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中医辨证选四肢症状秘方-----162.四肢疼痛

三.中医辨证选四肢症状秘方-----162.四肢疼痛

162.四肢疼痛: 163.四肢麻木: 164.四肢瘦削: 165.四肢肿胀: 166.四肢强直: 167.四肢拘急: 168.四肢抽搐:
169.手舞足蹈: 170.手足厥冷: 171.肢体痿废:172.关节疼痛:173.关节变形:174.肩痛: 175.肩不举: 176.臂痛:
177.手指挛急: 178.手颤: 179.朱砂掌:180.股阴痛:181.腿肿痛: 182.膝肿痛: 183.胫痠:
184.足热: 185.足痛: 186.转筋: 187.足跟痛: 188.足颤:189.步态不稳: 
        
162.四肢疼痛

  四肢疼痛是指病人上肢或下肢,或上下肢筋脉、肌肉、关节疼痛的症状。
  四肢疼痛最早见于<内经),如“肢节痛”、“骨痛”、“手臂痛”、“脚下痛”、“腰股痛”、“股、膝、髀、脯、肪、足皆痛”等。<伤寒论)、<金匮要略)则载有“历节痛”、“四肢疼”、“骨节疼痛”。后世所称“痛风”、“风腰腿疼痛”、“风走注疼痛”、“肩臂痛”、“手指痛”、“大股痛”、“足痛”、“足跟痛”、“足心痛”、“腿痛”及山岳丘陵地带的“柳拐子病”均属四肢疼痛的病症范畴。
  <内经)论述的痹证,如“行痹(风痹)”、“痛痹(寒痹)”、“著痹(湿痹)”、“热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周痹”、“众痹”等亦是以四肢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
  为便于临床辨证,本篇重点叙述四肢疼痛,肩痛、臂痛、腰脊痛、膝肿痛、足痛等另立条目讨论。 、
  
  常见证候
  风邪阻络四肢疼痛:四肢关节走注疼痛,痛无定处,而以腕、肘、膝、踝等处为多见,关节屈伸不便,或兼见寒热表证,舌苔薄白或腻,脉多浮。属行痹。
  寒邪阻络四肢疼痛;四肢关节冷痛,痛处不移,形寒肢冷,局部皮肤颜色不红,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舌苔白,脉弦紧。属痛痹。
  湿邪阻络四肢疼痛:关节酸楚疼痛,重着不移,或肌肤麻木不仁, 日久失治则肌肉挛急,骨节变形,致成残废,苔白腻,脉濡缓。属着痹。
  热邪阻络四肢疼痛:四肢关节疼痛,局部掀红肿胀,兼有发热、口渴、烦躁、舌红苔黄燥,脉数。 、
  湿热阻络四肢疼痛:关节红肿,小溲赤浊,四肢困重疼痛,可伴有肌肤红色结节,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数。
  气血亏虚四肢疼痛:关节酸痛,劳累后加重,可见肌肉瘦削,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眩晕,畏风自汗,脉细弱,舌质淡,苔薄。兼挟瘀血则关节疼痛如锥刺,痛处不移,拒按,肌肤甲错,形体羸瘦或关节变形拘急,舌质黯而有瘀点,苔薄腻,脉细涩。兼痰浊则肢臂疼痛,身体困重,首如裹,舌质胖,苔白腻,脉弦滑。
  肝肾亏虚四肢疼痛:筋骨弛缓或拘急、酸痛,头目眩晕,爪甲枯脆,腰膝酸软,耳鸣失聪,齿摇发脱,阳痿遗泄,尺脉弦细沉弱。偏阴虚则四肢关节热痛喜凉,骨痛夜甚,颧红唇赤,舌质鲜红少苔,或红绛少津。偏阳虚则兼见两足浮肿无力,大便溏泄,小溲清长,手足不温。

  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引起的四肢疼痛最为常见,即所谓痹证。痹者,闭也,闭阻不通则痛。<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上肢与下肢乃手足六经循行所过,风寒湿最易侵袭,因此<济生方。诸痹门)说: “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然因病邪偏胜不同,临证首须明辨,治法方有准绳。

