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立夏
userphoto

2024.05.05 浙江

关注
央视新闻
今日立夏!
⏰5月5日8时10分,立夏    土豆微信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
万物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此时节,日照和雨水增加气温逐渐升高,
农作物和各种绿植开始茁壮成长
🌖此时节,要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
及时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保证充足睡眠
🥗饮食方面,要低脂低盐,多维生素,
清淡为主,如玉米、丝瓜等
🖼️绿荫遍野,横塘新荷,花丛蝶忙
充满诗情画意的夏天,终于来啦
今日立夏,不懂规矩要吃亏!全家这样吃,健康整个夏天!为家人收好~
中医养生 2024-05-05 09:02 云南    土豆微信        
https://mp.weixin.qq.com/s/JnxZmVYKgG_H3qAfSvGq2w
今日立夏,扶阳补虚养心神,三个道家功法,包你百病全消一年少生病!
云修行 2024-05-05 07:31 山东    土豆微信        
https://mp.weixin.qq.com/s/0n66FvVKjoxrT21uBi6Ftg
01:30
点上方播放键观看立夏节气视频
立夏节气
5月5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立夏后气温迅速升高,正式进入夏季。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更是阳历辰月的结束以及巳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5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是「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长大了。
节气立夏莫负时光梦想
5月5日,立夏。阳光温暖,万物长大,一切丰盛自在。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故此时也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多发期和人们易于犯感冒的时期,正如左河水所云:“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立夏节气时,江南阴雨绵绵,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华北、西北则多风干燥,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大气干燥,土壤干旱。
此时,春意已尽,是夏天的开始。季节转变,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历忌释》曰:“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夏火代木,木生火...”
因应五行,隋唐《郊天下》记载:“故立夏日,迎夏南郊,祭赤帝祝融。南郊七里,因火数。”
夏季是一个生长的季节,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她不像春,那么柔情,不像秋,那么萧瑟,也不像冬,那么冷冽,在我的印象当中,夏,往往是激情的、热烈的、灿烂的……
立夏节气卦象
立夏节气后,易经卦象为乾。
立夏易经卦象为纯阳乾卦,四月又称阳月,对应立冬的纯阴坤卦,所处十月为阴月。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天,刚健中正。象征龙,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示意吉祥如意,教导人遵天道之德行。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此时天地运势刚健旺盛如日中天,万物争分夺秒,一派生机盎然,宜开业宜担当宜刚毅宜自强不息,百无禁忌。唯有自强,才不会自戕。
三候王瓜生二候蚯蚓出一候蝼蝈鸣立夏
立夏三候
中国古代将立夏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如《逸周书·时讯解》:“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礼记·月令》解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蝼蝈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1一候蝼蝈鸣,乾卦,初九《周易·乾卦》爻辞:“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初爻动,乾变为巽,巽为蝼蝈。巽伏震为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是也;一名蝼蛄,一名石鼠,一名螜(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夏小正》:三月螜则鸣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飞不能过屋;缘不能穷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覆身;走不能先人。故《说文》称鼫为五技之鼠。
《古今注》又以蝼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为臭虫,陆德明、郑康成以为蛙,皆非也。”
2二候蚯蚓出,乾卦,九二《周易·乾卦》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普施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二爻动,变卦同人。互巽为蚯蚓。下离为见,故曰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蚯蚓即地龙也(一名曲蟺),《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
立夏时,对应的星宿有角木蛟和轸水蚓,此时地下的蚯蚓开始工作,勤于翻泥松土,是极为应时景的天地物合一动象。
3三候王瓜生:乾卦,九三《周易·乾卦》爻辞:“君子夕惕若,终日乾乾,厉,无咎。”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乾为王,为木果,故曰王瓜。三爻动,卦变为履,互离为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楼、乌药,圆无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礼记》郑元注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隐居以辨其谬,谓菝葜自有本条,殊不知王瓜亦自有本条,先儒当时如不检书而谩言者,可笑。”
见到王瓜这种瓜果出现,就知道已经处在立夏节气之中了。
立夏节气民间习俗
1迎夏仪式“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旧时,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2疰夏绳旧时,用五色丝线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处,寓意消灾祈福不得疰夏病,丝线被称为“疰(zhu)夏绳”亦称“长命缕”。
3斗蛋游戏过去,每当立夏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将一些鸡蛋、鸭蛋或鹅蛋煮熟,用冷水浸泡后再套入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斗蛋,吃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4立夏“秤人”立夏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户外悬秤于大树下,为小孩和老人称量体重,以检验一年来身体的变化。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5忌坐门槛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 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
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
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道家立夏节气养生功
立夏四月节坐功图
运:主少阴二气。
时:配手厥阴心包络风木。
坐功:每日以寅、卯时,闭息瞑目,反换两手,抑掣两膝,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风湿留滞,经络肿痛,臂肘挛急,腋肿,手心热,喜笑不休杂症。
养元补气桩
双脚分开,脚尖朝前,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以不超过脚尖为宜。双手在胸前,掌心相对成抱球式。前期从五分钟开始,站到双腿酸累,发热为佳。
然后双腿伸直,双手交叠放在肚脐上,先按逆时针揉36圈,再按顺时针揉36圈,如是三遍后,双手合十,快速相搓,至发热后,敷在面部,由下到上,由头顶至后脑按摩,如是三遍。
拿“五经”养全身
立夏时节,当需注重“养心安神”,可藉由道医疏通头部多条经络,同时打通心经和心包经,保持气血畅,平安度夏。
道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可缓解疲劳,调节神经功能,使人面容红润、精神焕发,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疾病。
每晚用双手代替梳子五指张开,分别点按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梳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睡前可再做3次。
从前发际一直点按至后头部颅底,计为1次。操作过程中,五指指尖立起,用力点按5-10秒,使点按处出现明显的酸胀感,再原地揉20秒。
立夏养生,从心出发,宜静养防湿邪
人们习惯把立夏当作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此时的气候特点,除了暑热之外还有湿,这些因素对人体有所影响。
《黄帝内经》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告别了干燥的春季,迎接暑热的夏天,以下这些立夏节气的功课不可不知!
