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扶阳食疗大法
userphoto

2023.04.26 内蒙古

关注

扶阳食疗大法!(收集齐全)

一、果品类
1、荔枝,荔枝味甘、酸、性温,入心、脾、肝经;果肉具有补脾益肝、理气补血、温中止痛、补心安神的功效;核具有理气、散结、止痛的功效;可止呃逆,止腹泻,是顽固性呃逆及五更泻者的食疗佳品,同时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有促进食欲之功效。2、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3、大枣,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而现代的药理学则发现,红枣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维生素A、维生素C、多种微量钙以及氨基酸等丰富的营养成份。
4、枸杞子,用于肝肾阴虚证
本品甘平质润,平补肝肾,有滋补强壮作用,凡肝肾阴虚诸证均可应用。
5、木瓜,性温,味酸,入肝脾经,果实味涩,水煮或浸渍糖液中供食用,入药有解酒、去痰、顺气、止痢之效。
6、莲子,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具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之功效。常用于脾虚泄泻,带下,遗精,心悸失眠。
7、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治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烷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
8、栗子,性温,味甘平,归脾胃肾经。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治反胃,泄泻,腰脚软弱,吐、衄、便血,金疮、折伤肿痛,瘰疬。
9、花生,甘平,归肺、脾胃经。润肺止咳:用于久咳肺虚或肺痨咳嗽,和胃健脾:用于脾虚少食,消瘦乏力或小儿营养不良。
10、白果,甘苦平涩、有小毒。归肺肾经。白果能敛肺气、定痰喘、止带浊、止泻泄、解毒、缩小便,主治哮喘痰嗽、带下白浊、小便频数、遗尿等。
11、杏仁,酸甘温,归肺脾大肠经。宣肺止咳,降气平喘,润肠通便,杀虫解毒:主治咳嗽,喘促胸满,喉痹咽痛,肠燥便秘,虫毒疮疡。
12、胡桃仁,甘,温。归肾经、肺、大肠经。补肾助阳:肾阳虚衰,腰痛脚弱,小便频数。补肺敛肺:肺肾不足,虚寒喘咳,肺虚久咳、气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13、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14、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二、蔬菜类
1、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脾虚,久泻,肺虚,肾虚,带下,尿频
2、红薯,红薯含有独特的生物类黄酮成分,能促使排便通畅,可有效抑制乳腺癌和结肠癌的发生;能提高消化器官的功能,滋补肝肾,也可以有效治疗肝炎和黄疸。
3、韭菜(1)补肾温阳:韭菜性温,味辛,但无壮阳成份。
(2)益肝健胃:韭菜含有挥发性精油及硫化物等特殊成分,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辛香气味,有助于疏调肝气,增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3)
行气理血:韭菜的辛辣气味有散瘀活血,行气导滞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反胃、肠炎、吐血、胸痛等症。(4)润肠通便:韭菜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粗纤维,能增进胃肠蠕动,治疗便秘,预防肠癌。
4、扁豆,味甘,性微温。能健脾除湿。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磷、钙、铁、锌,维生素B1.B2和烟酸、泛酸、豆甾醇、磷脂、氰甙、血球凝结素等成分。用于脾虚有湿,体倦乏力,少食便溏,或水肿;妇女脾虚带下;暑湿为患,脾胃不和,呕吐腹泻。
5、豌豆,豌豆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益中气、止泻痢、调营卫、利小便、消痈肿、解乳石毒之功效。对脚气、痈肿、乳汁不通、脾胃不适、呃逆呕吐、心腹胀痛、口渴泄痢等病症,有一定的食疗作用。6、刀豆,刀豆味甘,性平,无毒。刀豆具有温中下气、止呕逆、益肾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疗病后及虚寒性呃逆、呕吐、腹胀以及肾虚所致的腰痛等病症。此外,虚寒呃逆及胃寒呕吐,宜与生姜同食;肾虚腰痛的人宜与猪腰子一同食用,效果显著。
7、香菜,辛,温。入肺、胃经。发表透疹,健胃。全草:麻疹不透,感冒无汗;果: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8、香菇,香菇中还含有30多种酶和18种氨基酸。人体所必需的8中氨基酸中,香菇就含有7种,因此香菇又成为纠正人体酶缺乏症和补充氨基酸的首选食物。香菇含丰富的维生素D原,但维生素C甚少,又缺乏维生素A及A原。香菇多糖能提高辅助性T细胞的活力而增强人体体液免疫功能。大量实践证明,香菇防治癌症的范围广泛,已用于临床治疗。香菇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适应力有很大作用。香菇还对糖尿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神经炎等起治疗作用,又可用于消化不良、便秘、减肥等。
9、辣椒,味辛,性热。能温中健胃,散寒燥湿,发汗。含辣味成分,主要为辣椒碱、二氢辣椒碱;另含挥发油、蛋白质、钙、磷,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辣椒红素。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腹部有冷感,泻下稀水;寒湿郁滞,少食苔腻,身体困倦,肢体酸痛;感冒风寒,恶寒无汗。
三、调味品类
1、生姜,生姜皮性辛凉,治皮肤浮肿,行皮水;生姜汁辛温,辛散胃寒力量强,多用于呕吐;干姜辛温,温中煽动寒,回阳通脉,温脾寒力量大,炮姜味辛苦走里不走表,温下焦之寒;炮姜炭性温,偏于温血分之寒;煨姜苦温,偏于温肠胃之寒。生姜辛而散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止呕,除湿消痞,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呕为长。
2、饴糖,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用于缓中,补虚,生津,润燥。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
3、白砂糖,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除口臭、疗疮去酒毒、解盐卤毒之功效。糖尿病人,对白砂糖不适的人禁食或少食。糖尿病病人不宜直接食用食糖,最好是以甜味剂替代,如木糖醇。白砂糖能有效的愈合伤口和淡化色素,所以白砂糖绝对是最好的,也是最廉价的去痘印产品。
4、红糖,性味:甘甜、温润、无毒。入肝、脾。功效:润心肺,和中助脾,缓肝气,解酒毒,补血,破瘀。主治:心腹热胀,口干欲饮,咽喉肿疼,肺热咳嗽,心肺及大小肠热,酒毒。
5、胡椒,温中,下气,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
