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则与治法:正治与反治
userphoto

2023.07.18 内蒙古

关注

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治法是针对疾病与证候、在一定治则指导下所制订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本质,并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治病求本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治疗原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准则,对治法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指导性。治则是针对疾病所表现出的基本病机而确立的。疾病之基本病机,可概括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脏腑失调等,因而扶正祛邪、正治反治、标本缓急、调整阴阳、调和脏腑、调理气血津液、三因制宜等,均属于基本治则。

·二、正治反治

(一)正治
正治,又称逆治,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治疗法则。逆,即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正治,适用于临床表现与疾病证候本质相一致的病证。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疾病的证候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所以,正治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常用的治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1.寒者热之  寒者热之又称“以热治寒”,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方药等。
2.热者寒之  热者寒之又称“以寒治热”,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清里方药治疗等。
3.虚则补之  虚则补之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补益方药进行治疗。如阳虚用温阳方药;阴虚用滋阴方药;气虚用补气方药;血虚用补血方药等。
4.实则泻之  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进行治疗。如气滞用理气行滞方药,食滞胃脘用消食导滞方药,水饮停留用逐水方药,瘀血用活血化瘀方药等。
(二)反治
反治,又称从治,是指顺从疾病证候的外在假象而治的治疗法则。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证候的外在假象相同。反治,适用于临床表现与疾病证候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临床上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假象)与疾病的证候性质不完全相符,如寒病反见热象、热病反见寒象、虚病反见实象、实病反见虚象等。表面上,反治是顺从疾病证候的外在假象而治,究其实质,还是在“治病求本”指导下,针对疾病证候的本质而进行治疗。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治法。
1.热因热用 热因热用又称“以热治热”,是指针对假热的临床表现,用热性药物进行治疗。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假热之象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  寒因寒用又称“以寒治寒”,是指针对假寒的临床表现,用寒性药物进行治疗。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假寒之象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  塞因塞用又称“以补开塞”,是指针对闭塞不通的临床表现,用补虚药物进行治疗。适用于因虚而出现闭塞不通假象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腹胀、血虚经闭等。
4.通因通用 通因通用又称“以通治通”。是指针对通泄的临床表现,用通利药物进行治疗。适用于因实而出现通利假象的真实假虚证。如热结旁流、湿热淋证、瘀血崩漏等。
正治法和反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的“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的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则与其本质不一致,出现了假象。为此,确定治疗原则就不应受其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其本质的治疗。 
    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反的,又称为“逆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的,多适用于本法,如风寒外感病人,用辛温解表法即属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温胃散寒法,亦是正治法。 
    反治:反治法又称为从治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顺从的,又称为“从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是指反治法一般多属病情发展比较复杂,病势危重,出现假象症状了才可运用。其具体应用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就是以热治热,以寒治寒。前者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即真寒假热的患者;后者用于热极反见寒象,即真热假寒的患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仍然是以热治寒,以寒治热。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指以填补扶正之法治疗胀满痞塞等病证,以通利泻下之法治疗泄利漏下等病证。前者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而不健运者,后者适用于内有积滞或瘀结而致腹泻与漏血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亦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此外,还有反佐法。即于温热方药中加少量寒凉药,或寒证则药以冷服法;寒凉方药中加少量温热药,或治热证则药以热服法。此虽与上述所讲不同,但亦属反治法之范畴,多用寒极、热极之时,或有寒热格拒现象时。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如是,可以减轻或防止格拒反应,提高疗效。
《素问》提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两种方法,都是治病求本这一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
1.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其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寒者热之
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来治疗。即以热药治寒证。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的方药等。
(2)热者寒之

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来治疗。即以寒药治热证。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清里的方药等。

(3)虚则补之
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即以补益药治虚证。如阳虚用温阳的方药,阴虚用滋阴方药,气虚用益气的方药,血虚用补血的方药等。
(4)实则泻之