道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立夏时节,时值乾卦,自然界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肝气渐弱,心气渐强。因此,夏季养生要以“养心”为主。夏季养生,自然是要以养心为主。
立夏处于二之气的最后15天,火气依然炽盛,仍要小心上火和肺部疾病。
若有上火症状,可用通阳汤加解毒散、麦冬、百合各10克,水煎服;若火热过盛,可再加蒲公英和鱼腥草各10克。
立夏之后日照时间更长,而天气变暖的速度也会加快,这个时候,阳气越来越重,多喝水以退热降火滋养阴液。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而养阳重在“养心”。此时胃病较易发,要注意防范。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因“血汗同源”。
1养生重养“心”,天热宜戒怒夏三月(农历四、五、六月)是草木繁盛万物秀美的季节。这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面对白天燥热的天气,也要心态平和。顺应万物生长,使体内的阳气能够向外散发。
故立夏养生要注意“养心”,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加上气候炎热,汗液外泄,易耗伤心气,令人烦躁不安。要静养,避免大量出汗,“汗”出伤阳。在饮食方面也要坚持“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
《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
《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相通应。
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提醒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保养心脏。也只有在夏季养好了心,固好了气,才能避免出现脑梗、心梗等高危病症。
2迎初夏,养心脾道医认为:暑为阳邪,最能消耗人体的能量。有些人一到夏天,总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在室外呆久容易中暑、晕厥。这是因为在暑天到来之前没有注意补足气血,心脑血液供给不足,才会发生这种情况。
夏季在五行属心,心属火,这段时期心火正旺却不盛,正是心火生脾土的好时候。在养心同时也要注意提升脾胃功能,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它们功能强了,气血也就充足。有储备充足的“能量”,就再也不怕炎热酷暑带来的“危机”了。
3宜静养,防湿邪立夏后昼长夜短更为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应重视“静养”,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
老年人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
随着空气中湿度加大,人体也容易感觉沉重、困倦。这是因为湿为阴邪,性质黏腻、秽浊,容易阻遏气机,从而影响体内气的运行。因此,预防湿邪致病也是此时节的重点工作。
在饮食方面应以低脂、低盐、清淡为主,选择一些健脾祛湿、生津养肝的食物。如蜂蜜、山药、薏米、芡实,可益气养阴,健脾除湿。
4扶阳方,补阳气按照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中的论述,“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阳气在外阴气在内,这时我们体表是热的,身体内部是凉的,因此夏季最容易伤人体的阳气。
有些人不懂养生,致使现在阳虚的病人非常多。自从冰箱和空调的出现,人们很容易获得和节气相反的东西,夏天喝冰水和啤酒、吃凉的水果,吹空调等。
夏季常吃寒凉食物先伤及脾阳,脾阳虚日久伤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阳虚呢?
