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地太极拳视频
裆走下弧(走锅底型)的身体感受
习太极拳的时候,经常说:“要圆裆”,“不能尖裆”,“裆要走下弧”……,等等,提到裆的频率最多,对裆的要求也多。
那么,什么是裆?裆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首先对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后,才能进一步阐述下面的问题。
什么是裆呢?会阴穴即为裆。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呢?两腿根间谓之裆。
接下来根据我练拳的体会,试着把在两腿之间移动重心、裆走锅底型(即下弧)的感受写出来,不怕大家笑话。
我们大家都知道,练太极拳时,如果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另一脚的过程中,裆的移动路线约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走上弧线,像搬移物品似的,先向上搬起来,再移到位放下;第二种是走平直路线,像推开桌上的水杯,使其水平移动;第三种是走下弧线,像锅底、像波浪、像荡秋千,先荡下去,再荡上来。
这三种移重心的方法,在练太极拳的时候从外形也能看出来,第一种的表现是移动重心时身体向上顶起,行拳时有起伏状,第二种表现象摆钟,左右摇摆,裆是走平直线的,第三种表现是裆走下弧线。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说,前两种都不能说是错的,但一般在行拳中,当你的拳架是中低架移重心时,裆应该是走下弧的。
裆走锅底移重心,绝不是裆的局部动作,而是配合全身开合交替、虚实交换的整体运动。所以如果要全面阐述这个问题,谈自己的感受恐怕自己的能力不行,只能试着在胯、膝、踝、脚趾上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先试着重心从右腿向左腿移动时自己的感受。
 
裆走下弧(走锅底型)的身体感受
先说胯:会阴穴连结着两胯的耻骨下支,掌管着两胯的开合。当开始移重心时,陈氏太极要求欲左先右转,身体在向右微转的同时,会阴穴下松,松开两侧耻骨下支,使两侧大腿根像鸟展翅似的撑开中微有棚意之感;会阴穴下弧移动到两脚正中间时,也刚好走到了下弧线的最低点,换句话说此刻会阴穴到了锅底;然后会阴穴上收,开始牵扯动两侧耻骨下支向内收合,两胯外侧的股骨顶部位像鸟收翅似的内收下落。会阴穴的下松与上收,是移重心时裆走下弧的基本标志。
膝:当身体开始左转,会阴穴下松时,两膝放松,右膝逆缠微向下垂;当会阴穴上收时,左膝顺缠微上提。两膝在裆走下弧时,右膝落,左膝提,是一落一提的感觉。
踝:当身体左转、会阴穴开始下松时,右踝关节向右后旋转;当会阴穴上收时,左踝关节向左前方旋转。
脚趾:在重心移动启动的瞬间,右脚的小趾领劲,顺缠;当会阴穴上收时,左脚的大趾领劲,逆缠。
裆走锅底移重心时,胯、膝、踝、脚的旋转动作来用文字表述就是这样,容易给人造成一种不连贯的感觉和意念过重的感觉,实际上,它是很放松、很自然的,它是一动无有不动,各个关节部位都在运动,从外形看是走弧形,而内里是缠丝,右顺左逆,上逆下顺,都在按各自的规定旋转。而体会这样的感觉是在套路完全熟练的基础上,通过慢练来渐渐找到感觉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裆走锅底移重心,对全身的牵动是无微不至的。即使我们在慢慢地找感觉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动作或每次练拳全都顾及得到。而且在整套陈氏太极拳运行中,并不是所有招式的重心移动都必须裆走下弧,你譬如说,掩手肱拳、上三步等。况且越练越感到细微处变化丰富,不同动作、不同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练拳阶段,对同一个部位的体验可能同中有异。譬如高手的拳架几乎有的是站立式的打拳,他的裆是平移的。所以,移重心裆走下弧也是太极拳阶段性的要求,随着拳技和功夫的提高,它也会改变的。但是,在练拳到了某一个阶段的时候,就要求不厌细腻,又不迷失于细微末节之处。所以练好太极拳是很不容易的。但只要我们细心揣摩,遇到困难不放弃不抛弃,跟着老师坚持练,是会有收获的。