6、花椒,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
7、丁香,树皮:清热燥湿,止咳定喘。叶:苦,寒。清热,解毒,止咳,止痢。用于咳嗽痰咳,泄泻痢疾,痄腮,肝炎
8、小茴香,味辛,性温。入肾、膀胱、胃经。开胃进食,理气散寒,有助阳道。主治:中焦有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冷痛;疝气疼痛,睾丸肿痛;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作痛。
9、桂皮,味辛,温,无毒。入心、肝、脾、肾四经。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治腹冷胸满,呕吐噎膈,风湿痹痛,跌损瘀滞,血痢肠风。
10、蜂蜜,甘,平。归肺、脾、大肠经。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用于脾气虚弱,脘腹挛急疼痛,肺虚久咳,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解乌头类药毒
四、谷物类
1、粳米,味甘,性平。能益脾胃,除烦渴。用于呕吐、泻痢或温热病所致的脾胃阴伤、胃气不足,口干渴等。
2、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出、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适宜肺结核、神经衰弱、病后产后之人食用。
3、粟米,性凉,味甘咸。益气,补脾,和胃,安眠。[宜食]适宜脾胃虚弱、反胃、呕吐、泄泻,或伤食腹胀之人食用;适宜失眠,或体虚低热者食用。宜煮粥食用。
4、黑芝麻,甘,平。归肝、肾、大肠经。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
5、薏苡仁,甘、微寒,无毒。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润泽肌肤,美白补湿,除斑,凉性清热消暑。种仁不仅为优良营养品,且具有利尿和抗癌作用。适用于脚气水肿,癌瘤初期。其根为驱蛔药。
6、赤小豆,性平,味甘、酸,种子供食用;入药,有行血补血、健脾去湿、利水消肿之效。
食疗应用
食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临证学中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之一,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较多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又如“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灵枢·五味》)等。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以药物和食物配伍治疗疾病的内容,已具有了“药膳”的含义,可谓是最早的食疗药膳方。如“半夏秫米汤(粥)”,并详述对用水、用柴、用火等的要求。《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鱼则骨一?茹丸(乌鱼则骨、?茹、雀卵)”治疗女子血枯,并用鲍鱼汁送服等。此外,对于即使是使用药物治疗或针刺治疗的疾病,也需要饮食营养的配合和支持:“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五常政大论》);“调食和药,治在下愈”(《素问·经脉别论》);“治诸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素问·刺热》)等。酒作为百药之长,以酒疗病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如“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素问·缪刺论》);“且饮美酒,口敢美炙,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灵枢·经筋》)。酒还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可配制多种药酒。如《素问·腹中论》以“鸡矢醴”治疗臌胀,《素问·玉版论要》以“醪酒”主治面部色深病重者“百日已”,以及《灵枢·九针论》的“醪药”等。应当强调的是,《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疗的论述,不仅仅是指疾病与饮食营养的问题,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观念出发,食疗食物作为药物,它还包括了疾病与临床治疗的内容。因此,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的“食疗学说”较之于近代营养学中临床营养学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一、扶阳化痰;(生姜、干姜、饴糖、杏仁、桂枝、肉桂、桂心、茯苓、甘草、梗米、桑白皮、赤小豆、红糖、橘红、白糖、豆豉、薏苡仁、竹叶。)
二、扶阳理气;(怀山药、黑芝麻、白糖、橘皮、梗米、胡椒、生姜、刀豆、白豆蔻、白术、花椒、砂仁、葱白、人参、胡桃仁、白菜心、核桃仁、石花菜、糖桂花、公丁香、草寇、木香、冰糖、藕粉、栝蒌实、桂皮、陈皮、茴香。
三、扶阳理血;(生姜、当归、梗米、南枣、枸杞、龙眼肉、花生仁、大枣、桂肉、黄氏、山楂、红糖、吴茱萸、鲜橘叶、艾叶、荔枝、莲子、莲藕、人参、白术、桂心、
四、扶阳祛湿;(附子、川乌、桂枝、巴戟天、五加皮、生姜、桂皮、肉桂、桂心、豆蔻、黄氏、茯苓、桑白皮、赤小豆、辣椒、栗子、花椒、粳米、高粱米、薏苡仁、川椒、草豆蔻、草果、冬笋、香菇、冬葵子。
五、扶阳通下;(肉苁蓉、胡桃仁、粳米、红薯、生姜、红糖、韭菜、葱白、人参、干姜、大黄、
六、扶阳固涩;(黄氏、红枣、粳米、韭菜、浮小麦、党参、山药、糯米、杏仁、红参、甘蔗、核桃仁、蜂蜜、白果仁、花生仁、甜杏仁、五味子、红糖、花椒、肉豆蔻、山茱萸、白术、芡实、薏苡仁、连心、茯苓、莲米、木瓜、乌梅、川穹、甘草、陈皮栗子、鲜石榴皮、小米、刀豆、香菇、胡桃肉、益智仁、白扁豆、
七、扶阳温里。(党参、干姜、白术、甘草、红糖、饴糖、草果、黄豆、胡椒、白萝卜、陈皮、葱白、豌豆、香菜、肉桂、粳米、生姜、糯米、白砂糖、花椒、韭菜、红枣、当归、黄氏、白芍、
食忌
《黄帝内经》在强调饮食营养之宜,即“食宜”的同时,还从另一个方面论述了饮食之忌,即“食忌”,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特有的—“食忌学说”。如“五禁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灵枢·五味》);“五裁说”:“病在筋,勿食酸;病在气,勿食辛;病在骨,勿食咸;病在血,勿食苦;病在肉,勿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灵枢·九针论》);此外,《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强调应根据不同的疾病对饮食五味进行限制。《素问·腹中论》云:“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素问·刺法论》、《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有相关论述。“食忌学说”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在对饮食物认识上的两点论,即在强调各种饮食物对人体有益的同时,又看到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这种哲学方法论上的“饮食宜忌观”有别于近代营养学上的“热能观”,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并成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特色之一。《黄帝内经》中有关饮食营养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除上述内容以外,还有饮食卫生、饮食营养与疾病等方面的内容。如“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灵枢·师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从而奠定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理论基础,在世界营养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对世界营养科学的一大贡献。
