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文帝下落之谜的第九种说法 娄炳成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布衣皇帝,他们分别是汉高祖刘邦和明洪武朱元璋。严格地说,刘邦作为泗水亭长,是要领取薪水的,虽官品不入流,但仍属于最基层的“国家公务员”;而朱元璋父母兄长皆死于饥荒瘟病,曾当过放牛娃、和尚、大兵的他,是彻底的无产阶级,故而也就是彻底的“布衣”出身的皇帝。但是,这个杀伐决断毫不犹豫的铁腕皇帝,却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造成了大明朝第一桩迷案,至今令史家多方考证,仍无定论。

  1368年2月,朱元璋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是他的嫡长子。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确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勇武。明太祖虽然对他的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标看作最恰当的继任人选。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朱标在他的盛年三十七岁时(1392年5月17日)死去,谥号懿文太子。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孙,而朱标的嫡长子也早夭,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得十分孝顺很是喜欢,就立其为皇太孙。

  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二十一岁。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为皇太后。1398年末,即朱允炆即位之初的几个月中,皇帝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权力而同时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并且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周王朱橚(1361—1425年)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另外四个王子也垮了下来: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齐王朱榑(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00年)。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朝廷承认他是最棘手的敌人,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燕王靖难,破南京城,朱允炆下令纵火焚毁皇宫,朱棣杀入宫中,搜寻了三天,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追问内侍,他们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踪影。马皇后和大多数妃子、内侍都被烧死,内侍们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残骸说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拨出残骸,已是满身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殓葬。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初年的“靖难之变”中,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在被自己的叔父、后来的永乐帝朱棣夺取了皇位之后,建文帝去了哪里,是自焚而死还是削发为僧,甚或流落海外,各种说法众说纷纭,历史学家们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从而使这一悬案成为中国历史的“四大谜案”之一。

  《明史·胡濙传》记载:“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就是说,永乐二十一年,在朱棣已经睡觉的情况下,听到胡濙回来了,立刻召见了他,胡濙将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都告诉了皇帝,一直到四更天才出来。这段文字,也是间接证明建文帝没死的重大证据。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明末清初,有一本很著名的历史书,叫做《罪惟录》,作者叫查继佐,在他的书里面开列了有关建文帝谜踪的二十三种说法。他自己说,这二十三种,难道就没有一个是对的吗?他说没有。如果有的话,只有一个是对的。正是因为有二十三种,所以都不对。建文帝是生是死,他的下落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历史学家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信的答案。

  当代对于明建文帝下落之谜,有八种说法:

  一、《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就是说,朱棣得不到确切消息,故另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一个晚上,胡濙匆忙赶回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驻军宣府。胡濙赶到宣府时成祖已经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二人一直谈到四更。看来胡濙是打听到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似乎建文帝已默认既定事实,打消了复辟念头,因而朱棣就不再追究了。

  二、漂洋出海,不知所终。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明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次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寻找建文帝踪迹。据《明史》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三、北京西山说,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和郑晓《吾学篇》中,记载有正统七年,建文帝因年纪已老,就到广西思恩州官府,自称是建文帝。当地官员急忙上报朝廷,将其送至京师。朝廷派老宦官吴亮前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吴亮否认。建文帝又说当年他进膳时,扔一片鹅肉到地上,吴亮像狗一样趴下去吃掉。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内,老死于宫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树。其实这是谣言,不过还是有一定根据的。《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1440)十一月,有个僧人从云南到广西,自称是建文帝,年九十余岁。当地官员将其遣送到京师,大臣们怀疑他是假冒的。经过究问,他承认本名叫杨行祥,河南人,洪武17年为僧,受到别人的蛊惑才假冒建文帝的。于是英宗将其押入大牢,过了四个月就死在狱中了,同谋的十二名僧人被发配到辽东守边。

  四、江苏吴县说,《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通过查阅文献和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于江苏吴县普济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病殒于此,终年四十七岁,葬于庵后山坡上。这也自成一说。

  五、四川望京寺说,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里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六、还有一种说法,据《江油县志》记载:明朝建文帝兵败归隐山林,具体地址不详。