后附:《裆走下弧移重心 舍己从地缩又伸》
练太极拳时,凡是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另一脚的过程中,裆的移动路线可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走上弧线,像搬移物品似的,先向上搬起来,再移到位放下;第二种是走平直路线,像推开桌上的茶杯,使其水平移动;第三种是走下弧线,像钟摆、像波浪、像荡秋千,先荡下去,再荡上来。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说,前两种都是错误的,只有第三种才是正确的。因为只有裆走下弧,才有利于意气向下松沉,而向下松沉是贯彻“地心为第三主宰”的拳论,是借地心引力行拳之法。松沉劲是太极拳的万劲之源、万法之根,是体松心静、动作轻灵、蓄劲发劲、健体养生以及用意不用力之必需。
裆是左右两胯合成的上拱形内弧。裆的核心穴位叫会阴。向左右,会阴穴连结着两胯的耻骨下支,掌管着两胯的开合。向下,会阴穴是下肢意气进出丹田的通道。向上,会阴穴经尾闾通达脊柱,是人身督脉的起点;经丹田通达命门,具有辅助腰脊发挥主宰功能的作用;经过体内通达头顶百会穴,以提顶吊裆的形式贯通上下,维持立身中正。裆走下弧移重心,绝不是裆的局部动作,而是配合全身开合交替、虚实交换的整体运动。
裆走下弧线移动到两脚正中间时,也刚好走到了下弧线的最低点。此点之先裆所走的是下坡路,称之为先半弧;此点之后裆所走的是上坡路,称之为后半弧。裆走不同弧段时对身体各部位的牵拉是不一样的,各部位也应随之做不同配合。
腿脚:裆走先半弧时,实脚侧应按脚、膝、胯的顺序放松;尽管实脚是向下松踏,但地气是自脚底涌泉穴向上,沿腿升到腰裆一段。裆走后半弧时,腰裆之气沿另一侧胯、腿沉到新的实脚之下地中。腿脚是人体与大地交换能量的通道,通过气升气降变换腿脚的虚实,是有意识将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体内并推动行拳的基本方法。
肩臂:裆走先半弧时以向下松沉为主,肩似挂在颈椎上,臂似挂在肩上,肩臂随同两肋皮肉向下松垂,能感受到它们的重量。裆走后半弧时,两肩松沉虚腋撑开,顺肩送臂,伸臂送手,节节伸开。
裆胯:裆走先半弧时,会阴穴向下放松平展,一能带动上体向下放松;二能迎接脚下升来之气进入丹田;三能松开两侧耻骨下支,使两侧大腿根像鸟展翅似的撑开中微有上腾之意,以助地气上升。裆走后半弧时,会阴穴向上收缩,一是送别向下的两腿意气;二是推动裆劲上升,经体内直通头顶,与向上伸脊一起,推动向上伸腰、拔背、伸臂、竖颈、顶头;三是牵扯动两侧耻骨下支向内收合,是两胯外侧的股骨顶部位像鸟收翅似的内收下落,以助腰以下气向下行。会阴穴的下松与上收,是移重心时裆走下弧的基本标志。会阴升降,与脊柱的意气走向是一致的,与胯、腿、脚的意气走向是相反的。会阴穴的调整,具有辅助丹田运气和腰脊伸缩的内涵深意。
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等一长条,是人体的大梁和中枢。裆走先半弧时,脊柱要整体放松,大椎以下一节一节地向下松垂,松到尾骨,通到会阴,与会阴向下放松相一致。脊柱松垂得好时,像是大椎穴提着的一串珠链下端断线,粒粒珍珠鱼贯而落。裆走后半弧时,随着会阴向上收缩,脊柱从尾骨开始,一节顶一节地向上撑顶,顶到腰时伸腰,顶到背时拔背、顺肩,顶到颈时竖颈、顶头。椎骨的下一节顶了上一节之后,立即复归下沉。特别是尾骨与骶骨,更要如此,稍向腰顶,应立即回复下沉状态,以其向下沉坠的反作用力,支持腰以上各节继续节节向上伸延,使整条脊柱上下对拔拉长。脊骨节节上顶的感觉,像毛毛虫向上爬,像管中水向上涌,如伴有转身动作时,还像蛇上树,或像向上拧螺丝。
腰腹:以命门穴为代表的腰与称为丹田的整个小腹是阴阳对应关系,是围绕之间的一个“中”反向互动、相辅相成的关系。裆走先半弧时,命门后撑下坐,尾骨随敛臀前收,小腹似被向上松松托起。裆走后半弧时,命门穴向上撑顶,小腹向下松沉。
