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那些事之悲催皇帝明惠宗朱允炆

建文皇帝画像

前言

  • 大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东征西讨,灭陈友谅、灭张士诚、最后把蒙古元朝从元大都赶往漠北,元朝覆灭,最终建立由汉民族统一的“大明帝国”政权。古语有训: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所以太祖朱元璋“呕心沥血,精益求精”的培养自己的嫡长子朱标,希望能把江山一代一代,顺利的传承下去。而朱标也不负众望,受儒家思想影响,宽厚仁善,是为君之表,“兢兢业业”的做自己的太子,一做就是25年。也是大明朝的希望,如果能顺利登基估计“明仁宗”的称号就是他的了,也是最有资格成为仁宗的人选了,这个朱标就是明惠宗建文皇帝的亲生父亲。

影视剧中的朱标

父亲朱标辞世

  • 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这句话在太祖朱元璋这里显露无疑,从太祖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自幼受到悉心教导,后安排随宋濂学习经传,熟读儒家经典,多方培养。可见明太祖朱元璋对这个嫡长子寄予了厚望,并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大明帝国的接班人。

太祖朱元璋画像

  • 太祖的这位嫡长子朱标乃“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马皇后所生,因为对马皇后的感情很深,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所以对这个嫡长子也是很用心培养。本来朱元璋生性多疑,对朝臣是一万个不放心,对造反培植势力结党营私是深恶痛疾;可是对这个嫡长子朱标确是一万个放心,自己健在的时候就让朱标监国,处理国家大事,培植自己的领导班子,老朱是一点不在乎,完全没有危机感,也不怕这个嫡长子夺权,也像唐太宗一样逼宫把他设为太上皇。甚至还安排朝廷重臣辅助,爱犊之心可谓空前绝后。

马皇后画像

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觉得六朝古都的南京都是短命的王朝,于是就有迁都的想法,于是派自己最信任的儿子嫡长子朱标出京考察,从西安回来后的太子朱标便一病不起,本来想迁都西安的太祖把迁都的事情先放下来,把重心都关注到了自己这个最疼爱的儿子身上,后来儿子的病情有所好转,结果马皇后先离而去,父亲格外严格,只有母亲疼爱,失去母亲使得朱标的病情加重,第二年便撒手西归。

影视剧中太祖形象

  •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当了二十五年太子的朱标,病逝,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马皇后和朱标的病逝对太祖的打击非常大,一个是自己相濡以沫的老伴,一个是自己悉心培养,准备要接替自己皇位的继承者,均早早离世,使得晚年的朱元璋“性情大变”,“杀戮成性”。最后也将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嫡长子葬在了自己的身边。看见太祖对朱标是多么的疼爱。

继承皇位

  • 悲伤加可怜的太祖朱元璋还是没有把自己的正事忘记,自己也一把年纪了,那天一撒手,大明的江山该由谁来继承呢?但该传给谁呢?太祖思索半天,自己定的规矩是:“子承父业、兄终弟及”。太子朱标是嫡长子,那该由哪个儿子来继承呢?想想几个儿子中,就只有老四朱棣最像当年自己,英明神武加帅气,那就他了吧。可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梦见马皇后和朱标,因为思念自己的“糟糠之妻”和优秀的嫡长子,老朱同志总是半夜哭醒,想想自己的老伴和朱标这一脉,毅然决定将皇位传给嫡长子朱标这一脉,于是朱允炆便成了太祖的对象,后被设为皇太孙。

影视剧中的太祖

  • 朱允炆本来是没有继承皇位的,因为还有一个哥哥朱雄英,后来朱雄英去世,朱允炆变成了朱标唯一的孩子,所以又得于太祖的宠爱,于是设立为皇太孙,成了大明朝的储君。虽说朱棣心中极度不满,但也得任命不是,毕竟太祖还在,老父亲的手段和威望也只能默默的接受。
  • 1398年6月朱允炆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史称明惠宗或者建文帝。登基后的建文帝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尊自己母亲为皇太后。一切安然就绪,开始了执政生涯。

建文帝画像

改革藩制(削藩)

  • 21岁登基的建文皇帝因为受到儒家经典的洗礼,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仁厚、好思考的脾性。也有像祖父一样愿望,想将大明朝治理的盛世连年。但是建文帝和父亲一样比较腼腆,但又毫无国政经验;老朱又去世的早,完全没有像辅导朱标一样的时间。且不说没有拥有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手段。相比,甚至比起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驾驭的能力。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方向是好的,但是在处理国事上还是稍欠火候。

