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鲤寓补于消法与保和丸化裁临证治验

李鲤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暨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其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李老临证推崇寓补于消法,擅长保和丸加减一方多用,独具匠心,疗效卓著。兹将其学术思想及保和丸化裁治验整理如下。

1 重视脾胃 寓补于消

李老认为,当今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竞争的加剧等因素,导致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肥胖病等13益增多,成为内科的常见疾病。此类疾病多由饮食不节、调摄无度、情志内伤、静卧少动等因素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化不畅,代谢障碍,尤其是脾胃运化失职,肝胆疏泄失常,导致痰浊瘀血等壅积而成。不少患者出现了貌似虚弱,但不受其补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七情不舒而致胃纳呆滞者,有嗜食肥甘而中满不化者,有肝气横逆而胃气受戕者,有安逸怠卧而脾气不展者 。此际施补,即现腹满、呕逆等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于上述情况的治疗,当以和中消食为先,藉以除壅滞,开化源。正如《医学心悟》所云:“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如此则不补气而气渐生,不补血而血渐长,不补肝而肝得养,不补心而心得奉。这种方法以消代补,藉消以补,故称寓补于消。它是消法作用的延伸与拓展。

2 明辨五行生克制化

李老常言,临床用药施治,必明五行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之理。人以五脏为中心,各脏之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依五行之生克而相互关联。坤土为万物之母,四运之轴,五脏之中心,上乘下达,乃升降转运之机枢。脾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达于肝肾,脾胃健旺,可以权衡五脏,灌溉四旁,生心营,养肺气,柔肝血,填肾精。故脾胃健运与否,直接关乎其余四脏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健则诸脏得养,脾胃虚则诸脏必亏。李东垣说:“胃虚则肝腑经络无以受气而俱病。”并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周慎斋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万无一失。”张景岳云:“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亦可居其强半。”依先贤理论,李老认为,脾胃气衰,或生化无源,营血亏虚而心神失养;或土不生金、聚痰壅肺而见喘咳诸症;或脾虚不能散精于肝,肝血枯槁,土壅木郁而肝失调达;或脾虚土不治水,水湿泛滥,肾阳受戕,开阖不利而见水肿诸症。诸脏之病,其因多与脾胃有关,其果多涉及脾胃。且药物入口,必先经脾胃消化吸收,始能达于病所,若脾胃衰败,纵有良药亦难奏效。故在立法、组方、用药上需处处顾护脾胃,以脾胃为本。据此,李老治疗内科杂证多从中焦脾胃人手,时时不忘保胃气,临床处方多以保和丸化裁。

3 妙用保和灵活加减

保和丸全方药味性情平和,无偏寒、偏热之嫌,也无大补峻泻之弊。其功一则可和脾胃、消痰积,散郁结,消各种有形之邪,有利于正气的恢复;二则可促进药物的吸收,促使药物发挥出最大功效,促进疾病痊愈。李老用其加味治疗胸痹、中风、鼓胀、肺胀、肝着、胆胀、心悸、怔忡、胃脘痛、痢疾、带下等多种疾病,效果颇佳。

3.1 培土生金汤:由保和丸加桑白皮杏仁黄芩川贝当归组成。主治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及支气管扩张等疾患。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者,加沙参、麦冬、花粉;热伤血络,咯血较著者,加丹皮、黑栀子、白茅根、参三七;水邪上凌心肺,喘悸胸闷不得卧者,加葶苈子、泽泻、猪苓、车前子、北五加皮。

案例:林某,男,78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史,5天前因感寒及过劳出现喘咳加重,痰多,胸部憋闷,心悸气急,脘腹胀满,纳差,腰酸,畏寒肢冷,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口唇紫暗,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细促。李老认为此属心肺脾肾俱病,肾元亏于下,痰浊壅阻于上,脾胃运化失职于中,虚实相间,病机复杂。治疗宜从脾胃人手,方用培土生金汤加减。处方:陈皮12g,半夏lOg,茯苓30g,炒莱菔子15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桑白皮20g,杏仁12g,川贝母12g,葶苈子12g,当归12g,红参lOg,五味子12g,猪苓30g,泽泻20g,大枣5枚。服药6剂后再诊,喘咳、心悸明显减轻,腹胀、腰酸消失,食欲大开,仍有下肢浮肿。原方继服,并以赤小豆鲤鱼汤食疗。半月人浮肿消失,诸症皆愈。