裆走下弧移重心,对全身的牵动是无微不至的。但细微之处太多,必须在长期修炼中轮流侧重,慢慢地找感觉,不可能每个动作或每次练拳全都顾及得到。况且细微处变化丰富,不同动作、不同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练拳阶段,对同一个部位的体验可能同中有异。这就要求不厌细腻,又不迷失于细微末节之处。应当把诸多的细腻微妙之处统一于一个大的方向、纲领之中,把复杂简单化。如在裆走下弧移重心的过程中,把身体各部的配合,统一在一缩一伸这个简单的动作之中。“一缩”,是指裆走先半弧时,脚、腿、胯接来下面大地之气上送,手、头、身接来上面天空之气下送,天地精华之气相向相合于腰裆一段,腰身及四肢随之向腰裆松收。“一伸”,是指裆走后半弧时,腰以上气向上行送入天空,腰以下气向下行送入地下;上顶头,下蹬脚,逆向对拉,腰身及四肢随之伸展放长。一缩一伸是太极拳运动之大要,是内感外动的整体形象,涵盖了劲力的一蓄一发,神情的一卷一舒,韵律的一抑一扬,意气的一鼓一荡。全身一切大小粗细之处,无不被纳入这一缩一伸的大潮流之中。细察这整体的一缩一伸运行规律,都是对称互动,互借反作用力;都是沟通天地,天地人合拍的运动。一缩一伸的动力来源,主要不在本身,而在天地,其中又特别明显的在地。凡向下行者,主要是利用自身重量,借着地心引力下行;凡向上行者,主要是利用自身轻量,借着地面反作用力上行。借力而行,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
练拳体会这一缩一伸的趣味是,常想起荡秋千的感觉。荡秋千时,两手分别握住左右两侧的粗绳,两脚踏住粗绳吊着的踏板上。每当从高处向下荡时,上身向下放松,两腿微微屈蹲,就像练拳移重心裆走先半弧时全身一缩,让腰裆带着身体意气雄鹰俯冲般向下滑行,就是凭着自身重量向下坠落,主动接受地心对自身的吸引力。每当从低点向高处荡时,脚向下蹬,身向上伸,两臂撑开,像练拳移重心裆走后半弧时的全身一伸,让腰裆送身体意气雄鹰仰起般顺势向上升腾,就是凭借自身轻量,主动接受地面(秋千踏板)反作用对自身的托举力。荡秋千时只有两根软绳吊着,其他再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着力点和推动力,却能越荡越高,就是靠身体一缩一伸地变换虚实,以便更有效地借助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而运动。练拳移重心时裆走下弧,虽然荡动的幅度更小,下弧更浅,又没有明显的重心起伏,但内气一升一降、腰脊一缩一伸、裆骶一悠一荡的感觉与荡秋千相似;运行动力也一样,都是用重量不用力量,用地力不用体力,用意气不用力气地运动。
太极拳与人交手时主张舍己从人,随人而动,在不丢不顶、沾连粘随的运动中“听”人之力,合人之力,从而借人之力。自己行拳练架也一样,应当舍己从地,“听”地力、随地力、合地力、借地力。借地心引力而动就是借自身重量而动,借地面反作用力而动就是借自身轻量而动,借地力行拳就是借自身的重量和轻量行拳,就是王壮弘先生所倡导的“用重量不用力量”。移动重心时之所以要裆下走弧,就是为了更好地舍己从地,借地之力,借自身重量(轻量)而运动。
舍己:就是要舍去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要自作主张;舍去自己的肌体力量,全面彻底地放松身心。从地,就是要有意识地感受地力,顺从地力。行拳时常念“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用地力不用体力,用重量不用力量,用意气不用力气。凡欲沉时,顺着地心引力(自身重量)向下沉;凡欲起时,顺着地面反作用力(自身轻量)向上起。不要与地力闹别扭。如果移重心时裆走上弧线,就如人交手时犯了丢扁顶抗的错误;如果移重心时裆走平直路线,也是忽视地力存在的表现,这两种动法之所以错误,都是与地力闹了别扭。只有用裆走下弧的方式移动重心,才能最大限度地放松,达到舍己从地,与地沾连粘随的融合程度。舍己是为了从地,从地是为了借力。舍己、从地、借力,就是与天相合,与地一体,融于自然。因与天地和谐相处而体内和谐旺盛,因体外体内和谐共荣而百益自生。舍己、从地、借力,就是必须放松。只有放松,才能灵敏知觉,准确感受到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存在;只有放松,才能灵活肢体,顺畅如水地跟着地力走。
放松:一要有序,二要有效。有序,就是按着点、线、面、体的顺序走,节节贯串地逐渐放松。点,就是放松的起点。正确的放松起点像电器开关,像水流闸门。起点一松,相关部位就会随之动起来。线,就是起点的松意向什么方向走,通过怎样的一条路线。松意从一点开始,顺线、经面、到体,布满全身。有效,就是要松出虚实分明来,松出内意外形的流动感来。在太极拳中,虚实的基本特征就是轻和沉,分虚实的基本方法就是一边或一处向下放松,即“偏沉”。要沉出重量感来。这边偏沉,与之对应的另一边必然是偏轻。偏沉偏轻,就是虚实分明。偏沉(偏轻)处在体内不停移动,就产生流动感。