太祖画像

  • 建文帝执政期间将自己的老师黄子澄、儒家典范的方孝孺、兵部侍郎齐泰等组成内阁,以仁政为主,首先开始的便是改革太祖朱元璋的严苛法制,像什么剥皮充草之内的刑罚全部废除,改革土地政策等等,使得国家在风气上有所转变,逐步重新走上正轨,深得民心。

影视剧中的太祖

  • 其他的都处理好了,接下来便是改革藩制,削藩便提上了日程。老朱把自己的儿子都派到封地任藩王,由朝廷供养,最后各自做大,造反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革除藩制,把这些毒瘤割掉才能是国家稳定,也能使国家的经济有所好转。于是采用黄子澄、方孝孺的建议开始削藩。

太祖画像

靖难之役

  • 削藩提上日程后,由黄子澄、方孝孺等并开始实施。首先便错了,他们先从最弱的周王朱橚开始,最后周王朱橚不堪,竟然在王府自焚而亡。接下来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纷纷被削藩,死的死,囚禁的囚禁。这些都是没有什么实力的,一年时间便处理好了。反而朱棣是最有实力的,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看到兄弟们都一个一个的倒下,早晚有一天就到我了,于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聚集部队,有了准备的时间。所以造反也是死,不造反也是死,还不如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于是便拉起清君侧的大旗开始了反叛之路。

太宗朱棣画像

  •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于是建文帝的朝廷和燕王朱棣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朱棣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还老弱病残都有,战斗力也不是很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和城池。而建文帝的南京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队,而且都是太祖朱元璋留下来的精英部队,很多都是跟随太祖打天下的部队,实力非凡。而且还拥有全国的经济,都知道打仗打的是钱,此时的国库充裕,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经济、政治、军事都归中央。

太宗朱棣画像

  • 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战争经验非常丰富的战将却非朱允炆可比。太祖朱元璋在朱标在世的时候,怕朱标没有手段压制这些朝廷武将,所以“胡惟庸案”,斩杀了一半的武将,在到太祖去世前,怕这个孙子朱允炆也压制不住这些武将和淮西勋贵,于是“蓝玉案”将仅剩的朝廷武将及得力的文臣全部斩杀,最后战争爆发建文帝无臣可用,武将可使。在无将可使得情况下,建文帝采取黄子澄的建议将毫无战争经验、浪荡子的李景隆封为征讨元帅,结果五十万大军都战败。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城池被燕王夺取,甚至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太宗朱棣塑像

  •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李景隆等打开大门,迎接朱棣进城,建文帝慌乱之中下落不明,朱棣靖难成功,斩杀建文一朝的官员,方孝孺最惨灭十族。次月朱棣在南京登基,国号永乐,史称:“明太宗”。靖难之役以朱棣成功登基结束。
  • 所以说儒家经典在有时候并不怎么有用,黄子澄和方孝孺很早就错了,所以造成靖难之役的后果他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最后他们的结果都是诛灭十族,也算是代价惨痛了。首先,削藩这个问题是正确的,但是操之过急了,可以毫无声色的慢慢来,清水煮青蛙,谁都跑不掉。再则,削藩肯定得从实力较强的开始,所谓枪打出头鸟,擒贼先擒王,不把最有实力的朱棣放在首位,这就是错误,解决完最有实力的,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最后,用人不当,推荐李景隆这样的纨绔子弟去挂帅,不败都不行,不过太祖老朱也没有给留下什么可以用的元帅,都给先灭了,如果有蓝玉在,朱棣必输。

影视剧中的朱棣

结语

  • 朱棣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靖难之役才能成功,这是天意,也是天命所归。虽然建文帝拥有太祖留下的大明朝,占据了一切优势,但最后还是国破家亡,改朝换代,自己也下落不明,完全是将一副好牌打的稀烂。所以这是必然。亡国的锅还是得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元璋驾崩刚过一年,燕王朱棣为何就敢起兵造反?
明太祖不清洗开国功臣,留下蓝玉的话,朱棣就不会造反成功?
建文帝下落之谜的第九种说法 娄炳成
朱高煦朱瞻基的巅峰对决,藏在不起眼的只言片语中,被马伯庸拾起
汉武帝用“推恩令”削藩,见效显著,为什么明朝建文帝不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79——明朝明惠帝朱允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