对其丰富的饮食营养学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并用现代科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整理和提高,对于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饮食营养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大枣,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而现代的药理学则发现,红枣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维生素A、维生素C、多种微量钙以及氨基酸等丰富的营养成份。
4、枸杞子,用于肝肾阴虚证
本品甘平质润,平补肝肾,有滋补强壮作用,凡肝肾阴虚诸证均可应用。
5、木瓜,性温,味酸,入肝脾经,果实味涩,水煮或浸渍糖液中供食用,入药有解酒、去痰、顺气、止痢之效。
6、莲子,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具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之功效。常用于脾虚泄泻,带下,遗精,心悸失眠。
7、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治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烷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
8、栗子,性温,味甘平,归脾胃肾经。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治反胃,泄泻,腰脚软弱,吐、衄、便血,金疮、折伤肿痛,瘰疬。
9、花生,甘平,归肺、脾胃经。润肺止咳:用于久咳肺虚或肺痨咳嗽,和胃健脾:用于脾虚少食,消瘦乏力或小儿营养不良。
10、白果,甘苦平涩、有小毒。归肺肾经。白果能敛肺气、定痰喘、止带浊、止泻泄、解毒、缩小便,主治哮喘痰嗽、带下白浊、小便频数、遗尿等。
11、杏仁,酸甘温,归肺脾大肠经。宣肺止咳,降气平喘,润肠通便,杀虫解毒:主治咳嗽,喘促胸满,喉痹咽痛,肠燥便秘,虫毒疮疡。
12、胡桃仁,甘,温。归肾经、肺、大肠经。补肾助阳:肾阳虚衰,腰痛脚弱,小便频数。补肺敛肺:肺肾不足,虚寒喘咳,肺虚久咳、气喘。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13、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14、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二、蔬菜类
1、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脾虚,久泻,肺虚,肾虚,带下,尿频
2、红薯,红薯含有独特的生物类黄酮成分,能促使排便通畅,可有效抑制乳腺癌和结肠癌的发生;能提高消化器官的功能,滋补肝肾,也可以有效治疗肝炎和黄疸。
3、韭菜(1)补肾温阳:韭菜性温,味辛,但无壮阳成份。
(2)益肝健胃:韭菜含有挥发性精油及硫化物等特殊成分,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辛香气味,有助于疏调肝气,增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3)
行气理血:韭菜的辛辣气味有散瘀活血,行气导滞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反胃、肠炎、吐血、胸痛等症。(4)润肠通便:韭菜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粗纤维,能增进胃肠蠕动,治疗便秘,预防肠癌。
4、扁豆,味甘,性微温。能健脾除湿。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磷、钙、铁、锌,维生素B1.B2和烟酸、泛酸、豆甾醇、磷脂、氰甙、血球凝结素等成分。用于脾虚有湿,体倦乏力,少食便溏,或水肿;妇女脾虚带下;暑湿为患,脾胃不和,呕吐腹泻。
5、豌豆,豌豆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益中气、止泻痢、调营卫、利小便、消痈肿、解乳石毒之功效。对脚气、痈肿、乳汁不通、脾胃不适、呃逆呕吐、心腹胀痛、口渴泄痢等病症,有一定的食疗作用。6、刀豆,刀豆味甘,性平,无毒。刀豆具有温中下气、止呕逆、益肾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疗病后及虚寒性呃逆、呕吐、腹胀以及肾虚所致的腰痛等病症。此外,虚寒呃逆及胃寒呕吐,宜与生姜同食;肾虚腰痛的人宜与猪腰子一同食用,效果显著。
7、香菜,辛,温。入肺、胃经。发表透疹,健胃。全草:麻疹不透,感冒无汗;果: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8、香菇,香菇中还含有30多种酶和18种氨基酸。人体所必需的8中氨基酸中,香菇就含有7种,因此香菇又成为纠正人体酶缺乏症和补充氨基酸的首选食物。香菇含丰富的维生素D原,但维生素C甚少,又缺乏维生素A及A原。香菇多糖能提高辅助性T细胞的活力而增强人体体液免疫功能。大量实践证明,香菇防治癌症的范围广泛,已用于临床治疗。香菇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适应力有很大作用。香菇还对糖尿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神经炎等起治疗作用,又可用于消化不良、便秘、减肥等。
9、辣椒,味辛,性热。能温中健胃,散寒燥湿,发汗。含辣味成分,主要为辣椒碱、二氢辣椒碱;另含挥发油、蛋白质、钙、磷,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辣椒红素。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腹部有冷感,泻下稀水;寒湿郁滞,少食苔腻,身体困倦,肢体酸痛;感冒风寒,恶寒无汗。
三、调味品类
1、生姜,生姜皮性辛凉,治皮肤浮肿,行皮水;生姜汁辛温,辛散胃寒力量强,多用于呕吐;干姜辛温,温中煽动寒,回阳通脉,温脾寒力量大,炮姜味辛苦走里不走表,温下焦之寒;炮姜炭性温,偏于温血分之寒;煨姜苦温,偏于温肠胃之寒。生姜辛而散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止呕,除湿消痞,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呕为长。
