于两难的境遇。问题在于,叔齐让国是违反父命,卫出公不让也是违反父命,《正义》却认为两人相反。恐怕评价不同的原因在于叔齐让国,而卫出公争国。当处于道德冲突的两难境遇中时,单单以道德原则本身对行为进行评价已丧失意义,还要看具体行为背后的动机。叔齐让国,在于他对兄长的亲亲之爱;卫出公争国,则丧失了对父亲的仁爱之心。“惟夷、齐之让出于亲爱之诚,其心无非求仁,而即得仁,尚何所怨乎?”(《论语正义》)因而,前者得仁,后者失仁。正如孔子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儒家对内在仁德的要求是高于外在形式的,以遵守原则为名行不仁之事是绝对不可以的。

  二、宗法制度下的忠孝之争

  然而似乎还有另外一种看法。《论语疏证》中引《公羊传》语:“‘蒯聩为无道,灵公逐蒯聩而立辄。’‘然则辄之义可以立乎?’曰:‘可。’‘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以王父命辞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这里从礼法的角度出发,认为家事应当服从于王事的。简而言之,当忠孝发生冲突,孝服从于忠。其后还引《孟子》中关于舜“窃负而逃”的故事,同样反映了忠高于孝的礼法观念。关于这点,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子贡通过问伯夷叔齐之事而自己推断出来的。不过孔子另外一位弟子有若的话也许可以提供一点线索,“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亦。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壁生:《论语》的形成
陈壁生 | 《论语》的性质——论一种阅读《论语》的方式
柯小刚 《春秋》正统思想的大义与微言:从《论语》...
解读《论语•述而》“夫子为卫君”章
求仁得仁焉有怨——《论语》悟读【158】
论语正义卷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