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注解(四)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孔:(象形。金文字形,象小儿食乳之形。婴儿吃奶容易过量,因以表示过甚之意。本义:甚,很)

  恍:有。惚: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後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道故明之,告後贤。(《老子想尔注》张道陵)这是一种说法,但有点牵强,因为崇善儒学是董仲舒以后才开始的,为此埋伏笔或者作说明的可能性不大。

  很高的德行,很好的品质的实质(或内容),都是遵循道的原则而得到的,只有遵循道的原理,才能有好的德行好的品质。道表现为具体的事物形态是有和无,有时是有,有时是无。在有无变化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时可看见现象,有时可看见实物。道处于深远昏暗的地方,难以观察。但是道有它自己的精华,这样的精华是实际存在的。道表现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从古到今。道的作用和功能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为人们所感受,水都不能否认道的存在。它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之中。我怎么知道事物发展的初始状态呢?那是因为我掌握了道的原理,用道的原理和规则来观察分析事物。

  本章要义是讲明道贯穿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世界的本质。以道为准则就可以轻松的解决问题。本章难点在对“孔德”的理解上。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弯曲的树木因为不成才而不遭受砍伐而得到保全;木材弯曲就会遭受刀削斧凿,甚至还会遭受火烤,因为人们需要直的木料;地势低的地方在下雨时就会积水;老旧的事物会得到翻新或重建;缺少的东西在自然环境里就会自然补足(如干燥的东西放于自然环境就会很快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多得,或者某方面具有很多的就会迷惑(如老婆多的人会有很多烦恼,钱多的人会担心损失或遭受绑架)。因此,圣人会坚守“道”的原理,并将道的原理用于治理天下。不自认为自己的见解正确的人就可以多听别人的意见,因此就可以全面的了解事物;不自己肯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是有德行的人,只要成绩出来,别人自然就会肯定和表彰这个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进行征伐,那么人们就比较容易认同他的功劳,而如果是因为个人的原因进行征伐则很难获得认同和立功;不自夸显露自己,就会有机会获得提拔或者有机会增长自己的力量。这一切全都是道的原理,道就是顺其自然,与世无争。就是因为与世无争,天下的事物和同类都难以跟无争的人相争。古代人所说的“曲则全”的说法就是这样的原理,那并不是虚言,而是按照道的原理行事的结果。总结的结果是事物要周全,必须以原有的真实显露,顺其自然,不要太彰显自己的长处才能获得保全。

  本章要义在于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例子说明强出头或者强行表现会招致祸害,顺其自然按天理行事,不盈满则能安全。这符合“福莫大于无祸”这样的传统观念,只有保全自己才有其他的各类附带要求可讲。人没了,或者病了则有再高的官或者再多的钱也没有用处。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就简单的来说一说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吧,旋风或者暴风没有整天刮的;暴雨也没有整天整天下的。狂风暴雨的发生都要有间歇。引发狂风暴雨的是什么原因,那是天地的运作。天地的作用尚且不能够让狂风暴雨持续一天这样的短暂的时间,那么人的能力比诸天地又有所欠缺,又如何能够让事物长久呢?因此,遵照道的原理做事的人,与道相近;按照道德原则来做人的人就与德性相符;施舍施行慈善者的行为就等同于慈善。遵照道的原则做事,可以从“尊道”的做事规则中获得乐趣,也能够较容易得道;按照道德修养做人的人可以在帮助别人与改进自己的品行中获得乐趣,因此德性会逐渐增加;从事慈善的人会在做善事和施舍中获得快感,自然的也能够在社会中获得慈善家的名声。道、德、慈善要身体力行,如果不实践你怎么能够说它们无效呢?