  先从三者病因、病机、疼痛性质及特点来区别。风邪阻络者,<诸病源候论.四支痛无常处候>说:“风邪随气而行,气虚之时,邪气则胜,与正气交争相击,痛随虚而生,故无常处也”。(圣济总录.诸痹门)说:“风为阳气,善行数变,故风气胜则为行痹,其证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其所至,气血不通是也。”疼痛常罹及多个肢体关节,游走不定。

  寒邪阻络者,<圣济总录.诸痹门)说:“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也。痛本于寒气偏胜,寒气偏胜,则阳气少阴气多。”疼痛较甚而有定处,必兼四肢寒冷。
  湿邪阻络者,<圣济总录.诸痹门)说: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盖湿土也,土性缓。荣卫之气,与湿俱留,所以湿盛则著而不移也,其证多汗而濡者,以阴气盛
也。”疼痛重着不棱,或伴麻木、酸楚。

  临床上,风胜者每见表证,如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多浮紧;寒胜者每见寒证,如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苔薄白,脉多沉紧;湿胜者每见湿证,如四肢困重、胸闷、舌苔白腻,脉多濡缓。

  三者的病因病机不同,治则迥异。
   风邪偏甚,法当祛风,佐以散寒利湿,配合补血之品,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方用防风汤加减;

防风汤
处方秦艽(去苗土)、独活(去芦)、麻黄(去节)、半夏(汤洗七次.切片)、防风(去芦),各二两。升麻、防己、白术、石膏(煅)、芍药(白)、黄芩、甘草、当归(去芦)、远志(去心)、人参(去芦),各一两。
炮制上粗末,入半夏片令匀。
功能主治治风虚发热,项背拘急,肢节不遂,恍惚狂言,来去无时,不自觉悟。
亦治脚气缓弱甚效。此药温和,不虚人。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二中盏,生姜七、八片,煎至一盏,去滓,取清汁六分,入麝香末少许,食后、临卧带热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寒邪偏甚,法当散寒,更须辛温,补火,释其寒凝,方用乌头汤加减,或疏风活血汤、小活络丹等加减;

乌头汤
(《金匮要略》卷上)  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各三两(各9g)
川乌五枚(15g)哎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哎咀四味,以水三升,煮
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功用:温经祛湿,散寒止
痛。主治:寒湿历节。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或痛痹,
脚气,雷头风。
    本方川乌与麻黄相配,祛痹止痛之力较著;黄芪与芍药、甘草合用,益气养血,和
营缓急,并能制约乌、麻之峻烈。其止痛益气优于桂枝芍药知母汤,但走表散寒之力较弱。

疏风活血汤
【方源】
方出《古今医鉴》卷十,名见《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组成】:当归 川芎 威灵仙 白芷 防己 黄柏 南星 苍术 羌活 桂枝各一钱 红花三分 生姜五片
【主治】:风湿、痰、死血所致四肢百节流注刺痛,其痛处或肿或红。

 小活络丹(活络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1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组成]  川乌炮,去皮脐  草乌炮,去皮脐  地龙去土  天南星炮各六两(各180g)
乳香研  没药研各二两二钱(各66g)
    [用法]  上为细末,人研药和匀,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3R),
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汤送下亦可。
    [功用]  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  风寒湿痹。肢体筋脉挛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亦
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湿邪偏甚,法当利湿,佐以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或除湿蠲痹汤加减;

薏苡仁汤
【处方】薏苡仁(一两) 当归(一两) 芍药(一两) 麻黄(一两) 官桂(一两) 甘草(炙.一两) 苍术(米泔浸一宿.去皮.挫炒.一两)
【功能与主治】治中风手足流注疼痛,麻痹不仁,难以屈伸。
【用法与用量】上挫,每服七钱半,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自汗减麻黄;热减官桂。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除湿蠲痹汤
处方杜苍术2钱,赤苓2钱,生于术1钱半,泽泻1钱半,广皮1钱半,川桂枝8分,拌研滑石4钱(包)。
功能主治着痹,麻木不仁。
用法用量先用酒炒桑枝、青松针各1两,煎汤代水煮药,再用淡竹沥3瓢,姜汁3滴,和匀同冲服。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引林羲桐经验方

