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辰州知府刘应中生平考证
       刘应中是河北省井陉县北陉村刘氏家族的第10代,他的后人称为北陉村刘氏西股后宅,是这个家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支,主要分布在石家庄市井陉县北陉村,保定市阜平县王快村、石坊村,邢台市临城县和张家口市,保守估计也有上千人。
       刘应中还是北陉村刘氏家族中传说最多的一个人,他虽然只是一个大清知府,但却有康熙皇帝赏赐的半朝鸾  驾,在整个清朝,他的后人笼罩在他的光环之下,很是风光。他是这个家族的骄傲。
       刘应中,字养和,号雅庵,清顺治拔贡,诰授中宪大夫,任湖广辰州府(今湖南沅陵)知府,官价四品。此前历任浙江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县丞、湖广武昌府(今湖北武汉)同知、广西浔州府(今广西桂平)同知、江南凤阳府(今安徽凤阳)知府。
       《北陉村刘氏家谱》记载:刘应中的祖父叫刘攀,号云衢。攀:向上;云衢:空中大路也。
       刘应中的父亲叫刘自晋,字近楼,殁后诰赠中宪大夫,康熙十七年入乡贤祠;母亲李氏,井陉县方山村娘家,诰封恭人。相传,刘应中小时曾在方山村上学。
       阜平县向阳庄一块石碑记载:刘应中元配夫人崔氏,诰封恭人;因石碑磨损,另一夫人疑似郭姓。
       查家谱可知,刘应中生有六子:长子甲、次子佳、三子俶、四子佽、五子倬、六子倓,传到今天仍留有后代的只有次子佳和三子俶,佳的两个儿子后迁徙阜平。
       关于刘应中的出生年月,目前还没找到记载,但现有的资料透漏出一些蛛丝马迹:拔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清朝制度,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刘应中能选为拔贡,说明他学业优秀,应该是井陉县学或正定府学的佼佼者。在那个年代,按一般情况,他十岁入学,十年寒窗,二十多岁考授浙江余杭县丞,坐了个正八品小官,也算仕途辉煌。从阜平县向阳庄保存的祖传圣旨看,清顺治十八年,刘应中已经从正八品浙江余杭县丞,连跳三级,直接升任正五品湖广武昌府同知了,并授阶奉政大夫。从“副处级”县丞到“副厅级”同知,再到授阶奉政大夫,这一过程至少有十年,这时他应该有三十岁左右。由此推测,刘应中应出生在明朝末年。
       井陉县志记载:刘应中于康熙丁卯(公元1687年)秋卒于官。康熙丁卯是康熙二十六年,史料记载:康熙二十五年,刘应中还参加湘西平苗战争,曾翻山越岭奔波,一年后就病故,如记载准确,应该是暴病而亡,享年大约60岁左右。刘应中逝后20年,于康熙四十六年入名宦祠。
       北陉村刘氏家族的传说和井陉县志记载却大相径庭:刘应中早年读书时用红土块在学堂土地龛胡乱涂写,得罪了土地爷,晚年他平苗有功,康熙帝曾颁旨为其提职,土地爷捂住了他的耳朵,他没听到,没有接旨谢恩,后告老还乡。阜平县石坊村也有类似传说,新房村手抄刘氏家族甚至记载他由辰州知府后又封浔河道,没有任职,告老还乡。清朝时,省与府之间曾设道,不是一级常设地方官衙,道员是巡抚派出管理几个府的,应该是介于巡抚和知府之间的官员,官价三品。刘应中是否曾被提职,无从考证,但北陉村刘氏家族西股后宅刘应中的后人至今不供奉土地爷,就和以上传说有关,这一习俗已经330多年。看来家族传说不是空穴来风,我确信家族传说的真实性。
       刘应中卒于何地、葬于何处至今仍是个迷。井陉县北陉村有刘应中的坟,“文革”中破四旧平坟,据说他的坟中没有遗骨,可能是座衣冠冢。
       刘应中卒于何地、葬于何处至今仍是个迷。井陉县北陉村村北蛇头山有刘应中的坟,“文革”中破四旧平坟,据说他的坟中没有遗骨,可能是座衣冠冢。
       刘应中一生经历也有个大概的时间表:
       清朝顺治早期拔贡,考授浙江余杭县丞。“详禁陋规,里民悦服;嗣委解运荆楚兵饷、监造寜波海船,克期告竣,接济军需”(《畿辅通志》74卷)。
       清朝顺治十八年前至康熙七年,升任湖广武昌府同知。“清理专卖税利,疏通河道,商民称便”(井陉县志)。
       清康熙七年至九年,丧父解职回乡丁忧。家谱记载:刘应中父亲刘自晋康熙十七年入乡贤祠,按清朝早期礼制,入乡贤祠的时间一般应在逝世后十年。清朝丁忧的时间俗称三年,实际时间是“守制去润二十七个月”(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二》)。
       清康熙九年至十年,服丧期满,丁艰归服,阕补浔州同知。“委任监军,相机料理”(井陉县志)。