  本章要义在于提出道、德、慈善三种高尚行为,并从自然界中的现象说明什么都没有长久的效用,连天地都无法保持长久的效用。虽然没有长效的行为,但讲道德和行善有乐趣,只有自己进行实践才能知道其中的乐趣。理解本章的关键是关于“失”的定义。这要结合整个章节的意思来理解。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的肯定不如站立的人坚持长久;打不行走的人肯定不如正常走路的人持续时间长。坚持己见不听别人意见的人,就难以有正确的判断;经常肯定自我功劳的人难以获得认可;因自己的理由而与人争斗,别人是不会同情和认可的,只有见义勇为才能获得社会表彰;自己老是夸奖自己的人是难以获得社会认同和改善自己的处境的。这些事实的道理在于有没有遵守“道”的规则。有这样的结论:“浪费粮食;身体有多余的赘肉;迷恋物质,都是不符合天理的,也是不符合‘道’的原理的”因此,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浪费粮食,不会让自己的身体多长赘肉的,也不会迷恋物质。这些不符合自然的事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做的。

  本章要义:再次强调要顺其自然,不要做违反常规的事。要珍惜粮食和身体,不迷恋物质,因为这么做才符合“道”理。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它独立而没有变化,周而复始的起作用。它可以是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怎么命名它的名字,因此就勉强把它叫做“道”;勉强称呼它为大。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消亡,消亡就是逝去;逝去的事物就会随时间流逝而被人们不理解;以前发生的事物再出现就是事物的发展周期。因此具体到某些事物里面的道也有显露被人观察得到,再到难以被观察这样的发展周期;天、地和君王都一样,也有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发展周期。世界中有四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周期,人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类社会可观察依据的是地球;地球发展所依据的宇宙的发展规律;宇宙的发展要按照“道”的原理来进行;道的基本原理贯穿于自然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从自然演化中发现道的规律,按规律办事。

  本章要义是讲明道贯穿于事物的发展过程,道是世界的本原。人们要了解道的原理必须从自然界的演化规律中来总结。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zī)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轻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但两者是有联系的,重是轻的根源。(看水与水汽,再想象一下不倒翁就容易明白)静与躁也是对立的概念,这两者也是有联系的,静是和谐是色彩分布均匀,躁是病态是躁动。在养生学的理论来讲,人体的基本健康状态是均衡是静,而躁动就要生病,因此静为躁君。由于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君子会利用相联系的事物来为自己服务。因此,君子每日的行动都要借助工具。如出行借助车辆、行李。君子处世,虽然有繁华的景物可观看,但会象燕子筑巢在屋子上一样,根本不会在乎屋子是否华丽,而只在意于巢穴是否安全和避雨。为什么有万乘军车的国君要蔑视民众的生命发动战争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的行为就是将自己这样的轻来与天下百姓这样的重来相互作用,这样的结果明显,胜负立判,只能自取其咎。轻易发动战争则会失去根本,因为不重视民众的生命;躁动发动战争就很容易失去统治地位。

  本章要义是讲明道怎么使用在治国方面。要分辨轻重,这在《管子》中就有很多章节专门说明轻重。分辨轻重就是要辨明什么是主要矛盾进行处理,不要本末倒置。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袭:衣一套为一袭。“是谓袭明。”袭,常明也,能知此意明明也。(《老子想尔注》张道陵)因袭,照旧搬用。“今袭迹于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韩非子·孤愤》

  善于行动者别人是难以看到他完整的车的轨迹,因为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改变交通工具和采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善于言辩者,他们的言论没有什么语句的毛病和举例的毛病;善于计算的人是不需借助筹码和典籍的:善于设置锁类机关者,不告诉别人开机关的关键别人是开不了的;善于结绳者如果不告诉别人怎么解开绳子,别人是无法解开他结的绳子。这些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并抓住关键问题来处理矛盾的实际事例。同理,圣人的方法也是抓住关键。他们平常救人、助人,对什么人都一视同仁,因此在圣人面前是没有什么人是不可救助的;他们善于利用道的特性来帮助事物的顺利发展和解决,因此在圣人面前并没有什么是可以遗弃的。这样全部透彻的了解事物的特性和发展原理就叫做“袭明”,因此善于帮助别人的人是教会别人谋生的机巧;不善帮助人的人是资助别人以钱财。不将自己知道的某些技巧看得很珍贵不肯教人;做慈善时不要老是资助别人的钱财,要教会别人的谋生手段。这样的方法那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人是不明白的。这就是做慈善的要点。

  本章要义是讲明做慈善的方法,要“善人之师”,不要“善人之资”。道的方法是抓住关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读:读过3遍,终于知道书中隐藏的底层逻辑
老子《道德经》:第27章解读,如何对待善人和不善的人?
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老子道论
《道德经》之脉络思考浅见,与同道中人分享(道篇)
葉欽民-老子要義(1-8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