按:此症五脏精气俱虚,阴血不足,阳气衰微,因虚而致痰浊瘀血停滞,水湿泛滥,上盛下亏,虚实相间,错综复杂。李老统筹全局,抓住病机关键,从脾胃人手,脾运则能输布阳气,运化精微,灌溉四旁,化痰祛瘀,疏利水湿,俾气血煦濡,五脏得养,方能扭转颓势,权衡以平。

3.2 培土益母汤:由保和丸加丹参川芎、薤白、全瓜蒌、桂枝组成。主治缺血性心脏病等疾患。心气不足、胸痛遇劳加剧者,加西洋参、炙甘草黄芪等;阳虚遇寒痛甚者,加制附子、仙灵脾等;胸闷明显者,加厚朴、枳实等。

案例:陈某,男,57岁。阵发性心前区闷痛1月余,遇阴雨天易诱发,伴形体肥胖,痰多气短,纳呆乏力,舌质暗,舌体胖大、苔厚腻,脉滑。心电图提示心肌呈缺血型改变。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证属脾胃虚弱,痰阻血瘀,胸阳痹阻。治以健脾和胃,通阳豁痰。方用培土益母汤加减。处方:陈皮12g,半夏lOg,茯苓30g,炒莱菔子15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薤白12g,全瓜蒌30g,桂枝6g,丹参30g,川芎12g,白术15g,枳实lOg,竹茹12g。服药7剂后心前区闷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纳食增加,苔腻稍厚,但仍有进食后腹胀,多梦易醒。守上方加厚朴15g,炒枣仁30g。继服7剂后心前区闷痛未再发作,精神体力转佳,工作如常。守方配成散剂常服,巩固疗效。

按:痰阻心胸证每因过食肥甘,嗜酒贪杯,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湿郁痰滞,留踞心胸。痰窒阳气,阻碍血运,造成气虚痰阻血瘀为患。李老施治着重健运脾胃,在祛痰的同时,适时应用健脾益气法,以消生痰之源,痰化气行,则血亦行,故获良效。

3.3 培土荣木汤:由保和丸加当归白芍、青皮、郁金组成。主治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等疾患。胁肋胀痛明显者,加柴胡枳壳、川楝子,元胡、甘草;湿热蕴结、目黄身黄者,加茵陈、虎杖、赤小豆等;胆结石者,加金钱草、黄芩柴胡枳壳等;肝硬化腹水者,加白术、猪苓、泽泻车前子等。
案例:王某,男,43岁,右胁疼痛3年,腹胀大而满3月,屡用利水诸法不效。就诊时见:腹大如鼓,按之如囊裹水,脘腹痞满,面浮肢肿,右胁胀痛,尿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沉无力。经B超及肝功能等检查诊断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证属脾虚肝郁,水湿内停。方用培土荣木汤加减。处方:陈皮12g,半夏12g,茯苓30g,炒莱菔子15g,焦神曲12g,白芍12g,青皮12g,郁金15g,党参15g,白术15g,猪苓30g,泽泻15g,车前子30g,砂仁lOg。服药30剂后,腹水消退,诸症随之而减,后减利水剂用量,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随访3年病情稳定。
按:本病乃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所致,邪实而正虚,故治疗在行气、活血、利水的基础上,须配合扶正药物。“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李老以培土荣木汤治疗该病,一则健脾疏肝,扶助正气;二则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增强疗效。且腹水消退之后,肝脾肾正气未复,气滞血络不畅,腹水仍有可能再起,此时仍须健脾疏肝,培补正气,善后调理,以防复发。