2、饴糖,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用于缓中,补虚,生津,润燥。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
3、白砂糖,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除口臭、疗疮去酒毒、解盐卤毒之功效。糖尿病人,对白砂糖不适的人禁食或少食。糖尿病病人不宜直接食用食糖,最好是以甜味剂替代,如木糖醇。白砂糖能有效的愈合伤口和淡化色素,所以白砂糖绝对是最好的,也是最廉价的去痘印产品。
4、红糖,性味:甘甜、温润、无毒。入肝、脾。功效:润心肺,和中助脾,缓肝气,解酒毒,补血,破瘀。主治:心腹热胀,口干欲饮,咽喉肿疼,肺热咳嗽,心肺及大小肠热,酒毒。
5、胡椒,温中,下气,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
6、花椒,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
7、丁香,树皮:清热燥湿,止咳定喘。叶:苦,寒。清热,解毒,止咳,止痢。用于咳嗽痰咳,泄泻痢疾,痄腮,肝炎
8、小茴香,味辛,性温。入肾、膀胱、胃经。开胃进食,理气散寒,有助阳道。主治:中焦有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冷痛;疝气疼痛,睾丸肿痛;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作痛。
9、桂皮,味辛,温,无毒。入心、肝、脾、肾四经。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治腹冷胸满,呕吐噎膈,风湿痹痛,跌损瘀滞,血痢肠风。
10、蜂蜜,甘,平。归肺、脾、大肠经。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用于脾气虚弱,脘腹挛急疼痛,肺虚久咳,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解乌头类药毒
四、谷物类
1、粳米,味甘,性平。能益脾胃,除烦渴。用于呕吐、泻痢或温热病所致的脾胃阴伤、胃气不足,口干渴等。
2、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出、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适宜肺结核、神经衰弱、病后产后之人食用。
3、粟米,性凉,味甘咸。益气,补脾,和胃,安眠。[宜食]适宜脾胃虚弱、反胃、呕吐、泄泻,或伤食腹胀之人食用;适宜失眠,或体虚低热者食用。宜煮粥食用。
4、黑芝麻,甘,平。归肝、肾、大肠经。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
5、薏苡仁,甘、微寒,无毒。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润泽肌肤,美白补湿,除斑,凉性清热消暑。种仁不仅为优良营养品,且具有利尿和抗癌作用。适用于脚气水肿,癌瘤初期。其根为驱蛔药。
6、赤小豆,性平,味甘、酸,种子供食用;入药,有行血补血、健脾去湿、利水消肿之效。
食疗应用
食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临证学中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之一,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较多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又如“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灵枢·五味》)等。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以药物和食物配伍治疗疾病的内容,已具有了“药膳”的含义,可谓是最早的食疗药膳方。如“半夏秫米汤(粥)”,并详述对用水、用柴、用火等的要求。《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鱼则骨一?茹丸(乌鱼则骨、?茹、雀卵)”治疗女子血枯,并用鲍鱼汁送服等。此外,对于即使是使用药物治疗或针刺治疗的疾病,也需要饮食营养的配合和支持:“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五常政大论》);“调食和药,治在下愈”(《素问·经脉别论》);“治诸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素问·刺热》)等。酒作为百药之长,以酒疗病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如“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素问·缪刺论》);“且饮美酒,口敢美炙,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灵枢·经筋》)。酒还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可配制多种药酒。如《素问·腹中论》以“鸡矢醴”治疗臌胀,《素问·玉版论要》以“醪酒”主治面部色深病重者“百日已”,以及《灵枢·九针论》的“醪药”等。应当强调的是,《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疗的论述,不仅仅是指疾病与饮食营养的问题,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观念出发,食疗食物作为药物,它还包括了疾病与临床治疗的内容。因此,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的“食疗学说”较之于近代营养学中临床营养学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一、扶阳化痰;(生姜、干姜、饴糖、杏仁、桂枝、肉桂、桂心、茯苓、甘草、梗米、桑白皮、赤小豆、红糖、橘红、白糖、豆豉、薏苡仁、竹叶。)
二、扶阳理气;(怀山药、黑芝麻、白糖、橘皮、梗米、胡椒、生姜、刀豆、白豆蔻、白术、花椒、砂仁、葱白、人参、胡桃仁、白菜心、核桃仁、石花菜、糖桂花、公丁香、草寇、木香、冰糖、藕粉、栝蒌实、桂皮、陈皮、茴香。
三、扶阳理血;(生姜、当归、梗米、南枣、枸杞、龙眼肉、花生仁、大枣、桂肉、黄氏、山楂、红糖、吴茱萸、鲜橘叶、艾叶、荔枝、莲子、莲藕、人参、白术、桂心、
四、扶阳祛湿;(附子、川乌、桂枝、巴戟天、五加皮、生姜、桂皮、肉桂、桂心、豆蔻、黄氏、茯苓、桑白皮、赤小豆、辣椒、栗子、花椒、粳米、高粱米、薏苡仁、川椒、草豆蔻、草果、冬笋、香菇、冬葵子。
五、扶阳通下;(肉苁蓉、胡桃仁、粳米、红薯、生姜、红糖、韭菜、葱白、人参、干姜、大黄、
六、扶阳固涩;(黄氏、红枣、粳米、韭菜、浮小麦、党参、山药、糯米、杏仁、红参、甘蔗、核桃仁、蜂蜜、白果仁、花生仁、甜杏仁、五味子、红糖、花椒、肉豆蔻、山茱萸、白术、芡实、薏苡仁、连心、茯苓、莲米、木瓜、乌梅、川穹、甘草、陈皮栗子、鲜石榴皮、小米、刀豆、香菇、胡桃肉、益智仁、白扁豆、
七、扶阳温里。(党参、干姜、白术、甘草、红糖、饴糖、草果、黄豆、胡椒、白萝卜、陈皮、葱白、豌豆、香菜、肉桂、粳米、生姜、糯米、白砂糖、花椒、韭菜、红枣、当归、黄氏、白芍、
食忌