裆走下弧移重心时的各处流动感,包括裆沿下弧线的流动,意气在两腿之间、腰脊之间、手臂之间的流动,以及由此而带动的肢体动作,都是有序、有效放松而松出来的;都是舍己从地、一缩一伸的结果;都是通过分虚实,将垂直向下的地心引力和垂直向上的地面反作用力进行分解,将垂直的合力分解为各个方向的分力,使意气和形体能根据拳势需要的方向而运动的结果。地力对人体的作用本来是单调的、死板的,但可以通过一气伸缩之法连续不断地分虚实,连续不断地将地球对人体的影响力激活,并用来引动以裆走下弧的形式移动重心,变化出丰富多彩的拳势动作来。地力所反映的自身重量和轻量,人人都有,随时可取,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强大的行拳动力,若视而不见,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视频:太极拳推手实战(全集)教学
1预备势 2风摆荷叶 3锦鸡独立 4猿猴献桃 5怀中抱月6横扫千军7黄莺上架8指天插地 9缠丝葫芦10银龙摆尾 11凤凰点头 12托梁换柱 13上步撩刀 14顺水推舟 15风扫梅花 16提膝藏刀 17道童献杵 18杨鞭推马 19换步刺刀20丁步格刀21上步崩刀 22哪吒探海 23推山填海 24裹脑刀 25行步带刀26横步藏刀 27银龙绞柱 28麒麟献蹄 29风扫残云 30童子献书31指星望月 32力托千斤 33燕子穿林34缠头裹脑 35银龙缠身 36青龙出水37右格左托38转身跃扫 39倒抱乾坤 40虚 步亮掌 41返本归真 42收势
太极刀刀谱 (夜行刀)(韬钧)由王钧荣改编
太极推手(视频)
太极推手也称推手、打手、揉手、擖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与太极拳套路是体与用的关系,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从北宋张三丰算起至今已以近千年历史。王宗岳《太极拳论》写得好清楚:上下相随,随屈就伸,沾连黏随不丢顶。推手是检验拳架的方法,是拳架与散打的桥梁。
推手方法主要有:“掤”,用手臂沾接、捧架对方,筑成防线;“捋”,顺势向侧方或向后牵引;“挤”,向前挤压,逼迫;“按”,向下、向前推按;“采”,向下牵引;横向分化或进击对方;“肘”,用前臂旋转或肘关节制约、攻击对方;“靠”,以肩、背挤压。推手时,两人手臂相搭,按着一定的程序互相推挽,周而复始,俗称“打轮”。在“打轮”过程中,双方力争牵制对方,使其失去平衡,进而趁势将对方发放出去。技术高超者能使对方双脚腾空,掷跌于地,自己却安稳自若。推手双方必须保持手臂沾连不脱,在互相黏随的运转中动摇对方的重心。推手禁用腿法,也不准使用摔跤、擒拿、击打等方法。这与以踢、打、摔、拿为主的散手项目迥然不同。它是一种彼此制约、掌握平衡、刚柔相兼、别具一格的对抗运动。
有些地区流行的推手,允许用手或腿或手足兼用缠绕对方关节,但多数地区禁而不用。推手的形式很多,可以分为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推手、散推手等。其中最基本的是定步双推手,也称四正推手,练习时双方对面站立,一脚在前,脚步不动,用掤、捋、挤、按 4种方法推揉打轮。活步推手是在四正推手的基础上,两人脚步移动,一进一退,直线往返;也有的两人侧身走成圆形。大捋推手是用采、、肘、靠 4种方法按顺序打轮,因其劲力多为斜向,故又称四隅推手;其脚步移动成弧线,进者3步,退者2步,边走边转,脚步轻快。散推手是两手推挽不拘形式,不按固定程序打轮的推手方法,形式更为自由。推手的运动特点是不丢(脱离)不顶(顶撞),以静待动,以柔克刚,与打太极拳的要领是一致的。推手中的“静”不是静止,而是精神集中,仔细观察,感觉,尤其是通过身体触觉,准确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以便及时做出反应,这叫做“听劲”。太极推手要求知己知人,后发先至,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急则急应,缓则缓随,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其基础全在于“听劲”技巧。推手中的“柔”也不是消极躲避、软而无力,而是要求以巧制胜,避实就虚,用小力胜大力。如对手来势凶猛,就要走化旋转,避开锋锐,将对方引进,并使其力量分散,落空,陷于被动,再集中优势出击对方,其劲力迅猛如放箭。推手中掌握这种“先化后发”、“以柔克刚”的技巧,称为“懂劲”。