风寒湿三气杂至,方用三痹汤加减。

 三痹汤(《妇人大全良方》卷3)  川续断  杜仲去皮切,姜汁炒  防风  桂
心  细辛  人参  白茯苓  当归  白芍药  甘草各一两(各30g)  秦艽、生地黄  川
芎  川独活各半两(各15g)  黄芪  川牛膝各一两(各30g)  上哎咀,为末。每服五
钱(15g),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无时候,但腹稍空腹。功
用:补益肝肾,益气和血,祛风除湿。主治:肝肾气血不足,手足拘挛,风痹,气痹等疾。
    蠲痹汤与三痹汤在功用与主治上略有相近。但蠲痹汤侧重于营卫两虚,以身体烦
痛、项背拘急、肩臂肘痛为主;三痹汤侧重于气血虚、肝肾亏,以致手足拘挛疼痛,甚
或活动不利为主。蠲痹汤善治上半身痹痛;三痹汤长于治下半身痹痛。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药性温燥,适用于痹证偏于寒性者,以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
伸不利,舌淡紫,苔白,脉沉紧为证治要点。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或患侧手足沉重,
见上述舌脉者亦可使用。
  ,2.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和中风后遗症等属于风寒湿痰瘀
阻滞经络者,均可使用本方治疗。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温燥,药力较为峻猛,用于体实气壮者为宜,对素体阴虚有
热者、久病肝肾不足者和孕妇,均应慎用。

  热邪及湿热闭阻经络,均可导致四肢疼痛。
    热邪所致者由于素体偏热,阳气偏盛,内有蕴热,虽亦感受风寒湿邪,然其临床表现与风寒湿痹不同,<金匮翼>说:“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痛痹烩然而闷也。”症见四肢关节焮红疼痛,法当清热,佐以祛风除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白虎加桂枝汤
    (又名:桂枝白虎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生石膏50g(先煎)  知母20g粳米6g  炙甘草6g  桂枝9g
  上5味,加水1000ml,煎取150~20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清热生津,解表和营。
  (主治)温疟,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骨节疼烦,有时呕恶,舌质红,脉浮洪。
    (临证加减)
    1.温疟:苔燥渴引,冷饮者,本方加青蒿、苍术、生薏苡
仁、藿香、佩兰,以撤热截疟化湿。
    2.疟疾:症见本方证,口渴甚者,加天花粉、常山,以生津截疟。
    3.瘅疟:内外皆热,热盛津伤,本方去桂枝酌加青蒿、梨汁、
天花粉、竹叶、太子参、沙参、麦冬,以生津滋液,撤热截疟。
    4.桂枝白虎汤加减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均有明显
的游走性关节酸痛症状,其中伴有低热,中等度发热,自汗出,
皮肤出现环形红斑,舌质红,或淡红,舌苔黄、黄腻或薄白。脉
象滑数或弦或数。治疗基本方为生石膏60g,桂枝6g,知母
12g,甘草6g,粳米12g,生地30g,防已lOg,蒲公英30g,威
灵仙12g,桑枝30g,蜈蚣2条。若关节红肿,皮肤有红斑,舌
质红,加丹皮12g,赤芍12g,水牛角30g,紫草工5g;若下肢关
节肿痛明显,加黄柏lOg,苍术9g,薏苡仁30g。每日1剂,分
2—3次服。治疗期间给予休息,皆不用任何西药。  [福建中医药,1989,(4):18]
    5.白虎加桂枝汤加味治疗风湿热:基本方为桂枝、知母、
苍术各lOg,石膏、粳米各30g,甘草3g,双花、连翘各12g,
桑枝15g。随证加减。结果;全部体温正常,关节红肿消失出
院。[湖北中医杂志,1981,c2,:28]
    6。白虎加桂枝汤加味治疗成人期异位皮炎:治疗用白虎加
桂枝汤合四物汤加荆芥、连翘等。显效者,约经两周治疗,颜面
发红消退。[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1,cl,。64]
    7.桂枝、石膏、知母、黄芩。治间日疟,名桂枝互资汤。
[脉因证治]
    8。知母、炙甘草、石膏、苍术、粳米。治湿过多汗,身重
足冷,名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9.石膏、知母、甘草、蝉蜕、麻黄、大黄、黄芩、连翘、玄参、
竹叶。治痘为火郁,不得透发者,名白虎化斑汤。
    蜀漆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蜀漆9g  云母9g  龙骨9g