阳虚常见的症状如怕冷,不敢吃凉的或腹部受寒腹胀、腹泻、腹痛、不易消化、周身倦怠、乏力、头晕,大便不成形或大便粘腻、舌体大、舌苔厚腻,女性还会出现月经量少,失眠。
阳虚的人在平时要多注意饮食调节,立夏节气之后,以下2种药方仅供参考,具体以个体辨证施治为准。
01. 扶阳调补脾胃验方:生姜30g,大枣5个,红糖适量,陈皮10g,山药10g,煮汤加入也可煎水代茶饮,此方可以长期服用。
02. 针对长期脚凉的泡脚方:艾叶15g,生姜30g,花椒15g,羊火叶15g,以上4味药加水适量大火煎15分钟,等水温后泡脚。
5夜卧早起顺应阴阳变化《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进入立夏后,人们明显感觉昼长夜短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人们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适宜“晚睡”、“早起”,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让身体平和过渡到夏季。
立夏前后气候变化比较显著,早晚温差大,人们容易得病。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分消耗体力的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一定损伤。正确的做法是,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每次几十分钟,让身体微微出汗就可以了。立夏到来,除了天气变化,人们的生理状态也发生改变,应该注重适量运动,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
6增酸减苦补肾助肝立夏过后,天气变热,人们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因此,立夏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
具体说来,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一并煮粥,搁凉后食用,能起到健胃、驱暑的功效。
立夏养生,五个养生要点
1起居养生进入夏季,随着早晚温差逐渐缩小,要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减衣,不要早晨的厚装到了中午仍捂在身上,弄得满身大汗,这样反而容易着凉。此时着装应以穿衣不出大汗为原则,衣服递减的顺序应由上而下,既养阳又收阴,与大自然保持协调一致。
进入立夏后,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也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2饮食养生夏季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易感湿邪。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就会产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胀满、四肢不温等脾病。所以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少生冷。否则会令脾胃受伤,助长“内湿”,不利于健康,建议每周吃一到两次赤小豆排骨汤、红豆薏仁粥等,可以改善脾虚导致的精神疲倦、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
被称为健脾补气第一名方的“四君子汤”,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人参为主,补气健脾养胃;配以白术,健脾燥湿,还能加强人参的补气之力。加上有健脾渗湿效果的茯苓,补脾作用更加明显;配上炙甘草,能协调使它们共同发挥效果。立夏时节,用“四君子汤”加上粳米熬粥,减少即将到来的炎热给身体带来的消耗。
也可选“番茄荸荠饮”,选用荸荠200克,番茄200克,白糖30克。将荸荠洗净,去皮,切碎,绞取汁液;番茄洗净,切碎,绞取汁液。将合并番茄、荸荠的汁液,加入白糖搅匀即成。有清热利湿、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通便的功效。
所谓“夏季食苦,苦味入心,可泻心火”,夏季易心火过盛,可通过吃“苦”来防治。热天适当吃些苦瓜、苦菜,以及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食品,不仅能清心除烦、醒脑提神,且可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吃苦去火,首推莲子心。《本草纲目》记载莲子心“清心去热”,搭配生甘草能增强莲子心的泻心火除烦之功。莲子心2克,生甘草3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数次,或加粳米同煮成粥即可。
3运动养生立夏时节可以练习《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中的心脏导引法:“可正坐,两手作拳,用上左右互筑,各五、六度。又可正坐,以一手向上托空,如托重石。又以两手急相叉,以脚踏手中,各五、六度。去心胸间风邪诸疾。闭气为之。毕,良久闭目。三咽液,三叩齿而止。”
也可练“立夏导引法”以养生,立夏导引法是足运太极式,就是以足来做描划太极的动作。以足尖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转动划圆,形如描太极圈,故名。又因心主血脉,所以还要注意血脉的锻炼,以防止气血阻滞,从而影响到心的机能。
具体做法如下:正身平坐,两腿伸直,两手自然覆按于两膝,竖脊含胸,呼吸均匀,思想安静,全身放松;右腿屈膝内收,脚掌自然踏地;接上式,左腿屈膝内收,自然盘屈,左足跟靠近会阴部位;接上式,两手十指交叉相握,掌心向内轻轻扶按在右膝膝眼处,动作稍停。
然后两手抱膝收至胸前,脚掌离地、自然放松,同时下颌微收、百会上顶,拔伸脊柱;接上式,右脚尖尽力向上勾,身体其他部位不动,动作略停;脚尖尽力向下伸展,脚背绷直,动作略停,如此重复练习三次;接上式,右脚尖向右、上、左、下、右划圆三次,称为内转太极,然后反方向划圆三次,称为外转太极;接上式,右脚放松、踏地,然后依次松手、伸左腿、伸右腿、还原平坐、两手覆按两膝,呼吸调匀,全身放松;左腿屈膝内收,做左脚的练习,动作同右,左右方向相反。
4经络养生节气养生除了以上几方面外,还应注意经络养生。
立夏时节太阳不像盛夏的烈日让人难以忍受,正是享受“太阳进补”的好时机,可以通过晒头顶和背部的动作来补阳气,调气血。
道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人体腹为阴,背为阳。人体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分布有五脏六腑的背腧穴)均分布在后背。晒这些穴位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
此外推荐一个可以清心降火的穴位——劳宫穴,心为“君主之官”,五行中属“火”,劳宫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俞穴,同时又是荥穴。传统中医认为,荥主身热,劳宫穴有“清心火,除湿热,凉血息风,理气和胃,镇静安神之功”。经常按摩劳宫穴,可以强壮心脏功能。
5情志养生夏季除了饮食养生外,贵在养神。《素问·上古大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养神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也提到“使志无怒”,就是要人不要因为心情烦躁而滥发脾气,不管天气如何炎热,都要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才可“心静自然凉”。
进入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人们往往心躁不安,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症状。所以在精神调养方面,夏季应静心养性,清心寡欲,戒大喜大悲,少贪心杂念。笑口常开、自我调节、制怒平和。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等都可以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立夏艾灸 , 用一片艾,唤醒一个夏天!
