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彦强耄耋释注道德经第十章

耄耋释注道德经第十章

抱朴守雌,无欲无知

刘彦强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⑤,能为雌乎⑥?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⑦?生之畜之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⑨⑩。

[注释]

①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经营、谋求,维护;魄,即魂魄,这里指精神;抱,保持、守护;一,一致。 ②专气:专,使专一,使集中。气,精力,精神。专气意为集中精力,排除杂念。 ③能如婴儿乎:纯净得能像婴儿一样吗?婴儿是道德经常用的一个概念,婴儿纯真无欲,老子用它代表无欲无求、自然柔顺、平和宁静的状态。 ④涤除玄鉴:涤,洗涤,除,打扫、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涤除玄鉴指以道德自查自检,去除心灵深处的污垢,保持心灵的深邃与明哲。 ⑤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天地自然规律;一说是指人的心神意念出入。此处依"意念说"。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这里指思考。思维。 ⑥能为雌:雌,原指女性生殖器,老子道德经中代表阴性,与阳相对,代表安静柔顺、祥和宁静。为雌即守雌。 ⑦知:智,指心智、心机、心术。 ⑧畜:养育、繁殖。 ⑨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译文]

人的行动和自己精神保持一致,保守单纯自然的境界,能坚持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保持婴儿般的单纯无欲吗?清除杂念而保持明澈的心灵,能做到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做到顺其自然无为而知吗?感官感知外界的各种事物,能够守住心灵宁静吗?通达明白事理,按规律办事,能不玩弄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了万物的繁盛而不自恃聪明干预万物,帮助万物成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最高、最深远的道德修养。)

【耄耋白话】

提要:本章修身格言:抱朴守雌,无欲无知

首先说明一下,本章后面,由“生之畜之”开始到结束,共五句,读起来总觉得与前面的内容不衔接,疑似整理有误。另,在第五十一章这五句重复出现,且前后文意相通,浑然一体,故这里不在对其议论。

老子在本章一口气连用六个排比句,六个反问。

六个排比说明他对国家领导人修身理政的六个主张,即:抱朴、守柔、守雌、无欲、无知、无为。六个反问是对他的六个主张的进一步肯定,都是“你做到了吗”的意思。例如第一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含义就是,应该很努力做到实践(营)与思维(魄)的统一,你真的能够做到把两者结合不分离吗?余句依次类推。

当然,说是谈的国家领导者应该有的修养,其实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具有,只是对普通人而言,更应该突出抱朴守雌,无欲无知。应该经常反问自己“我是否真正做到了呢”。孔夫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按照老子的观点,“三省吾身”的内容不应是“克己复礼”而应该是“抱朴、守柔、守雌、无欲、无知、无为

第一个要反省的是“抱朴”,即老子说的“营魄抱一”,也就是自己的行为与高尚的精神追求是否保持一致。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不是不清楚自己应有的高尚精神,而是这种精神追求一到现实中自己就做不到,或者不能始终如一的坚持做到,所以经常让自己回首往事就感到内疚、后悔。尤其是看到当初与自己“不殊同队鱼”的伙伴现在却只能仰望兴叹时,半是后悔半是愧疚的真想搧自己耳挂。这个情况因为太多太多,我就不说了。

第二个需要反省的是“守柔”,也就是老子说的“专气致柔”,就是要集中精力努力达到柔顺平和,像婴儿一样的纯真无欲。现实生活中几乎无人不知柔能克刚,但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就火冒三丈,握拳而起,挺身而斗,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普通人的这种不能“守柔”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血流五步,伏尸二人”,给两个家庭和亲人们留下无尽的痛苦。但国家领导者的不能“守柔”就可能给社会国家造成无穷的灾难。三国时期的刘备盛怒之下兴兵伐吴,结果是损兵失地,使蜀汉元气大伤,再也不能翻身。“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可以说说,但不分轻重的刚硬只能损害国家。

第三个需要反省的是“守雌”,即保持自己的宁静平和。当你睁眼查看世界的时候,满眼变幻不断的万事万物,无穷无尽的媚魅诱惑,你是否保持了自己的宁静平和,保持自己的初衷不变。网上常常看到上当受骗的案例,这骗子固然可恨,但自己不能“守雌”更是根本。很多遭到法律制裁的罪犯并不是天生的罪犯,说到底也是因为“天门开阖”不能坚守自己做人的底线。