    上3味,共为细末,每服3—6g,于发作前2小时服之,或
为汤剂水煎服。
    (功效)祛痰截疟,扶正助阳。
    (主治]疟疾,寒多热少,发作有时,头项腰脊痛,无汗,
脉弦滑。
    (临证加减)
    1.牝疟兼胸胁苦闷者,本方加柴胡、干姜、香附、郁金;
若神疲肢倦,脾阳不运,本方加茯苓、白术、半夏、生薏苡仁等
以健脾利湿。
    2.赵锡武老中医口授:小柴胡汤加常山治疟,“先其时”服
之取汗,其效甚佳。
    3.间日疟,本方加桂枝、党参、甘草、红枣效良。
    4.本方加柴胡、黄芩、姜半夏、党参、槟榔亦治间日疟。
    5.关于牝疟的探讨:为什么把疟病多寒称为牝疟?历代注
家看法各不一致。有的认为心为牝脏,邪在心而成疟,故名牝
疟;也有的注家以鸟兽类属阴性为牝,从而把疟多寒者归属阴
性,因名牝疟。其实,命名没有过多争论的必要,关键要掌握其
证治。[金匮要略讲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6.温疟加蜀漆半分辨略:方后所谓“温疟加蜀漆半分”,有
些注家认为当系“湿疟”之误,张路玉曰:“……蜀漆性专逐湿
追痰,稍增半分于本方之中,则可以治太阴湿疟,湿为阴邪,斜
阻其阳,亦必多寒少热,故此方尤为符合,归本金匮方后误作温
疟大谬。详云母、龙骨纯阳之性,绝非温疟所宜。以牝为牡,将
湿作温,千古未剖之疑团,一旦豁然通矣。”
    7.常山三两,以浆水三升,浸一宿,煎取一升,欲发前顿
服,后微吐瘥止。治诸疟,名常山汤。

若邪热化火,关节红肿,筋脉拘急,壮热烦渴,方用犀角汤 加减。

犀角汤
别名《千金》犀角散(《张氏医通》卷十四)。
处方犀角6克 羚羊角3克 前胡 栀子仁 黄芩 射干各9克 大黄 升麻各12克 豆豉9克
制法上九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
用法用量以水1.8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湿热所致者,则由于外感湿热病邪、或素有蕴湿复感热邪,或湿邪日久化热,湿热蕴结闭阻经络而成。法当清热燥湿,方用二妙散或当归拈痛汤加减。

二妙散 
炒黄柏15克 苍术15克(米泔浸,炒) 
1.如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
2.如热重于湿,则黄柏为君药,用量可大于苍术;
3.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
4.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
5.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
6.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二  妙  散
    (《丹溪心法》卷4)
    [异名]  二妙苍柏散(《医学入门》卷7)、苍柏散(《疡科选粹》卷5)、二妙丸(朱
震亨方,录自《医学纲目》卷20)、苍柏二妙丸(《症因脉治》卷3)。
    [组成]  黄柏炒  苍术米泔水浸,炒(各15g)
    [用法]  上二味,沸汤,人姜汁调服(现代用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次服3—
5g,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  清热燥湿。
  [主治]  湿热下注证。湿热走注之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
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以湿热下注之痿、痹、脚气、带下、湿疮而见小便短赤、足膝
肿痛、舌苔黄腻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如热重于湿,则以黄柏为
君,用量可大于苍术;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若湿热痿证,可加猪莶草、木瓜、怀牛
膝、萆薢等,以祛湿热,强筋骨;若湿热脚气,可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
浊;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若下部湿疮、湿
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3.本方现常用治关节炎、腰膝关节骨质增生、痛风、腓肠肌痉挛、阴囊炎、阴道
炎等病机属湿热者。
    [使用注意]  本方主治湿热下注病证,若属寒湿为患者不宜使用。