艾法一学就会 2024-05-05 07:04 广东    土豆微信        
今日,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草木茂盛,树荫初成,炎气时至,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黄帝内经》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体内的阳气大量往外生发,多处于外热内虚,上热下寒的状态,养阳重在养心,心对应夏,勿大怒多欲,去胸中烦闷,养护心肺。
同时,由于出汗水分丢失多,脾胃消化功能会较差,一些夏季疾病会随之而来,例如头痛、烦躁、失眠、免疫功能低下等。
寒病夏治正当时,养生进入黄金期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吸收。
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鼓舞阳气,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所谓寒病,泛指一切因体内阳虚所致的各种喜热怕冷、遇寒加重,或秋冬季加重春夏减轻的季节性病症。
如寒性哮喘、关节炎(老寒腿)、风湿、颈腰椎病、慢性腹泻、痛经,以及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疲乏力等得热则舒的病症,统称为寒病或冬病。
在立夏来临之际,我们要注意哪些养生秘诀?
立夏养阳,重在养心。
传统中医认为,立夏时节,天气渐热,植物繁盛,人的心阳会逐渐旺盛起来,直至盛夏达到高峰。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加上气候炎热,汗液外泄,易耗伤心气,令人烦躁不安,故立夏养生要注意“养心”。
立夏养生四要素
01慎起居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立夏过后气候变化比较显着,应晚睡早起,以顺应阴阳变化。同时,应养成午睡的习惯。
02慢动作
立夏过后气温渐升,易出汗,汗为心之液,若此时再剧烈运动,容易造成机体缺水。因此,应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打太极拳、健步走、慢跑等。
运动的最佳时间是早上6至7点和傍晚6至7点,早上温度适宜,傍晚则是最适宜人体运动的时段。运动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以减少心脏负荷,防止心肌缺血发作。运动后应及时补充体液,少量多次饮水。
03调情志
立夏时节天气渐热,“暑易伤心”,高温天气易使人“心躁”。而且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因此,应戒怒戒躁,保持笑口常开,恬淡虚无,不仅有利于改善血管功能,还能协调人体各脏器,使其保持正常状态。
04清饮食
立夏时节,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食用过多油腻、易上火食物,会引发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
因此饮食,以低脂、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蔬菜、粗粮以及鱼、鸡肉、豆类、小米、山楂、杨梅、香瓜等。
立夏艾灸
夏季阳气生发,利于艾灸直达病处发挥作用,从立夏节气开始施灸,可一直灸至进伏结束。
01养胃补肾
借助夏季阳气达到四季高峰之时,施以艾灸有助于人体更好地提高阳气,增强抗病能力。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更利于艾灸直达病处发挥作用。所以,寒病夏灸、入伏施灸,对上述寒病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半而功倍。
立夏后,开始艾灸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这几个穴位。
将身体气机调理通畅后反而会感觉更清爽,以热制热,这不仅能消暑,还能调理脾胃,真是一举两得。
02更适合慢性病
03治失眠多梦
本质作用在于艾灸通过刺激穴位,艾热走窜经络,从内部为身体补充阳气,滋补脾肾,健肾助脾,培元固本,提高人体自我修复、防御的自愈力。
一般人群立夏养生建议艾灸这些常用艾灸穴位:大椎、心俞、膏肓、身柱、气海、关元、足三里、涌泉、命门。
温馨提示:立夏后,不要因为天气暑热,而任性过多的食用寒凉生冷食物,尽量少吹空调、电风扇,能忍就尽量不用,在冷气房要注意保暖,尽量让人体顺应夏天阳气生发旺盛的自然状态,也适当发发汗,以排出体内的寒湿邪气,尤其是平时就是虚寒湿的虚弱体质,气血两亏容易疲累的人群。
    土豆微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年大寒和腊八同一天,送上一年中最后的节气养生
24节气:小 暑灸
“一清一防一补”,小雪巧养生,一冬不生病!
小寒是最冷的时节,也是艾灸的黄金时节!
立秋 | 顺节气 应天时 艾灸养生应及时
艾灸师:“节气灸”养生保健自然治未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