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说||“教-学-评一致性”三要素:目标、评价与教学

“教-学-评一致性”三要素:

目标、评价与教学

【摘 要】“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逻辑, “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要素是:目标、评价与教学。学习目标是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教、学、评共享学习目标,才能达成“一致性”。学习目标设定之后,应设计用于证明目标达成的学习任务,即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即“逆向设计”。教学活动应嵌入评价任务。若此,目标、评价与教学相互匹配,国家的课程意志才能转化为课堂的实际故事。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课程与教学,学习目标,课堂评价

“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是目标

教、学、评何以能一致?是因为有共享的目标,“教-学-评一致”,是一致性于目标,所以,“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是目标,其他的一切都围绕着目标展开。我们追求“教-学-评一致性”,我们认为“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逻辑,但我们跳出这种逻辑来思考一个上位的问题:“教-学-评一致性”一定是好的吗?课程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中的主要载体,“教-学-评一致性”是否一定能落实国家意志呢?不一定,因为这取决于目标,如果目标错了,那么,“教-学-评一致性”就跟着错了;只有目标正确了,“教-学-评一致性”才是落实国家意志的利器。可见,合理的目标是何等之重要,这是“教-学-评一致性”得以成功的前提。那么,何谓“合理的目标”,如何制订“合理的目标”呢?

合理的目标,应该符合国家意志。小小的课堂应有正确的政治站位,国家意志转化为课堂里的行动,是通过目标的层层落实实现的。新时代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概括起来就是“立德树人”四个字,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化,课程标准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化。但有这些,还不够,在教师层面,还需要结合实际来言明三个层次的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我们简单定义一下“目标”,目标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显然,这个学习结果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我们通常把“目标”又称为“学习目标”。在这里“期”这个概念可以指一学期、一单元、一课时。预期一个学期学习了某课程之后将会创造的学习结果,就是“学期目标”,学期目标应该体现在“学期课程纲要”中;“单元目标”,是预期通过单元学习实现的学习结果,应该体现在“单元学习设计”中;课时目标,即预期一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将会拥有的学习结果。教师在制订学期、单元、课时目标时,直接地要对标国家课程标准。保证与国家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就保证了学习目标与国家意志的一致性,就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合理的目标,应该关注具体儿童。课程的一头是国家意志,另一头是具体儿童。教师的课程创造性,首先就是要将国家意志与具体儿童结合起来,首先要叙写出符合本班儿童的学习目标,把课程落实到本班具体儿童身上。因此,我们不能“抄目标”,不能把别人设计的目标复制粘贴。研究具体儿童,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研制学习目标时研究儿童,一方面把握儿童学习的普通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本班具体儿童的学习,特别要研究他们真实的学习起点——如果我们不明确起点在哪里,也就无法确定“目标”到何处。研究具体儿童的具体学情,不能捧着书本来研究,也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而是要跑到儿童中间去,去接触真实的儿童,然后才能制定适合本班具体儿童的学习目标。

合理的目标,应该关注包括教材在内的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当然,除了教材,我们还可以选择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将教材解读、资源挖掘,与课标分解、具体儿童研究结合起来,最终确定合理的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是评价

我们何以证明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评价。所谓评价,即检测目标是否达成。而非简单的“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用于检测学习目标达成的学习任务,就是“评价任务”。或者说,所谓“评价任务”,就是:你完成了这一项任务,我就可以据此判断你是否达成了某项目标。“教-学-评一致性”的要义要确保学生“学会”,因此,“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就要设计评价任务,就要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先设计评价任务。评价任务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这就是课程设计原理中的“逆向设计”。那么,我们要设计怎样的评价任务呢?

评价任务必须匹配目标。既然评价任务的使命是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那么,它必须与学习目标相匹配。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评价任务的时候,始终有一个明显的指向:学习目标。当我们在说“评价”的时候,心里一定是有目标的。没有目标,就无所谓评价;而有了目标,如果没有评价,目标也就是空中楼阁。我们说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这种匹配,可以是一一对应的,一个目标对应一项评价任务;也可以是非一一对应的,“一对多”“多对一”多可以,但是“有目标就该有评价”“有评价就该指向目标”,这个基本原则是要坚持的。

评价任务必须“让学生明白”。说起来“让学生明白”是一个多么简单的常识,但到课堂现场坐在学生身边去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你会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并不明白教师呈现的评价任务,并不理解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与教师的“立场”有关系,我们常常以“教师立场”来表达这些评价任务,而不是以“学生立场”来表达,因此,学生听不懂、看不明、理解不清。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笔者曾经多次以“学生理解了学习任务吗?”为主题组织老师观察课堂,结果发现“学生并不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怎样”的现象十分常见。笔者十分认同顾泠沅先生说的“教师当是明白之人,教师的责任是使人明白”(大意)。教师设计的评价任务要让学生明白,首先,教师自己要十分明白,教师不明白,学生一定不明白,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第二,教师明白了不等于学生就明白了,教师要明白评价任务是给学生看的、给学生听的、让学生明白的,所以,教师必须读懂儿童,用儿童能明白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白。