当归拈痛散
羌活15克 防风9克 升麻3克 葛根6克 白术3克 苍术9克 当归身9克 人参6克 甘草15克 苦参6克 炒黄芩3克 酒知母9克 酒茵陈15克 猪苓9克 泽泻9克   
1.若脚膝肿甚者,加防已、木瓜以祛湿消肿;
2.身痛甚者,加姜黄、海桐皮、大腹皮、薏苡仁以清热通络止痛;
3.关节痛甚者,加乳香、没药以活血行气止痛;
4.关节肿胀者,加生地、大腹皮、薏苡仁以清热利湿消肿;
5.局部灼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生石膏以清热解毒。
 当归拈痛汤    、
    (《医学启源》卷下)
    [异名]  拈痛汤(《兰室秘藏》卷中)、当归止痛汤(《仁术便览》卷1)、当归拈痛散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4)。
    [组成]  羌活半两(15g)  防风三钱(9g)  升麻一钱(3g)  葛根二钱(6g)
白术一钱(3g)  苍术三钱(9g)  当归身三钱(9g)  人参二钱(6g)  甘草五钱
(15g)  苦参酒浸二钱(6g)  黄芩一钱(3g)炒  知母三钱(9g)酒洗  茵陈五钱
(15g)酒炒  猪苓三钱(9g)  泽泻三钱(9g)
    [用法]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30g),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
一盏,去滓温服,待少时,美膳压之。
  [功用]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
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等。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风湿热痹及湿热脚气初起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时以肢
节沉重肿痛,舌苔白腻微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脚膝肿甚者,加防己、木瓜以祛湿消肿;身痛甚者,加姜黄、海桐
皮以活血通络止痛;关节痛甚者,加乳香、没药以活血行气止痛;关节肿胀者,加生
地、大腹皮、薏苡仁以清热利湿消肿;局部灼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生石膏以清热
解毒。
    3.现代临床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下肢皮肤病、脚气、疥癣
内攻等属风湿而兼有湿热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使用注意]  风寒湿痹证,忌用本方。

  热邪或湿热闭阻经络的病机为阳气多而阴气少,故临床表现的特征热象明显,与风寒湿痹的症状对照,不难鉴别。

  气血亏虚无以煦濡经脉,故四肢关节疼痛,常伴有面色苍白,肌肉瘦削,神倦懒言等症。由于血随气行,气虚则血液运行不畅,经脉瘀阻,辨证必见四肢疼痛如锥刺,痛处不移,形体羸瘦,肌肤甲错,骨节顽硬,舌边瘀点,法当补气养营、活血化瘀,方用桃红饮加黄芪、党参、桂枝、川芎,酌入虫类搜剔之品,如全蝎、地龙、蜣螂、山甲、蜈蚣、乌稍蛇等,

  桃红饮
  方剂来源  清.<类证治裁)。
  组成与用法  桃仁9克  红花9克  当归尾9克  川芎9克  威灵仙9克
    水煎服。    .
    功效与主治  功能活血祛瘀,祛风利痹。主治痹证日久,瘀血阻滞所致肢节疼痛。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
节性多动脉炎,颈椎病,扁平疣,食道癌等病症。例如。
    (1)坐骨神经痛  以本方合当归四逆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14
例。寒湿偏重,加制川乌、制草乌;属行痹者,加秦艽、羌活5病程长偏血
瘀者,加赤芍,丹参、五灵脂、炮山甲等,伴腰痛,加狗脊、川断、杜仲等,
气虚,加党参,黄芪。结果;痊愈12例,显效2例,服药最少6剂,最多
40剂(《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2).颈椎病  本方加黄芪、党参、地鳖虫、葛根等,治疗123例。结
果:显效36例,有效65例,好转18例,无效4例(<中医杂志}1983年第1期)。
    (3)痛风  本方加桂枝、防己、木瓜、臭梧桐等,可治疗痛风经多次
发作后,关节肥厚,活动受限,或形成关节畸形、僵硬等症状者(<实用中
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食道癌  本方合启膈散,加减治疗食道癌所致噎膈症。痰多,
加竹沥、海浮石,呕吐痰涎。加莱菔子、生姜汁(《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5)扁平疣  本方去威灵仙,加熟地、首乌、板蓝根、黄芩等,治疗
18例。结果,均治愈,服药最少3剂,最多20剂(《四川中医》1984年第3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痹证。方用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
配以威灵仙祛风除痹,活血为主,血行风自灭,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
用以痹证瘀阻、肢节疼痛,为其辨证要点。、
    原方用麝香少许,以药汁冲服,但现今临床罕用。
    临床如见气虚,加黄芪、党参,腰痛,加桑寄生、狗脊等,筋络不
利,加伸筋草、络石藤、海风藤,寒盛,加附子、鹿角片、仙灵脾.
    孕妇忌用。血热者慎用。    .