第四个需要反省的是“无欲”。这里的“无欲”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没有不该有的妄想杂念。老子在这一章中提出“涤除玄鉴”,就是以高尚的道德自检自查,清除污染思想的污垢,保持心灵的清澈透明。我们知道,人是思想的动物,在思想的指导下活动,保持心灵的清澈透明才能心无旁骛的行动,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五个需要反思的是“无知”。这里的“无知”可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缺乏知识甚至常识的无知,而是指利用自己“明白四达”的知识去玩弄心计,权术,以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私利。用现在的一种流行的段子说明,就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一般的流氓其手段尽人皆知,人可以提防,法律能够制裁,其危害范围也较小。而有文化的流氓,特别是老子这里所说的“明白四达”的流氓,他们善于利用自己广博(四达)知识玩弄权谋,欺世盗名,结帮拉派,钻营攀爬,钻法律政策的空子,以堂而皇之的理由谋取私利。这些有文化的流氓往往掌握相当的权力和资源,其危害往往是长期的大范围的,甚至会影响整个国家社会,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君子”千万要反思自己走正道,不玩弄心术权谋。

第六个需要反省的是“无为”,这明显是对领导者说的,这个无妨要多啰嗦几句。

老子在这里说的非常明白,作为领导者,你是爱护人民的,是想治理好国家的,那么,你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吗?特别提醒大家一点,那就是在人民与国家关系上,老子是把人民摆在第一位的,真正的无为而治不是针对官员的“无为”,而是对人民的“无为”,让人民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劳作。这种思想贯穿在整个《道德经》中,是老子最基本的政治观点。所以,老子这里的反问“能无为乎”,不是简单的“不妄为”,而是针对人民的“不忘为”。

恰巧在这一点上,过去的研究《道德经》的专家们都没有提及。

我们先看看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直至现在,中国文人中还流传着“汉待功臣薄”的说法,为什么?我看《史记》中的《酷吏列传》,其所述“酷吏”之“酷”都是针对官员的,找不到任何一个对待百姓残酷无情的案例,以著名的“酷吏”张释之为例。一次太子(后来的汉景帝)和汉文帝的弟弟梁王违反规定进宫门不下马,被张释之抓住且毫不留情的进行处罚,弄得汉文帝也不得不向母亲“以教子不严”谢罪。但与此相反的却是他对“渭桥惊驾”莽汉的处理。史载,汉文帝路过渭桥时一莽汉突然冲出,文帝坐骑受惊将文帝摔在马下,卫士将这莽汉送廷尉府(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治罪,廷尉张释之仅仅对莽汉进行申斥,罚款了事。

这就是西汉的无为而治,是对包括皇帝亲贵在内的官吏的严格管束和对百姓相对宽松的无为而治。

如果说张释之的事例还不足以说明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那么我们再来看看1984年1月在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西汉《二年律令》。《二年律令》的《盗令》规定:官吏受贿枉法,与行贿者“坐其赃为盗,罪重于盗者”,且“以重者论之”。我们知道,受贿者是官吏,偷盗者是民,同样的数量,对受贿者的判罪要重于偷盗者。可见对官吏之严厉。

《二年律令》中的《贼律》规定的官吏渎职罪也是很严厉的,其中强调:没有对预防火灾事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采取积极措施,相关官吏要“与盗同法”处理,即与肇事者同罪。想想看,这样严厉处置渎职的条款对官吏来说意味着什么?就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刀,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敢懈怠。

这就是真正的无为而治!是有为而不妄为,是严于治吏宽于待民的无为而治。

与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相比,南唐后主李煜诗词歌赋俱佳被,称为“千古词帝”;宋徽宗赵佶酷爱书画,有瘦金体传世;明熹宗朱由校精通木工,人称“木匠皇帝”,他们都致力于自己所爱,任由贪官污吏处理政事,盘剥百姓,闹得民不聊生,导致国灭身废。他们的“无为”就是怠政,懒政、恶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才这样反问国家领导者: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2023-6-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十章 修心养性,以至无为
《道德经》通读 第十章
道德经新解
少私寡欲是根本:《道德经》第19章解读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
苕木匠读《道德经》(节选):圣人是如何练成的(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