经常练习太极推手,可以锻炼人体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灵敏、速度、力量、柔韧等素质。推手与太极拳配合练习,更可以收到相辅相成、均衡发展的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得到广泛流传。由于它简便易行,饶有趣味,对抗而无伤害,所以在开展太极拳的地方,大都有人练习太极推手。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对练形式。以双人锻炼为主。运用太极拳的劲力、技法,遵循太极拳的原则如“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进行的运动。在起过程中综合运用太极拳的各种身法、步法和招式,是太极拳体系中训练技击能力和劲力感悟性的重要手段。传统太极拳推手经常在师生之间和学员之间进行。现代武术比赛中设立了太极推手项目,分级别进行,并对场地、服装、参赛年龄、局数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流派】
推手流派与风格: 开展较为广泛的太极拳推手大致为三大流派,其风格特点各异。
一、是陈式太极拳推手,主要有管脚、拿关节;
二、是杨式太极拳推手,主要是棚劲大,以发劲为主;
三、是吴式太极拳推手,主要是柔化为主。
一.太极拳推手训练--三层九级制训练方法
太极推手从北宋张三丰传承至今以近千年历史,是最古老的、传承最完善的推手。讲究阴阳变化,以推手检验拳架正确与否;强调推手是一种训练方法,是连接拳架与散打的桥梁。从推手训练中体会到:道家“无为”思想的实质精神,从推手中可以体会到修道不分先后,只要方法得当——经过三层九级制训练都可以达到“应物自然,防身的目的。”如果你有兴趣就可达到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耄耋御众之形”。由于传承中有十不传:心险好斗、不忠不孝等,所以知道的人很少。为了提高大家对推手的认识,特公布于世:太极拳推手训练--三层九级制训练方法。推手训练分三种形式体现:定步推手——招熟,活步推手——懂劲,散推手——神明。经散推手训练后很容易进入散打阶段。散打,是另外一种训练方法:也分三层九级制(见“玄机真人”郑琛《太极拳道诠释》一书)。王宗岳《太极拳论》只是针对推手训练的重要性进行了描述。推手只是从手开始训练,“推”是本能,训练中要“推”而“不推”,利用搭手看肘的圆的运动体会力度大小、方向,体会拳架中的招式在圆的运动中使用的时机以检验拳架训练的正确与错误,再体会全身的感应程度以修炼全身敏感性。
第一层:着熟
1、原始推手;
2、掌握用着;
3、着法纯熟。
第二层:懂劲
1、重粘缠人;
2、轻粘从人;
3、空粘由己。
第三层:神明
1、发劲圆整;
2、泄劲发放;
3、沾衣即跌。
【分类】
太极拳推手从运动形式上可分为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两种,目前创编的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将这两种形式有机融合,其运动形式表现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而其基本功是训练棚、捋、挤、按的四正推手和训练采、挒、肘、靠的四隅推手。
太极推手对练套路是吸取了各流派推手的精华而创编的,它具有传统性、科学性、健身性、技击性、观赏性、娱乐性,因而易于普及。
二.练太极拳推手心理上(思想上)的要求可概括为“五字诀”,静、轻、慢、切、恒五个方面。
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适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暴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适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暴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绩。