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延子午谷奇谋分析

 

(转)魏延子午谷奇谋分析
        公元228年正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率军伐魏,扬声由斜谷道攻取郿县,使赵云、邓芝率一支人马为疑军,据箕谷;自带主力大军攻祁山。魏明帝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屯驻郿县,守护关中;另外派步骑五万,由右将军张郃率领西上,攻击诸葛亮主力部队;自己御驾亲征,率军屯镇关中首府长安。

         为阻止魏军增援祁山和陇西,诸葛亮遣马谡带兵阻击张郃,双方在街亭交战。马谡违亮节度,遭致大败。张郃军长驱直入,威胁蜀军后方。诸葛亮恐归路被截,下令撤军。第一次伐魏以失败告终。

         此后,诸葛亮又先后五次伐魏,均未取得较大战果,始终被阻止在秦岭以南,没能实现其占领关陇的目标。有鉴于此,后人多叹息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若用魏延之计则早取长安多时矣,关陇也早可荡平。

         魏延的战略是什么呢?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在汉中与群臣商议伐魏之策。当时魏国关中统帅是安西将军夏侯楙,针对此,魏延提出:“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魏延的战略就是带一万人,从子午谷急行军10天到长安城下,发动突然袭击。长安的守将夏侯楙年轻胆怯无谋,全靠是皇帝的女婿才当上关中统帅的,遭到突袭一定会惊惶失措的逃走,剩下的都是些文官,根本守不住城。拿下长安后,坚守等待诸葛亮大军的到达,这其间的军粮可从长安城中的官仓或民间获取。魏国听说长安失陷,调集大军杀到长安需要二十多天;而诸葛亮带主力从斜谷急奔长安,可抢在魏国援军之前到达。这样长安足以守备坚固,长安以西的地区也可一举而定。
但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战略,《三国志》记载:亮以此为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后人据此认为诸葛亮用兵过于谨慎,不会奇谋。

那么,魏延的战略是否可行呢?应该说占领长安是很有可能的,但关键是占领长安后能否守得住?应该说根本守不住,还很有可能全军溃败。诸葛亮考虑得要比魏延长远,所以才没有采纳魏延的战略。
  魏延能否拿下长安?
先来看看魏延取长安的可能性。

汉中和关中之间隔着连绵险峻的秦岭,秦岭中间有五条通道。长安正南的是“子午道”,也就是魏延打算走的那条道路。“子午道”长800多里,光山路就有660里,最为崎岖难行,因此也是敌人防守最容易的忽略的地方;而且在五条通道中,子午谷口离长安最近,最容易收到奇袭的效果。“子午道”以西是“傥骆道”,“傥骆道”以西是“褒斜道”,两条道路也较崎岖难行,但比“子午道”要好走得多。“褒斜道”就是魏延战略中设计的诸葛亮主力大军的进军道路,也是由汉中到关中最捷近的道路。“褒斜道”以西是“陈仓道”,道路较平坦,但路途较远。在“子午道”以东还有一条“库谷道”,路途遥远,不经常使用。因此从军事地理方面看,魏延的战略设计选择“子午道”和“褒斜道”非常合理,“子午道”有利于进行突然袭击,“褒斜道”有利于迅速增援。

除此之外,魏延袭击长安战略要成功,还有几个先决条件:一是魏延的1万人要在10天内到达长安;二是魏军在子午谷没有防备,因为子午谷险峻,若有数千人在谷中设伏或扼守谷口,魏延的奇袭军恐怕就要全军覆没了;三是长安城的守军不多,魏延的1万人突袭占领长安后,才不怕敌人的反攻。四是长安守将怯懦无能,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因为长安城高墙厚,若守军(即使很少)誓死抵抗,魏延奇袭军一时攻不下,又没有粮草,也会全军覆没。

关于第一个条件,有人提出置疑,说魏延的1万兵是徒步行进,还要背粮,又多是山路,在10天内到不了长安。我认为,魏延是蜀国智勇双全的名将,久镇汉中,熟悉秦岭地理,所说的10天内到达长安(在没有阻拦的情况下)应该是很有把握的,所以这个条件用不着做过多论证。

关于第二个条件,即魏军不在子午谷设防,也用不着担心。这从诸葛亮兵出祁山后魏国的反应可以看出来。《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略》也说: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从魏国如此恐慌可知,魏国对诸葛亮出兵北伐没有一点儿防备,子午谷大部分在魏国境内,又不是主要的军事通道,因此不会有兵防守。