  七、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证实。

  八、湖南一说,位于永州市新田县西南的武当山(现称南国武当山),有碑文曰:“明时有西粤僧名明贤者登是峰,爱其层峦耸翠,上出重霄,有寄迹挂锡之意焉”。这位叫明贤的明代西粤僧人到底是谁?如何又选中了这个有玄武殿的武当山挂锡呢?新田县文物所收藏有一件从武当山下石古寨村征集上来的象牙朝笏,据说,是祖辈得自一位武当山老僧之手。上朝用笏板,自明朝而止,且所用材料很有规矩,皇帝用的是玉板,太子亲王一级才用象牙板,其他大臣用檀木板或竹板,这件象牙笏板怎么就落到了这偏远的武当山的老僧之手呢?谷应泰撰写的《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这位叫明贤的老僧会否就是去过西粤的建文帝?

  对建文帝出亡谜案的解释、传说、附会绝不是上面列出的几种,有许多凄美的故事在许多书籍、口头上流传开来,而且也必将流传下去。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恶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综上所述,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和结局到底怎样,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史籍资料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现在,又出现了第九种说法。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有一所老宅,当地人称“朱家大院”,疑与明建文帝下落有关,因有很多不能解释的疑问,需要进一步考证。有学者提出,朱家大院有七个值得研究的地方。

  一、九步台阶之谜:古代有很多规制,什么人住什么房子,穿什么衣服,坐什么轿子都是有严格规制,越制从封建社会制度上,是触犯法律的,从封建迷信的角度讲,“德不配位,必有余殃”,所以一般人都很注意,尤其在修房造屋上,更是慎之又慎,在门的尺寸,高度,门的方向,左右前后都有一定讲究。朱家大院从风水学的角度看,就符合了风水宝地的很多条件,从朱家大院的建筑上,大门口用了九步台阶就显得十分耀眼,古代规制中,大门的踏步是有定数的,九数最大,有“九五之尊”的概念,而朱家大院的九步台阶是什么原因?在古代,即便是皇帝直系亲属和朝廷一品大员,最多也只能用七步,同时朱家大院门的开阔度也很大,门当和户对也是存在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是难以理解的。

  二、审龙断案的浮雕:在朱家大院的庭院中,有一残损的水缸,水缸本身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在古代四合院中的水缸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水缸里的水,不仅仅可以提供庭院中的生活用水,同时也是消防安全的关键一环,从风水学的角度,水为财,缸为聚,所以有聚财的说法。而朱家大院的水缸,在缸体上有一浮雕,画的是一位穿明朝服饰官员正在厅堂之上,审判龙的浮雕,通过这幅画,明显是龙在卑躬屈膝,给厅堂之上的一官员请罪,旁边有大厦将倾的图,按照浮雕本意,应该是“魏征斩龙”的典故,但这个典故出于《西游记》,而《西游记》是当时的反派小说,是政府不推崇的,同时即便这样,类似这样的故事,也很少用浮雕的形式,刻画在院落当中,因为龙为天之子,何人敢如此质问天子,用浮雕来含沙射影,讽刺当时的天子,实有不妥。

  三、凤纹窗花:在朱家大院正厅大门右侧有凤纹窗花,左侧的窗花残缺,我们都知道左为上,右为下,左为男,右为女,,那右为凤,左是什么?按照规律是应该是龙纹雕花,古代民间房子谁能用龙凤的窗花,这也是不妥当的。

  四、传说中的龙榻凤撵:在民国期间有个传说,本地有正五品武德骑尉的官员,当地人称“五老爷”,当地人说“五老爷家一院子房,顶不过朱家大院一张床”,说这个床的做工十分精美,选材十分考究,有龙凤浮雕,有二十四个抽屉,各有各的用处。解放后,土改房屋,朱家大院分给六户人家居住,而这龙榻凤撵连同所在的房间一起分给了一户本村的村民,由于这个村民参加抗美援朝战役,家里留着老人,媳妇和两个孩子,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家里媳妇和参军的老公无法联系,家里生活困难,每到生活难以维济的时候,她就拆一块这个龙榻的配件,在集市上换钱,用来度日,就这样,在那个艰难的日子里,一张床,管了他们一家四口人三年的口粮,等到抗美援朝结束后,男人复原回来,床已经成为空架子,就连同架子一下子全卖了。至今本地老辈子村民,还在津津乐道述说这个故事。

  五、朱统通之谜:朱氏家谱明确记载“祖于成化二年(1466)由四川绵竹县朱家坎迁入此地”,距今五百五十三年历史,第一位先人的名字叫“朱统通”,他起名朱统通,总感觉不是他的真实名字,应该是化名,明朝朱姓为国姓,普天下都是朱姓的,他叫“朱统通”,试想他还想“统通”什么?

