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小说的暗示艺术
发布时间:2012/6/69:15:32来源:中国文学网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精妙总结概括了中国一切艺术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对兴盛于当代的中国小小说艺术,也同样适用。笔者将以此为突破口,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小小说的暗示艺术。
  
  1暗示的缘由
  
  为何不可以直截了当表达而要暗示呢?原因有:
  
  1.1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文字不能写出所有的语言,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出人的意思。而文学创作又必须表达人的意思,怎么办呢?《周易》又有言:“圣人立象以尽意。”圣人就是借用“象”来表达未尽之意的。用“象”表达,就不是明示而是暗示。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彤也。”表面上讲,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实质上,孔子是在暗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志向远大的君子,就应像松柏一样,经受严峻考验,仍保留“英雄本色”。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一书中说:“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是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因此,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这里实际并不是不能表达,而是不能直接表达,或直接表达效果不好,那只有间接表达了。而暗示就是一种好办法。
  
  1.2不便直说人生世上,很多话是不便直接去说的。概括一下,最起码有三大类。首先,话说出来不文明不礼貌。如果非要说,只有含蓄地暗示。比如,老人去世,一般会说“老人家什么时候走的?”。这儿的“走”就是一种暗示,既暗示老人的去世,又表示对老人的尊重。其次,有些事很敏感,比如商业秘密、宗教禁忌等。如果直接说,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杀身之祸。只好借用暗示。再次,道德忌讳。
  
  比如说对“性”的处理,英国著名作家、学者戴维·德洛奇曾说:“暗示在对性行为问题的处理上是一种尤其有用的方法。小说向来探讨的是两性的情感和情欲,但以前在小说里对性行为进行直白的描述是不允许的,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观。暗示是一种解决方法。”[2]通过暗示,不仅使文章免遭舆论谴责或封禁,还可为作品增加一份朦胧的效果,同时使读者获得精神的净化,灵魂的升华。
  
  1.3曲径通幽所谓暗示,走的就不是直路,而是曲径,曲曲折折,深深浅浅,变化无穷。中华艺术历来强调含蓄委婉,看重言外之意,说明了,就不美了。美是一种含蓄,一种暗示,一种表面的平淡,一种难以言说的隽永。柯灵先生说,小小说是“音乐的小夜曲,情致婉款,音色缠绵,一样的绕梁三日,使人意远”。L4我们说,小小说更像一个江南女子,她轻移莲步,从小巷深处缓缓走来。你可能从未见过她,又觉有点面熟,你正在思考,她已悄然而去。她的衣着并不华美,生得也不艳丽,甚至平平常常,素素朴朴,就如邻家的小妹,可她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充满神韵,让你心往驰神。
  
  2暗示的方式
  
  在小小说创作时,不同作家运用暗示的方式不同,总结一下,常见有三种。
  
  2.1烘托反衬小说家在描述一个人或者叙述一件事时,经常感到直接的描述并不令他满意——不管他如何卖力地去描述,都未能达到他所希望的理想效果。著名作家、学者曹文轩说:“在长期的小说创作实践中,小说家发现了烘托与反衬的写作的手法——这是行之有效的手法,它使小说家终于感到心满意足:人物的心态、心情得到了充分的描述,事情的到来与转折也得到了有声有色的展示。而经常被用来作为烘托与反衬的,依然是风景。”[5]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也说,“当人们打算较为准确地把情感表现出来时,往往是通过对那些可以把某种情感暗示出来的情景描写出来,如秋夜的景象,节日的气氛,等等。”[6]
  
  烘托与反衬不大一样,前者是正面的,而后者是反面的,但效果却是一样的,都是使作品的描述达到最佳状态。
  
  克拉夫琴科的作品《冰窟窿》在一个场面里关涉三个人物的情感纠葛。开头写道:“他坐在桌旁喝茶,倾听着风雪的呼啸。小木屋内暖烘烘的。灵敏的火苗跳动不停,给屋里洒满摇曳不定的昏暗光线。倏然,一阵响声传进屋来,火舌猛地一抖,险些儿被风吹灭。大门又砰的一声阖上,响声也随之消失。”这段小屋内的场景描写,既反衬着屋外的寒冷,又预示着有什么事情要发生,特别是那响声,更暗示着危险的来临。果然,下文女主人公的儿子掉进了冰窟窿。小说结尾,女主人公知道了事情真相,被救的儿子一人跑了回来,他说:“叔叔还在那里……掉进冰窟窿去了。他说要快点。”“她飞跑出小屋。从小屋前可以清楚地望见小河。离河岸不远的河面上有一圈黑水,浓得像一团焦油。小河的上方,暴风雨在放声悲嚎。”这里又运用烘托的手法,因为冬天的河水尽管经过冰雪的反衬,但总不致于变成“黑水”,变成“焦油”,而暴风雪乱得再猛、再大,也不致于“放声悲嚎”,“放声悲嚎”的应是女主人公,小屋里的一封信将一切谜底揭开:娶她的人并不爱她,爱她的人却被她伤害。现在,这个不管发生什么事,一直默默在爱她的人,为了救她与那个爱情骗子所生的儿子却掉进了冰窟窿。面对这一毁灭性打击,她怎能不悲伤哀痛。而世界的一切,在这一瞬间,也都涂上了她的情感色彩。那暴风雪正是她内心情感的展示,而黑水和焦油也是她黑色的心情和焦虑的内心真实写照。经过烘托与反衬以后,作品既合情合理,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收到正面描述所达不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2象征和隐喻这是两种相近的艺术手段,它们“都是以暗示的方式寓意”[7],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绘,来暗示某种思想意义。但在具体手法的使用和审美效果上,两者又不尽相同。
  