关于第三个条件,我估计长安城的守军不到1万人。魏国共有11州外加一个司隶,在军队驻防上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司隶,即首都洛阳及其周围地区,驻扎中央军(称作中军),军队最多;第二类是前线州,如处在东吴边境的扬州、徐州、荆州、豫州等,驻扎边防军(称作外军),而且是重兵防守;第三类是边境州,如处在辽东、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前线的幽州、并州等,驻扎一定数量的边防军,外加一些地方军,防备少数民族的侵扰;第四类是内陆州,没有边患,驻扎军队较少,主要是地方军,镇压流民的反抗,如青州、冀州、兖州等。长安是雍州的首府,陇西属于凉州,这两州和蜀国接壤,按说属于前线州,但从魏国的安排来看,由于蜀国多年“寂然无声”,显然按照边境州来处理。因为前线州因战事较多,至少都派能征善战且资望较高的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或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将军镇守,而雍州和凉州仅派了一个没有打过仗的安西将军夏侯楙担任统帅(三国时期武官的设置从高到低:除了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外,往下依次是四征、四镇、四安、四平)。诸葛亮兵围祁山,魏国立刻派大将军曹真赶赴前线接管了夏侯楙的指挥权。而且自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雍凉两州的常驻指挥官均为四镇或四征以上的将军,这时魏国已经将这两州当作前线州来处理了。

那么边境州有多少驻兵呢?大约就2万左右。《三国志·毋丘俭传》记载,毋丘俭为幽州刺史,“正始中,俭以高句骊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骊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毋丘俭的1万军队打败高句骊的2万人,他带的应是战斗力强的边防军。而且毋丘俭远征高句骊,幽州必然要留兵防守,因此幽州边防军的数量应在1万以上,但也不会多,要么毋丘俭明知高句骊军队数量多,也不至于只带1万兵去。除了边防军外,还会有数量与此差不多的地方军。幽州属于边境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魏国把雍州、凉州也当作边境州处理,因此这个时期雍州的驻兵也就和幽州差不多。在雍州的北方要防备匈奴人的侵扰,在秦岭沿线的重镇陈仓、郿县等地要驻军监视蜀国,留在长安城里的军队也就不到1万人了,所以这第三个条件也没有问题。

关于第四个条件,长安守将懦弱无能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长安的统帅夏侯楙自然是当之无愧了。关于夏侯楙,除了魏延的评价外,《魏略》中的其他评价也和魏延的差不多,如“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楙在西时,多畜伎妾”,典型的一个好色无能之辈,根本不是魏延的对手。其帐下的雍州刺史郭淮虽是个厉害角色,但郭淮也没有料到蜀国会突然出兵,否则也不至于诸葛亮兵发祁山而“关中响震”了。对于魏延,在到达子午谷口之后,令士兵稍事休息,傍晚时分出山以急行军杀向长安,因子午谷口距长安较近,可于黎明前到达长安发动袭击,夏侯楙和郭淮是根本来不及组织抵抗的,因此这第四个条件也没有问题。
魏延能否守住长安?
魏延占领长安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能否守得住了。守住长安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魏国的大队援军在二十天之后才能到达长安(魏延预料:“比东方合聚,尚二十许日”就是这个意思);二是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必须在魏国援军到达长安之前援救魏延(魏延说:“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两个条件是否成立呢?

先看第一个条件,魏国的大队援军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长安。长安到洛阳有387公里,折合古代的里程是928里(三国时的1里只有415米)。长安失守后,逃走者疾驰洛阳去报信,需要3天时间(曹操破荆州遣轻骑追击刘备“一日一夜行300里”,可知骑马昼夜兼程从长安到洛阳只需3天),魏明帝得知后聚群臣紧急商议只需1天时间就够了(若魏明帝是个昏庸的皇帝可能会犹豫不绝,但《三国志》注引《魏书》记载诸葛亮出祁山后: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可见魏明帝非常沉着果断。),之后是点将派兵。统帅的人选是现成的,当时大将军曹真正在洛阳,不需从外招将进京;洛阳附近的中央军在10万以上,可以很快集中起来,开赴战场;因此这个过程顶多需要2天。之后就是大军从洛阳急行军到长安所需的时间了。魏延1万步兵走崎岖难行的800里的子午道(折合三国时的里程近1000里)用了10天时间,平均每天100里,魏军走平坦的大道从洛阳到长安应该6-7天时间(司马懿擒孟达,8天行军1200里,平均每天150里,可知大军从洛阳到长安只需6天多),况且魏军当中有很多骑兵,骑兵部队抵达长安所需的时间还要短。因此魏延袭破长安后,最多13日内魏国大队人马就开到长安城下了,没有他所想的20多天的时间。因魏延新破长安,人心未附,秩序极不稳定,仅凭区区1万人守城是守不了几天的。