  六,无字墓碑:在2016年,朱家大院后人修缮祖坟,发现一块无字墓碑,其碑大小,高度1960cm,宽度400cm,按其旧法尺度,高为五尺九寸,宽为一尺二寸。其碑古人竖碑的目的不是一块石头,是为了把自己的生平记录下来,所谓“竖碑立传”,这个墓碑却不写内容,在古代只有唐代武则天用无字碑,其意义大家都知道,其他人很少有无字碑的,那何人因何事不得不立碑,而又无法给自己写传?

  七,出土大量的金银:朱家大院的后院,在解放前,社会动荡,在土匪抢夺财宝的时候一把火给烧毁了,在1952年,生产队要在这片废墟上修建生产队保管室,挖地基时,发现了两罐金子,两罐银子,其总价值已经超出了康县年度总财政,于是,上报给甘肃省委,由天水部队运送到天水,当时正是抗美援朝正关键的时刻,就支援了抗美援朝战役,之后,就在朱家大院范围内所有的地面和墙体中再次寻宝,朱家大院再次遭到严重破坏,结果是再也没找到任何东西。这些财宝金额巨大,在这样落后的山村,可以大胆猜想,如果朱家大院第一代人名是“朱统通”,而朱统通就是朱允炆,那也有可能,从古代拆字学的角度上讲,朱允炆之所以没有座稳江山,是不是“允”字有问题,因为“允”字没有头,所以自己更名为“朱统通”,一方面想重新统一江山,另一方面给自己的“允”加了一点一横一绞丝偏旁,一点是皇位,一横是丢掉的江山,绞丝旁是提示自己统一大业,任重道远,路途漫长。然后加一个通畅的“通”,让自己竟可能通畅的统一江山。那从时间看,朱允炆出生公元1377年,成化二年是1466年,正是朱允炆八十九岁的时候,朱氏家谱也明确记载,朱统通于成化二年五月自阶州到此地后身故,证明朱统统年事以高。朱家沟这个地方,环境优美,水质甘醇,至今九十岁老人依旧很多,在五百五十三年前,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这个地方远离官道,在崇山峻岭,人烟稀少,所以最适合政治避难,躲避战争和罪犯潜逃。

  这第九种说法,依然如同前八种说法一样,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扑朔迷离,很难坐实。《明实录》为尊者讳,大量篡改了历史真相;《明史》为清人撰写,资料依据来源中水份很多。因而关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只能见诸于野史杂记、民间传说;而野史杂记、民间传说又证据不足,多为猜测、推论,很难令世人信服。因此,时至今日,随着年代愈来愈远,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仍然只能是“不知所终”。

  作为“学者”(热爱学习的人),我对这第九种说法,不敢贸然苟同,其提出的七个方面的疑问,与建文帝似有关系,亦有一定道理,但仍然无法令人信服。譬如,假如建文帝大难不死,他肯定会改名换姓,即使辗转多地,最终落脚康县岸门口朱家大院, 也很难以朱姓斗胆示人,高调宣示自己的存在。但作为陇南人,我的主观愿望还是希望建文帝的历史谜案,能够在康县岸门口朱家大院终结,尘埃落定,不仅给历史一个交代,让这一迷案不再令文史学者专家头疼,也以此提高康县在全国的知名度,为进一步发展康县的旅游事业服务,不负建文帝率领子孙后代,来康县深山老林定居,并作为他终老之地的历史性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棣打败建文帝称帝后,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9)
明朝第一悬案,建文帝朱允炆最终下落之谜!
朱允炆的墓被寻找到,600年前建文帝的下落总算水落石出
你了解明建文帝生死之谜吗?
中国历史上3大未解之谜:第1个至今争论不休,第2个有着太多蹊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