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如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药,水饮内停用逐水的方药,瘀血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湿盛用祛湿的方药等。
2.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究其实质,还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其实质上仍是“治病求本”。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1)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例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扬主之”,就是热因热用的范例。由于阳虚寒盛是其本质,故仍用温热药治其真寒,而假热就自然会消失。
(2)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例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脉沉,很似寒证,但有壮热心烦,口渴而喜冷饮,小便短赤等,因为热盛是其本质,须用寒凉药治其真热,而假象方能消失。这就叫“寒因寒用”。
(3)塞因塞用
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例如脾虚病人,常出现脘腹胀满,时胀时减,不拒按,纳呆,舌质淡,脉虚无力,且并无水湿、食积留滞等征象可循,故以健脾益气治之,脾气健运,则腹胀自消。此外,如久病精血不足的便闭,血枯、冲任亏损的闭经等,都应采取补益药治疗。这种以补开塞的治疗方法,叫“塞因塞用”。
(4)通因通用
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泻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都属于通因通用范畴
治则之治病求本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 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则与治法不同,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 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因此,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的。比 如,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来说,离不开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因此,扶正祛邪即为治疗 总则。在总则指导下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涌吐、 攻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由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病变过程有轻重缓急,不同的时间、 地点与个体对病情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 住病变的本质,治病求本;根据邪正斗争所产生的虚实变化,扶正祛邪;按阴阳失调的病理变 化,调整阴阳;按脏腑、气血失调的病机,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按发病的不同的时 间、地点和不同的病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本”是和“标”相对而言的。标和本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总是通过若干症状而显示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还不是疾病的本质。只有充分地搜集、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在内的全部情况,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比如头痛,可由外感和内伤所引起。外感头痛,属于风寒的,治宜辛温宣散法;属于风热的,治宜辛凉宣散法。内伤头痛,又有血虚、血瘀、痰湿、肝阳肝火等多种原因所引起,故其治疗又应分别采用养血、活血化瘀、燥湿化痰、平肝潜阳等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意义所在。
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治疗法则的时候,必须正确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 两种情况。

正治与反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两种方法,就其原则来说,都是治病求本这一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
(1)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折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2)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究其实质,还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实质上仍是“治病求本”。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例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就是热因热用的范例。由于阳虚寒盛是其本质,故仍用温热药治其真寒,而假热就自然会消失。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例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脉沉,很似寒证,但有壮热心烦,口渴而喜冷饮,小便短赤等,因为热盛是其本质,故须用寒凉药治其真热,而假象方能消失。这就叫“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例如脾虚病人,常出现脘腹胀满、时胀时减,不拒按,纳呆,舌质谈,脉虚无力,且并无水湿、食积留滞等征象可循,故以健脾益气治之,脾气健运,则腹胀自消。此外如久病精血不足的便闭;血枯、冲任亏损的闭经等,都应采取补益药治疗。这种以补开塞的治疗方法,叫“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颇、尿急、尿痛等病证。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都属通因通用范畴。
另外,还有一种“反佐”法,在前人的著作中亦常把它列为“反治”范围,但究其内容,实为制方、服药的具体方法,应在方剂学里讨论,这里不予详述。

治标与治本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应有先后缓急的区别。标本治法的临床应用,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但在某些情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则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先治其标病,后治本病。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标本同治。

(1)急则治其标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中满、大小便不利,都是较急重的症状,故当先治疗。如水臌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的时候,应先治疗标病的腹水。大小使不利,可用利水、逐水法,待腹水减轻,病情稳定后,再调理肝脾,治其本病。又如大出血病人,无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后,病情缓和,再治本病。再如某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又复感外邪,当新病较急之时,亦应先治外感以治其标,待新病愈后,再治宿疾以治其本。

(2)缓则治其本 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有重要指导意义。如肺痨咳嗽,其本多为肺肾阴虚,故治疗不应用一般的止咳法治其标,而应滋养肺肾之阴去治其本。又如在急性热病中、后期伤阴,则应养胃滋肾等。以上所述都是缓则治其本的应用。
(3)标本兼治 是指标病本病并重、则应标本兼治。如临床表现有身热、腹硬满痛、大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等,此属邪热里结为本,阴液受伤为标,标本惧急,治当标本兼顾,对用增液承气汤治之。泻下与滋阴同用,泻其实热可以存阴,滋阴润燥则有利于通下,标本同治可收相辅相成之功。又如虚入感冒,素体气虚,反复外感,治宜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是治标。又如表证未解,里证又现,则应表里双解。亦属标本同治。