或配合大活络丹、小活络丹、麝香丸。

大活络丹
白花蛇6克 乌梢蛇6克 威灵仙6克 两头尖6克(酒浸) 草乌6克 煨天麻6克 全蝎6克 何首乌6克 炙龟板6克 麻黄6克 贯众6克 炙甘草6克 羌活6克 官桂6克 藿香6克 乌药6克 黄连6克 熟地6克 大黄6克(蒸) 木香6克 沉香6克 细辛3克 赤芍3克 丁香3克 乳香3克 僵蚕3克 姜天南星3克 青皮3克 骨碎补3克 白豆蔻3克 安息香3克 黑附子3克 黄芩3克 茯苓3克 香附3克(酒) 玄参3克 白术3克 防风7.5克 血竭2.1克 炙地龙1.5克 犀角1.5克 麝香1.5克 松脂1.5克 葛根4.5克 炙虎胫骨4.5克 当归4.5克   
作汤剂,可酌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

小活络丹(活络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1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组成]  川乌炮,去皮脐  草乌炮,去皮脐  地龙去土  天南星炮各六两(各180g)
乳香研  没药研各二两二钱(各66g)
    [用法]  上为细末,人研药和匀,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3g),
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汤送下亦可。
    [功用]  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  风寒湿痹。肢体筋脉挛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亦
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药性温燥,适用于痹证偏于寒性者,以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
伸不利,舌淡紫,苔白,脉沉紧为证治要点。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或患侧手足沉重,
见上述舌脉者亦可使用。
  ,2.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和中风后遗症等属于风寒湿痰瘀
阻滞经络者,均可使用本方治疗。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温燥,药力较为峻猛,用于体实气壮者为宜,对素体阴虚有
热者、久病肝肾不足者和孕妇,均应慎用。

麝香丸
【药物组成】麝香(研)半两,蜥蜴(去头足,微炙)1两,鹳骨(微炒)3寸,羖羊鼻(炙令焦黄)2枚,干姜(炮裂)1两,鸡屎白(微炒)2两,巴豆(去皮心,麸炒出油尽)5枚,芫青(去翅足,微炒)20枚,藜芦(去芦头,微炙)1两,鬼臼(去毛,微炙)1两,丹砂(研如粉)1两,桂(去粗皮)1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
【方剂主治】遁尸。经年不愈,心腹刺痛,短气。
【用法用量】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2丸,空心、以米饮送下。每日2次,稍加至5丸,以吐利为度。

  此外,气弱则脾失健运,不仅生化乏源,且易导致痰浊内停。辨证必见肢臂疼痛,身重,舌苔白腻,治当益气调营,涤痰通络,方用归芍六君丸配合指迷茯苓丸。

六君子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六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录自《医学正传》卷3)
    [组成]  陈皮一钱(3g)  半夏一钱五分(4。5g)  茯苓一钱(3g)  甘草一钱(3g)  人
参一钱(3g)  白术一钱五分(4.5g)
    [用法]  上切细,作一服。加大枣二个,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功用]  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面色痿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
多色白,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腻,脉虚。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兼痰湿证的常用方剂。临床以食少便溏,胸脘
痞闷,咳嗽痰多色白,舌淡苔白腻,脉虚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  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畏寒
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及慢性肠胃炎、妊娠呕吐等辨
证属脾胃气虚挟痰湿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性较温燥,真阴亏损者忌用。

