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花木兰身后之谜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部流传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凡是少年时代踏进过校门的,都背诵过木兰辞.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据考花木兰确有其人,“花”是后人加的性,木兰本名穆兰,穆是鲜卑人的姓,约出生在公元412年的河南地,属今日的伊盟(1926年曾隶属包头县)。关于花木兰身世就没有详细记载. 历来在三个方面对花木兰身世有纷争:

(1).她是什么年代的人?

(2).她是哪里人?

(3).她是不是汉人?

第一个问题. 她是什么年代的人?

目前有三种主要的民间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表现突出,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她婉言推辞。

第二种说法是: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如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清朝学者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中,依据诗中所反映的职官、名物、制度加以考证,认为产生于唐代。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 但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称,《木兰辞》始见于《古今乐录》一书。查南朝陈后主光大二年时,僧释智匠己编成《古今乐录》,其中就收录有《木兰诗》篇目。因此,《木兰诗》当不至在公元568年以后产生,这从时间上否定了隋唐说. 更重要的是北魏初年,实行的部落府兵制,鲜卑族全民皆兵,平时耕牧,一有战情,首领便召集部落成员,自备战具,出征作战. 鲜卑的府兵制度,就是父亲当兵,儿子继承,是世袭制,鲜卑汉化后,象全国招兵,就已废除。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府兵制原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服劳役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 这在北魏后期已终止. 因而在隋唐是根本不可能发生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的。根据这两点, 隋唐说应被排除.

第三种说法是: 文学史上亦有主张花木兰是汉(曹)魏朝代的事. 如明万历年间御使何出光主持重修木兰祠,并作《木兰祠赛神曲》十二首,其序曰:“将军……魏氏女,汉文帝 时,老上寇边,帝亲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国。将军以父老迈,不任受甲,身伪其子以行……”认为花木兰生活时代为汉文帝时,即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间。祠内另一通《汉孝烈将军记》碑云:“汉世尝作《木兰词》”。

首先,如果花木兰女身替父从军,表现突出,汉文帝朝廷欲授予她高官,对这样一个惊天动地传奇事迹,后世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怎么会不记载在<<史记>>中呢?  再者, 木兰辞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汉朝的天子又如何成了<<可汗>>了? 岂非开玩笑? 更有甚者,从汉高祖到汉文,汉景帝,, 兵役是不能父子顶替的. 兵士也不需要自己买马. 这和木兰辞的故事格格不入. (加强中央军力西汉时期,兵役制和徭役制结合在一起。制度规定:男子自傅籍之年(汉初十五岁,景帝时二十岁,武、昭后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的期间内,服兵役 两年,称为正卒。正率一年在本郡为材官(步兵)、楼船(水军)或骑士;另一年在京师屯戍,称为卫士。他们还须在边郡屯戍一年,称为戍卒。除此以外,每年还 要服徭役一月,称为更卒,亲自服役的称为践更,不愿服役的可纳钱三百雇人代理,叫做过更。由于雇人代役的越来越多,过更钱就逐渐演变为丁男的一种赋税,叫 作更赋. 总之, 父子不顶替. 自己不买马).  所以汉朝之说不能成立.同样, 从可汗的称谓以及兵役制度分析,(曹)魏之说也是不攻自破.

从以上的论证,尤其是北魏早期的鲜卑府兵制,只有鲜卑族人可以代父从军. 花木兰是北魏鲜卑族人.

事实上, 太武皇帝(拓跋焘)神嘉二年(429年),“秋七月,车驾东辕,至黑山,校数军,实班购王公将士各有差。”(《魏书》卷世祖纪)这时“ 可汗大点兵”,花木兰替父从军。北魏皇帝拓跋焘率军一直将柔然赶到漠北,“北度燕然山”(《北史》卷86.蠕蠕传),燕然山即燕山,今蒙古共和国杭爱山。 花木兰远离故土,发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的感慨。到太武皇帝(拓跋焘)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焘完成 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大业,从此北魏皇帝称“天子”。太武皇帝(拓跋焘)太平真君(441年)“行幸阴山之北”(《魏书》卷4,世祖纪),花木兰从军正好12年“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接见花木兰,封她为五品尚书郎,她怕女儿身份暴露,犯下欺君之罪,提出“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史书的年代和木兰辞的12年完全吻合. 

结论1. 花木兰是北魏拓跋焘时代的鲜卑族人,既不是汉曹也不能是隋唐的人.