再看第二个条件,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必须在魏军抵达之前赶到长安,对诸葛亮来讲,只有13天时间。大军从汉中到长安走褒斜道的总里程尚长于子午道,只是褒斜道山路较短,出斜谷后便是平原,利于大军行动,因此较为便捷。但无论如何诸葛亮的大军携带大批粮草辎重翻山越岭,也无法在13天内走完全程(如果有魏延所料的20多天时间是足够的),因此是无法赶在魏军之前增援长安的。

再进一步说,即使诸葛亮的主力部队神奇般地抢在魏军之前到达长安,就能守的住了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魏国失长安,必定会以倾国之力争夺,魏国全国兵力在40万以上(关于魏国的军队总数没有明确记载,但吴国的人口和兵力有记载,人口230万,兵力23万;魏国人口443万,按照这个比例计算,魏国兵力肯定在40万以上),除了近20万人防备东吴之外,其余部队至少15万人是要集结到长安城下的。诸葛亮北伐出动了倾国之兵,有10万人(《襄阳记》记载诸葛亮斩马谡前: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要在长安抗衡15万魏军是非常吃力的。且不说魏国骑兵占有优势,最要命的是蜀军所需的粮草都要从遥远的巴蜀翻越大巴山和秦岭运来,运输线太长,根本吃不消。魏国15万大军只要积极防御,牵制住蜀军不使其西掠陇西,东出潼关,蜀军就会因粮草难以接济而撤军,估计也就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诸葛亮第二次伐魏,10万大军攻陈仓,魏将郝昭带1千余人坚守不到一个月,蜀军就因粮尽退军,由此可知蜀国军粮的承受限度)。何况此时陇西尚在魏国手中,处在长安的后方,诸葛亮处于两线作战,倘若陇西魏军袭击蜀军的交通线,恐怕蜀军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诸葛亮战略的合理性
所以诸葛亮才“以此为悬危”,没有采用魏延的战略,这正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他深知自己北伐时带出的是蜀汉全国的精锐(蜀汉全国兵力只有不到14万人,诸葛亮北伐就带出了10万),倘若有任何闪失,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负问题,而是蜀汉马上就会亡国。这也是诸葛亮六次伐魏始终谨慎小心,不敢弄险的原因所在,这不仅仅是风格问题,而是蜀汉弱小的国力所决定的。这和曹操在官渡时的情况也不同,曹操在官渡以3万人对抗袁绍的11万人,最后靠奇袭乌巢而取胜,是迫不得已,因为他面临的是若不胜就灭亡的危险。对于诸葛亮不存在这个问题,北伐不胜,只要不伤元气,仍可凭秦岭之险鼎足而立,不会亡国。

那么诸葛亮的“安从坦道,平取陇右”的战略如何呢?可以说是正确的选择。因为蜀汉国力弱小,一口吃不掉关中,因此诸葛亮兵出祁山的战略目的是先取陇右,次吞凉州,斩断关中的右臂,然后在陇右屯田积谷,增强实力,训练骑兵(诸葛亮六次伐魏一直不敢远离秦岭深入平原地区,是因为蜀国在骑兵方面处于劣势,原因是没有战马,而陇右、凉州是游牧地带,盛产马匹),为以后攻取关中打下基础。这是符合当时蜀魏国力对比和实际情况的,可惜的是错用马谡阻击张郃,才造成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第一次伐魏是蜀汉可能成功的唯一机会,因为当时魏国没有防备。此后魏国在关陇屯驻重兵,蜀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虽然以后诸葛亮还有五次北伐,但都因国力相差悬殊,没有多大成果,只能叹诸葛亮生不逢时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消灭魏国唯一机会, 被专家争论千年, 如今已有结果
陇右战略与子午谷奇谋,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子午谷奇谋”的真正问题
假设历史丨马谡不犯错的话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能成功吗?1400年后,一将领用5万人命解开谜团
魏延策划的子午谷奇谋,非常值得大胆一试 ,诸葛亮因何不敢采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