茯苓丸(治痰茯苓九)
    (《全生指迷方》,录自《是斋百一选方》卷5)
[异名]  茯苓丸(《妇人大全良方》卷3)、消痰茯苓丸(《仁斋直指方论》卷18)、指
迷茯苓丸(《玉机微义》卷4)、千金指迷丸(《医学入门》卷7)、世传茯苓丸(《证治准
绳.女科》卷2)、茯苓指迷丸(《不居集.上集》卷17)、指迷丸(《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
诀》卷41)。
    [组成]  茯苓一两(6g)  枳壳麸炒,去瓤半两(3g)  半夏二两(9g)  风化朴硝一分(3g)
    [用法]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6g),以生姜
汤送下(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g,姜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用]  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  痰停中脘,流于经络。两臂疼痛,手不能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
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等。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湿痰为病,以两臂疼痛,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用于臂痛或肢节肿痛,可加通络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龙等;用治咳嗽痰稠时,可酌加海蛤壳、瓜蒌等。
    3.慢性支气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肿等属湿痰者,可加减用之。
    [使用注意]  本方不仅化痰之力较强,且能攻下痰结,应中病即止,虚人慎用。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临床常表现为筋骨弛缓或拘急酸痛,腰膝酸软,治当补肝益肾,宣痹和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寄生汤
独活9克 桑寄生6克 杜仲6克 牛膝6克 细辛6克 秦艽6克 茯苓6克 肉桂心6克 防风6克 川芎6克 人参6克 甘草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干地黄6克 
1.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何首乌、白花蛇、地龙 、红花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较;
2.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祛寒;
3.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仲;
4.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8)
[异名]  独活汤《圣济总录》卷162、万金汤(《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1)。
[组成]  独活三两(9g)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
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两(各6g)
    [用法]  上十五味,哎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喜虚下利
者,除干地黄。服汤,取蒴藿叶火燎,厚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
取茎,熬,卧之佳。诸处风湿,亦用此法。患腹痛,不得转动,及腰脚挛痛,不得屈
伸,痹弱者,宜服此汤,除风消血也(现代用法:水煎服,日服二次)。
    [功用]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
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临床应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治证以风寒湿邪痹着筋骨,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主要病机,
临床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首乌、白花蛇、地龙、红花等以助
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效;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湿阳祛寒;湿邪偏盛者,去
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颈腰椎骨质
增生、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小儿麻痹症、慢性布氏杆菌病、颞颌关节功
能紊乱综合征、新产腹痛腰背痛、隐性脊椎裂、湿疹等辨证属风寒湿痹着日久,正气不足者。
    [使用注意]  本方由辛散燥湿及扶正之品组成,对于痹证属湿热实证者。非其所宜。

  四肢疼痛的症状,外因不外乎风寒湿热,内因则与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及瘀阻、痰浊有关,必须从病因、疼痛性质及兼证等方面详加鉴别,辨证论治,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四支痛无常处候>:“四支痛无常处者,手足支节皆卒然而痛,不在一处,其痛处不肿,色亦不异,但肉里掣痛,如锥刀所刺,由体虚受于风邪,风邪随气而行,气虚之时,邪气则胜,与正气交争相击,痛随虚而生,故无常处也。”
  (症因脉治.痹症论):“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目痛痹。”“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目着痹。”“热痹之症。肌肉热极,唇口干燥,筋骨痛不可按,体上如鼠走状,此内经所云,阳气多,阴气少,阳独盛,故为热痹之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蠲痰饮。主治痰流注四肢,阻滞经络,疼痛之极。羌活1钱,威灵仙1钱,苍术1钱,桂枝1钱2分, 沉香1钱2分,乌药1钱2分,胆星1钱2分,木通8分, 牛膝8分。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验方【九】
中医按身体部位及症状选秘方手册7
(十一)痹证——防风汤,趁痛散,小活络丹,鸡血藤汤
组成
『类风湿关节炎』第六章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