       清康熙十年至十九年,升任江南凤阳府知府。刘应中为北陉村三皇阁石碑撰写的《新建三皇阁序》,落款是:“康熙十年岁在辛亥孟冬下浣之吉。中宪大夫、江南凤阳府知府;前奉政大夫,历任广西浔州府、湖广武昌府同知,里人刘应中,养和,熏沐手撰”,由此确定:清康熙十年,刘应中已是江南凤阳府知府。“时属邑饥,详请赈济,全活无数;以承审解组”(《畿辅通志》74卷)。
       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六年,调任湖广辰州府知府。“克复辰关,搭造浮桥,重修瓮子洞铁练,商贾仰赖;红苗窃发,奉委监军,获苗首吴老览等三十余人,营将皆欲杀之,应中力止不可,后蒙赦免,苗人感德,为之立祠,祀乡贤”(《畿辅通志》74卷)。
       刘应中任辰州知府期间组织纂修《辰州府志》,续增康熙五年至二十四年近事,记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地理、民俗、物产等,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作为文官,刘应中也喜欢舞文弄墨,据我所知,他有六篇作品流传到今天,其中两篇文章、四篇石刻碑文:
       第一篇文章《平苗记》,记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湘西补丁寨苗民起事,清朝政府派兵征剿并建立苗民自治政权的全过程。刘应中参加了这次平苗战争,前期任后方粮草督运,后期还兼任前线监军,他亲自深入苗民占据的山寨劝降,说服苗民归顺朝廷;他为被俘苗民上书请命,得到康熙恩准。挽救了苗民的生命,缓解清政府与边界少数民族的矛盾。
       另一篇文章《边墙议》,写得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平苗战争结束后,刘应中奉命会同有关官员,在实地考察并访询寨老的基础上,根据苗民家藏《传边录》,厘清了明季苗疆边墙创筑及巡防始末,对边墙修筑持慎重的态度。他认为:修筑边墙工程浩大,“今既无公帑可捐,又不便累民以疑众,且所需金以数万计,边荒文武岂能自捐?况近墙各寨皆熟苗,常资以卫内陆,其田亩绣错,非荒壤比,岂便复筑土墙隔之于外?是以未敢轻议。”证诸后引的史料可知,清代第一次修边墙之议并未付诸实施。
       《新建三皇阁序》是康熙十年北陉村修建三皇阁时,刘应中写得一篇碑文,记述了北陉村民修建三皇阁起因和经过。这是目前发现的刘应中最早的作品,石碑磨损,已不完整。据说北陉村一位刘氏老太太保留有这篇碑文的抄件。
       《重建辰州府学碑记》,收录在刘应中组织纂修的《辰州府志》中,可能收藏于湖南省怀化市档案馆。这篇碑文我至今还没看到过。
       《重建瓮子洞虎子矶铁索碑记》,作于清康熙二十五年。湖南省沅陵县瓮子洞虎子矶铁索又称“寡妇链”,是当年沅水流域驾船上险滩纤夫攀爬的一条铁链,年久失修。重建瓮子洞虎子矶铁索,共须白银1400多两,作为知府的刘应中带头捐银500两,其余由府内文武官员捐赠。在封建社会,衙门官宦为平民百姓捐资办事,实属罕见。
       《游乾州洞记》,1993年7月,乾州太虚寺举行庙会,人们惊奇地在寺庙门前发现一块残缺石碑,上面刻有许多文字。人们纷纷请有着“乾州活字典”雅号之称的舒宗庆老人为之考证。经过严密考证,舒宗庆认为:石碑应该为清康熙二十五年辰州知府刘应中由太虚寺僧人博生陪同游洞而作的《游乾州洞记》,极具史料价值。 舒宗庆老人历经12年,三易其稿,写成了《乾州古碑遗咏选注》,遗憾的是2012年1月20日,舒宗庆老人在乾州去世。《游乾州洞记》和《乾州古碑遗咏选注》我还没有找到。
       据北陉村同族刘正波说,井陉县石鼓寺有刘应中和其弟刘履中浏览后的题词刻于石碑,不知是否还在?
       刘应中是我的10世祖,他生活的年代至今已经300多年。我们之所以追述和考证我们的祖先,是为了唤醒我们逐渐模糊的历史记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家谱对刘应中的记载


祖传圣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拥有300多年辉煌历史的兰陵宋氏庄园因何被毁?
《京员知府同知通判大挑知县州同州判等官册》
历史人物 — 于成龙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卷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卷一五一三
好官于成龙:44岁为官,历经19载,从知县做到两江总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