可以看出,标本的治疗法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临床应用或治本,或先治标,或标本兼治,应视病情变化适当掌握,但最终日的在于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3.确定治则治法: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五行学说不仅用以说明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传变,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预防,而且还以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来确定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补母,是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以使之恢复,同时还要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而促其恢复。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肝血不足,除须用补肝血的药物(如白芍等)外,还可以用补肾益精(如何首乌等)的方法,通过“水生木”的作用促使肝血的恢复。
泻子,是指一脏之实证,不仅须泻除本脏亢盛之气,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泻其“子脏”,通过“气舍于其所生”的机理,以泻除其“母脏”的亢盛之气。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除须用清泻肝火的药物(如龙胆草、柴胡等)外,还可用清泻心火(如生地、木通等)的方法,通过“心受气于肝”,“肝气舍于心”的机理,以消除亢盛的肝火。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必须说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但自命门学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仲景4大法:表里兼治法、寒热兼治法、虚实兼治法、五味相合法

、表里兼治法

解表与攻里是表里病证的两大治则,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出现表里同病,仲景主张表急于里,当先解表,里急于表,当先救里,尤善合表药与里药于一方,以表里同治,分消病邪。
1.1解表清里法:此法是针对表邪里热证而设。如主治里热挟表邪下利的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中葛根辛凉,可解肌表之邪,黄芩,黄连苦寒,善清里热,厚肠胃而止利。又如治溢饮之大青龙汤,由于其证是以发热烦喘为主,故用此方发汗,散水,清热,表里同治。
1.2解表攻里法:此法是针对表邪未解,里有结实证而设。如治腹满兼表证的厚朴七物汤,证系太阳表邪未解兼见阳明腑实,故方中用桂枝汤解表而和营卫,去芍药加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以治里实。

1.3解表化饮法:此法是针对肺中痰饮伏留,复感外邪,外邪引动内饮证而设。代表方为小青龙汤,此方主要论述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的证治,此为表寒里饮,故临床常见喘咳,干呕,治疗以辛温解表为主,兼涤化水饮。方中用麻黄发汗,平喘,利水,桂枝配伍芍药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全方为解表涤饮双解之剂。

二、寒热兼治法
2.1温卫阳泻热痞之附子泻心汤。《伤寒论》记载“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为热痞兼阳虚的证治。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之苦寒,以麻沸汤浸渍,取其味薄气轻,以清泻上部之邪热,附子久煎别煮取汁,使辛热之药发挥温经扶阳固表的作用。全方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2.2清上温下之黄连汤。《伤寒论》记载“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为论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的证治。方中黄连苦寒,以清在上之热,干姜辛热,以温在下之寒,全方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2.3寒热并用之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记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主要论述寒热错杂的证治。由于本证病机是病邪乘虚内陷,寒热互结中焦,故方中用干姜、半夏散寒降逆;芩、连苦降清热。后世之苦辛宣泄,苦降辛开,苦降辛通等说,实源于此。
三、虚实兼治法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虚实夹杂为疑难杂病之特点,仲景针对具体病情,常治以虚实兼顾,攻补兼施法。
3.1消瘀药配扶正药。如大黄蛰虫丸,本方用以治疗虚劳有干血的证治。由于虚劳曰久不愈,经络气血的运行受到影响,从而产生淤血,停留于体内,故治以缓中补虚法。方中用大黄,蛰虫,桃仁,水蛭等药活血化瘀,芍药,地黄养血补虚,甘草,白蜜益气和中,该方攻补兼施,扶正不留邪,祛瘀不伤正。
3.2补虚药配散邪药。如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薯蕷丸。主要由于人体气血阴阳诸不足,又感受外风侵袭,主要应以调补为主,着重扶正,不能单纯祛风,反而损伤正气,故拟薯蕷丸健脾为主,柴胡、桂枝、防风祛风散邪,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3.3补肾药配利水药。代表方为肾气丸,《金匮要略》记载“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主要论述肾阳不足的虚劳证治。该方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气振奋,诸症自愈。
四、五味相合法
4.1辛、酸相合。辛能散能开,酸能收能敛。如桂枝汤中即用辛温解肌通阳的桂枝,又用酸寒敛阴和营的芍药,一散一收,发汗中有敛汗之力,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即辛散风寒,又不致伤阴。小青龙汤以干姜,细辛辛散肺寒,配五味子酸敛肺气,使散中有收,收中有散,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4.2辛、甘相合。辛甘结合可以化生阳气。如治虚劳之小建中汤,即以甘平的饴糖合辛温的桂枝为主药,使阳气化生,恢复脾胃健运功能。另外如治脾胃虚寒的甘草干姜汤,以甘草与干姜合用,使中焦阳气恢复,亦取辛甘化阳之意。
4.3酸、甘相合。酸甘结合,可以化生津液,化阴生津。《伤寒论》主治气血不和而致腹痛的名方芍药甘草汤则体现了这种治则。方中取甘草与芍药两味相配,酸甘相生,敛阴养血,津液足则筋脉得养,挛痛自止。