《黄帝内经》在强调饮食营养之宜,即“食宜”的同时,还从另一个方面论述了饮食之忌,即“食忌”,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特有的—“食忌学说”。如“五禁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灵枢·五味》);“五裁说”:“病在筋,勿食酸;病在气,勿食辛;病在骨,勿食咸;病在血,勿食苦;病在肉,勿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灵枢·九针论》);此外,《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强调应根据不同的疾病对饮食五味进行限制。《素问·腹中论》云:“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素问·刺法论》、《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有相关论述。“食忌学说”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在对饮食物认识上的两点论,即在强调各种饮食物对人体有益的同时,又看到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这种哲学方法论上的“饮食宜忌观”有别于近代营养学上的“热能观”,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并成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特色之一。《黄帝内经》中有关饮食营养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除上述内容以外,还有饮食卫生、饮食营养与疾病等方面的内容。如“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灵枢·师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从而奠定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理论基础,在世界营养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对世界营养科学的一大贡献。

对其丰富的饮食营养学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并用现代科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整理和提高,对于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饮食营养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回归中华民族传统膳食
用膳」是中国传统营养学理论的精髓,在膳食结构上强调平衡,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间的互补,坚持「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这一食物来源多样性的原则,倡导和实践「食疗」。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营养膳食学的丰厚财富。
一、平衡膳食与辩证用膳
1. 平衡膳食
所谓平衡膳食,就是强调由多种天然食物组成的膳食,可提供人体基本的营养需要,在支持正常发育,保持合适体重,预防营养不良的同时,减少与营养过剩相关疾病的发生。
2. 辩证用膳
所谓辩证用膳,即指膳食应结合四时气候、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特别是少雪、气候异常时,饮食应清淡,不宜过食油腻动火之物,应搭配鸭梨、荸荠、橘子、甘蔗等果品,常食绿豆汤、绿豆芽等,取其清淡、甘凉,以免内热蓄积。
夏季暑热、暑湿,出汗较多,人易贪食生冷,易伤脾胃。因此暑季宜食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如西瓜、冬瓜、白兰瓜等瓜果。盛夏季节,平素常服参、茸、附子等温补之品的人也应暂停。
秋季和冬季饮食也要适应季节的气候特征,患病时食物选择也须考虑四时气候。
二、食物的四性、五味和归经
1.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
《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中医认为,能治疗热症的药物,大多性寒或性凉,能治疗寒症的药物则大多性温或性热。同样的道理,热性或温性食物,适宜患寒症或阳气不足之人;寒性或凉性食品,适宜有热症或阳气旺盛者。前者忌吃有寒凉性食品,后者忌吃温热性食物。温热性食物能够温补、散寒、壮阳,寒凉性食品则能够清热泻火、滋阴生津。不懂得食物之性,就很难明白饮食宜忌。

此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就是说,寒凉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总之,食性如药性,饮食宜忌要根据食物的食性,结合身体素质、疾病性质、四时气温变化灵活掌握,合理选择。
2.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
辛味:宣散,能行气、通血脉,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祛风寒、通经络。外感风寒者宜食用辛辣的生姜、葱白、紫苏等;对因寒凝气滞而致的胃痛、腹痛、痛经,宜吃辣椒、茴香、砂仁、桂皮等行气、散寒、止痛等。
甘味:有补益强壮的作用,能消除肌肉紧张,但吃甜食过多易发胖,是心血管疾病和动脉硬化的诱因。
酸味:收敛、固涩,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过于嗜酸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苦味:清泄,如苦瓜味苦、性寒,佐餐可收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之效,适宜中暑、目赤、疮疡、疖肿者食用。茶叶苦甘而凉,有清泄之功,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
咸味:软坚散结、润下,如海带有软坚化痰的作用。

3.食物对机体功能的作用——归经理论

食物归经依据经络理论而来,即要针对性地选择食物,「五味入口,各有所归」,中医五行中的五色、五味与五脏六腑相对应:「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也反映了五味学说与食物归经理论的联系。例如:
肺虚咳嗽:中医往往建议病人吃些百合、山药、白果、燕窝、银耳等,因为皆入肺经,能养肺、补肺、润肺。
肾虚腰痛、腰酸:则常劝其食栗子、核桃、芝麻、山药、桑葚、枸杞子、杜仲,因为它们入肾经,可补肾壮腰,这就是食物归经理论的实际应用。
但因人体心、脾、肾各脏腑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上述不同食物也可以辩证使用。如寒性食物,虽同样有清热功能,但适应范围不同,或偏于清肝热,或偏于清肺热,各有所专。同为补益之物,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同为清热泻火的食物,有的清肺热、有的清心火、有的清肝热。如梨、香蕉、柿子、桑椹、芹菜、莲心、猕猴桃均为寒凉食物,而梨、柿子偏于清肺热;香蕉偏于清大肠热;桑椹偏于清肝虚之热;芹菜则偏于清肝火;莲心偏于清心热;猕猴桃偏于清肾虚膀胱热;原因就在于各种食物归经不同。
同为有补益功能的食物,如龙眼肉、柏子仁、小麦则入心经补心,养心安神,心悸失眠者宜之;山药、扁豆、糯米、粳米、大枣入脾胃经,健脾养胃,故脾虚便溏者宜之。食物同药物一样,也有一味食物可归两经或三经。如山药归肺、脾和肾经;桑椹归肝和肾经;莲子入心、脾、肾三经等。