3.4 培土制水汤:由保和丸加黄芪白术、猪苓、泽泻车前子组成。主治慢性肾病浮肿、少尿等。阳虚甚者,加仙茅、仙灵脾、肉桂、菟丝子等;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枳实大黄
案例:乔某,男,40岁,10个月前于发热、咽痛后始出现全身高度浮肿,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6.56g,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型。曾在外院用大量西药治疗近9个月,未能见效。现见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脘腹胀闷,纳减乏力,面色无华,神疲少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证属脾阳虚损,土不制水。方用培土制水汤加减。处方:陈皮12g,半夏12g,茯苓39g,炒莱菔子15g,焦神曲12g,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猪苓30g,泽泻15g,车前子30g,砂仁10g,肉桂6g。服药3周后,水肿减退,纳食渐增,但见舌质偏暗,又加用益母草30g,丹参20g,路路通15g。以上方调治半年,症状消失,尿检正常。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I“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李老采用培土制水汤加减治疗水肿,取脾旺清升、培土制水、阳运阴消之意。另因水蓄可病血,血结亦病水,故李老又在原方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络药物,以祛瘀利水,水瘀同治,故有桴鼓之应。

3.5 和中宁志汤:由保和丸加远志、龙骨、牡蛎、炒枣仁、炙甘草、甘松组成。主治失眠、心律失常等疾患。气阴两虚者,加人参麦冬五味子等;阴虚火旺、心烦易怒者,加生地、淡竹叶、炒栀子;肝气郁结者,加佛手、郁金;心阳虚者,加桂枝、制附子等。

案例:岳某,女,62岁,阵发性心悸、胸闷5年余,加重半月。患者5年前因心悸、胸闷被确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近半月明显加剧,伴头晕失眠,纳差倦怠,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结代。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心肌呈缺血型改变。证属心气不足,痰浊内阻。方用和中宁志汤加减。处方:陈皮12g,半夏10g,茯苓30g,炒莱菔子15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连翘10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炒枣仁30g,龙骨30g,牡蛎30g,甘松20g。服7剂后心悸、胸闷减轻,夜寐佳。原方去龙骨、牡蛎、甘松,加丹参30g,当归12g。服14剂后诸症皆消,复查心电图示早搏消失,心肌缺血型改变较前改善。继服原方1月余,随访3月无复发。

按:该病一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津不布,聚湿成痰;二是由于心气亏虚,宣散无力,痰湿痹阻,终致痰扰心神,而发心悸。痰浊内阻,清阳不升,胸阳不展,则头晕胸闷。李老以和中宁志汤健脾胃,消痰积,资化源,宁心神。善用甘松配伍,因其“芳香,能开脾郁,甚醒脾气”(《本草纲目》)。后期加丹参当归,乃因于痰瘀互相转化,胶结为患而设。药证相应,标本同治,收效理想。

总之,李老临证遵循《素问》“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注重调理脏腑功能,寓补于消。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肺虚者施以培土生金,肝旺者施以培土荣木,心气虚者施以培土益母,阳虚水泛者施以培土制水,心神不宁者施以和中宁志。其处方用药辨证精确,加味得当,对保和丸使用可谓得心应手,加减变化层出不穷。如将保和丸与养阴血之生脉饮、龟鹿二仙胶等相合,则能开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盛,虚证得补;与熄风平肝、化痰开窍之天麻钩藤饮等配伍,则可使肝气得以畅达,痰浊瘀滞得以疏通,痰瘀实邪得以渐消;与补益之品相配而无壅滞之弊;与祛邪之剂相伍则能护脾胃而防伤正。如此精湛独到之处,对后学颇有启迪,值得临床借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焦树德)
常用治法
20170620养生堂视频和笔记:李乾构,汪红兵,痰湿困脾,和法,消法
一百天学开中医方(3)
国医大师治脂肪肝经验
名老中医经验集——施杞(页 1) - 中医临床经验交流版 - 复兴中医网 中医专业讨论|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