  隐喻在小小说创作中被普遍运用,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表层形象与所寓之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而且所寓之意大多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种具体现象的讽刺与影射。司玉笙的《书法家》写书法比赛会上,人们请前来观看的高局长留字,高局长沉吟片刻,在宣纸上写了两个劲秀的大字:“同意”。作者用意明显,通过高局长留字,揭示出生活中部分官员的工作作风浮躁,每天只知道坐在办公室批条子,而不务实际。无疑这类作品的寓意是明白而浅露的,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它把一个本身明晰的意义表现于一个和它相比拟的类似的现实现象”。[8]126-127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意义或哲理,以有形表无形,且象征体与所表之意无必然联系。白小易的《客厅里的爆炸》讲了一个非常有意味的故事:父女俩去别人家作客,主人有事进了里间。忽然,放在客厅地上的暖水瓶倒了,父女俩都吓了一跳:他们根本没碰水瓶。主人听到爆炸声从里屋出来说:“没关系!”父亲想了想,向主人道歉说:“对不起,我把它碰了。”主人又一次说:“没关系。”离开主人家,女儿问父亲为什么没有碰倒水瓶却说是自己碰坏的。父亲反问她,那你怎么说?说水瓶自己爆炸的,怎么解释?还是说我碰的,听起来更顺溜些。有时候,你说得越是真的,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小说带给人们的思考,已远远超越了故事本身。究其根底,取决于作品的哲理性和概括性。正如黑格尔所说,“作为象征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由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方面见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示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个别事物本身。”[8]28柯勒律治所谓“在短暂中半透明式地反映着永恒”[9]
  
  2.3计白当黑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有个比喻,他说:“小小说是斗方、册页、扇面儿。斗方、册页、扇面的画法和中堂、长卷画法是不一样的。”[10]他的意思是讲,小小说在创作上与中国绘画很相似,特别讲究“计白当黑”,或者说是“留白”。意思是说,创作时尽量少写,能不写就不写,留出大量空白。这样表面上写少了,实际就是写多了,因为作者不写的读者可以写,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去发展去创造。
  
  西方也有类似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提出作品的空白和未定,并以此形成“召唤结构”来诱导读者的艺术想象。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赛尔明确指出:“没有未定性的成份,没有文本的空白,我们就不能发挥想象。”[11]
  
  计白当黑的具体方式不同,你可以省掉开头,可以略去结尾,也可以只写中间的高潮,不一而足。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的小小说《最后一个人》,全文只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敲门声……”虽只是一句话,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给人以驰骋想象的天地。作品魅力也就在此。
  
  3暗示的效果
  
  小小说,它本来就小,文字少,容量小,篇幅短,情节单一。若想在万紫千红的艺术之苑展示自己的价值魅力,若想让读者看后有收获有回味,小小说创作走常规路线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创作者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暗示,是一种自我实现与超越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通过暗示,可以以小见大,见小胜多,以虚写实,以一当十,以一叶照见太阳的光辉,以滴水显示大海的浩淼,以一言一行反映时代的脉博,以一举一动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总之,它所写出的,都是不得不写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漂洗的。它没写出的,远远超过所与的,它们含隐在作品的背后和更深处,就像珍珠寓于蚌内,引导人们一步步去探寻,去思索。从而,产生一种既短暂又永恒,既浅显又深蕴,既有限又无限的艺术享受和美感。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暗示才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06.
  
  [3][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210.
  
  [4]江曾培.世界华文小小说大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815.
  
  [5]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310~311.
  
  [6][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3:87.
  
  [7]马振方.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1.
  
  [8][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201.
  
  [10]江曾培.世界华文小小说大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671.
  
  [11][德]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1987:8
  
  编辑:秋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小说是一粒米上雕刻的大千世界
繁荣基础:微型小说学(47)
【卧虎说】小说的风度
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
微型小说情节技巧
第8讲 语言本身就是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