此外,还有药“性”与药“用”相合,刚药与柔药相合,动药与静药相合,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相合,气分药与血分药相合等诸多的方药配伍方法。通过对仲景方药配伍方面的研究学习,深刻体会到必须分清药物的属性,疾病的虚实,灵活运用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等兼治之法及其他巧妙的用药配伍法,以应千般之疢难,万变之病情,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方剂配伍理论和经验,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驾轻就熟,执简驭繁。

简单实用的八纲辨证,您真的懂吗?
中医治病一直强调辨证论治,关于辨证,通常有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等几种方式。小编今天就给您推荐其中的一种——八纲辨证,所谓的八纲,即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事实上,八纲辨证很实用,也很简单,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它!
无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八纲辨证,都是一样的,本无哪种辨证方式高人一筹,没有说哪种辨证方式更高明,有的只有使用者的差异,殊途同归,所指向的都是共同的道。下面我就开始说说真正的八纲辨证,在说之前还是要请读者先忘掉你所掌握的旧八纲的思维。

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其中以阴阳为第一,但是后人理解的八纲阳成为表、热、实的代名词,阴阳的大纲早已丢失,下面先说阴阳。

寸尺辨阴阳。先通过脉象的寸脉和尺脉对比,分出病人的阴阳。寸为阳,尺为阴,大法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就是寸脉实大而尺脉小,如此不能发汗,需用下法,此时气都溢于表,治疗要使气向下向内走,不能让气向外走。具体选用何种下法得根据整体脉、寸脉、关脉、尺脉等情况而定,如果尺脉虚就只能用使气微向下走的方法,如果关尺脉很结实,就需要苦寒直折清下。

这种状态如果用六经辨证,即是阳明或太阴病,阳明病的治疗大法为下法,太阴病的治疗大法为不下而下,两者一致。阳虚阴盛,就是寸脉小而尺脉实大,如此不能用下法,需用汗法,此时气郁于里,治疗要使气向外走,不能让气向下走。具体选用何种汗法要根据整体脉、寸脉、关脉、尺脉等情况而定,如果寸脉很沉而关尺脉很结实,就需用辛温走窜通开,如果尺脉虚则不能硬通,如果寸脉稍沉则可慢慢辛温通开,治法需依病人状态而定。

这种状态如果用六经辨证,即是少阴病、厥阴病、少阳病或太阳病,这些病的治法都是使气向外走,有的用疏里,有的疏表,有的温,有的散,具体该如何让气向外走还是要看整体。
掌握此治疗大法,该下该汗就有了明确的指标,不会因方向上的误治而加重病情。所谓辛甘化阳,寸脉候阳气,辛味药与甘味药合用,辛则使气趋于向外,甘则缓,气向外走,又不使汗出,就可以使寸脉变实大,但是过用辛味则耗气而使寸脉虚,所以必须辛甘合用方能化阳。所谓酸甘化阴”“苦甘化阴,尺脉候阴气,酸苦都能使气向内,与甘缓相配,则气既向内走而又不致泻下,就可以使尺脉变实大,但过用苦味则易泻下,反倒会使尺脉变虚,所以必须酸甘或苦甘合用方能化阴。
浮沉辨表里,迟数辨寒热,举按辨虚实。只要认真学习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这些大纲就很容易明白。所谓浮沉辨表里,就是通过脉位的浮与沉判断病变的表里,如果在表就选一些枝叶类的药,如果在里就选一些根茎类的药。迟数辨寒热,就是通过脉象的数与迟判断出病人是寒证还是热证,但具体用药不能简单地以热治寒、以寒治热,还需根据具体病人虚实状态而定,有时需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过脉搏的有力无力判断病人的虚实,虚则补,实则泻,补则适当多用甘缓之药,泻则使气动而少甘缓之药。其实只要通过张仲景六经辨证而通达医道,就可一通百通,无论什么辨证都可一学便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 医 治 疗 原 则
【远志医研】正治与反治
第九章 防治原则(试题与答案)
正治与反治(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师辅导精华)
17.治则与治法
中医养生、预防与治则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