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街接,所谓“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全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串,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一般来说,一套拳大约应控制在25-;5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切:即是认真的意思。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车,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切的另一个意义是研究,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错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工夫则进步快矣。
恒:就是“定时”、“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无论是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各人体质和时间,制订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舆运动和量均需逐步加强,才能逐渐提高水平。
总之,静、轻、慢、切、恒五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不能偏废。
三.练习要点
推手又名揉手,为避免“推手”使人产生猛推硬搡的误解,故用“揉手”之称谓。在练习太极拳的基础上练习推手,再以练揉手获得的功夫去提高拳架的水平。这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有些人对推手没有正确的理解,认为推手是为了一争高下,因而在练习时,拳友之间容易产生误会和摩擦,甚至伤害身体。这种偏差是由于缺少教养或在推手时违反武德而掺杂了非太极拳拆手、拆式以及反关节擒拿的招数,使推手形成了较力的缘故。杨式太极拳的推手不许有抓、握、撕、抱、拿反关节等动作。要求体现沾、连、粘、随的运动特点。
揉手的目的是为了校正练习者对拳术理论不正确的理解,发现并纠正学习拳架时的不正确的练法,以及不正确的推手方法,避免出现偏差和走入歧途。要使推手能够正确的发展,应当注意下面三点:
一 学习推手不须明了太极推手的含义和内容,不能掺杂外家拳对打的手法,要虚心向前辈及取得进展的同辈或后辈请教,反复练习。切忌从拳谱中摘去与自己想法相近的几句话,一意孤行的下功夫傻练,这样做必出偏差。轻则功夫不能的到正确的发展,重则会损害身体健康。
二 推手是拳架的应用,拳架是推手的基础。在拳架中的一招一式都是养生和技击之法。推手的奥妙不仅仅是在于技击方面,其中包含着养生之道。
三 练习推手是为了“懂劲”、为了真正的太极功夫。而不是为了争强好胜。推手时要找到对方的破绽后乘机发劲,使对方心服口服。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对方不产生反感,有利于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四.吴式太极拳推手
一、概说:
太极拳除按一定的要求,姿势练拳架式之外,还有两个人的对练和应用技术,这就是太极推手。用绷、履、挤、按或采、列、肘、靠的要求来完成动作和达到目的。因此也称四正推手或四隅推手,实际是推手的四组动作。
太极拳的盘架(练习拳式)是练“体”(练习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而推手则是练“用”(练在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情况下去牵动对方的重心,使其失控)。练体、练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不可失之于偏。尤其是练推手不应当像“顶牛”“拨河”、摔跤、拳击那样用力去推、拉或打击对方。而是用太极拳的“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方法来应付对方的来力,借力使力,用对方的力打击对方的重心。使彼让我拿起,使彼被我放出。通过经常的练习推手可以达到体肤感觉灵敏、动作变化顺随的“懂劲”阶段,同时也能学会“部劲”、“化劲“和”“放劲”。由懂劲之后再努力学习、互相砌磋、共同进步。达到默契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的高级功夫。这样,不但能健身、长寿,还能防身、御敌。而更重要的是能够阐发出太极拳奥妙高深的功夫和优越宝贵的科学道理。