综上所述,四气、五味、归经等理论是中医传统营养学突出的特点,也是饮食宜忌的依据。正是这种辩证科学的不同于近代营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的饮食宜忌观点,体现了中医传统营养学极强的实用性。
三、「凡膳皆药」——药补不如食补
1.「养生当论食补」
《儒门事亲》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滋补养生膳」,就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用蔬菜、谷物等各种食物补充和调节营养平衡,利用食物具有的药效调整人体健康状况。中国古代就提出了「以食代药」的主张,「药补
肺虚咳嗽:中医往往建议病人吃些百合、山药、白果、燕窝、银耳等,因为皆入肺经,能养肺、补肺、润肺。
肾虚腰痛、腰酸:则常劝其食栗子、核桃、芝麻、山药、桑葚、枸杞子、杜仲,因为它们入肾经,可补肾壮腰,这就是食物归经理论的实际应用。
但因人体心、脾、肾各脏腑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上述不同食物也可以辩证使用。如寒性食物,虽同样有清热功能,但适应范围不同,或偏于清肝热,或偏于清肺热,各有所专。同为补益之物,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同为清热泻火的食物,有的清肺热、有的清心火、有的清肝热。如梨、香蕉、柿子、桑椹、芹菜、莲心、猕猴桃均为寒凉食物,而梨、柿子偏于清肺热;香蕉偏于清大肠热;桑椹偏于清肝虚之热;芹菜则偏于清肝火;莲心偏于清心热;猕猴桃偏于清肾虚膀胱热;原因就在于各种食物归经不同。
同为有补益功能的食物,如龙眼肉、柏子仁、小麦则入心经补心,养心安神,心悸失眠者宜之;山药、扁豆、糯米、粳米、大枣入脾胃经,健脾养胃,故脾虚便溏者宜之。食物同药物一样,也有一味食物可归两经或三经。如山药归肺、脾和肾经;桑椹归肝和肾经;莲子入心、脾、肾三经等。
综上所述,四气、五味、归经等理论是中医传统营养学突出的特点,也是饮食宜忌的依据。正是这种辩证科学的不同于近代营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的饮食宜忌观点,体现了中医传统营养学极强的实用性。
三、「凡膳皆药」——药补不如食补
1.「养生当论食补」
《儒门事亲》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滋补养生膳」,就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用蔬菜、谷物等各种食物补充和调节营养平衡,利用食物具有的药效调整人体健康状况。中国古代就提出了「以食代药」的主张,「药补
不如食补」的名言。在运用「食补」的过程中,对「后天之本」的脾胃功能十分重视,尤重保养脾胃之气,如服桂枝汤后要喝热粥;白虎汤中用粳米,均在于保养胃气。
2.像形药食——「以形补形」的科学内涵
中医素有食物「以形补形」的理论。核桃仁形似脑,故补脑;豆类形似肾与睾丸,故补肾;中国杏仁形似心脏,故补心;百合形似肺,故补肺。芡实形似乳房,故对妇女有补益作用。中医认为核桃和芝麻有「补五脏,益气力,强筋骨,健脑髓」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这两种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如亚油酸、亚麻酸等,可提高脑功能。核桃含有的维生素、卵磷脂对治疗失眠,松弛脑神经紧张,消除大脑疲劳效果很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中医自古以来遵循的天然食物「以形补形」的理论有一定的道理。
五脏有虚损,可用五味补
五谷、五畜、五果、五菜怎么吃
中国人讲究的饮食滋味都在这里。
在中医饮食营养学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理念:“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这是中国人的饮食观。
比如麦补肝、黍补心、粟(小米)补脾、稻补肺、菽(豆子)补肾 ,羊入肝、鸡入心、牛入脾、驴入肺、猪入肾……我们可以在《饮食滋味》里看到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之道,最基本的饮食原则,知道它,您怎么吃都不会错。
为什么中医强调五谷为养?五谷者,植物之种子也;种子者,植物之精华也。中医饮食营养学认为,植物、动物的不同部位,所含的气和神是完全不一样的。最精华的东西,都含在种子里。
从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说的吃饭实际上应该是吃种子,而其他的东西只是下饭的。现在的人吃饭都是吃肉、吃菜,不吃或少吃主食。这样其实是不符合我们身体需求的。
五畜为益是什么意思?益是可有可无的。也就是说没有它咱也能活,不会对我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但有了它,我们会活得更加鲜活,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五果为助,是说五果只能作为一个点缀、一种辅助,而不能把它当成主食,不然就会导致身体湿气重,因而生病。如果你有时实在忍不住了想吃水果,怎么办?那就在吃完水果后赶紧吃点儿姜。因为姜的辛温可以把水果的酸寒性化解一些,起到平衡的作用。
五菜为充,就是说五菜是饥荒状态下充饥的代用品,绝对不能当主食。
还有一点,当我们吃米、吃肉吃得太多的时候,可以通过吃菜来帮着疏通,这就是蔬菜的价值。一般的绿叶菜都寒性偏大,因此,我们吃菜一定要焯熟、炒熟,不然的话就会吃什么菜,拉什么叶子。
五脏有虚损,可用五味补
中国人千百年来饮食滋味的奥秘。
一直以来,你可能只知道所吃的东西是什么味道,却不知道这些东西吃下之后,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为什么有些东西吃了会上瘾?为什么有的人爱吃甜的,有的人爱吃酸的,有的人却爱吃辣的?
相信看了知名中医专家徐文兵老师关于五味的解释,了解了五味的补泻,你的这些疑惑都将被解开。
甘味包括甘、淡、甜,它首先是补脾胃的。脾胃虚弱的人(通常指那些肌肉消瘦,嘴唇薄,胃壁薄,吃东西不消化、不吸收的人),就需要补脾胃。
咸味的药,补益的是我们的心,包括心包经,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因此,如果我们流汗或者失血过多的话,心就会受损。咸味儿的食物不是补肾,而是润肾。比如我们吃坚果,坚果是实,是补肾的、补脑子的。我们在吃核桃仁的时候千万别放糖,而应该放点儿盐。
辛味补肝胆,让郁怒变成愤怒,把它发泄出来,使它得到舒展、生发。“木曰曲直”,木喜欢条达、舒畅(肝胆属木)。
辛味补肝带来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泻脾胃,因此,总吃辛辣的人是胖不起来的。但是如果你的脾胃有太多阴寒的东西,吃辛味的东西就刚好合适。
辛味的第三个作用是宣肺。
酸味,补益肺、大肠,比如梨、乌梅、生山药、山茱萸、五味子(五味子其实有五种味道,但是它最主要的味儿还是酸味儿)。
酸味温,泻肝胆,也就是说它能让我们的肝火,往下收一收、降一降。酸味的第三个作用就是收敛心气、心神。因此,总出汗的人,走神的人,魂不附体的人,都应该吃点儿酸的东西。
苦味的东西首先补肾和膀胱。如果一个人心火太旺,就应该给他用点儿苦寒的药;而如果这个人痰浊、阴寒太重,那就应该给他用点儿苦温的药。
苦味第三个作用是可以燥湿入脾,给肾一个后坐力,防止补脾太过克伐肾水。
顺时而食,人就活得不累
从饮食中窥见四季养生之道。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温、热、凉、寒。随着气温的变化,人体对季节的适应性也在不断地改变。中医在饮食方面还讲究与天地同步,也就是“应季”。这个季节出产什么,你吃什么,你要是什么都不懂,那就跟着季节走,总不会错的。那么如何吃才能踏在四季的节奏上呢?