倡导“大任务”。简单地把书上的一些习题零零碎碎地拼凑起来,就算作“评价任务”,这样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教法,知识处于零乱与孤立之中。所以,我们要倡导把“评价任务”设计成“大任务”。什么是“大任务”?说白了就是从“做题”转向“做事”。“大任务”就是“做事”,就是通过做某事或某些事,来评价其是否达成目标。这样的“大任务”,应当是在相对真实情境中的,面对比较复杂的非良构问题,需要运用目标所指向的相关知识能力方法的。这样的“大任务”,应该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一段完整的学习时间,而不是每个问题都只要“对答如流”就可以解决;应该能够保证学生围绕任务产生的学习信息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封闭统一的、绝对可控的。我们也特别倡导把大任务设计成“表现性评价”。

“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是评价任务的设计,评价任务设计得好了,学习也就好了。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必须嵌入“评价”

“教学”,我更愿意写成“教-学”,因为“教”和“学”的关系实在太神奇了,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也无所谓教,教与学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彼此不能相离。评价任务设计之后,我们才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嵌入评价任务。这就是“评价与教-学相整合”。

首先是评与教的整合。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的工作是三项:一是呈现评价任务,让学生明白;二是收集评价信息,动态地掌握学生“在哪里”;三是处理评价信息,有效地推进学习。三项“教”的工作,与“评”高度一致。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要明明白白地进行这三项工作的设计。第一,呈现评价任务,不是简单地把评价任务“端上来”,而是要根据评价任务的特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明白评价任务,如果学生没有明白评价任务,学习就无法进行。如何呈现评价任务?可以直接告知,但表达必须非常清晰,这种清晰不仅仅 是教师以为的清晰,而是学生能理解的清晰;可以PPT呈现,再配以适当解释;可以举例说明,用具体的实列帮助学生理解;可以提供作品范例;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规则的制订,在制订规则中明白评价任务。第二,收集评价信息,成熟教师的第一标志就是从关注自己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一个不关注评价信息的教师是在蒙着眼睛上课。教师要通过倾听、对话、观察等方法收集评价信息,要收集错误的学习信息、特殊的学习信息、面上的学习信息、个体的学习信息,教师的实践智慧与教师对重要信息的敏感性悉悉相关。第三,处理评价信息,对不同的学习信息进行不同的处理,教学的过程就是评价信息处理的过程,达成处,肯定之;不足处,补充之;差错之,纠正之;困惑之,点拔之;杂乱处,梳理之;高明处,放大之;争辩处,辨析之。

同时是评与学的整合。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过程也有三项主要工作,这三项工作与“评”紧紧相连:第一,明确评价任务,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第二,完成评价任务,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生产”学习信息,在这里,任务完成方式即学习方式,是通过查阅资料还是通过思辨学习,是独学还是合学,是通过读划思议还是实验操作,是主题式学习还是项目式学习,都要根据任务特点与学生情况进行精心设计;三是分享学习结果,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把相关的学习情况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

如上所述,“教”与“评”相一致,“评”与“学”相一致,“教”、“学”与“评”(评价任务)因此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一致性,“教”、“学”、“评”因此具有“一致性”,一致性于学习目标。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当一项评价任务完成之后,就会围绕再一项评价任务进行,因此“教-学-评”是一个不断推进的“链”,是“教学链”、“学习链”、“评价链”的统一,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循环。在这个“教-学-评一致性”的循环中,“评价任务”是关键,细细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因为有了“评价任务”,教与学才会相互依存:只有教师以十分适切的方式呈现评价任务,学生才会理解评价任务;学生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组织、指导、观察,而只有学生“生产”了评价信息,教师才能收集与研判评价信息,也才能继而组织学生分享与交流评价信息,进对评价信息进行处理,以不断地“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而课程教学的基本逻辑就是以“学会”为标志,而不是以“教了”“学了”为标志的,“教-学-评一致性”设计的逻辑起点是“学会”,而评价任务则是证明“是否学会”,是否达成目标的要求,因此,我们才说,目标、评价、教学是“教-学-评一致性”设计的三要素,目标、评价与教学“一致性”了,“教”、“学”、“评”就“一致性”了,课程教学也就遵循了基本逻辑了。

作者: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集团总校长张菊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菊荣:“教-学-评一致性”给课堂带来了什么?
如何贯彻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原则?
教学设计与有效教学
李耀武:基于课标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改进策略研究
课堂评价十问(华师课堂手册)
深度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