二、动作解说
(一)单人推手法
也称个人打单轮。为了叙述方便,也为适合单人练习(熟习动作,掌握重心,体会手法、身法),现将“上手”(甲)的动作解说如下:从太极起式(预备势)开始,先做左抱七星。
1、挤
(1)右掌向前推出,左脚落平。沿左脚的里侧而进。同时,左掌随之下落,微回收,左臂与肩平,成半圆形。右掌继续带动重心前移,弓左膝,由坐式变为弓式,右掌推至左脉门处,右食指尖对鼻尖,眼从食指尖上方向前看,意在右掌心。
(2)左臂松腕,垂肘,左指尖由下沿半圆弧形向左前舒伸至臂直与肩平,掌心翻朝外,在左脚小趾外的前上方。同时,右掌随左前臂之后,由指尖向前舒伸,手指贴于左腕。视线随右指移动,带动身体微朝左前转动,意念由右掌心移到右指尖。如有对方打轮时,左掌至左前之后可接对方的右肘。
2、履
(1)松屈右膝,重心后移由弓式渐变为坐式。同时,双手向上立指尖,松肘,掌心渐转朝前。右掌前领向右上方移动,左掌后随,距离一前臂之长,两肘皆屈,前臂上立。意念在右掌心。
(2)右掌继续向右后转,上臂要平,前臂要立。左肘往左掩,从胸前而过,左掌向右外移。两掌心朝右,视线先随右指尖,过身体扣线后改随左指尖,同时,随重心后移,身体向右转至胯与肩(胸向)朝右前方。意念也随视线由右掌移至左掌心。
3、按
(1)右腿和腰部放松,尾间向右脚跟微落,同时,左掌心转向左一,右掌随之,距离不变。松双肩,两上臂下垂,两前臂平。身体亦随重心微下而转朝正面,意念在左掌心。如有对方打累时,两手之高低可随其臂。
(2)两肘舒松,左掌继续向左后下移,右掌向左下舒伸。视线先随左手,过中线后改随右指尖,带动身休向左转至胸向朝左前方,意念也由左掌移至右掌心。
4、绷
(1)向前上扬左掌。右掌小指向上相随,掌心转朝外,在左掌至中线时,右掌即上至左脚尖前的上方,意念在右掌心,左脚落平。胸向朝正前。
(2)左掌继续向前伸展,掌心转向后,弓左膝,重心前移变成弓式,身体随左掌微偏右转。同时,右掌上至中线后,拇指贴于左肘弯处,其余四指贴于左前臂。祖母先随右手,右手过中线后改随左指尖动。意念也由右掌心改移左掌心。
第二轮的“挤”;在“绷”的动作完成后,虽是左腿在前的弓式,但右掌还是向左脚尖的上方推进,右食指尖对鼻尖。左臂松垂与肩平,成平圆形,脉门处贴于右掌心前。同时,左膝微前下松,膝尖对左脚尖,尾间对正脚后跟。以下动作都相同,循环进行(如果从左抱七星开始,则左右肢体互换)。个人打单轮的要领:
(1)步法要正,尺寸适度,不管上身做什么样的动作,双脚不能挪动。
(2)身法要稳重,进退时都能达到单腿承重。前进时承重腿的膝尖不能超过脚尖,后退时尾闾不能超出承重腿的脚跟。 (3)手法要轻灵,肩、臂、肘、腕、手都要放松,不能僵硬。由手带动的周身活动要在到最大的幅度。例如:双手斜后上履时,腰胯扭转到低头时可以看见后脚跟。斜后一按时,也是如此。
(二)双人推手法(亦称打轮)两人相对而立,上手(甲)朝南,下手(乙)朝北。距离三脚。两人前脚落平时脚心在一条线上。 甲(左侧)乙(右侧)
5、预备势
甲:左正步坐式,出右脚,右手在前;左手贴在乙的右臂弯处。
乙:同甲。两人左腕以下交叉相贴;左手都贴在对方右臂弯处。
6、挤对按
甲:左掌心向乙的胸前,隔着右前臂打挤。顺着乙的腹前,右腕、前臂下垂后,再伸至乙的腰胯左后侧,贴乙的左肘,左掌随乙的左腕动;同时,随右手之动,右脚轻落平,变弓步。
乙:左掌心扶甲的左腕向在后下行。右掌心翻向下,按甲的左肘向左下采;同时,松腰,尾闾下落,对着左脚跟,身体向左转,胸向转朝西北。
7、履对绷
甲:动作同打单轮,只是在重心后退的同时,左腕贴乙的左腕往左方后履。右掌心扶乙的左肘向左履。胸向转朝东南。
乙:动作同自己打单轮。只是配合重心前进的同时,两人左腕相贴之处往外上行。右掌长甲的左肘,向甲的右耳上绷过中线后,左肘对着甲的胸前。右掌心扶于臂弯处。
8、按对挤
甲:动作同打单轮。只是当乙的右掌向前打挤时,甲要松腰、涵胸。同时右掌心向下翻转,按乙的左腕,左掌心亦下按乙的右肘。右掌向右后下移动,左掌心向右移动。胸转向西南。