春天要多吃嫩芽儿、绿叶的菜,少吃肉,因为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春天应“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违反它,人体生发的阳气就会被压制。
夏天太热,人体容易出汗,流失盐分,所以夏季的饮食要注意补充盐分,口味要偏咸一点儿。还有,夏天我们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血肉有情之品,这主要是因为夏天人的胃肠容易寒,所以一定要吃温性的食物,同时还切忌吃大量冰镇的东西。因为夏天人体所有的热气全在体表,不是吗?夏天我们摸摸自个儿的肚子,常常是凉凉的。
到了身体容易燥的秋天,果实成熟了,我们就要吃点儿梨、苹果这些水果,也可以喝点儿果汁,这样可以滋阴、润燥。很多人在春天喜欢喝果汁,其实春天是没有应季的水果的,有也是带着邪气的。
冬天我们吃什么呢?秋天吃果,冬天吃实——看松鼠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而且冬天我们要吃一些须根的东西,比如土豆、红薯、萝卜等。其实,从秋天开始我们就应该晒点儿干菜,比如过去人们常吃的葫芦干儿、豆角丝儿、茄子干儿、蘑菇干儿……到了冬天用来炖肉,特别香。这样的食物和我们现在所吃的反季节食物,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其实,按照季节的规律去饮食,包含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顺时而食。我们吃的不仅是物质,还有能量,那种生、长、收、藏的能量和气息。

饮食的最高境界就是怡,吃东西吃好了就叫怡。所以曹操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本书可以让每天吃饭的中国人会吃饭,吃好饭,把日子舒舒服服地过下去!

中医食疗学论文:现代营养学与《黄帝内经》饮食观的比较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着作,它不但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还提出了中国传统饮食养生的基本观点,论述了饮食结构的基本模式,首创了食物分类方法,揭示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食疗方法等。其以中医五行学说为基础,将食物与五脏对应分类,与现代营养学的“金字塔”模式既有相似,也有本质的区别。现代营养学强调食物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宜,能量、脂肪以及糖类的搭配均衡,合理饮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饮食失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而中医的饮食养生观强调人体阴阳五行的调和,气血运行的流畅,均以饮食的合理为基础,包括“谷肉果菜,食养尽之”,“食饮有节”,“谨和五味”“阴阳平衡”.本文以《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为指导,阐述其基本观点,与现代营养学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结合现代研究,分析中医的饮食养生观的科学性,对现代常见的饮食健康问题与疾病,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黄帝内经》饮食观
  1. 饮食结构与养生
  成书于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首倡中华民族基本的膳食模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包括麦、黍、稷、麻、菽,五果包括李、杏、枣、桃、栗,五畜包括牛、犬、羊、猪、鸡,五菜是指韭、薤、葵、葱、藿。谷物富含淀粉、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蔬果富含各种纤维和维生素,是机体维持组织功能正常的不可缺少物;畜物富含各种蛋白质,是机体所需氨基酸的重要补充途径。在五谷杂粮为主食的基础上,加以不同的肉食和蔬果搭配,达到均衡饮食,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可见这种“谷果畜菜”膳食模式的科学性。除了总体上显现了其搭配的合理性外,每一类的食物也具有丰富的内涵。以主食的五谷杂粮为例,小米性味甘凉,除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有丰富的烟酸、胡萝卜素,有补虚损、除湿利尿、益脾和胃的作用,对消渴口干、腰酸膝软的人群有一定的帮助;糯米性甘温,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钙、磷、铁等,性味甘温,有暖脾胃、补中益气的功能,可治烦渴尿多等症;小麦性甘凉,除一般的营养成分外,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包括卵磷脂、精氨酸等,具有健脾胃清虚热的作用,适合于心烦不宁、失眠狂躁的人群。奠基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现代营养学与《黄帝内经》中的“谷果畜菜”膳食模式基本相似,其推荐的“营养金字塔”模型,底层是粮谷类食物,与“五谷”相对应,占最大比重;第二层是蔬菜和水果层,与“五果五菜”相对应;第三层是奶制品层,是《黄帝内经》膳食模式中唯一没有的;第四层是动物性食品层,与“五畜”层相对应,“金字塔”塔尖为适量的油、盐、糖, “五谷五菜”中也有其对应的主要成份。在“金字塔”模型中,要求每一层都比低一层的摄入量要少,以补充足够的热量、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以及微量元素等。可见《黄帝内经》中的 “谷果畜菜”膳食模式与现代营养学的“金字塔”模型大同小异,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只有饮食结构上多元化,并且各种食物达到一定量的比例与平衡,才能保证人体基本的健康状态。
  2. 饮食分类与养生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基本学说之一,它认为世间万物均可以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类别,《黄帝内经》首次按食物的性味将食物归纳于五行中,并按照五行对应五脏的理论,调和人体阴阳气血,以达到养生食疗的作用。《灵枢·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
  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黄帝内经》认为饮食五味对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补益作用,肺属金,脾属土,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互相之间可以相生相克,对于不同体质的人群而言,他们的脏腑气血倾向皆不同, 因此通过进食相应的五味食物,有助于平衡脏腑气血,提高机体的组织功能。对于现代人而言,其指导意义主要包括:不同体质人群的饮食宜忌,四季养生饮食宜忌,以及五脏不同疾病的人群饮食宜忌。例如患有脾胃系统疾病的人,在五脏中对应脾脏,脾在五行属土,可能会克制五行中的水,即如果脾胃系统有问题,可能会使肾脏系统的相关机能失调,因此要通过多进食咸味入肾的食物来调节。根据中医理论,大自然的四季也是划分为五行的,其中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四季交替为土。每个季节时段,人体脏腑气血会有不同的盛虚状态,例如春天木旺肝气盛,肝气不足的人应该进食较多的酸性食物,例如山楂、酸枣仁等,而肝气过旺的人则应该减少酸性食物,多食甘性食物,例如山药、大枣等。除了季节的五味偏颇外,不同体质的人群也应该进食不同类别的食物。例如阴虚体质的人,或者肝气亢盛的人,忌吃温补的食物,例如韭菜、狗肉等,宜吃滋阴潜阳的食物,例如鲍鱼、牡蛎等。总体上来说,辛味的食物如生姜,能发散驱寒;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能清热燥湿;酸味的食物如酸梅,能收敛助消化;甘味的食物如大米,能补脾益气;咸味的食物如海带,能软坚补肾。