花木兰出生地是另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现有湖北黄陂、河南商丘及渑池、安徽亳州、陕西延安等诸说。 2006年4月21日, 在武汉市黄陂区,易中天、余秋雨、李学勤等100多位名人、学者齐聚于此,在游览了当地的木兰生态旅游区后,讨论起了黄陂木兰文化。会议组织者称,根据当地传说,黄陂是花木兰的故乡,辖区内的木兰湖是她练箭之地,双龙镇是她出生的地方,木兰山是凯旋之处,山下还有木兰庙。黄陂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在研讨会上也说,湖北省文化厅已批准黄陂木兰传说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已正式受理,年底有望批准。黄陂区政府希望在争取木兰传说“申遗”时,还要争夺到“木兰故里”的称号,为黄陂增光。黄陂区政府的证据还有,明《木兰古传》记载:“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西陵系黄陂在黄陂汉代的古县名。 

花木兰,再次牵动了武汉和河南虞城两地人的神经。很可惜, 花木兰当时不是住在黄陂的: 为此,注意黄陂紧靠著武汉(现在是武汉的一个区),在下面地图里,可以看到黄陂并不在北魏的国境之内. 因此就不存在什么花木兰<<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了。也可能花木兰家有亲属后人后世迁居来黄陂, 建了木兰庙的.

2005年11月11日,河南省虞城县被文化部确认为花木兰故里,木兰文化传说被录用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国内文化界一直对木兰故里存在诸多争端。河南虞城营廓木兰祠一直保留着有关木兰生平的石碑,该石碑立于元代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石碑有 3000多字,详实地记载了木兰的出生地、姓氏、事迹以及家人资料。这一石碑证明了花木兰为营廓大周庄村人。根据这一历史资料,文化部确认木兰故里为虞城营廓,并将该县木兰传说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1月26日,文化部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有关花木兰传说的申报材料、申报书、光盘、软件、图片等资料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美术展览馆被隆重展出,展出的期限为两个星期。

其实河南商丘及渑池、安徽亳州之争也可平息了,因为查阅资料时发现,所谓宋州、谯郡、商丘、虞碱等其地理位置相去不远,古代曾有隶属关系。公元前221年,秦在商丘置睢阳县,隋改雎阳为宋城,是宋州州治。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皇帝李存勖始没“归德军”。因此宋州、商丘本是指商丘一地。而营廓镇是木兰祠所在地,其地址应是不会改变的。营廓镇在古代属于亳州,所以在古书上记载“木兰乃亳之谯人也”. 据曾担任河南虞城县委副书记已76岁的马俊华介绍,虞城的营廓镇,自唐朝起,历代都修建有木兰祠,虽然在战乱中都已经焚毁,但至今还存有记录花木兰事迹的古碑刻两通。一通为元代《孝烈将 军祠像辩证记》碑,碑文详细记载木兰的身世、英雄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一通为清代《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于嘉庆十一年立,上写“营廓镇北二里许孝烈 将军祠,乃崇祀隋末魏氏女,讳木兰,未字真人,闺阁奇英者也

……”当地老百姓还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作花木兰的生日,举办庙会,共同祭奉花木兰。 这告诉我们两个信息: 木兰姓魏, 生日是农历四月初八.

当然, 如上面分析, 木兰是北魏拓跋焘时代的鲜卑族人而不是隋末人, 这块清代嘉庆十一年(1808),在木兰身后1300多年刻的<<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本身有错误啊!

另外要指出: 鲜卑拓跋部的制百度度,所统兵士也改从各自主将之姓,这就给府兵制涂上了一层鲜卑部落兵制的色彩。府兵具有中百度央禁卫军性质。一人充当府兵,全家即编入军籍,不属州县. 士兵成为将领的私有财产,这不合理的世代为兵制虽然已逐渐衰落,但无法完全废除。因此木兰之姓魏,可能是她的主将之姓. 但河南虞城营廓就一定是花木兰故里了吗? 在此,我有一个疑点. <<木兰诗>>中提到“旦辞爷踉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边,暮至黑山头”。黑山即今日包头昆都仑河谷北之阴山. 从河南的东南角虞城骑马用两个白天(晚上住宿)能赶到阴山吗? 似乎不能. 除非我们把上面的诗句理解成”日行晚宿” 好几天. 但愿是这样吧!

无论她的出生地在哪里, 让我们为这个鲜卑少女而骄傲吧!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木兰辞》中的木兰是姓花吗?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她是汉族?
花木兰是今天的内蒙古人?
南北差异如何推动中国历史?花木兰故事的另类讲解(五胡VS六朝)
花木兰到底是哪族人?这事要扯起来可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湖北游学第九辑---明代藩王博物馆(上)
《木兰辞》为何说“可汗”大点兵?可汗是谁?她“参与”的哪一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