乙:动作同自己打单轮。只是左臂不随甲后履,用右掌心向甲的胸前打挤,左前臂下垂,从甲的腹前向左前下方舒伸,贴甲右肘;右掌随甲右腕动,右前臂贴近甲的右侧腰胯部位。同时,右脚落平成弓步。9、绷对履
甲:动作同打单轮,只是在乙后退时,右腕贴着乙的右腕向前上起,左掌心扶乙的右肘,随即向乙的左耳处绷出。手过中线后,右肘对着乙的胸。左掌在右臂弯处与乙扶自己肘的左腕相交。
乙:动作同自己打单轮。只是在随甲向上绷进之时,重心后退;同时,右腕贴甲的右腕往右上后绷。左掌心扶甲的右肘向右外转。胸向朝东北。
下一次的挤、绷、按,绷则是循环连续进行。
10、改换手与脚的方法:上述说的方法是甲的右脚、右手在前的顺步。乙是右脚、左手在前的拗步。如要改换手可用第一种方法,改换脚用第二方法。
(1)换手方法
甲:做完按的动作后,不上绷。左掌心扶乙的左肘,右腕贴乙的右腕,向乙的腹前推去再移至乙的右胯之外。同时,弓右膝成右弓式。随后即再做右后上履的动作。
乙:做完挤的动作后,不回履,而是右腕贴甲右腕,左掌心扶甲的左肘,随甲的双手推进,重心后奶;同时,双手向右后下履。再做左前上绷的动作。
(2)换脚方法
甲:在做绷的动作,趁重心前进,虚左脚,抬腿向前迈一步,成右正步坐式,左脚落平,脚跟在乙的左脚尖平齐处。随即弓左膝做左手打挤动作。同时,成左正步弓式。
乙:在做履的动作,趁重心后退时,回收右脚,向后退一步,成左正步弓式,随即再后移重心变为右正步坐式,随甲的打挤而做按的动作。
说明:
(1)挤、履、按、绷循环不止,实际变成两组绷对履、挤对按动作。甲挤乙按,甲履乙绷,反之乙做甲的动作时,甲则做乙的动作。两人除一人顺步,一人拗步外,手法、身法的动作完全相同。因此可互相参照,换手、换脚方法亦是如此。
(2)太极拳是讲“彼不动,乙不动”。但在练习打轮时,则应该有一个人先动,从形式上看挤、绷是向前的进攻形,履按是向后的退守形。所以做挤绷者应先动。或者两人商议好这次你先动,下次我先动。双人打轮要领:
除应遵循个人打单轮的要领外,还要做到周身放松,动作轻灵,千万不许用力使劲或肢体僵硬,要用意念引志肢体很轻松地完成动作。仔细用心留意,体会互相接触处的体肤感觉,“听”出对方来力的方向、速度。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完成相应的动作。两人都按照要求做好规定的动作,循序渐进,日久天长,自然而然地能使“功夫”加深。
最后说一句话。经常说的“水到渠成”,假如不付出做堤的劳动,则迅猛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做一切事都是如此,练武修文亦是如此。练太极拳更要有耐心、细心、恒心,坚持下去,多盘拳走架,先练“知己”的功夫。多打轮推手再练“知彼”的功夫。盘拳既是基础也是应用,推手既是应用也是基础,这是太极拳两个相辅相成的两种训练方法。不能顾此失彼。即便是为了健身养生,照此进行也能情趣倍增,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太极拳能够被动病延年,但也不是仅仅学会了一套拳,就可以照猫画虎地比划,或者知道了怎样动作,就能得到“养生之犬”。只有开长日久地经常练习和不停地运动,才能获得“功夫”。所谓“功夫”就是认真练习(力),持之以恒(距),力×距=功,世上没不有劳而获的。按照规矩认真地坚持下去,仔细钻研,不但能达到目的,还能进而懂得太极拳既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又是一种未被开拓,而又应当是特别努力探索的科学。
吴式太极拳推手
孟长安赵堡太极鞭式打法
赵堡太极拳推手与散手
郑琛太极拳道推手
袁老师太极拳道推手演示
山新楼太极拳道推手
原地太极拳视频
今天在土豆网看到“原地太极拳”,它集中了各套路的基本拳势,可以集中练习各个拳势,贴到博客上好好学学,和有兴趣的博友共同分享。
学练16式太极拳
学练24式太极拳
太极拳真是很好的健身运动,晨练点的同事们会很多套路,我只能一点点的向他们学习,前后左右都是我的老师。回家后还有视频跟吴阿敏老师学练24式太极拳。
学练32式太极拳
这套视频有正面和背向两套演练,学起来感觉方便的多,和博友共享!
学练42式太极拳
学练48式太极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动作名称及说明
四十二式太极拳拳谱
二十四式太极拳讲解——转身搬拦捶
裆走下弧(走锅底型)的身体感受
24式太极拳练习方法-中国太极拳网
太极拳推手单人操练法(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