  3. 饮食与疾病
  《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黄帝内经》中早已阐明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不恰当的饮食习惯,不但吸收不了食物的营养物质,还会产生气滞湿阻痰凝,破坏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诱发各种疾病。现代人最常见的疾病如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以及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在《黄帝内经》中也早已提及它们与饮食的关系。《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可见如果长期进食高热量或肥腻的食物,就会容易化痰生湿,郁而化热,痰瘀互结。因此从养生角度看,饮食应该在蔬果和肉食合理搭配的基础上,饮食有节,尽量清淡,减轻肠胃的负荷,增强肠胃的吸收消化功能。以肥胖为例,现代研究表明,肥胖患者的膳食主要体现为热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过高与失调,并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饱、偏食等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过多摄入某种性味的食物,只会引起其余脏腑功能的受损,气血不能正常运化,食物精华反而会沉积于体内,形成过多的脂肪。因此,在《黄帝内经》的启发中可知,肥胖的防治主要包含三点:一是清淡少食,食之以度;二是多食健脾胃助消化吸收的食物,例如山药、木耳、红薯等;三是五味均衡,谷果畜菜适量,谷可选粗粮,果可选酸果,畜肉尽量少选肥膏,菜宜绿蔬。再例如糖尿病,《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表明消渴跟过多吃用甘美之食物有关,脾胃系统不能及时转化为气血,即化为内部的郁热,消耗机体阴津,再加上味过于甘会导致肾气不衡,因此会出现口干渴、多饮、多尿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二、《黄帝内经》饮食观与现代营养学的比较
  《黄帝内经》饮食观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结合生活膳食实践创造了“谷果畜菜”膳食模式,这种饮食观是宏观整体的,源于中医的基础理论。食物不但能提供营养,充饥填肚,也能调理气血,养生防病,为后世的“药食同源”思想提供了向导。
  而现代营养学是在现代生物医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以人体营养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现代营养学是微观的,侧重研究各种食物的营养物质。
  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均以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以饮食为基本对象,研究膳食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黄帝内经》所倡导的食养相当于现代的生理营养学,而食疗则类似于现代的临床营养学;《黄帝内经》提倡的四类食物组成的膳食结构与现代饮食金字塔也是相似的,并且均强调饮食结构的平衡性,相辅相成;《黄帝内经》重视脾胃功能,强调饮食有节,与现代营养学强调消化道的正常运转是保证营养素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关键,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营养素吸收和相互拮抗的问题,共同指导着现代人的饮食养生。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黄帝内经》从宏观出发,从整体着眼,以实践研究为基础,以脾胃为饮食保健之本,注重饮食保健的个体针对性,强调无病以饮食养生,有病首先以饮食治疗,着重于食物的偏性,利用五行中的五色(青红黄白黑)、五味( 酸苦甘辛咸) 来均衡搭配饮食。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内涵比较丰富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同时,提出了五味食物对五脏疾病和气血运化的影响,并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提出食物的宜忌,从而使饮食保健以及食疗养生有了依据。现代营养学则以西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微观出发,从局部着眼,以实验室研究为基础,以七大食物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水、食物纤维) 为本,以平衡膳食为核心,注重不同群体营养素的供给,强调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作用。此外,“食复学说”和“饮食禁忌学说”是现代营养学中没有而中医学独具的特色,是《黄帝内经》的两大贡献。
  三、结语
  《黄帝内经》不但是一部中医学经典着作,同时也记载了饮食养生的基本理论与观点。提出“谷果畜菜”的饮食结构基本模式,强调饮食均衡的重要性,它首次将食物按照五味进行分类并根据五行对应五脏,将五行的生克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推演食物的互相作用和不同脏腑疾病及不同季节的饮食宜忌,从而通过饮食指导养生保健。此外,《黄帝内经》还指出疾病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可供饮食防治现代常见病参考。与研究营养素为主的现代营养学相比,《黄帝内经》饮食观更注重宏观性和系统性,自古以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文化,由于东西方民众的身体素质和人文观念的不同,《黄帝内经》饮食观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中的饮食理论,借古通今,进一步探索适合现代人生活的健康饮食模式与文化,在美食过程中兼顾养生保健,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归中华民族传统膳食
养好你的脾和胃
103岁专家的保持健康法,非常简单易行,人人都能够做到!
中医的四气五味
营养食疗与饮食文化(老年大学讲义:第6讲)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与四时养生对应的食物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